從一個普通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對基礎知識的依賴性也相當高,這使得它在入門階段顯得有些“高冷”。如果讀者對《廣韻》《集韻》的結構乃至中古聲母、韻部的基本概念不甚瞭解,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感到雲裏霧裏,晦澀難懂。我認識一些對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的朋友,他們試圖從這套書中尋找一些關於唐詩用韻的趣味知識,結果很快就被大量的音韻學術語和復雜的曆史音變規則勸退瞭。這套書顯然不是為大眾普及而設計的,它更像是麵嚮專業研究者和高階學生的深度手冊。不過,也正因如此,它纔顯得如此珍貴——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稀釋內容的純粹性。對於那些決心攻剋中古音韻難關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經之路,但前提是,你得做好準備,帶上你最好的工具書和足夠的耐心去啃下這塊“硬骨頭”。
評分坦白講,這套書的學術價值無可挑剔,但作為閱讀體驗的一部分,它的可讀性和流暢性確實不如一些敘事性強的學術著作。由於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和展示史料,很多篇章都是對不同韻書條目的並列展示和簡短的考證,缺乏連貫的敘事主綫,讀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精密的“文獻比對之旅”。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嚮於在圖書館或書房中,伴隨著一杯熱茶,專注於某個特定章節進行細讀和批注。它不適閤在通勤途中快速翻閱,因為一旦中斷,再重新連接上下文會比較睏難。此外,書中對一些非常小眾的中古文獻的引用,如果能附帶更詳細的齣處說明或釋義,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會更加友好一些。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為“治學”而非“消遣”而作的鴻篇巨著,其分量和嚴肅性,決定瞭它注定是屬於書架深處的精品,而非客廳茶幾上的暢銷書。
評分這套書的編纂體例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論述體或辭典體,而更像是一種“證據鏈”的匯集。它將五代十國及唐代齣現的各類音韻材料,如碑刻、抄本、佛教文獻中的異讀,甚至是一些帶有音注的詩文集,都進行瞭係統性的分類和索引。這種資料的“原汁原味”呈現,極大地便利瞭後續研究者,省去瞭大量手工搜集和校對的時間。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某些地方音在敦煌文獻中的特殊標記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這些零散的、難以獲取的語料被整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力的支持係統。這種對一手材料的尊重和係統性整理,體現瞭編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對學術規範的極緻追求。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語料庫”,而非僅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它為未來音韻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瞭堅實的數據基礎。
評分當我第一次翻開這套書時,我立刻被其內容所吸引,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古音韻學的全新認知。特彆是對“入聲”在唐五代時期的復雜流變分析,簡直是洞若觀火。作者似乎窮盡瞭所有能找到的史料,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韻書中對同一字頭的處理方式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對比,這種橫嚮和縱嚮的交叉梳理,構建瞭一個極其嚴謹的音韻學圖譜。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高難度韻部(比如一些爭議較大的單元音或鼻音韻尾)所提齣的假說,雖然是推測,但每一步論證都建立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邏輯鏈條密不透風。這比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音韻概論要深刻得多,簡直是“乾貨”滿滿,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咀嚼每一個論斷。它不是一本適閤快速瀏覽的書,更像是一份需要細細研讀的“武功秘籍”,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絕對是深入研究音韻學的必備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驚艷,紙張的手感細膩,油墨的層次感豐富,即便是這樣的學術性著作,也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得體,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尤其是那些復雜的音韻符號和例字,都清晰可辨,沒有齣現模糊不清或者錯位的現象。對於長期與古籍打交道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過去收藏的一些綫裝古籍復印本,在細節處理上遠不及此書,裝幀的考究程度足以讓它在書架上熠熠生輝。不過,話說迴來,如此精美的製作,價格自然不菲,對於預算有限的學生群體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負擔。但從長遠來看,這套書的耐用性和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完全對得起它的定價,是一次物有所值的投資。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一種莊重典雅的氣氛,讓人沉浸其中,體會到古代文獻之美。
評分書比較新,影音質量不及初版。書角稍微撞瞭一下。
評分圖像質量太差 有需要的朋友 全新書 118 包郵掛
評分這類書籍,不會齣現大量再版或是印刷的情況,如果對愛好音韻,應該備一本的。
評分這些寫本和刻本流入外人之手以後,深閉固扁,幾十年之間,不曾整理。原物皺摺的不能裝裱展平,零散殘破的不能安排妥貼。有的隨意粘貼,錯亂叢雜,有的前後倒置,上下不接,有的同是一書,而分裂為兩段、三段,有的本非一書,而粘接為一捲
評分唐本韻書自宋代以後流傳日少。偶有傳本,為收藏傢所得,也隻作為珍賞品而已,對書的內容並不重視。近六十年間,唐本韻書迭有發現。除蔣斧所得《唐韻》和故宮博物院所藏兩種《刊謬補缺切韻》以外,其他都齣放甘肅敦煌韆佛洞石室和新疆吐魯番一帶。齣於敦煌韆佛洞石室的,在一九O七年至一九O八年之間相繼被外國從事文化侵略者盜劫而去。英國斯坦因劫去的藏於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法國伯希和劫去的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齣樸新疆吐魯番的,為德國列考剋劫去,以前藏於柏林普魯士學士院,現在儲藏地不明。我所見的總計有二十七種,多者幾捲,少者幾行,有唐五代的寫本,有五代和宋初的刻本
評分好啊好啊的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評分我與傅先生直接的接觸和深入的交流並不算很多,而更多的是從先生的文章著述中、從學界同好的交流中瞭解到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傅先生在學術活動中錶現齣的“斯文自任”的使命意識、文化建設的國傢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斯文自任”是古代華夏學人傳承韆載的優良傳統。“斯文”與“學術”密不可分。前人講“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對於文化建設、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作用巨大。正因如此,很多誌嚮高遠的學人往往都試圖通過“斯文自任”的途徑,實現經世濟世的報國理想和奉獻社會的個人價值。
評分經典的韻書集成,由於是翻印的,不清晰。
評分這個版本估計中華也不會再齣瞭,內容不必說,是研究音韻學所需的。紙張、版本、封皮,價格都是閤適的。很有質感。收藏也好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