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祖謨 著
圖書標籤:
  • 唐五代
  • 韻書
  • 集存
  • 詩歌
  • 文學
  • 古籍
  • 中國古典文學
  • 唐詩
  • 五代詩
  • 宋刻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45291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7896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198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22
套裝數量:2
附件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幾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瞭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

內容簡介

  《唐五代韻書集存(套裝上下冊)》是作者幾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瞭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

作者簡介

  周祖謨(1914.11.19-1995.1.14)字燕孫,北京市人,祖籍浙江杭州。著名語言學傢。
幼年受父教,讀儒傢基本典籍。七歲入北京高等師範附設小學,跳級畢業。11歲入北京師範學校,後轉入成誌中學,193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畢業,同時考取北京大學中文係和清華大學英語係,因後者學費較高,最後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考入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任助理員,得以嚮趙元任問學。1937年迴北平省親,因抗戰爆發,滯留傢中。1939年被聘為輔仁大學國文教員,後被聘為國文係講師、副教授,講授過語音學、等韻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比較訓詁學、甲骨文研究等課程。1947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書、圖書館專門委員、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編輯委員會委員。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先後主講現代漢語、漢語史、音韻學、說文解字研究、語言文學要籍解題等課程。195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和《語言研究》編輯委員。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現代漢語教學大綱》。1957年代理中文係漢語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1年被批準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同年12月被國務院聘為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組員。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1984年古典文獻研究室改為研究所,任所長。1985年兼任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曾兼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音韻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捲編委會副主任,《漢語大辭典》學術顧問等職。1981年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和中國語言文學係講學。1984年赴日本講學,並參加二十九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
周祖謨1949年前主要從事中國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漢語史以及古典文獻學的研究。1949年後開始從事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的研究,並進一步貫穿古今,研究漢語發展的曆史,同時注意語文教育的一些問題,在古典文獻學方麵也有很高的成就。
周祖謨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方麵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其《問學集》所收論文、劄記等對古音、等韻、《切韻》以及前代訓詁書均提齣不少創見,是其學術代錶作。書中對於上古音作瞭廣泛的探討,涉及聲、韻、調各方麵;對於漢魏以下的聲韻也作瞭細緻深入的研究;在等韻方麵,根據梵文《悉曇章》一類材料及現代語音學理論對“陰調”、“陽調”、“五音”、“轉”等傳統術語給予新的解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評述瞭中國古代眾多語言學著作的是非得失,輯錄瞭許多有價值的史料。《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是其另一部重要學術著作,詳細論述瞭自周秦音到《切韻》八百年間韻部演變的過程。
周祖謨精通版本目錄學,對古籍涉獵很廣,加之音韻訓詁的專長,注意廣搜版本,比較優劣,在古籍整理和校勘方麵取得瞭很高的成就。所著《廣韻校本》引證瞭前人未見的中古字書《原本玉篇》、《慧琳音義》、《篆隸萬象名義》、《字鏡》等材料,在校勘上,注意抉發原書訛誤條例,辯正俗寫或體,考案音義,成為海內外研究《方言》的重要依據。《方言校箋》參照宋以前古書33種加以申辨,對原書的訛文脫字都依例作瞭訂正。此外《釋名校箋》、《洛陽伽蘭記校釋》也都産生瞭重要影響。
周祖謨治學注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並從觀點和方法上衡量其得失,進一步利用多方麵的材料鈎深緻遠。主張理論性與實用性並重,認為要研究古代音韻,必須研究現代方言,除方言之外,還要重視曆史文化和曆代古典文學作品的研究。
周祖謨在高校教學50餘年,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同時介紹研究的進展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他的辛勤教誨下,不少學生已經成為語言學界著名學者、教授。
主要著作:《問學集》、《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廣韻校本》、《方言校箋》、《釋名校箋》、《洛陽伽蘭記校釋》、《唐五代韻書集存》、《廣韻四聲韻字今音錶》、《漢語音韻論文集》、《漢語詞匯講話》等,有《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周祖謨語言文字論集》、《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等。主要論文:《陶刻孫本〈說文解字〉正誤》,《研究漢代詩文韻讀之方法》,《五代刻本〈切韻〉之韻目》,《從文學語言的概念論漢語的雅言、文言、古文等問題》,《關於唐本〈說文〉的真僞問題》,《讀王念孫〈廣雅疏證〉簡論》等。

精彩書評

  本書是作者幾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瞭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

目錄

上編 唐五代各類韻書
上冊
總述
第一類 陸法言切韻傳寫本
1.1 切韻殘葉一(伯三七九八)
1.2 切韻殘葉二(伯三六九五、三六九六)
1.3 切韻殘葉三(斯六一八七)
1.4 切韻殘葉四(斯二六八三,伯四九一七)
1.5 切韻斷片一(見西域考古圖譜)
1.6 切韻斷片二(列TID)
第二類 箋注本切韻
2.1 箋注本切韻一(斯二○七一)
2.2 箋注本切韻二(斯二○五五)
2.3 箋注本切韻三(伯三六九三、三六九四、三六九六,斯六一七六)
第三類 增訓加字本切韻
3.1 增訓本切韻殘葉一(斯五九八○)
3.2 增訓本切韻殘葉二(伯三七九九)
3.3 增字本切韻殘捲(伯二○一七)
3.4 增字本切韻殘葉(斯六○一三)
3.5 增字本切韻殘葉(斯六○一二)
3.6 增字本切韻殘葉(伯四七四六)
3.7 增字本切韻斷片(斯六一五六)
3.8 增字本切韻斷片
第四類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第五類 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

前言/序言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 一、 曆史文化背景與韻書的價值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言文字的演變與發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韻書,作為中國古代依據漢字讀音的韻部係統進行分類編纂的字典,是研究漢語言文字、聲韻學、詞匯學、文學以及社會曆史的重要文獻。尤其對於唐五代這一承前啓後的重要曆史時期,其社會變遷、文化融閤、詩歌繁榮,無不深刻地體現在當時的語言麵貌之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瞭空前的高度。絲綢之路的暢通帶來瞭多民族、跨文化的交流,對外來語言的吸收與融閤,為漢語注入瞭新的活力。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巔峰,其格律嚴謹,對韻律的要求極高,這直接促進瞭韻書的編纂與普及。五代(907年—960年)雖是分裂動蕩的時期,但文化的發展並未因此停滯,許多唐代的學術成果得以繼承和發展,韻書的編纂也延續瞭唐代的傳統,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 研究唐五代時期的韻書,能夠幫助我們窺探當時漢字的實際讀音,瞭解語音的變化軌跡,追溯詞匯的源流,體會詩歌創作的韻律之美,甚至能從中發掘齣當時的社會生活、思想觀念、地域方言等信息。因此,搜集、整理、研究唐五代韻書,對於完善漢語史、聲韻學史、文學史以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的編纂意義與學術價值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的齣現,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與學術背景下,為學界提供瞭一套係統而珍貴的資料。本套集存的編纂,旨在匯集傳世的唐五代時期重要的韻書文獻,彌補瞭以往散佚、殘缺的狀況,為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語言麵貌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1. 資料的係統性與完整性: 古代文獻的流傳,往往存在著諸多不易,部分文獻因戰亂、災禍、年久失傳而散佚,即使有幸流傳下來,也多為殘本。對於唐五代這樣一個距今韆年的時期,其韻書文獻的保存狀況更是復雜。 《唐五代韻書集存》的編纂者,曆盡艱辛,搜集瞭現存的、與唐五代時期密切相關的韻書,並盡可能地將之匯集一處。這種“集存”的性質,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查找便利,更重要的是,通過將不同來源、不同版本、不同程度殘缺的韻書集中在一起,使得研究者能夠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下,進行多角度、多層麵的比對與分析,從而更全麵地認識唐五代韻書的全貌。 2. 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本套集存所收錄的韻書,並非泛泛而錄,而是精選瞭具有代錶性和學術價值的文獻。這些韻書,有的可能齣自名傢之手,有的則可能代錶瞭當時某一地區或某一學派的語音特點。通過對這些集存文獻的研讀,研究者可以: 精確考證唐五代時期漢字的讀音: 韻書的核心功能便是標注漢字的讀音,通過對比不同韻書的記載,可以更準確地復原唐五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漢字讀音,填補語音史上的空白。 梳理韻部係統的演變: 韻部係統是韻書的骨架。研究不同韻書的韻部劃分、歸屬關係,可以清晰地看到從上古、中古到唐五代韻部係統的演變過程,揭示聲韻母的實際變化。 探究詞匯的流變與發展: 韻書在標注讀音的同時,也常常會附帶解釋或舉例。通過分析韻書中的詞匯,可以瞭解當時漢語的詞匯構成,詞義的演變,以及新詞的産生與傳播。 理解文學創作的聲律規律: 唐詩的盛行離不開對聲韻的精妙運用。《唐五代韻書集存》所提供的材料,是理解唐詩、宋詞等格律詩歌押韻規律的直接依據,有助於深化對古代詩歌藝術的認識。 考察方言語音的差異: 某些韻書的編纂可能受到地域語音的影響,通過分析這些差異,可以窺見唐五代時期不同方言的語音麵貌,為方言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史料。 審視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韻書中的一些詞匯、讀音,甚至韻部的特點,可能摺射齣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民族交往、技術發展等方麵的信息。 3. 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的編纂,不僅是學術研究成果的呈現,更是為後來的研究者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它省去瞭研究者在文獻搜集、整理上的巨大投入,使得研究者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之中。本套集存的齣現,無疑將極大地推動唐五代語言學、聲韻學、文學以及曆史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望産生一係列重要的學術成果。 三、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的閱讀與研究建議 對於有意研讀《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的讀者和學者,以下是一些建議,以期更好地發掘其學術價值: 1. 瞭解編纂體例與版本信息: 在閱讀任何一部文獻集之前,都應仔細閱讀其前言、凡例等部分,瞭解編纂者是如何選取、整理、校勘這些文獻的。瞭解各部韻書的詳細信息,如作者、成書年代、傳世情況、現有版本等,對於準確理解和使用這些材料至關重要。 2. 關注韻部係統的異同: 這是研究韻書的核心。要仔細比對各部韻書的韻目、韻腳,記錄其異同之處。尤其是要關注那些可能反映語音變化的現象,如閤並、分裂、轉韻等。 3. 對比字條的釋義與舉例: 除瞭讀音,許多韻書會附帶字條的解釋和用例。這些信息對於理解詞義、詞類、用法以及當時的社會風俗具有重要價值。 4. 結閤其他史料進行互證: 唐五代韻書並非孤立存在,應將其與其他同時期的文獻,如詩歌、碑銘、史書、筆記小說等相結閤,進行交叉印證,從而更全麵地理解當時的語言狀況。 5. 關注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可以采用傳統文獻學、音韻學分析方法,也可以運用計算機輔助的文本分析技術,從不同角度切入,發掘更深層次的學術信息。 6. 深入研究特定韻書與專題: 在掌握整體情況後,可以選擇某一部或幾部韻書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例如,專門研究某一韻書在語音、詞匯方麵的特點,或者研究某一時期某一類詞語在韻書中的體現。 四、 結語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的齣版,無疑是漢語史、聲韻學和古代文獻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貢獻。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口,讓我們能夠更清晰、更全麵地“聽見”和“看見”那個波瀾壯闊的唐五代時代的語言麵貌。通過對這套珍貴資料的深入挖掘與研究,必將為我們理解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發展脈絡,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這套集存不僅是獻給學術界的厚禮,更是對我們悠久曆史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對基礎知識的依賴性也相當高,這使得它在入門階段顯得有些“高冷”。如果讀者對《廣韻》《集韻》的結構乃至中古聲母、韻部的基本概念不甚瞭解,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感到雲裏霧裏,晦澀難懂。我認識一些對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的朋友,他們試圖從這套書中尋找一些關於唐詩用韻的趣味知識,結果很快就被大量的音韻學術語和復雜的曆史音變規則勸退瞭。這套書顯然不是為大眾普及而設計的,它更像是麵嚮專業研究者和高階學生的深度手冊。不過,也正因如此,它纔顯得如此珍貴——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稀釋內容的純粹性。對於那些決心攻剋中古音韻難關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經之路,但前提是,你得做好準備,帶上你最好的工具書和足夠的耐心去啃下這塊“硬骨頭”。

評分

坦白講,這套書的學術價值無可挑剔,但作為閱讀體驗的一部分,它的可讀性和流暢性確實不如一些敘事性強的學術著作。由於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和展示史料,很多篇章都是對不同韻書條目的並列展示和簡短的考證,缺乏連貫的敘事主綫,讀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精密的“文獻比對之旅”。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嚮於在圖書館或書房中,伴隨著一杯熱茶,專注於某個特定章節進行細讀和批注。它不適閤在通勤途中快速翻閱,因為一旦中斷,再重新連接上下文會比較睏難。此外,書中對一些非常小眾的中古文獻的引用,如果能附帶更詳細的齣處說明或釋義,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會更加友好一些。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為“治學”而非“消遣”而作的鴻篇巨著,其分量和嚴肅性,決定瞭它注定是屬於書架深處的精品,而非客廳茶幾上的暢銷書。

評分

這套書的編纂體例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論述體或辭典體,而更像是一種“證據鏈”的匯集。它將五代十國及唐代齣現的各類音韻材料,如碑刻、抄本、佛教文獻中的異讀,甚至是一些帶有音注的詩文集,都進行瞭係統性的分類和索引。這種資料的“原汁原味”呈現,極大地便利瞭後續研究者,省去瞭大量手工搜集和校對的時間。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某些地方音在敦煌文獻中的特殊標記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這些零散的、難以獲取的語料被整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力的支持係統。這種對一手材料的尊重和係統性整理,體現瞭編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對學術規範的極緻追求。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語料庫”,而非僅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它為未來音韻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瞭堅實的數據基礎。

評分

當我第一次翻開這套書時,我立刻被其內容所吸引,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古音韻學的全新認知。特彆是對“入聲”在唐五代時期的復雜流變分析,簡直是洞若觀火。作者似乎窮盡瞭所有能找到的史料,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韻書中對同一字頭的處理方式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對比,這種橫嚮和縱嚮的交叉梳理,構建瞭一個極其嚴謹的音韻學圖譜。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高難度韻部(比如一些爭議較大的單元音或鼻音韻尾)所提齣的假說,雖然是推測,但每一步論證都建立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邏輯鏈條密不透風。這比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音韻概論要深刻得多,簡直是“乾貨”滿滿,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咀嚼每一個論斷。它不是一本適閤快速瀏覽的書,更像是一份需要細細研讀的“武功秘籍”,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絕對是深入研究音韻學的必備工具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驚艷,紙張的手感細膩,油墨的層次感豐富,即便是這樣的學術性著作,也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得體,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尤其是那些復雜的音韻符號和例字,都清晰可辨,沒有齣現模糊不清或者錯位的現象。對於長期與古籍打交道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過去收藏的一些綫裝古籍復印本,在細節處理上遠不及此書,裝幀的考究程度足以讓它在書架上熠熠生輝。不過,話說迴來,如此精美的製作,價格自然不菲,對於預算有限的學生群體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負擔。但從長遠來看,這套書的耐用性和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完全對得起它的定價,是一次物有所值的投資。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一種莊重典雅的氣氛,讓人沉浸其中,體會到古代文獻之美。

評分

書比較新,影音質量不及初版。書角稍微撞瞭一下。

評分

圖像質量太差 有需要的朋友 全新書 118 包郵掛

評分

這類書籍,不會齣現大量再版或是印刷的情況,如果對愛好音韻,應該備一本的。

評分

這些寫本和刻本流入外人之手以後,深閉固扁,幾十年之間,不曾整理。原物皺摺的不能裝裱展平,零散殘破的不能安排妥貼。有的隨意粘貼,錯亂叢雜,有的前後倒置,上下不接,有的同是一書,而分裂為兩段、三段,有的本非一書,而粘接為一捲

評分

唐本韻書自宋代以後流傳日少。偶有傳本,為收藏傢所得,也隻作為珍賞品而已,對書的內容並不重視。近六十年間,唐本韻書迭有發現。除蔣斧所得《唐韻》和故宮博物院所藏兩種《刊謬補缺切韻》以外,其他都齣放甘肅敦煌韆佛洞石室和新疆吐魯番一帶。齣於敦煌韆佛洞石室的,在一九O七年至一九O八年之間相繼被外國從事文化侵略者盜劫而去。英國斯坦因劫去的藏於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法國伯希和劫去的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齣樸新疆吐魯番的,為德國列考剋劫去,以前藏於柏林普魯士學士院,現在儲藏地不明。我所見的總計有二十七種,多者幾捲,少者幾行,有唐五代的寫本,有五代和宋初的刻本

評分

好啊好啊的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評分

我與傅先生直接的接觸和深入的交流並不算很多,而更多的是從先生的文章著述中、從學界同好的交流中瞭解到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傅先生在學術活動中錶現齣的“斯文自任”的使命意識、文化建設的國傢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斯文自任”是古代華夏學人傳承韆載的優良傳統。“斯文”與“學術”密不可分。前人講“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術對於文化建設、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作用巨大。正因如此,很多誌嚮高遠的學人往往都試圖通過“斯文自任”的途徑,實現經世濟世的報國理想和奉獻社會的個人價值。

評分

經典的韻書集成,由於是翻印的,不清晰。

評分

這個版本估計中華也不會再齣瞭,內容不必說,是研究音韻學所需的。紙張、版本、封皮,價格都是閤適的。很有質感。收藏也好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