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陈家礼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名老中医陈家礼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变花主编陈家礼主审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陈家礼
  • 学术思想
  • 临床经验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名老中医
  • 医学
  • 养生
  • 疾病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9813
商品编码:10220362493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5-12-01
页数:158
字数:154000

具体描述

名老中医陈家礼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作  者:李变花 主编 定  价:59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158 装  帧:精装 ISBN:9787122259813 陈家礼是第三、四批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临床50年来,致力于教学、临床、科研;
本书收集整理了国家名中医药指导老师陈家礼老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及临床辨治经验及处方用药思路;
切实指导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辨证论著、处方用药,提高中医药整体疗效。 章陈家礼学术渊源001
一、《内经》“脾胃学说”之影响002
二、张仲景“脾胃为本”之影响003
三、李东垣“脾胃论治”之影响006
四、张锡纯“衷中参西”之影响009
五、薛生白“湿邪内外因”之影响010
第二章陈家礼病因认识013
一、对湿邪致病的认识014
二、对痰饮致病的认识015
第三章陈家礼诊病要略017
一、问诊为先,必问食便018
二、四诊合参,尤重舌诊019
第四章陈家礼辨证枢机023
一、诊病辨证,脾胃入手024
二、“脾统四脏”,治病崇脾027
三、善调气机,燮理中焦030
第五章陈家礼治病精要031
一、病证结合,衷中参西032
二、预防养生,调摄心理034
三、食药互补,善用药引036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陈家礼是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山西省名中医。陈老在吸取中医古典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尤为重视舌诊以辨脾胃虚实,善于化痰祛湿,喜用生姜等药引,精心研究用药剂量。本书从陈家礼学术渊源、学术思想、治病用药特点进行系统整理。可为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李变花 主编 李变花,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参加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热爱中医事业,为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陈家礼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现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国医大师陈家礼:临证之道与学术精粹》 引言 在中医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医者,以其毕生所学,点亮了传承的薪火,照耀了疗愈的道路。陈家礼老中医,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国医大师。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解民忧,更以其深邃的学术思想,为中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并非简单的医案汇编,而是深入探究陈家礼老中医在漫长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学术体系,以及支撑起这套体系的精妙辨证论治思路。我们将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经验之谈,直击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展现一位中医大家如何将古老智慧融会贯通,化为救死扶伤的生动实践。 第一章:辨证施治的基石——阴阳五行与脏腑学说的精妙运用 陈家礼老中医的医术,根植于中医最 fundamental 的理论框架:阴阳五行与脏腑学说。但他并非仅是理论的复述,而是将其内化为一种活的哲学,一种观照疾病的独特视角。 阴阳的动态平衡与失衡辨析: 在陈老看来,阴阳并非是僵化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正是阴阳失衡的体现。他善于从表象的寒热、虚实、表里、升降等,层层剥离,洞察其背后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他不会简单地归于风寒风热,而是更深入地分析患者的体质、感受邪气的深浅,以及邪气与正气的相互作用,从而精准判断是阳盛伤阴,还是阴寒内盛,或是阴阳两虚。他的阴阳辨证,细腻入微,超越了对症治疗的层面,直达病本。 五行生克制化的宇宙观与人体观: 五行学说不仅是解释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更是陈老理解人体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他尤其重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生克关系,以及相生相养的道理。在诊断疾病时,他常常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五行属性相联系,通过观察某一脏腑的功能异常,推及其可能累及的其他脏腑。例如,肝郁乘脾,就是木克土的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伴有情志不畅、易怒等肝脏表现。陈老会从肝和脾两个角度同时着手,既要疏肝解郁,又要健脾益气,达到“伐其病源,佐其未病”的效果。 脏腑功能的精微洞察与整体调理: 对脏腑功能的理解,是陈家礼老中医辨证的核心。他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细致入微地捕捉脏腑失调的蛛丝马迹。例如,对肺脏的认识,不仅限于呼吸系统,更包含其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以及其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他会关注患者的鼻、喉、皮肤、声音,甚至二便情况,来综合判断肺的健康状况。在治疗上,他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失衡的脏腑功能。例如,心悸失眠,他可能从心入手,也可能从脾、肾、肝入手,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采取安神定志、健脾养心、滋补肾阴、疏肝解郁等不同治法。 第二章:临证的神思——四诊合参的艺术与辨证的升华 经验的积累,离不开精准的诊断。陈家礼老中医的诊断艺术,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将四诊所得信息融会贯通,升华到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悟。 望诊的“察言观色”与“形神兼察”: “夫望而知病者,为之巧”——陈老深谙此道。他的望诊,不仅仅是观察面色、舌苔,更是对患者整体精神状态、体态神韵的细致体察。他会关注患者的眼神是否明亮,神气是否充盈,言语是否清晰,坐卧姿势是否安适。他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总枢,形是神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观察面色枯黄或红赤,舌苔厚腻或薄白,都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例如,面色晦暗,舌质紫暗,常提示血瘀;面色苍白,舌质淡白,则可能为气血不足。 闻诊的“听音辨质”与“嗅气辨病”: 声音的洪亮或微弱,语声的高低急促,都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病症。粗重洪亮的声音,可能提示实证、热证;微弱低沉的声音,则多为虚证、寒证。陈老也会留意患者的呼吸声,如闻诊中听到痰鸣音,则提示痰湿阻滞。嗅气,虽然在现代医学中不常被提及,但在中医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患者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如腥臭味、腐臭味,都可能为疾病提供重要线索。 问诊的“循循善诱”与“追根溯源”: 问诊是获取患者主观感受信息的主要途径,陈老善于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患者说出最真实的病情。他不会拘泥于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而是根据患者的反应,灵活调整问诊方向,层层深入。他尤其重视询问病程的起因、发展,以及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力求从根本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他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从中捕捉关键信息,例如,疼痛的性质(刺痛、胀痛、隐痛)、部位、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等。 切诊的“指下乾坤”与“脉象的变通”: 切脉是陈老辨证论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他强调的不仅仅是脉象的阴阳浮沉,更是脉象与整体病情的结合。他认为,脉象是气血运行的直接反映,但单纯的脉象变化,需要与望、闻、问三诊信息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对于脉象的理解,并非是僵化的“二十八脉”,而是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灵活地理解和运用脉象的变化。例如,脉象的浮沉,反映了病邪的在表在里;脉象的迟数,提示寒热;脉象的滑涩,则可以判断痰湿、食积等。他尤其擅长从脉象的细微变化中,体察到脏腑功能的细微失调。 第三章:方药的艺术——配伍的智慧与组方的精炼 药物的运用,是陈家礼老中医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他不仅精通药物的性味归经,更懂得如何通过精妙的配伍,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同时规避其不良反应。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与药物协同增效: 陈老在组方时,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他认为,君药是治病的主药,臣药辅佐君药发挥疗效,佐药可以调和诸药,或增强君臣的疗效,或消除君臣的副作用,使药力直达病所。使药则起到引药至病变部位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君臣佐使配伍,他能够实现药物的协同增效,使方剂的整体疗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在治疗血瘀症时,他可能会选用桃仁、红花为君药,配以当归、川芎为臣药,再以甘草调和,牛膝引药下行。 “少而精”的组方智慧与个体化用药: 与一些冗杂的古方不同,陈家礼老中医的方剂,往往以少而精著称。他强调,用药宜少,但要药到病除。过多的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加重脏腑的负担,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他倾向于选用少量但针对性极强的药物,力求一药一功,直击病灶。这种“少而精”的组方智慧,源于他深厚的辨证功底,能够准确把握病邪的本质,从而选用最恰当的药物。同时,他也高度重视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使之更符合患者的个体需求。 药物的炮制与应用——“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分量”: 陈老深知,药物的疗效,不仅与其本身的性味功能有关,与其炮制方式也密切相关。他重视药物的炮制工艺,认为“凡药皆有毒”,但“善制者,可以制其毒,而用其效”。他会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如炒、炙、蒸、煮等,以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例如,对于一些味苦性寒的药物,通过炮制可以减轻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第四章:学术思想的升华——“治未病”的理念与整体观的体现 陈家礼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并非停留在疾病的治疗层面,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治未病”这一中医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的先机把握与健康管理: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乱”。陈老深刻理解“治未病”的内涵,并将其贯穿于临床实践中。他不仅关注已病的治疗,更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他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易感疾病等,提出个性化的养生建议,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例如,对于容易感冒的人,他会建议其平时多运动,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并可能会开一些扶正固本的中药,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环境因素的考量: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陈家礼老中医在诊治疾病时,也会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季节变化、生活起居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认为,这些外在因素,同样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湿气较重的季节,他会更加注重祛湿,并提醒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生冷辛辣。 情志调养的重要性与心理疏导的作用: 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陈老深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道理。在临床上,他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更会细致地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他认为,良好的情绪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例如,对于因情志不畅而引发的疾病,他会采取疏肝解郁、宽胸理气等治法,同时也会用言语开导患者,帮助其走出情绪困扰。 结语 《国医大师陈家礼:临证之道与学术精粹》一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位中医大家的风范,解读其深邃的学术思想,以及如何在跌宕起伏的临床实践中,将古老的中医理论化为救死扶伤的生命之光。本书将带领您走进陈家礼老中医的医学世界,从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基础理论出发,探寻其四诊合参的艺术,领略其方药配伍的精妙,最终领悟其“治未病”的宏大理念。这不仅是对一位国医大师的致敬,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与发扬。愿本书能够为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以及广大求医者,提供一扇深入理解中医精髓的窗口,也愿陈家礼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能够继续滋养后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医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典雅。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出色,厚实而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做得相当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让人在阅读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方剂时,眼睛不易产生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医案和配方的插图(如果有的话,虽然我还没细看具体内容),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考量,力求在视觉上传达出中医的精妙与和谐。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时常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份匠心独运的细节处理。初次接触,这种良好的物理体验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内部的知识内容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一个临床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活的”经验。很多教科书上的理论是僵硬的,但在实际诊疗中,我们会遇到千奇百怪的个体差异。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陈老在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时,是如何灵活变通、因人施治的。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疑难重证”的案例解析部分,那里往往是检验一位名家真功夫的地方。书中对于病机分析的深入程度,以及对药性相互作用的细致观察,都透露出深厚的临床功力。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用什么方”,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用这个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整它”。这种注重“悟道”而非“套方”的理念,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这种实战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临床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传统医学典籍的凝练和古雅,又不失现代医学术语的精确和清晰。阅读起来,你会有一种穿越时空与这位名老中医“对话”的感觉。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术的执着,是任何现代速成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冗余的空话套话,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字斟句酌。尤其是在描述某些感悟或经验总结时,常常能体会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仿佛瞬间拨开了层层迷雾,直达核心。这种文风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帮助读者更好地代入到陈老的思维模式中去。对于追求中医“意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熏陶。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简直令人惊叹。它不是简单地将陈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层层递进地展开。从理论的溯源,到其独特辨证思路的建立,再到针对不同病种的遣方用药风格,每部分的过渡都显得水到渠成,非常自然。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系统学习一位大家学术思想的后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读一些医书,常常会遇到知识点跳跃性太大,让人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陈老的学术世界。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假设有),能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瞬间变得通俗易懂,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这种严谨而富有条理的编排方式,体现了编者对原著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上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这在同类著作中并不多见。它似乎非常清楚自己的受众群体——既有希望深入研究学术理论的研究者,也有急需提升临床效能的一线工作者。因此,书中在理论深度挖掘的同时,总能巧妙地引出相应的临床指导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使得全书的内容既有高度,又有厚度。我感觉,如果能将书中的核心思想融会贯通,无疑能显著拓宽我们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边界,对于重塑我们自身的医学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绝非一本可以一目十行翻阅的书籍,它需要我们带着思考和实践去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或许都会有新的领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