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左传战国策讲演录(附赠光盘1张)

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左传战国策讲演录(附赠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丹 著
图书标签:
  • 左传
  • 战国策
  • 先秦史
  • 史学
  • 名师讲座
  • 文化
  • 历史
  • 教材
  • 古典文献
  • 讲演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782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13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左传战国策讲演录》是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之一。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内容简介

  《左传战国策讲演录》是郭丹教授从文学角度来研究《左传》和《战国策》两部先秦典籍的讲堂实录,共分十讲,约30万字。对于《左传》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同时,作者还对全书中的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论析了《左传》的战争思想。对于《战国策》一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战国策》的思想特征,考察了《战国策》史料的真伪,列举历代学者对《战国策》的评价;分析了《战国策》的人物形象,还对战国策士的智慧与谋略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结。

作者简介

  郭丹,福建龙岩人,1987年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大工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教学名师。

目录

绪言
第一讲 中国史学之发轫
第一节 史、史官与史官文化传统
第二节 从言事分记到言事相兼

第二讲 《左传》: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记录
第一节 《春秋》《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第二节 “射王中肩”与“群雄争霸”
第三节 以民为本、崇礼与崇霸

第三讲 春秋人物画卷
第一节 雄主和贤臣
第二节 昏君和佞臣
第三节 其他人物系列

第四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一节 频繁的战争
第二节 《左传》的战争思想
第三节 奇计与谋略
第四节 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第五讲 “文学的权威”
第一节 小说化的叙事写人
第二节 思涉鬼神,工侔造化
第三节 《左传》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 《左传》中的文学思想

第六讲 纵横之世与纵横之书
第一节 七强纷争与策士纵横
第二节 《战国策》其书

第七讲 《战国策》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 史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第二节 “畔经离道之书”

第八讲 众士如云唱大风
第一节 重士贵士与重利轻义的全新思想
第二节 风姿各异的战国风云人物
第三节 高才秀士的“长短纵横之术”

第九讲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写人艺术的新发展
第二节 敷张扬厉,驰说云涌
第三节 “利口者以寓言为主”

第十讲 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
第一节 史学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左传》《战国策》与《史记》
第三节 多种文体的萌芽与雏形
第四节 《左传》《战国策》与中国古代小说
附录
一、读书与做学问
二、主要著作及简介
三、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讲 《左传》: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记录
  第一节 《春秋》《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
  二、《左传》的作者
  第二个问题是《左传》的作者,前面我们说了,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里明确地说是左丘明。班固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汉书·艺文志》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从这段话来看,他是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的——是左丘明所著。班固此说并非
  一般的附和史迁。《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自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因此可以知道向、歆父子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此外,两汉至魏晋的一些大儒硕彦尤其
  对古文经和《左传》有研究的一些学者,比如说像贾逵、郑玄、何休、桓谭、王充、许慎、范宁、杜预等人,也基本上没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之前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其后持怀疑论者代不乏人,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左传》是刘歆割裂、篡改《国语》伪造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里面,就持这样的观点。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能够得到承认,大家去看看他的书就知道是不是刘歆据《国语》伪造。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传抄流传,尤其在唐以前,没有印刷术,印刷条件之不具备,以手抄写,常有后人增损窜入,总会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始终觉得没有足够的依据来推翻它,就是所谓的“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从我个人的倾向来讲,我们还是肯定《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这是第二个问题。

前言/序言

  大家学过《中国文学史》,不管哪一类、哪一种的文学史,《左传》和《战国策》这两部书在先秦文学史中通常都被归入“历史散文”或“先秦叙事散文”,也有时候被归入“史传文学”这一类中。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就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史传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样式。中国古代文学史,实际上是非常长久的。如果把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比作一条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河,史传文学就是这条长河中重要的一股劲流。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关于史传文学,似乎有必要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为什么要给它一个界定呢?因为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称呼它为“史传文学”,一个根据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史传》篇。《史传》篇解释“传”字是这样说的:“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里面对“传”字的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说的是什么呢?意思是说,“传”就是转的意思。为什么是“转”的意思呢?那是“声训”——音韵学里面叫作“声训”。这几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传,就是转的意思,就是把孔子作《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人,所以“传”是经书的翅膀,是记事著作的首要之书——“羽翮”就是翅膀;“冠冕”就是头上的冠冕——这就是最重要的,首要之书。刘勰把解释经文的文字叫做“传”。《左传》是解释《春秋》的。《春秋》是“经”,是史书;《左传》是“传”,也是史书,所以是“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这样,就把史和传联系起来,可以称为“史传”。《文心雕龙》的《史传》篇就是这样来定义“史传”两个字的,它还论述了其他众多的历史著作,大家如果去看一看《史传》篇的话,就知道它包括《尚书》《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当然,里头有很多并不是解经之作。所以我们说,刘勰所谓“史传”,包括上起虞夏下至东晋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各种史书或者叫各体史书。史传文学中“史传”二字的含意,就是这样的概念。从先秦到六朝,有一批历史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是其中的某一篇章或某一段落具有文学色彩,而且是整部著作都堪称文学杰作,包括我们今天课程所要讲的《左传》《战国策》,还有《史记》,等等,这些著作,可以说做到了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它们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所以我们借用刘勰的“史传”的概念和限界,将这样的一批历史著作称为“史传文学”。
  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有人认为,这不能称为“史传文学”;有人认为,它统一称为“传记文学”更好。在不同的文学史里面的表述、归类也是有不同的,所以我要特别把这问题提出来说一说,把这个概念界定清楚。以前的许多文学史著作,对于上起先秦,下迄两汉魏晋六朝的一大批文学性很强的历史著作,诸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国策》《史记》《汉书》等,有的称之为历史散文,有的称之为传记文学,有的称之为史传散文,概念很不统一。当然,就研究的角度不同来说,存在差异也是允许的,未必一定要整齐划一,但是就文学史的性质来说,如果概念上太纷杂,就给作品的归类带来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把它们称为历史散文,倘若你们认真读这些作品的话,会觉得它又似嫌过于宽泛,其外延并不仅仅涵盖上述作品;有的作品可不可以被涵盖进去呢?称为史传散文,似又不够精当,不能突出我们刚才所讲的这些作品的个性特征;称为传记文学,它还是有些缠夹不清的麻烦。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这里举一个例子,《中国大百科全书》“传记文学”条“传记文学”这个词,它是这样说的:“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这样来解释传记文学的后半部分是合适的。因为魏晋以后,作为整部历史著作来说,全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已经不再存在,比如说沈约的《宋书》,以至后来唐人唐初编的《晋书》啊,等等,它们的文学性——整部书的文学性当然不能跟《史记》《汉书》相比,也不可能跟《左传》《战国策》相比。那么代之而起的是什么呢?代之而起的是杂传、散传以及单篇个人传记作品,所以你把这些作品称为传记文学或杂传文学当然可以。前面我们所讲的,先秦两汉这些历史著作,我们称它为史传文学。传记文学论者往往局限于人物传记的界限而只从《史记》算起,你们去看看,有的书上,它写“传记文学史”,第一部是什么?就是《史记》。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你第一部是《史记》,那《史记》之前的《左传》《国语》《国策》这些著作,你把它归到哪里去呢?所以他们就改变一个方式,称它为“传记文学的萌芽”。我觉得这样称呼是不太合适的。有的把它称作“历史著作”,你在这边称它“历史著作”,后边称它是“历史散文”,这样就分不清楚了。实际上,《左传》《国语》《战国策》甚至也可以包括《尚书》《春秋》,它们的文学性——整部著作的文学性是非常鲜明的。所以,我这里还是主张:借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这个“史传”的意思,把“史传文学”跟“传记文学”分离开来,用“史传文学”来界定先秦到魏晋这个时期的史传作品,这样就能够更加突出地显示史传文学的特色。
  说到史传文学,我想还是有必要简单地把史传文学的特征给大家介绍一下:史传文学的根本特征,在于文与史交融,或者说文与史的融合为一。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我们讲文、史、哲不分,这是我国上古史官文化的一个特有现象。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划分文学与非文学,没有确立纯文学的观念。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的《核才》篇里说:“昔尼父有言,文胜质则史。盖史者,当时之文也。”尼父就是孔子,这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先秦时期,文学尚没有从整体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文、史、哲三者交融为一体:有以文学写哲学,如《庄子》;有以文学写历史,就像我们后面要讲的《左传》《战国策》,等等。在先秦时期的各种典籍之中,这是很常见的,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两汉,所以就史传文学而言,它既是历史又是文学。从史的角度来看,它展现了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历史运动的规律、历史变化的动因,它是历史著作,文学不过是其手法。从文学的角度而论,史书只是载体,它以史的形式包容了人类社会的众生万象,是人类社会全部生活的缩影,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这个特点来讲,我把它称为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就这个意思。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史传文学的载体既然是史书,那么它当然具备历史著作的特征,我们称它为本体特征。这一点也要注意。一般来说,大凡历史著作所应有的本体意识,比如史鉴和劝惩的职能,讲求实录的原则,还有史家所必须有的德、才、学、识,在史传文学作品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就我们视野所及的史传文学作品来说,以史学的地位来看,它们大多是杰出的历史著作甚至是伟大的著作,像《史记》,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它们比之于后代的史书,不但毫不逊色,有的甚至是后代史书所无法比肩的楷模。这一点,我们在读中国文学史的时候,要注意到:它这个特征,又是中国古代文学其他样式所不具备的。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史传文学,它不是简单地枯燥地排比历史史实或者是机械地阐述历史变化规律。这个我要略加说明:我们读现当代人写的历史著作包括大学里面用的《中国通史》,它是叙述性的,把政治、经济、文化在各个朝代的历史状况叙述出来,但是它没有人物形象,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细节描写;而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个史传文学,它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解绎历史、演述历史。我这里用了“解绎”这样一个词,也就是“演述”的意思。它用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甚至细节,来解绎历史和演述历史。我们读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作品极少有那种乏味的说教,或者乏味的陈述。它是把整个历史,或者是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认识融通于人物的言行之中,将历史运动转变为情节复杂的历史故事,也就是说将历史文学化、故事化。不论是先秦史传文学作品,还是两汉史传文学作品,都将历史人物描绘成可视、可感、可爱、可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我们去读的时候——大家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作品,例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所描述的人物性格相当鲜明,有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而且历史事件有时候非常曲折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有时候,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常常被这些作者组织成曲折跌宕甚至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时候还增加了很多很有兴味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跟历史本质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他加进去了,我们读起来感觉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包括心理状态的描写,心理情态的描写,这些都加进去了,那么这就正是它的文学特性的所在。我们知道,文学的特质在于形象,叙事文学的基本构成在于情节,史传文学具有上述特征,就必然地使这些作品成为品位极高的文学作品。我们给它一个这样定位,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朱自清先生就说过:《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那当然可以称它为“品位极高的文学作品”。不但如此,我们说这些史传文学作品,它们用形象和情节来解绎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还加入自己的评价,还会自己发出一些感慨,甚至加入个人的感情,这点我们读《史记》的时候,就很鲜明地感觉到。我们不是常说司马迁“笔端常带感情”吗?这就是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著名的学者也是《史记》研究的专家李长之先生,曾经说过《史记》“发挥了史诗性的文艺本质”,因而它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我们说,史传文学还为叙事文学确立了楷模,这里包括《左传》文章的叙事手法,《史记》中的写入艺术,千百年后仍然被史家和文学家奉为楷模,或者说奉为圭臬。
  从这点来讲,请大家注意:过去有人叹息中国古代没有史诗,因为西劣有史诗,有《荷马史诗》,中国没有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其实不然,这话是不全面的。可以说,史传文学就是伟大的史诗,就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文学。从先秦到六朝,史传文学高潮迭起、杰作频出,在史学与文学方面,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这里也牵涉到一些理论问题。可我觉得这个对我们要讲的《左传》《战国策》是个背景知识,因此还是要跟大家介绍一下。
  另外,还有几点要再补充说明一下。
  一是课程的内容。我们主要介绍《左传》《战国策》这两部著作,它们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而我们的介绍,主要以文学性为主,把它们当作文学作品来讲。大家到图书馆去借书,借到童书业先生的著作——童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学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有一本《左传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谈《左传》的,跟我们现在要讲的《左传》不一样,我们是从文学的角度,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讲。我们要让大家去领会《左传》和《战国策》这两部著作的文学魅力之所在,让大家知道早在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中就有如此优秀的叙事文字。大家要领会这点,并了解它们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我要说明的是:在讲解时尽量地结合作品来讲,会举作品中的一些段落和例子。要了解和领会这两部作品,特别是要领会它们的文学特性和审美价值,大家要熟读这两部著作,最好是读原著,而不只是选本。第三个问题就是:还要强调别忘了这两部著作是历史著作,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传文学最能体现这个特点。我们讲史传文学,讲《左传》《战国策》,是出入于历史与文学之间,也就是前面我讲的史传文学是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因此我们是要懂得历史的。这点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现在中文系的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是停留在高中学过的水平上,因为你们进入大学中文系以后不开“中国通史”这门课,我曾经呼吁过,中文系应该也要开“中国通史”,它开的内容可以跟历史系有所不同,但应该是要开的。你不开“中国通史”这门课,那么这不但对于学习史传文学,就是对古代文学的其他体裁样式,如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都是一个欠缺。这个问题,我们教古代文学的老师,好多人都有同感,所以我的确有些忧虑和担心,觉得这个课要补,就是“中国通史”的课要补。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了:现在兴起“国学”热,古代史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懂历史,就不懂中国文化,那谈何“国学”呢?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抓紧补一下历史文化知识。这不但是对于我们这门课,对于大家的整个文化素质构成,也是大有好处的。这是第三个我要强调的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我这里开出了一个参考书目,供大家学习参考:
  1.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本。
  2.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本。
  3.国语(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4.战国策(汉刘向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5.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6.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
  7.搜神记(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8.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9.文心雕龙注(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0.史通(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文则(宋陈骥撰,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2.文章正宗(宋真德秀著,《真西山全集》本),清康熙中家祠重刊,同治中重印。
  13.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左绣(清冯李骅辑注),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
  15.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左传分国集注(韩席筹编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8.左传选(朱东润选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9.左传选(徐中舒选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0.左传疏证(徐仁甫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左传之文学价值(张高评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22.战国策注释(何建章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23.战国策考辨(缪文远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24.战国策新校注(缪文远著),巴蜀书社1998年版。
  25.战国策研究与选译(熊宪光著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26.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新1版(原中华书局版)。
  27.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29.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0.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范文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4月版。
  31.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北京)1976年版。
  32.中国史探研(齐思和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33.竹简帛书论文集(郑良树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34.古史辩(第四册,罗根泽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5.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刘泽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6.左氏兵法(朱宝庆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37.左传漫谈(郭丹著),台湾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8月版。
  38.春秋左传学史稿(沈玉成、刘宁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9.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40.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朱自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1.中国古代文学论稿(胡念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2.史记通论(韩兆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4.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5.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孙绿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6.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7.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刘叶秋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8.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9.缪灵珠美学译文(第一卷,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0.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寓言智慧(郭丹、黄培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2.中国哲学(第十辑),三联书店1983年版。
  5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刘泽华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
  我这里把这个“参考书目”发给大家,总共开出了53种。不过从最重要的原著来讲,有“十三经注疏本”的《春秋左传正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战国策》。如果从适合同学们的阅读来说,我这里想着重介绍的就是: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这套书有四大本;还有何建章先生的《战国策注释》,有上、中、下三本,这两部书就作为我们的基本读本。我这里列的其他著作,大家可以择善而从。这个参考书目我再说一下,我打出来的时候,是隔行分开来的,请大家留心:第一部分是基本的史传文学原著;第二部分,就是跟它们有联系的一些参考书目,包括选本;第三部分,就是跟这个有关系的史学著作和文学史著作;第四部分,就是跟我们的课程有关系的研究著作,这四类著作,可供参考。
  我们的课程内容是:《左传》《战国策》研究。
  《左传》《战国策》记载的是先秦时期春秋战国这一段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发生激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它的激烈变化体现在哪里?当然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出现了全新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一大批崭新的著作,这就是我们在文学史里所说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这两大块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这里我插一句,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光明日报》有个“国学”专版,还有大家所知道的“百家讲坛”。“国学”专版里面,它从“十三经”开始介绍,还包括《老子》《庄子》,介绍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里面的一些重要的著作。最近百家讲坛里面,选的作品也是——像有的学者讲的《老子》和《庄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先秦时期众多的历史散文之中,《左传》与《战国策》堪称它们中杰出的代表。这两部巨著,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貌,从文学性上看是如此,从历史学来看,我们要了解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话,它们也是最珍贵的历史材料和历史文献。
  讲到《左传》——大家都知道春秋有所谓“三传”:《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三传之中,《公羊传》和《毂梁传》是以义理解说《春秋》的,所谓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而《左传》则是以史料阐述《春秋》的。《左传》作者广泛地采集旧文简册,同时也采集流传在口头上的历史传说,非常详细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历史面貌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描述了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包括周朝的衰落,从王权独尊到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从郑庄公的“射王中肩”到群雄争霸、诸侯蜂起,等等。《左传》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的非常绚丽的历史画卷。同样的,《战国策》则将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时代风貌和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历代都有学者怀疑《战国策》一书史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而且,包括在古代,有些学者批评它,说它是“畔经离道之书”,当然,它这是用儒家正统的眼光来看待的。但是,我们去读《战国策》,可以感受到,《战国策》一书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纵横策士们的思想、个性、人格风貌,他们的才华智慧,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种全新的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
  这两部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巨著。且不说朱自清先生将《左传》称为“史学的权威”“文学的权威”,《战国策》也同样是文学杰作。从正统的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左传》也好,《战国策》也好,都是有一些“浮夸”的、不符合正统史学家要求的内容。但是在他们眼里看来好像不是很正规的这些内容,恰恰是闪烁着文学光芒的地方。《左传》的文章叙事完整,文笔严密,富有魅力。《左传》善于描写人物,善于将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活动刻画得生动细致,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左传》叙述战争,善于把复杂的战争描绘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另外,《左传》的外交辞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左传》的应对辞令之美,也是一大特色,《左传》的辞令,曲折缜密、委婉多切,许多记述辞令的篇章,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了——在后面我们还会一一介绍。《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又有了新的发展,许多篇章已是简短的人物传记。一篇里头,可以说就是一个简短的人物传记,比如说大家读过的《冯谖客孟尝君》,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有人认为《战国策》史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值得怀疑。我们从文学的眼光来看它,恰恰就是《战国策》的作者摆脱了史料真实性的束缚,更好地表现那些纵横倜傥的战国策士们,按照刘向的话称,就是“高才秀士”。刘向的《战国策序录》里,就称他们都是“高才秀士”,描写他们的风采。作者摆脱了史料真实性的束缚,唯以表现倜傥恣肆的战国“高才秀士”的风采为务,因此更加大胆地以虚构的手法塑造人物。在作者笔下,那些纵横策士一个个无不风姿卓异、栩栩如生。另外,策士们的说辞,变其本而加恢奇,比起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更加铺张扬厉、气势奔放。还有大家都不会忘记的,就是《战国策》里还汇集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成为士人文化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们要介绍的这两部著作,可以说它开创了史学的传统、史学文章的体例、风格特征,影响着后世史学的发展。这两部著作开创的史学传统、著文体例和风格特征,影响着整个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从史学的角度来讲,有的学者认为:《左传》可以说是“集古史之大成,留给后人以无尽的宝藏”。司马迁创作《史记》,大量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内容。《史记》纪传体的创立,与《左传》也有很深刻的关系。这个后面我们也还会再介绍。所以它们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著作,从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学特征,同样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发展。所以,《左传》《战国策》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在这两部著作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我把它叫做“绪言”——就是从“史传文学”这个总体概念和背景,到对《左传》《战国策》两部书作简单的概括性的介绍。
《史籍探微:先秦史学经典导读与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学源流与核心经典的读者,提供一套兼具宏观视野与精微分析的导读体系。我们聚焦于先秦时期两部极具代表性且相互关联的史学巨著:《左传》与《战国策》。然而,本书的切入点并非单纯的文本重述或口语化讲授的记录,而是立足于现代史学研究的规范,对这两部典籍的文本结构、叙事策略、史学思想、政治文化意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比较与深层解读。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力求超越表面叙事的吸引力,直抵先秦史学精神的内核。 第一部分:经典文本的形成与定位——历史书写的自觉 本部分将首先确立《左传》与《战国策》在先秦史学谱系中的独特地位。 1. 《左传》:历史叙事的成熟与“微言大义”的探寻 我们不将《左传》视为单纯的事件罗列或口头传授的文字稿,而是将其视为春秋时期史官集体智慧与春秋末期士人修史理念的结晶。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编年体的精细化: 剖析其如何通过严谨的“年、月、日”的结构,构建起连续、有机的历史时间线。尤其关注其事件选择的意图性——哪些对话、哪些战争的细节被纳入,哪些被有意略去,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因果的判断标准。 人物塑造的立体性: 研究《左传》中“人”的刻画,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重要人物(如晋文公、楚庄王等)的形象演变。重点分析其如何通过对话、行动的对比,展现人物的权衡利弊、道德困境,体现了儒家“见义勇为”、“克己复礼”的理想人格的投射。 “微言大义”的语言学分析: 阐释《左传》叙事中“不言之言”的艺术。例如,通过环境描写、对祭祀礼仪的详述,如何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政治的走向,这是区别于后世纯粹编年体的关键标志。 2. 《战国策》:策略的剧场与文人修史的转向 与《左传》的侧重历史经验总结不同,《战国策》标志着史学开始向“说辞”和“政治游说”的文学性方向发展。本章聚焦于: “策”的结构与功能: 探讨“策士”的说辞如何构建成篇,其叙事目的不再是记录已发生的事实,而是影响未来决策。分析其叙事中的夸张、比喻、铺陈等修辞手法,如何服务于其政治劝谏的目的。 地域史观的凸显: 对比“晋”与“齐”、“楚”、“秦”等核心国家策士的语言风格差异。研究《战国策》如何通过地域色彩鲜明的材料,折射出战国时代复杂的外交博弈格局。 史家剪裁的介入: 辨析《战国策》中故事的真实性与文学加工的界限。重点分析策士传记中,哪些情节更可能源于口头流传或文学夸饰,以及这些处理如何服务于“纵横之学”的整体叙事体系。 第二部分:史学思想的比较与分野——“史”与“说”的张力 本部分将对两部典籍的核心史学理念进行系统性的对比,揭示先秦史学内部的多元性。 1. 历史观的差异:天命、人事与权谋 《左传》中的天命观: 探讨《左传》如何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的微言体系,将历史事件置于“天道”的框架下进行解读。重点分析“天道无亲,惟德是辅”在具体事件中的体现,强调德性对国运的决定性。 《战国策》中的人事决定论: 对比《战国策》中对“权术”、“时势”的强调。在策士的叙事中,天命退居次要地位,而“势”的把握、智谋的运用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此处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先秦思想从神学向理性过渡的轨迹。 2. 叙事中的伦理立场与政治倾向 比较两部作品对“忠”、“义”、“名分”等核心儒家伦理的采纳程度和解读方式。 《左传》如何通过对礼崩乐坏的叹息,来确立其保守的、复古的政治理想。 《战国策》的叙事如何服务于变法图强、合纵连横的现实政治需求,其伦理考量往往让位于政治效果。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与现代研究的视野 最后,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审视这两部经典对后世中国文化、文学、乃至军事思想的深远影响。 1. 文学范式的影响:从史诗到戏剧 分析《左传》对后世史传文学(如《史记》初期的铺陈)在叙事上的奠基作用,以及《战国策》如何成为中国古代“说部文学”和“讽谏文学”的重要源头。探讨其中经典的故事模型(如“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如何在后世小说、戏曲中被反复挪用和再创造。 2. 史学史定位的反思 本书主张,将《左传》与《战国策》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下,并非为了强行统一,而是为了展现先秦史学在不同社会功能驱动下所展现出的张力与互补性。前者追求历史的“真”与“善”的统一,后者则专注于政治的“效”与“智”的极致展现。这种双重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丰富基石。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先秦思想史、以及古典叙事艺术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及高阶历史爱好者阅读。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史学研究的分析能力,旨在提供一个高屋建瓴、聚焦于方法论与思想内核的学术性导读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和文学的时候。讲师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知灼见。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到《左传》中某个战役的细节,那种对历史人物心理的细腻捕捉和对战争策略的深入剖析,简直就像把我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对史实的把握非常精准,同时也善于将复杂的历史背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串联起来,让初学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精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人性百态。那种洞察力,绝对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高度,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感觉自己也跟着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那些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但是听了这些讲座录音,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主讲人的声音非常有感染力,语速、停顿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仿佛面对面交流一般。他对于《战国策》中那些纵横捭阖的谋士言论,解析得入木三分,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阐述了其背后的政治智慧和游说技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苏秦张仪师徒二人斗法的描述,那份紧张感和智慧的交锋,简直比看精彩的谍战片还要过瘾。通过他的讲解,我开始真正理解“士”的价值,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策略也很有启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的“鲜活感”。它没有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脸谱化,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比如,当讲到某个国君的昏庸决策时,讲师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个人性格进行分析,语气中充满了同情与批判并存的复杂情感。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批判精神,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特别是对《战国策》中那些劝谏辞的分析,简直是一堂生动的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公开课。我尝试模仿讲师的思路去分析一些当代的热点事件,发现那套古老的逻辑框架依然有强大的解释力,让我感觉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变得更深刻、更有穿透力了。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提升古代史素养的读者的书。它不是那种速成的秘籍,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武功秘籍”。讲师的语汇丰富,逻辑缜密,尤其在对比《左传》和《战国策》在史学风格上的异同时,展现了非凡的驾驭能力。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历史细节完美结合,让人既能看到大势所趋,又能抓住关键人物的临门一脚。每次听完一段,我都会忍不住去翻阅原著,对照着思考讲师的观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巩固了知识的吸收。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早期政治博弈和人物群像感兴趣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精神投资。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名师讲座实录”类型的出版物通常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蹭热度,内容空泛。然而,这套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在解析《左传》时,它着重探讨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变迁,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春秋诸侯国的政治决策。很多细节,连我这个读过好几遍原著的人都没能注意到。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兴趣。光盘内容更是锦上添花,清晰的音频质量让我在通勤路上也能沉浸其中,不时还会爆发出会心的微笑,那种学习的乐趣是文字描述难以替代的。

评分

还没看,原来以为是左转讲解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普及一下知识,很不错

评分

理解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本书。作者主要分析了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倾向,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左传》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特征。不错。

评分

好书就应该多多打折

评分

师大的这套讲课实录非常不错,都是满满的干货

评分

大学名师讲课实录,还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