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文主编的《赵孟頫尺牍选(1)》选收赵孟頫书信九札,为**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吴门帖”纵三十一点一厘米,横六十六点七厘米。“俗尘帖”纵三十一点三厘米,横六十八厘米。“山上帖”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五十一点七厘米。以上三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秋深帖”纵二十六点九厘米,横五十三点三厘米,是赵孟頫代夫人书写的信札。“违远帖”纵二十九点七厘米,横二十九点七厘米。“惠书帖”纵三十一厘米,横三十八点三厘米。“近来吴门帖”纵二十八点四厘米,横四十九点五厘米。“致中峰和尚札”纵三十点五厘米,横六十二点七厘米。以上八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致季博札”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四十九点四厘米,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我收藏过不少关于元代书法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装裱和历史背景的阐述,真正能用于案头细究的资料却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本《赵孟頫尺牍选(1)》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单字的清晰放大,更将整篇尺牍的章法布局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并且排版上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区域,方便我们进行对照和批注。学习赵书,除了笔法外,行气和字距的疏密变化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通过这本册页,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一个字写得稍急促时,它在整体布局中是如何被调和的,而当一行字写得略显松弛时,又是如何通过下一行的提按来重新建立起节奏感的。这种对“气息”的捕捉,对于提升临摹者的整体篇章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关于书法节奏与空间构图的实战手册。
评分从装帧工艺的角度来看,这本尺牍选的制作水准,几乎可以媲美一些博物馆级的出版物。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产量的快销品,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特别是锁线的处理,既保证了整本书可以平摊在书桌上,不会因为书脊的收缩而遮挡住关键的边角笔画,同时翻阅起来也极其顺手,不会有那种“生硬”的抗力感。考虑到赵孟頫的尺牍多为手信往来,其书写速度相对快于刻帖,这种平铺的特性对于研究其“一气呵成”的行笔至关重要。这套书的定价虽然略高于同类产品,但考虑到它在纸张、印刷、影印精度以及选材上的投入,绝对是物超所值。对于真正想在赵体上有所突破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这套书是值得长期珍藏和反复研习的“硬通货”。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临帖的老学究,我深知仅仅有好的影印本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选本的独到眼光。这第一册《尺牍选》的编选角度非常高明。它没有简单堆砌那些烂熟于心的、结构工整的“范本”,反而精选了赵孟頫在不同心境下、写给不同对象的尺牍。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标准字体”,更是书法家鲜活的生命状态。比如,其中几篇行书尺牍,用笔潇洒,气息连绵,与他工整的小楷相比,更显出“王献之气”,那种温润中透着遒劲的力量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笔来一试。这些尺牍的选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只学习碑刻体带来的僵硬感,它展现了赵孟頫作为士人,日常交流中那种自然流淌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对于想要在赵体基础上融入个性和灵动的人来说,这几页的价值,远超其他厚厚的范本。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对“彩色放大本”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太过鲜艳的色彩可能会干扰对墨色的判断。但翻阅这本册页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出版方显然深谙古代书写材料的特性。他们处理的底色,并非是刺眼的纯白,而是带有微妙的、泛黄的“陈旧感”,这种底色与墨色形成了极其和谐的对比,反而更能还原出宋元时期纸张和墨汁在自然光线下呈现出的那种温和的质感。尤其是那些稍微洇开的笔画边缘,在彩色放大的处理下,可以看到墨液渗透到纤维中的细腻纹理,这种“洇化”的处理,恰恰是学习用笔速度和墨分五色的关键点。相比那些失真的、平面化的影印本,这个版本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下笔瞬间的空气湿度和笔锋的运行轨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枯燥的理论分析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赵孟頫尺牍选(1)/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的装帧和影印质量实在令人惊喜。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细腻的纸张质感,触感温润,完全不像市面上一些廉价影印本那样粗糙发涩。最让我满意的是它“彩色放大”的定位,那些原本在普通影印本中模糊不清的笔墨细节,比如枯笔飞白处的墨韵变化,细微的涩滞与提按,都被清晰地捕捉并放大了。学习书法,最忌讳的就是看不清原作的神韵,而这本册页的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修复和校对,墨色浓淡层次分明,线条的起承转合清晰可见,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赵体精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那些侧锋的运用,在放大后,我能清晰地看到笔锋在纸面上的铺展和收敛,这种视觉上的震撼和启发,是临摹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心眼”训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让这本帖在众多碑帖中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常备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