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碑帖名品:黄庭坚诸上座帖 | 作者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908587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5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碑帖名品》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我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遴选了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正文 吴宽题跋 梁清标题跋 历代集评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这次主要是想淘一些关于明清绘画理论的书籍,对书法帖类的关注度本来不高,但当我翻阅这套“碑帖名品”系列时,关于《诸上座帖》的介绍让我驻足。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大气,留白得当,让每一行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在学习书法时至关重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字与字之间的气势连贯。我注意到,它对原作的忠实度非常高,无论是结构上的张弛有度,还是笔墨上的枯湿浓淡,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要知道,黄庭坚的书法,讲究“意到笔不到”,这种微妙的境界,如果影印稍有偏差,就完全失真了。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灵动与沉稳并存的特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户,让我联想到当时士大夫阶层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黄庭坚艺术的同好来说,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对魏晋楷书的研习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正打算拓宽一下视野,看看宋人的草书是如何在继承中实现突破的。因此,这本《黄庭坚诸上座帖》自然成了我关注的焦点。它的装帧让我感觉非常“耐看”,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夸设计,而是沉静内敛的风格,很符合黄庭坚本人低调的文人气质。我特别喜欢它对题跋和印鉴的处理,往往这些细节能提供比正文更多的历史信息。通过观察这些边角的印记和墨痕,我们仿佛能追踪到这件墨宝流传的轨迹,这对于做艺术史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材料。它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的工具书,更是一件具有文物性质的艺术品汇编。即便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也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远非一般印刷品可比拟。
评分我这次的主要目标是关于明代园林建筑图解的专业资料,对碑帖的涉猎相对较浅,不过我太太对书法颇有研究,所以顺便留意了一下。她对这套《中国碑帖名品》赞不绝口,特别是提到这本《诸上座帖》的装订方式非常人性化,可以平铺展开,方便在书桌上对着临写,不会像某些装帧紧密的书那样,中间部分总有看不清的死角。这一点对于日常的练习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此外,她还特地指出,出版社在对一些易损毁的细节部分做了特殊的加固处理,显示出他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用心。黄庭坚的草书变化多端,对临习者的眼力要求很高,而这本清晰的影印本,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让那些深奥的书法技巧得以更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疑是书法教育领域的一大贡献。
评分其实我是一个古籍修复方面的爱好者,对各类纸张和印刷技术非常敏感。这次看到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这本碑帖,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其选用的纸张和油墨吸引住了。这种纸张既有足够的韧性,能够承载厚重的墨韵,又不会因为反光而干扰视线,这一点非常专业。虽然我这次是为了搜集一些古代手抄本的装订工艺资料而来,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本身就是现代出版技术与传统美学结合的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光亮的覆膜,而是保留了一种哑光的质感,让黄庭坚作品中那种苍劲、内敛的力量感得以完整释放。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使得这本碑帖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件可以长期保存和研究的视觉文本,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临摹用具,其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并存,让人十分欣赏。
评分这套《中国碑帖名品:黄庭坚诸上座帖》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这次是冲着别的书来的,但无意中瞥见这本,立刻被它的装帧和选材吸引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版本,品质自然是没得说,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细度,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我原本想找一些宋代其他大家的作品,但看到黄庭坚的笔法如此洒脱又不失法度,那种“欹侧多姿”的韵味,隔着封面都能感受到。要知道,碑帖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在于临摹的体验,好的影印本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气韵。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细节的处理,那些细微的墨色变化、线条的顿挫起伏,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习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讲究,既有传统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装帧的便利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心生喜爱。虽然这次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究,但仅从初看印象来看,它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和反复摩挲的佳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留下了宝贵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