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梅画赏析

历代梅画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鄂儒询 著
图书标签:
  • 梅花
  • 绘画
  • 中国画
  • 艺术史
  • 历代
  • 赏析
  • 文人画
  • 传统文化
  • 植物
  • 绘画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7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92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
字数:15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梅画赏析》上篇,选编有梅画典故、术语及国画理论。同时,笔者以《画梅五十四病解》为题,对《华光梅谱》中的(画梅三十六病诀)和笔者增补的十八病诀,以个人的见解,试做了分类解释。
《历代梅画赏析》下篇,评介了我国宋、元、明、清四朝代中的34位画家名作。其中有皇帝、名臣、隐逸、布衣,可说是各有特色,风格迥异,在我国国画史上,各有一定的代表性。
《历代梅画赏析》还设定了(中国古代咏梅诗选师友书法墨迹展示)一章,这是由笔者邀请出38位师友挥毫奉献的墨宝,敬请读者赏阅。

作者简介

鄂儒询(Ao Ruxun),蒙古族,1931年生于北京,幼承家学,研习诗文书画与音乐。20世纪50年代初期师从著名画家王角先生,20世纪70年代受益于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乃潜心研习国画与画梅理论至今。 儒询笔下的梅花,以人品为基础,以诗书入画,从继承中创新,故所写寒梅多存正直豪侠之灵气,特点是老干横柯,花奇媚艳,饱经摧折而欣欣向荣。获奖作品有《绿梅》、《欣欣向荣》等。2000年在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参展的《绿梅》诗画,受到参观群众的好评,德国杂志也予转载介绍;画上题句是:“灵根内蕴先天气,铁骨原得大地珍”,歌颂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情结。 传略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代表作和诗、书、画作品见《中国美术家选集》等诗、书、画集。

目录

前言
上篇 梅画典故、术语及国画理论
一、读《宋刻梅花喜神谱》查典选注
二、古今名家论画小辑
三、怎样画写意梅花
四、画梅五十四病解
五、试答宋·释仲仁撰(传)《华光梅谱》20问
六、读王冕的一首题画诗

下篇 评介我国宋、元、明、清四朝代34位画家及其画梅名作
一、宋代
1.赵佶《腊梅山禽图》
2.扬无咎《雪梅图》(附:关于江滨梅诗)
3.马远《梅石溪凫图》
4.马麟《暗香疏影图》
5.岩叟《梅花诗意图》
6.林椿《梅竹寒禽图》
二、元代
1.王冕《墨梅图》卷
2.王冕《南枝早春图》(附:关于王冕生卒年代的两种记载及其他)
3.邹复雷《春消息图》
三、明代
1.文征明《冰姿倩影图》
2.唐寅《清影图》轴
3.文嘉《梅花图页》
4.徐渭《杂花图卷》(局部)
5.陈洪绶《梅石图》轴
6.陈宪章《烟笼玉树图》
7.邢静慈《墨梅图》
8.刘世儒《晓梅图》
9.刘世儒《墨梅》长卷
10.沈襄《暗香春色图》轴
四、清代
1.金俊明《梅花图》
2.弘仁《梅花图》
3.朱耷《梅花图》
4.王武《松竹白头翁》
5.恽寿平《五清图》轴
6.沈铨《雪中游兔图》
7.金农《梅花图》
8.郑燮《梅竹图》轴
9.李方膺《梅花图》轴
10.童钰《月下墨梅图》
11.谢兰生《翩若惊鸿图》轴
12.金礼瀛《清供图》轴
13.虚谷《梅鹤图》
14.赵之谦《墨梅图》轴
15.吴昌硕《红梅图》
16.万上遴《梅花图》
17.彭玉麟《梅花》
中国古代咏梅诗选师友书法墨迹展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历代梅画赏析:一幅幅精神的流转,一段段时光的凝练 梅,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它不仅以其凌寒独放的傲骨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更以其暗香浮动的清雅姿态寄托着人们对高洁情操的向往。由“历代梅画赏析”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堆砌的画作,而是一条时间长河中,艺术家们借梅抒怀、借梅言志的脉络。这本书,犹如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邀请观者穿越古今,与历代画家一同沉浸在梅花的精神世界里,品味那一笔笔的墨色晕染,感受那一瓣瓣的香魂流传。 一、 溯源而上:梅之意象的萌芽与早期描绘 在“历代梅画赏析”的开篇,读者将有机会追溯梅花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最初踪迹。早在唐代,梅花便已开始出现在诗歌和绘画中,但此时的梅画,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较为写实或象征性的表达。早期画家们对梅花的描绘,往往注重其形体结构,勾勒出枝干的盘曲虬劲,花朵的疏朗有致。虽然技法尚显朴拙,但其中已蕴含着对梅花坚韧生命力的初步认知。例如,唐代的一些壁画中,梅花常作为场景的陪衬,其地位尚不及后来的独立审美对象。 进入宋代,随着文人画思潮的兴起,梅花在绘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挖掘。“历代梅画赏析”会细致解析宋代画家们如何将梅花从单纯的植物描绘,升华为一种人格精神的寄托。此时的梅画,注重写意,强调墨韵的运用,通过水墨的浓淡干湿,表现梅花的风骨神韵。著名的画家如黄庭坚,其笔下的梅花,遒劲有力,仿佛是他本人傲岸不屈的写照。而另一位重要的宋代画家,其作品则更能体现梅花的“暗香疏影”,通过留白和精妙的构图,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意境,让观者在画外感受到扑鼻的清香。书中会重点分析这些宋代画家的构图方式、用笔特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梅花的姿态来传递“孤高”、“淡泊”等文人品格。 二、 盛放与演变:元、明、清时期梅画的多元风格 元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历代梅画赏析”将深入探讨元代画家如何继承宋代写意梅花的传统,同时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元代文人画家,如王冕,被誉为“画梅圣手”,他笔下的梅花,以其浓墨点染,枝干挺拔,花朵繁密而生动,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王冕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更将梅花与自身的隐逸情怀紧密结合,其梅花画作,往往寄寓着对仕途的疏离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书中会详细介绍王冕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后世梅画的影响。 明代,梅画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历代梅画赏析”会呈现明代画家在梅花题材上的多方面探索。既有延续宋元写意传统的大家,如吴镇、倪瓒,他们笔下的梅花,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画面空灵,笔墨简练,传达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也有一些画家,开始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寻找新的平衡,他们更注重对梅花形态的细致观察,同时又融入个人的情感表达。此外,明代的一些院体画家,也曾描绘过富丽堂皇的梅花,但“历代梅画赏析”将更侧重于那些能够体现梅花精神内涵的作品,展现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价值。 清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梅画也在此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历代梅画赏析”将详细介绍清代不同流派的梅画风格。例如,扬州八怪中的一些画家,如金农,他笔下的梅花,造型奇特,色彩鲜艳,充满个性和创造力,打破了传统写意梅花的程式化束缚。而一些宫廷画师,也创作了一些精工富丽的梅花图,但“历代梅画赏析”会更着重于那些能够体现文人情怀和艺术造诣的作品。书中会分析清代画家在用墨、用色、构图以及表现梅花不同形态(如含苞待放、怒放盛开、老干新枝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例如,对于一幅清代画作,除了描述其笔墨技巧,还会深入解读画作中梅花的姿态与环境的配合,以及这些元素所能引发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三、 技法与神韵:墨梅与彩梅的艺术表现 “历代梅画赏析”不仅仅是风格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梅画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书中会专门辟出篇幅,详细讲解“墨梅”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以墨勾勒枝干,填充花瓣,到后来利用水墨的晕染、积墨、破墨等技法,表现梅花的质感和生命力,墨梅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水墨艺术的演变史。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区分花瓣的层次,如何运用飞白来表现枝干的苍劲,如何通过点染来捕捉梅花瞬息万变的姿态。 同时,书中也会对“彩梅”进行赏析。虽然墨梅更能体现梅花的清雅与写意,但彩梅以其绚丽的色彩,同样展现了梅花的美丽。早期彩梅可能以淡雅的色彩为主,如淡淡的粉色、白色,与墨色结合,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而到了明清时期,一些画家也会运用更为浓郁的色彩来描绘梅花,但即便如此,也会力求在色彩的运用中体现出梅花的清雅与高洁,而非流于俗艳。书中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在彩梅技法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来强化梅花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 四、 意境与寄托:梅花与文人精神的对话 “历代梅画赏析”的核心,在于揭示梅画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文人精神。梅花,以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成为了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在书中,读者将看到,每一幅梅画,都是一次与梅花的对话,一次对自身品格的审视和升华。 画家们通过描绘梅花的“瘦”、“寒”、“香”、“骨”,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例如,瘦劲的枝干象征着不屈的意志,严寒的环境则衬托出其不畏艰难的品格,而暗香则代表着内敛的高洁和芬芳。书中会结合具体的画作,解读画家在构图、笔墨、题跋中所蕴含的深意。一幅画面,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段文字的引导,让观者理解画家为何选择梅花,又在这梅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 “历代梅画赏析”还会探讨梅花与其他意象的结合,如梅与竹、梅与松、梅与寒鸦等。这些意象的组合,并非偶然,而是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梅竹相依,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梅松同在,则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寒鸦的出现,有时更是烘托出梅花在孤寂环境中顽强绽放的意境。这些组合的解读,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梅画的艺术内涵。 五、 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 “历代梅画赏析”的价值,还在于它展现了梅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唐代的初步涉猎,到宋代的意境开掘,再到元明清的风格演变和技法创新,每一位画家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梅画的艺术表现。书中会梳理出清晰的艺术脉络,让读者看到,一代代画家如何继承、创新,并将梅花这一题材推向新的高度。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梅画作品的赏析,读者将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以及艺术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对生命、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独特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艺术史,一次关于美、关于品格、关于精神的深度对话。它邀请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读者,在品味梅花之美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精神的滋养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不同朝代、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更是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不同时期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代画家在表现梅花“姿态”上的差异的对比分析。有的梅花是含苞待放,有的则是怒放盛开,有的更是枝干遒劲,仿佛历尽风霜。 我特别仔细地研读了书中关于明代画家仇英笔下的梅花。仇英是明代四大画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画风细腻写实,技法精湛。书中对仇英梅花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对梅花形态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梅花的质感和生命力表现出来。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仇英画梅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梅花的理解,这让我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看到了梅花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内涵。

评分

拿到《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它所展现的梅花的多样性。我一直以为梅花就是寒冬里开的那种,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梅花,以及画家们如何用笔墨来捕捉这些瞬间。书中对“梅花三弄”这个主题的探讨,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这个曲子,但书中通过几幅不同时期的画作,揭示了“梅花三弄”在中国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画家们如何通过构图、笔墨和题跋来诠释这种“一波三折、层层递进”的美感。 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清代画家恽寿平的部分。恽寿平是“没骨花鸟”的大家,他笔下的梅花,以其清雅秀丽著称。书中对他的梅花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他的梅花看起来那么“活”,那么有灵气。原来,他不仅对梅花的形态有着深入的观察,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淡雅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画一朵梅花,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欣赏优美的画作。我以前总觉得梅花就是梅花,画来画去都是那个样子,但《历代梅画赏析》让我看到了梅花在中国画史上的演变和不同画家赋予它的独特“灵魂”。书中从唐代就开始追溯,虽然唐代的梅画可能不如宋元时期那样数量繁多,但书中依然能找到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并且对当时的审美和创作特点做了很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梅花的绘画,其实也是中国绘画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代画家们在表现梅花时,所使用的不同技法和侧重点的对比分析。比如,宋代画家可能更注重写实的表现,将梅花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而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兴起,画家们则更倾向于在梅花中融入自己的情怀和意境,笔触可能更加写意,但所传达的情感却更加深沉。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领我穿梭于中国绘画的千年画廊,让我对梅花,对中国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常常会因为某幅画的某个细节,或者某个解读而驻足良久,沉浸在对艺术的思考之中。

评分

读《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不是说书本身很热,而是它传递给我的那种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意,非常有温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明末清初时期,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持创作的画家们的梅画所打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但他们在笔下却依旧描绘出傲然挺立的梅花,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黑暗,传递着一种不灭的希望。书里对这些画家的生平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画梅花,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 我仔细看了书中对陈洪绶几幅梅花的分析,陈洪绶的画风独树一帜,他笔下的梅花,总带着一股孤傲之气,既有文人的风骨,又不失世俗的烟火气。书中的文字,将这种复杂的意境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更加理解了陈洪绶为何会在那个时期,用梅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讲究,每一幅画都配有高清的彩图,细节处的处理更是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画作的笔触、设色和构图都非常有帮助。我常常会把书翻到那一页,对着画作,再读一遍解读,仿佛能穿越时空,与画家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评分

《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厚重”而“灵动”。厚重,在于它所涵盖的艺术史深度和广度;灵动,则在于它所描绘的梅花,仿佛都能在纸上“活”过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画家们在梅花“色彩”运用上的对比分析。有的梅花色彩浓烈,有的则淡雅素净,不同的色彩运用,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梅花作品。汪士慎的梅花,以其率真奔放、富有野趣而著称。书中对他的梅花作品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他的画,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他对自然生命力的热情讴歌。书中的文字,将汪士慎画梅的独到之处,例如他如何运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精神,解释得非常透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汪士慎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梅花艺术的多样性。这本书让我更加欣赏中国画的魅力,以及梅花在中国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读《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我有一种在历史长河中漫游的感觉。书中所呈现的梅花画作,跨越了不同的朝代,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变迁和艺术风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早期梅花画作的介绍,虽然可能在构图和色彩上不如后世那样丰富,但却蕴含着一种朴拙的生命力,一种对自然最本真的敬畏。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地吸收、融合和创新。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唐代和五代时期梅花的描绘所吸引。虽然那个时期的画作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书中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和零散的作品,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梅花绘画的大致面貌。书中解释说,那个时候的梅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然景观的描绘,或者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但即便如此,那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命力的捕捉,依然是令人赞叹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梅花艺术发展的研究文献。

评分

《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画册,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梅花精神的史诗。我一直觉得,梅花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美丽,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坚韧不拔、傲然独立、不畏艰险的精神。这本书恰恰将这种精神,通过历代画家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书中关于文人画中的梅花部分,那些画家们,往往将梅花视为自己人格的象征,通过画梅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 我特别细致地研究了书中关于元代画家王冕的梅花作品。王冕以画梅著称,他的梅花,带着一种质朴而率真的气息,仿佛是大自然最纯粹的展现。书中对王冕的生平以及他画梅的独特之处做了深入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他的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他内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这本书的文字,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真诚的语言,将艺术的美和艺术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评分

《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梅花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观者产生共鸣。而这本书,恰恰通过历代画家们对梅花的描绘,让这种“生命力”得以延续和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苏轼画梅的部分。苏轼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笔下的梅花,也充满了文人的情趣和哲理。书中对苏轼画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梅花与文人情怀的完美结合。 书中对苏轼画梅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笔墨技法的层面,更是深入挖掘了他画梅的内在意蕴。苏轼画梅,往往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仿佛梅花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书中引用了苏轼的一些题跋,让我更直接地感受到他画梅时的心境。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看画”,更是在“懂画”,在“感受画”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细节的精准解读而感到惊喜,仿佛自己也跟着画家一起,经历了创作的整个过程。

评分

《历代梅画赏析》这本书,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被岁月轻轻抚摸的感觉。书的装帧很有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古典而雅致的世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梅花,在我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高洁、坚韧、不屈的品格的化身。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我特别喜欢它选取画作的角度,不仅仅是展示那些流传下来的传世名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和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书中对宋代画家赵孟頫的几幅梅花作品的解读,我之前虽然也见过这些画,但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次通过这本书的梳理,我才真正体会到赵孟頫笔下梅花的“生动”,那是一种既有骨骼又有灵魂的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寒风中梅枝断裂的清脆声响,感受到花瓣在严寒中绽放的顽强。书中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对于不熟悉中国画史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理解,但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更是如获至宝,很多之前模糊的认识一下子就清晰了。

评分

这本书《历代梅画赏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精致”。从装帧设计到印刷质量,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用心。我个人一直觉得,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它象征着坚韧、高洁、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历代画家的笔触,将这种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梅花意象”在不同朝代所呈现出的细微差别。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元代画家“黄公望”笔下的梅花。黄公望的山水画名气很大,但他笔下的梅花,也同样充满了文人气息。书中对黄公望梅花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哲学思考。书中的文字,非常有见地,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画面的视觉效果,更是深入到画作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画家内心世界。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益。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精彩的比喻或者独到的见解而反复品味,仿佛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