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中信出版社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未都
  • 收藏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历史
  • 民俗
  • 中信出版社
  • 醉文明
  • 古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8178
商品编码:11166188749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9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识书,高逼格知识品味进阶必读

有深度,有情怀,不学术,接地气

有趣、有料、有知、有识

消炎、止痛、开胃、下饭

历史可以很有趣

· 做皇帝其实很苦逼,万历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 除了年羹尧,“华妃”还有一个哥哥叫年希尧,督造了著名的景德镇年窑,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极离不开他的功劳。

八卦里也有智慧

· “贵妃醉酒”其实是杨贵妃在吃醋

· 潘金莲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节相亲有何道理

没文化真可怕

· 电影《赵氏孤儿》里程婴吃了碗面条,但实际上把麦子磨成粉大约战国和汉代时才出现,所以他真要想吃上这碗面,大概还要等七八百年。

· 宫斗剧中麝香可谓堕胎利器,但事实上麝香的气味比较刺鼻,很容易被发现。麝香可以通神通窍,可以入药,治疗跌打损伤,但打胎并不灵。

文物里有态度

· 红木不适合做百宝嵌的材质,因为红木的收缩率太大,宽容度不高,“太计较”。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计小怨。

· 一件残缺的古董还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何况残缺之中,也会蕴涵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


内容简介

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为什么日本筷子较短,而中国筷子较长?《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涉及的收藏文化更加广泛——龙袍、如意、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通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第yi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杭州(2003)、厦门(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

- 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 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 2014年11月,马氏风格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级为《观复嘟嘟》,优酷平台全新推出。


目录

自序

横空出世元青花

一片春心在玉壶

九五至zun话龙袍

光彩莹润说珠子

事事吉祥话如意

开春喜说喜文化

盛世花开迎新春

举杯邀月说中秋

衣锦媚行谈情爱

春暖花开话清明

梁山聚义说水浒

盗亦有道话水浒

濡笔存香品砚台

文房一宝品笔筒

修身养生戏五禽

君子之道炼六艺

枰上论道说古棋

奇思妙想说玩具

一元多变说架子

一饮一啄说餐具

纵横古今说财富

百世不朽说金器

百炼千锤出铜炉

刀剑如梦话利器

守拙求实说钝器

特殊兵器演传奇



精彩书摘

九五至zun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zui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下页图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zui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zui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上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zun,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yi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观复学堂·

1. 我们平时常说“绫罗绸缎”,那么这四种织物中,哪种织物的织法与其他三种不同?

A. 绫 B. 罗 C. 绸 D. 缎

马未都评:绫罗绸缎这四种织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织法不同。罗、绸、缎这三种织物的织法是一致的,都是横竖织法,只有绫是斜织的。它为什么要叫绫呢?我们老说菱形,它实际上zui早是跟冰凌有关,绫就是斜着织的。所以,由于它织造方法的特殊,成本就非常高。明代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绫了。明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会直接把字写在绫本上。但是,绫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绫本形成,把字写好了,在使劲拽这块布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由于成本高和易变形,到了清代以后,绫就逐渐消亡了。

古人zui早利用的就是麻和丝,棉是后来才用的,比较晚。毛作为纺织物用得相对来说也比较晚,尤其是能直接贴身穿的。我们都知道,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敢贴身穿。现在有非常好的纺织技术,比如说羊绒——它也属于毛——就可以贴身穿。但过去,呢子肯定不能贴身穿,穿上去这一天都是精神的——太扎了。我看到有一种呢子做的裤衩被忽悠说能降血压,那没法降血压,一穿人就精神。为什么?太难受了。

2.在龙袍的十二章纹中,有日、月、山川等,斧头也是其中的纹饰之一。斧头在这里代表什么含义?

A. 断是非 B. 取薪火 C. 固权力 D. 亲劳动

马未都评: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中的标志,是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统称“十二章”。十二章纹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了,但是历朝历代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定式,十二章纹就绣在皇帝zui重要的礼服上,表明皇帝的地位,也说明皇帝具有的才能和德行。

十二章纹的每种纹饰都代表一种含义。除了题目中斧头章纹代表断是非,日章纹代表太阳,月章纹代表月亮,星章纹代表天上的星宿,这三个章纹是取其“照临”之意。山章纹代表群山,取其稳重之意;龙章纹,取其应变之意;华虫章纹,代表鸟类,取其文丽之意;宗彝章纹,即宗庙彝器,取其忠孝之意;藻章纹,即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火章纹,即火焰,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章纹,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黻章纹,黑青相次的“亚”形,取其明辨之意。

3. 以下哪个不属于清代皇家织造?

A. 江宁织造 B. 杭州织造 C. 明州织造 D. 苏州织造

马未都评:当时清宫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宫廷的所有织物。过去的织造局有上用和官用,上用就是指宫廷用,即帝后所用;官用的织造物就是给一般的王爷府使用。“江宁织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属于清代皇家织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做官,还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交情很深,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引来了杀身大祸。跟宫廷过熟,你就要处处小心。由于后来比较妄为,导致曹家的衰落。衰落也是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名作《红楼梦》。他们家如果还是那么富裕,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江宁织造,江宁就是南京。苏杭两地大家都很清楚,制造业到今天依然很发达,也是清代皇家织造。明州是指宁波,其实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过去上海的很多裁缝都是宁波人,但不属于皇家织造。那么明州为什么后来改叫宁波了呢?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改的。朱元璋立国号为“明”的时候,让明州避国讳,就把明州改成了今天的宁波,一直沿用到今天。

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

A. 六种 B. 七种 C. 八种 D. 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zui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对方瓶。方瓶比圆瓶难做,因为我们都知道,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简单地说,圆形的瓷器变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匀的。但方形的,尤其这种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历史上方形瓷器为什么少的一个原因。

瓶上的图案比较杂。这两个画片过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画的都是刀马人,这是武片;另一面画的都是室内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两面是不一样的。从陈设的角度来讲,它摆在那儿,今天摆这个面,明天换那个面,可以换一种心情。它的侧面什么都有,有鸟、花卉,还有两个侍女,这些恰恰是晚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对瓶子应该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绪年间的。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把这种叫作“同治彩”,所谓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杂七杂八的各种颜色都涌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这对瓶子应该有100多年了,在那个时期算是比较高档的民间陈设,跟宫廷无关。

这上面画的侍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这种侍女,还露着小脚。为什么这样露着小脚呢?这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缠足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在宋代开始普及,一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女子都是缠足的。缠足形成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西方人进入中国以后,看到中国这么多缠足女子,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但缠足是一个陋习。但西方人会欣赏或者说会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欣赏我们的缠足。这种瓶子,我怀疑就是那个时期为诱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张地将我们的缠足展现给外国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现缠足,一般情况下用长裙覆盖的,还是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易不让你看到小脚。过去,尽管有晒脚会,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脚露出来让男人看,但平时都是遮着的,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的时候脚不能露出来。而这对瓶子上的图案,这样夸张地把脚伸出来,作为陈设,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种商业利益的驱使。我想可能是那时候被西方人的这种市场需求给逼成这样的,看起来很怪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失为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古玩二

这个瓶子的造型叫“胆式瓶”。今天很多人没见过苦胆,以前杀完了猪,把苦胆一提溜就是这个样子,“胆式瓶”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锥把瓶”,就是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今天也很少能见到了。这两个名称,叫哪个都对。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这叫芝麻酱底,很形象。过去对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没有那么学术。它的釉是一种窑变釉,颜色非常纯正。

整个清代仿青瓷的时期——从雍正一直到清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它的大致过程是以闪蓝为准,就是蓝色越多,相对的年代就越早;蓝色越少,相对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红状,就到了大约道光年间了——这是一个相对的规律,不是绝对的。这件东西大约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zui晚期了,为什么呢?是它的底决定的。这个清乾隆晚期胆式瓶底有大量掰釉现象,它并不是由于后来的磕碰,而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现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状,所以它会跟底下的窑具粘在一起,zui后把窑具敲打下去,就出现了这种瑕疵。这个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国力式微,大家对这个事也不太讲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不见得说这种情况乾隆时期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乾隆晚期的。

颜色很好看,红中闪着蓝光。蓝是一种冷色调,红是暖色调,在这种暖色调中闪着蓝,它就显得非常沉稳,不会那么热烈。

……



前言/序言

自序

(马未都)

此套书已出版八册,曾写过两序。事隔几年重读旧序,仍觉得话说得份量已足,再说都是赘言。新瓶旧酒,越久越醇;赏的是瓶,品的是酒。对于读者,饮之通泰为上上;对于作者,观之欢愉则为中上,均为人生之快事也。

人生快事自古多样。明末清初有个文学批评家叫金圣叹,名字是他自己改的,听着古怪,含义很深。他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都有过批评,尤其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详尽且细致入微,眼光独特犀利,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连顺治皇帝都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但金圣叹命运不济,因冤问斩,刑前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由此可见痛快之事因人认知而不同。写作为先,饮酒为后,《醉文明》丛书基于此才有“醉”字。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沉淀厚重,享受容易解释难。几千年来,国人在此文化的滋润下,享受其果,忽略其因,而我们仅是解释其因、养护其果而已。因果之间相生相灭,亦可以看成因果互为,所以佛教说:无为无因果。

这书不是写出来的,是说出来的,故自由随意。说出来的书比写出来的书多一分自由,少一分拘谨。想想四大名著,前三部《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说出来再落成文字的。三部巨著流传甚广,缘于初始的自由,提炼的随意。自由与随意就成了书籍的某一种状态,于是就有了这部《醉文明》。

看书、读书、说书、著书乃古之四事,此四事于观者介于看读之间,于作者介于说著之间,其中差距微妙,感受奇特。看书之看为阅,读书之读为学;说书之说为泄,著书之著为垒;阅、学、泄、垒乃四种与书相关之状态,勾连你我,组成了这个纷杂的世界。

唯yi值得赞叹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积累了先人的文化遗存,我们仅是继承者,坐享其成,无法言谢。

是为序。

马未都

2016年11月19日凌晨


好的,下面为您创作一本名为《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收藏、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旨在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见解,力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图书简介 一、卷首语:光阴的镜鉴,物语的沉思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我们总在追寻着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碎片,试图从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世界。马未都先生的收藏世界,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物件堆砌,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古人精神的交汇。如果说《醉文明》系列的第一部打开了我们对“物”的初步认知,那么《醉文明2》则更像是一次深入腹地的探险,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精致与稀有,而是力图穿透古旧的表象,触及器物背后的文化脉络、社会变迁乃至哲思哲理。 本书集结了马未都先生近年来在陶瓷、家具、玉器、文房杂项等领域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当下文化现象的独特观察。文字之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也闪烁着对现代生活犀利的洞察。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一位老友的娓娓道来,是收藏家对“如何与古人相处”的真诚分享。 二、卷中篇:古物背后的烟火气与大气象 (一)陶瓷的“胎骨”与“神韵”:从窑口看王朝兴衰 陶瓷,无疑是中国文物的灵魂所在。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官窑与民窑的微妙关系。马未都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解析了宋代五大名窑的“内敛之美”,为何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质感,能够成为千年来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最高范本。 书中细致描摹了元青花的“野性勃发”,那种横跨欧亚的贸易带来的异域风情与本土工艺的激烈碰撞,如何铸就了其雄浑的气势。更有趣的是,他对明清景德镇的“权力与市场”的博弈进行了剖析。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和粉彩,不仅仅是装饰艺术的巅峰,更是皇权审美对民间创造力的规训与引导。通过几件关键的瓷器孤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王朝气数的起落,体会“大厦将倾”之前,御窑工匠们如何在不经意间留下了时代最真实的笔触。 (二)明清家具:坐具上的哲学与礼制 家具,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马未都先生将明式家具视为“文人精神的物质载体”。他认为,明式家具的“简、美、雅”,恰恰呼应了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醉文明2》中,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探访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明式圈椅、罗汉床和条案。他不仅讲解了榫卯结构的精妙——“不用一钉一铆,却能屹立数百年”的物理奇迹,更侧重于探讨这些家具的“使用场景”和“社交语言”。一把交椅,坐上去,便确定了主客尊卑;一个书案,摆在书房,便限定了读书人的气场。书中通过对几件残损家具的修复与辨伪过程的描述,展现了收藏家如何从物理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理解器物的“病灶”即是历史的“伤痕”。 (三)文房世界的“小宇宙”:从笔墨到供石 文房杂项,是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自留地。本卷着墨于那些体积虽小,却蕴含巨大文化信息量的物件:端砚的“发墨”之道,如何与文人的心境相连;紫砂壶的“一壶侍一茶”,如何体现生活的仪式感;以及供石的审美取向,从宋代的“瘦、透、漏、皱”到后世的追捧,折射出文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模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民间工艺”的关注,而非仅仅停留在宫廷御用之物。他赞赏那些不知名的匠人,用最朴素的材料,做出了最传神的表达,这才是真正的“民间文明的醉人之处”。 三、卷末章:收藏的边界与现代人的“在场感” 全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对收藏哲学的深入思辨。马未都先生探讨了一个核心命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收藏什么? 他强调,“收藏的本质是‘占有’,但真正的乐趣在于‘理解’。” 收藏不是简单的物质占有欲的满足,而是对时间河流的截取。如果无法理解所藏之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那么它就仅仅是一件昂贵的装饰品。 书中也探讨了“文物回流”的社会责任,以及当代艺术与古代文明之间的对话关系。他呼吁,现代人需要培养一种“在场感”,即在欣赏古物时,要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为何如此制作。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是“醉文明”带给我们的最大馈赠。 结语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智慧的文化随笔集。它以精湛的物件为引子,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阅读它,仿佛置身于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聆听一位智者对光阴与万物的深刻剖白。这本书不仅献给所有热爱收藏和历史的读者,也献给每一个渴望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宁静与文化根基的人。它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件,发现它们深藏的文明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关于“慢”的艺术——收藏与传承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浮躁的方式。马未都先生对“物”的敬畏,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是对历史的尊重。他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件经过时间洗礼的器物,都凝聚了逝去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通过他的讲述,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时间史”课程,明白了真正的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这样精致、坚韧的“小物件”堆砌而成的。读完后,我对待家中普通物件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珍惜了,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影响。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深邃的目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之下的非凡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中信出版社的出品果然让人放心。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读物”来说太重要了。而且,书中配图的质量非常高,每一张图片都清晰锐利,色彩还原度令人满意,这对于理解马先生描述的那些器物细节至关重要。我经常会一边读着文字描述,一边对照图片细看,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那些只为凑版面而随意添加的插图,这里的每一张照片似乎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和形式一致性的追求。对于喜欢实体书,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架上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收藏类的书籍会有点枯燥,充满了术语和高深的鉴赏理论,但《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集,马未都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思考穿插其中,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流畅和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文化冲突和时代变迁时展现出的那种清醒与幽默。他会坦诚地分享自己年轻时犯过的“傻事”,那些弯路和教训,反而成了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毫不设防的真诚,拉近了读者与这位著名收藏家的距离。他不仅仅是一个专家,更是一个走在生活前沿的观察者。读到他关于某个民间工艺失传的惋惜时,那种痛惜之情是如此真实,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究竟牺牲了多少宝贵的非物质财富。这本书读下来,是心满意足的,因为它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种面对生活的豁达与智慧。

评分

我发现,每次翻开《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我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新的东西,它的耐读性非常高。这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翻阅,都能获得新的感悟。例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结构和榫卯工艺的对比分析,初读时可能只是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随着我对传统工艺了解的加深,再回头看那些段落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工程学智慧。马未都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把最复杂的专业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在不费力气的情况下,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升级。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远胜于那些生硬的教科书。它激发了我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物件,思考它们背后的工艺流程和文化价值。

评分

这本《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仿佛跟随马未都先生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古董世界。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带丝毫的矫饰,就像老朋友在茶馆里跟你分享他淘到的宝贝一样。每一件藏品,在他笔下都活了过来,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匠人的心血。比如他讲到某个瓷器的釉色,那种描述的细腻程度,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那股久远的泥土和火的气息。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只是在介绍“这是什么”,更是在讲述“它经历了什么”以及“它教会了我们什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收藏”这件事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占有,而是一种对时间、对美学、对生活态度的敬畏和珍视。马先生的文字里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又非常接地气,即便是对古玩一窍不通的新手,也能被深深吸引,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那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和传承的热情,透过纸页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非常鼓舞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