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

袁世凯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陈志让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袁世凯
  • 近代史
  • 传记
  • 政治
  • 军事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出版社
ISBN:9787543890060
商品编码:1046987772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加)陈志让 著作 王纪卿 译者 定  价:32 出 版 社:湖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30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3890060 《袁世凯传》入选凤凰网读书35周好书榜的10本之一。湖南人民出版社年度重点品牌“思享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书系靠前辑;毫无疑问,这是很令袁世凯本人心服口服的袁世凯传记;海外靠前部为袁世凯“正名”的力作;国外很畅销的袁世凯传版本;讲透袁世凯“比老狐狸还老狐狸的老狐狸”的为官之道、感受袁世凯“为国图强,不择手段”的骇世人生;有名学者易中天、骆宝善、张鸣、马勇一致推荐!

**章 早年岁月(1859—1882年)/001

第二章 监国朝鲜(1882—1895年)/011

第三章 编练新军(1895—1899年)/041

第四章 巡抚袁世凯(1899—1901年)/060

第五章 总督袁世凯(1901—1907年)/075

第六章 遭贬隐居(1908—1911年)/103

第七章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1911年)/119

第八章 总统袁世凯(1912—1913年)/145

第九章 铁腕人物(1913—1915年)/17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感受袁世凯“为国图强,不择手段”的骇世人生,体味袁世凯屡屡受挫,却始终能逢凶化吉,并很终登顶权力很好的为官处世“厚黑”之道,优选解密袁世凯“强国”之梦与“利己”之路的人生悖论。
本书为有名历史学者、《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陈志让先生的经典力作。它全面回顾了这位清廷重擘与民国“逆首”的人生历程,详细审察了袁世凯其人在朝鲜监国时期表现出来的治世之才、小站练兵时的干将之能、督抚鲁直时的权臣之范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枭雄之奸,生动地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加)陈志让 著作 王纪卿 译者     陈志让(JeromeCh’en)有名历史学家,与黄仁宇、唐德刚齐名。    《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教授,著有《军绅政治》《与中国革命》等。       (1)曹操(年轻时)往造(许)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上面这则轶闻是从公元2世纪流传下来的,其中作者所勾勒的人物的生涯与性格,却和我们将要讲述的这个男人的生活与性格接近吻合,而此人的一生与所处的时代,距那时已有大约一千七百年。项城是河南南部一个普通无奇的小镇。该省的省名取意于“黄河之南”。这个镇既远离传统学术的中心,也远离1839年中英战争之后在中国扎根的现代文明之地,并在那时因旱涝频仍而饱受天灾带来的贫困之苦。在项城稍微偏北的一个地方,一位名叫袁受臣①的农夫成家立业,养了四个儿子,四子当中有一个出生于185等
《风云际会:民国初年权力博弈录》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以辛亥革命前后至北洋政府时期为宏大历史背景,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权力核心圈层复杂角力的深度历史叙事。它以史料为骨,以人物群像为血肉,旨在剖析一个在传统帝制崩溃与现代共和初立的剧烈震荡期,各路政治势力如何相互渗透、冲突、妥协,最终塑造出民国初年(约1911年至1928年)中国政治版图的艰难历程。 核心议题与叙事结构 本书摒弃线性叙事对单一人物的绝对聚焦,而是将视角投射到一群在历史洪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弄潮儿”身上。全书结构围绕三大核心冲突线索展开: 第一部分:旧制崩塌与新旧交替的权力真空(约1911-1913年) 本部分重点描绘清王朝覆灭后,中央政权如何从满族贵族手中过渡到以汉族精英为主导的临时政府,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合法性危机。 武昌的火种与南方各省的响应: 详细梳理辛亥革命在各省的爆发路径、地方士绅与会党在新政权建立中的作用,强调革命初期的“去中心化”倾向。 南北议和的幕后交易: 深入考察南京临时政府与驻扎北方的旧官僚集团之间的博弈。着重分析“优待条件”的起草过程及其对未来中央权力的制约。此处的叙事将侧重于“实力”与“道义”之间的拉锯战,展现出革命党人早期在军事和政治组织上的稚嫩与妥协的代价。 共和初创的困境: 探讨临时约法颁布后的实践困境,尤其是在财政、外交和军事指挥权上的争夺。聚焦于早期内阁的更迭,分析不同派系(如立宪派、同盟会内部的激进与保守力量)如何试图利用新生的议会制度来巩固自身地位。 第二部分: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军事干预的阴影(约1913-1916年) 本部分进入“党治”与“人治”的拉锯阶段,探讨民主实践在强大军事力量面前的脆弱性。 议会斗争的白热化: 细致描绘政党,特别是国民党,如何试图通过选举和议会监督来制衡行政权。分析其组织结构、地方拉票策略以及在媒体宣传中的运用。 “二次革命”的失败及其深远影响: 本章节将深入剖析这场军事冲突的爆发导火索,并重点论述其结果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彻底改变——军事强人对文职政府的压倒性胜利。这不再是简单的“讨伐叛乱”,而是中央权力结构向威权主义转型的关键节点。 府院之争的复杂性: 阐述“府”(大总统府)与“院”(内阁总理)之间的权力制衡如何演变为公开的政治斗争。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两种治国理念和权力来源的冲突,牵涉到外国势力在其中的斡旋与施压。 第三部分:帝制复辟的荒诞与军阀割据的序幕(约1916-1920年代初) 最后一部分探讨中国政治的彻底碎片化进程,聚焦于一次失败的尝试如何为更深层次的军阀混战埋下伏笔。 洪宪遗绪与“再造共和”的努力: 详细考察帝制覆灭后,国内各派系(如支持旧臣、异军突起的进步党人、以及亟待收权的南方革命力量)对国家未来走向的设想。重点分析“府院之争”升级后,各路军事实力派如何利用中央的虚弱进行扩张。 “护法运动”的理念与现实落差: 本章分析南方政府以维护《临时约法》为旗帜进行的军事行动,但更侧重于揭示其内部的派系林立、理念不合,以及地方势力对“中央”权威的阳奉阴违。护法运动的内部分裂,标志着理想化的共和蓝图彻底让位于赤裸裸的军事实力划分。 外交与财政的掣肘: 穿插分析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如何依靠“善后大借款”等手段维持运转,以及这种依赖性如何加剧了对外部势力的屈服,并使得地方军阀拥有了更雄厚的资金进行内斗。 本书特色 重构权力网络: 采取“多中心”的叙事视角,避免将历史简单归因于某一位历史人物的意志,而是着力描绘各个政治集团、地方实力派、以及外国公使团之间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 政治文化侧写: 融入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新派知识分子和地方士绅在面对“共和”这一陌生政治形态时的心理变化和文化适应过程的探讨。 史料的精细梳理: 侧重运用档案、私人信函、当时报刊社论的对比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张力与人物决策的内在逻辑,而非仅凭后世的评价进行解读。 本书是一部关于“如何治理一个破碎的国家”的政治史研究,它探讨的是在一个缺乏成熟政治制度、人心未定的时代,权力是如何被争夺、被滥用,以及最终如何导致一个国家长期陷入分裂与动荡的深刻历史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阅读又一位“伟人”的传记有些抗拒,总怕落入俗套,充斥着赞美或苛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和争议性。作者像一位高明的历史炼金师,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术语和复杂的家族关系,提炼成了易于理解,却又极具思想冲击力的文字。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人物性格侧面时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精气神。例如,对某些重大决策前夜的心理描写,完全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内化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瞬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军政精英们所背负的沉重命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历史的全新视角。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近现代中国转型期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传记中常见的“英雄崇拜”或“彻底否定”的窠臼,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立场。作者似乎在说:“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皆是结构性力量作用的结果。”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权力合法性来源的探讨,从旧式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军阀割据,每一种形态的转换,作者都进行了深刻的辨析,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叹服。这种对权力本质的剖析,是极具穿透力的。它教会了我,读史不能只看表面的恩怨情仇,而要深入到体制的脉络和利益的交织之中。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严肃历史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市面上的同类作品。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所震撼。它不是那种轻飘飘地介绍生平的传记,更像是一部用史料编织成的恢弘史诗。作者的文笔极其老辣,尤其擅长使用那种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压迫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如何从多个信源交叉验证,如何还原当时决策者的心理气候。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方实力派崛起的论述,那种从自保到裂变,再到最终形成中央集权挑战的过程,被梳理得脉络分明,让人对“中央”与“地方”这一对永恒的矛盾有了全新的理解。整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该快则快,如战场上的急促冲锋;该慢则慢,如权力巅峰上的深思熟虑,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光机器,直接被抛掷到了二十世纪初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扎实到令人发指,连一些不起眼的公文、私人信函中的细节,都被作者挖掘出来作为支撑论点的基石。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时代背景”的构建能力,它不是把人物放在真空里讨论,而是将他嵌在那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国际局势之中,让读者清楚地看到,每一个行动的选择,背后都有着巨大的推力和阻力。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张力,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它成功地让读者理解了,在那个“没有选择的选择”的时代,精英阶层是如何步步为营,试图在倾颓的大厦中寻找一线生机的。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作者以一种近乎于“解剖”历史人物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那位波谲云诡的北洋时代核心人物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权力博弈过程的细致描摹,那些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幕僚间的唇枪舌战,都被还原得栩栩如生。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感,反而像是在看一部精心编排的年代大戏。特别是对晚清政治格局变化中,各种派系力量拉扯的描述,逻辑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标签化,而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最终铸就自身命运的鲜活个体。那些关于军事改革、外交斡旋的章节,资料翔实,引经据典,足见作者下了多么大的功夫。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深层次的洞察力,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沉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思考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

实在不错。

评分

评分

实在不错。

评分

史景迁著阮叔梅译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不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刺激与响应的书。当西方遇见东方,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把西方从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作家笔下新奇多样的中国,尽皆搜罗在这本足以见证其间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当中。透过这面西洋镜所看到的,也是足足八百年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之记录与幻想、洞察与偏见。无论是中国在西方引起的强烈情感,还是西方人对有关中国消息的强烈兴趣,都明确道出了这个国家所散发的魅力。,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

评分

很好

评分

实在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史景迁著阮叔梅译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不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刺激与响应的书。当西方遇见东方,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把西方从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作家笔下新奇多样的中国,尽皆搜罗在这本足以见证其间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当中。透过这面西洋镜所看到的,也是足足八百年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之记录与幻想、洞察与偏见。无论是中国在西方引起的强烈情感,还是西方人对有关中国消息的强烈兴趣,都明确道出了这个国家所散发的魅力。,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