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

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育材 著
图书标签:
  • 退耕还林
  • 生态工程
  • 环境保护
  • 中国林业
  • 土地利用
  • 生态恢复
  • 可持续发展
  • 政策研究
  • 农村发展
  • 生态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9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47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前几年河水患频繁、风沙危害加剧的根源,严峻的生态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1年3月,退耕还林工程被正式列入经第九届人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为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之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又一历史性举措。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以生动翔实的原始资料为基础,从工程的试点到全面启动,从政策、措施、实施过程到技术规范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真实地、立体式反映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全貌,再现了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的生动情景,为季候人们客观地、准确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李育材,男,山东单县人。1966年3月在山东单县一中高中二年级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高中毕业后,在山东单县劳动,任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4年多;1971年4月被推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历任单县计划办公室办事员、人事局中心办事员,人事局副局长、李半庄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主任、党委书记,山东省成武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林业部综合计划司司长、林业部党组成员,林业部副部长。现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中央党校培训班学习,1993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攻读党的建设学和法学;1997年9月至2002年1月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为环境科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主编出版了《面向2l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战略研究》,合编出版了《退耕还林条例释义》等,出版专著《中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人与自然/(1)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保护/(5)
第三节 中国的退耕还林/(12)
第四节 本书的宗旨/(17)

第二章 生态恶化--退耕还林的主要成因/(20)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20)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状况/(35)
第三节 生态环境变化成因/(38)
第四节 退耕还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3)

第三章 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理论应用/(53)
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应用/(53)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应用/(73)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应用/(86)

第四章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管理和技术体系/(99)
第一节 退耕还林工程政策体系/(99)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体系/(116)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技术体系/(132)

第五章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139)
第一节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程/(139)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要点/(173)

第六章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评价/(191)
第一节 工程建设状况/(191)
第二节 政策落实状况/(196)
第三节 工程建设效益评价/(219)

第七章 典型案例分析/(235)
案例一 乌兰察布盟的“进退还”战略/(235)
案例二 吴旗县的封山禁牧/(246)
案例三 雅安市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257)

前言/序言


悠悠山河,重赋绿意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策、项目和数据的汇编,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大地生命复苏的史诗,一次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实践的生动记录。它将带领读者穿越不同时空,走进那些曾经饱受侵蚀的土地,亲历它们如何从荒芜走向勃勃生机,感受中国人民如何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为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色的外衣。 本书深入剖析了“退耕还林”这一宏伟计划的缘起与演进。追溯至上世纪末,当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日益加快,也伴随着对自然环境前所未有的压力。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如同一记记警钟,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提出了“退耕还林”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策。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政策从概念提出、试点推广到全国铺开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探讨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动因,以及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本书并非枯燥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以生动的笔触,展现政策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它将聚焦于那些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地区和人民。读者将看到,在黄土高原的梁峁沟壑间,辛勤的农民们如何放弃传统的耕作方式,用双手种下一棵棵希望的树苗;在西南地区的陡峭山坡上,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如何响应号召,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每一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在内蒙古的大草原,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如何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扶持下,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本书将通过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独特经验、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退耕还林工程所带来的多重效益。它不仅是生态效益的显现——森林覆盖率的提升,空气质量的改善,水源涵养能力的增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以及对气候变化减缓的贡献,更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行。通过退耕还林,农民们获得了经济补偿和新的生计来源,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稳定得到促进。本书将细致分析退耕还林如何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发展林业相关产业、促进乡村旅游等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读者将了解到,退耕还林并非简单的“还”,而是“还”出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还将视角延伸至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层逻辑与未来展望。它将探讨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例如如何选择适宜的树种、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如何进行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等,并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最新科技进展。同时,本书也将反思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如何应对病虫害,如何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并对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展望。 “退耕还林”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家园的深切渴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本书将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关注工程背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讲述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故事,他们的付出与收获,他们的梦想与坚守。通过这些真实而动人的叙事,读者将更能体会到“退耕还林”工程的伟大之处,它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自然景观,更重塑了中国人民的心灵,升华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 本书将是一场穿越中国山川河流的绿色之旅,一次感受生命力量的深刻体验。它将揭示一个正在发生的改变,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它将告诉我们,当人类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当智慧与行动并行,我们就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繁荣、美丽、可持续的地球家园。 本书不仅适合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发展、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阅读,也对每一位关心地球、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读者充满吸引力。它将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中国大地绿色复苏的壮丽图景;它也将是一面镜,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感受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震撼,汲取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好书!我一直对环境保护和国家战略性的项目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细致的论述所吸引。他并没有像很多政策解读那样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从最初的政策设计,到地方的实际操作,再到最终的成效评估,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让我看到了退耕还林工程是如何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下,发挥出其独特作用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西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数据和访谈,生动地展现了工程如何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又如何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书中的图表和数据也非常专业,让我对工程的规模和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充满了敬意。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向身边朋友推荐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国家发展战略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好奇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宏大叙事与精细分析的完美结合。作者通过对历史脉络的回顾,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由来、发展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使命。书中不仅对政策本身的框架进行了深入解读,还细致地分析了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林业科学、生态学原理,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生态效益如何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讨论,这触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退耕还林如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如何带动了旅游业、林产品加工业的兴盛。整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语言流畅,论证有力,让我对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战略性决策和付出的巨大努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刻洞察。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总觉得这类题材的书可能会有些枯燥乏味,充斥着官方的套话和空洞的数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富有故事性的笔触,将一个宏大的国家工程展现在我眼前。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到政策执行的细微之处,去探究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可能存在的挑战。书中有不少关于林业科技、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恢复的介绍,这些内容虽然专业,但被作者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林下经济”的章节,它描绘了如何通过退耕还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特色农业,为当地居民带来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这让我看到,环境保护并非总是意味着牺牲经济发展,而是可以通过智慧和创新,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退耕还林”这几个字,它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无数人心血的付出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评分

这本《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绝对是为那些真正想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度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绿色发展,而退耕还林工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项目。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宣传,而是深入到了政策的制定逻辑、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长期的效果跟踪。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不同地区在推行退耕还林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农民的接受度、政策执行的效率、资金的到位情况等等,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碳汇”概念的引入和对退耕还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用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这项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改善局部生态,它更是中国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的重要力量。整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数据翔实,让我对这项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我一直对“退耕还林”这个政策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深知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耕种对土地的伤害;另一方面,我又明白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所以,当我看到《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了。这本书没有从高高在上的角度去评判,而是非常接地气地讲述了政策是如何在基层落地的。我读到了许多关于农民的故事,他们是如何从一开始的疑虑,到逐渐理解政策,再到积极参与其中,甚至从中受益。书中关于政策补贴的细节,关于补偿机制的设计,关于地方政府如何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都写得非常具体。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一些地方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或者在补偿标准上的一些争议。但恰恰是这种真实和坦诚,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可信度很高,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平衡过程中的不懈努力。这本书让我对“退耕还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农民在新时代下的变化和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