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

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昌爱 编
图书标签:
  • 姬松茸
  • 茶薪菇
  • 白灵菇
  • 杏鲍菇
  • 竹荪
  • 食用菌
  • 种植技术
  • 栽培技术
  • 问答
  • 农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4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1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你问我答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45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既可满足广大一线生产者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可作为政府和企业技术人员查阅,也可作为科研、教学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对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均有涉及。本书集中了作者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的新技术,其中不乏尚未公开的技术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并选择了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栽培中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的问题,主要对生产中普遍发生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解答,相关新技术亦贯穿其中,其中新菌株如茶薪菇101、白灵菇777等,新技术如沼渣沼液覆土材料的配制、白灵菇的墙栽、杏鲍菇的生产时间安排、竹素土的配制等,尤其针对很多咨询中所离不开的一个内容就是“市场怎么样”的问题,我们根据各种食用菌的市场表现以及发展前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于书中做了翔实的分析和答复,使读者在结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更加科学的制订发展计划,限度地减少了弯路,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的正常发展、理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的语言尽量贴近民众、尽量口语化,更加接地气;本书既可满足广大一线生产者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可作为政府和企业技术人员查阅,也可作为科研、教学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姬松茸生产问题1
第一节姬松茸生产的基本问题1
1.姬松茸属于什么类型的品种?1
2.姬松茸有何典型特点?1
3.姬松茸与双孢菇有何不同?2
4.姬松茸的市场地位如何?2
5.姬松茸的栽培产量多高?2
6.姬松茸需要什么原料?2
7.姬松茸的“设施化栽培”采用什么原料?2
8.麦草栽培姬松茸如何配方?3
9.麦草原料有何优势?3
10.麦草原料有何弊端?3
11.稻草栽培姬松茸如何配方?3
12.稻草原料有何优势?4
13.稻草原料有何弊端?4
14.麦糠栽培如何配方?4
15.麦糠原料有何优势?5
16.麦糠原料有何弊端?5
17.蔗渣栽培如何配方?5
18.蔗渣原料有何优势?5
19.蔗渣原料有何弊端?5
20.豆秸粉栽培如何配方?6
21.豆秸粉原料有何优势?6
22.豆秸粉原料有何弊端?6
23.玉米芯栽培如何配方?6
24.玉米芯原料有何优势?6
25.玉米芯原料有何弊端?7
26.稻壳栽培如何配方?7
27.稻壳原料有何优势?7
28.稻壳原料有何弊端?7
29.菌糠栽培如何配方?7
30.菌糠原料有何优势?8
31.菌糠原料有何弊端?8
32.沼渣栽培如何配方?8
33.沼渣原料有何优势?8
34.沼渣原料有何弊端?8
35.牛粪如何处理?9
36.牛粪原料有何优势?9
37.牛粪原料有何弊端?9
38.羊粪如何处理?10
39.羊粪原料有何优势?10
40.羊粪原料有何弊端?10
41.猪粪如何处理?10
42.猪粪有何优势?10
43.猪粪有何弊端?11
44.鸡(鸭、鹅)粪如何处理?11
45.鸡(鸭、鹅)粪有何优势?11
46.鸡(鸭、鹅)粪有何弊端?11
47.无粪便草料如何处理?12
48.无粪便草料有何优势?12
49.无粪便草料有何弊端?13
50.姬松茸播后直接覆土怎么操作?13
51.姬松茸播后直接覆土有何优势?13
52.姬松茸播后直接覆土有何弊端?13
53.姬松茸完成发菌后覆土如何操作?14
54.姬松茸完成发菌后覆土有何优势?14
55.姬松茸完成发菌后覆土有何弊端?14
56.姬松茸二次覆土如何操作?14
57.姬松茸二次覆土有何优势?15
58.姬松茸二次覆土有何弊端?15
59.覆土材料的含水多高合适?15
60.直接覆施干土后再喷水是否可行?15
61.覆土层的含水率多高合适?15
62.覆土层的含水高低有何表现?15
第二节姬松茸菌种及市场问题16
1.姬松茸的菌株为何很少?16
2.姬松茸1号菌株有何特性?16
3.松茸��1菌株有何特性?16
4.褐茸菌株有何特性?17
5.褐茸2菌株有何特性?17
6.姬松茸鲜品市场如何?17
7.姬松茸可以保鲜吗?17
8.姬松茸保鲜品市场如何?17
9.姬松茸干品市场如何?18
10.姬松茸市场空间有多大?18
第三节姬松茸的栽培模式18
1.大棚单层栽培模式是何概念?18
2.大棚单层栽培模式如何操作?18
3.大棚单层栽培模式有何优势?18
4.大棚单层栽培模式有何弊端?19
5.树荫拱棚栽培模式是何概念?19
6.树荫拱棚栽培模式如何操作?19
7.树荫拱棚栽培模式有何优势?20
8.树荫拱棚栽培模式有何弊端?20
9.室内层架栽培模式是何概念?20
10.室内层架栽培模式如何操作?21
11.室内层架栽培模式有何优势?21
12.室内层架栽培模式有何弊端?21
13.哪里有草炭土资源?21
14.草炭土有何利弊?22
15.腐殖土如何配制?22
16.腐殖土有何利弊?23
17.营养土如何配制?23
18.营养土有何利弊?24
19.什么叫做沼渣土?24
20.什么样的沼渣土不能用?24
21.沼渣土如何配制?24
22.什么叫沼液营养土?25
23.沼液营养土如何配制?25
24.配制土如何进行消杀?25
25.就地取土有何利弊?25
第四节姬松茸出菇管理26
1.催蕾如何进行?26
2.温度管理有何原则?26
3.湿度管理有何原则?26
4.通风管理有何原则?26
5.光照管理有何原则?26
6.温、水、气、光如何进行综合管理?26
7.蕾期管理重点是什么?27
8.幼菇期管理的重点是什么?27
9.成菇期管理的重点是什么?27
10.如何掌握姬松茸的适时收获时期?27
11.采菇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27
12.采菇后需要做哪些工作?28
13.为何要挑取老菌索?28
14.覆土偏薄有何优势?28
15.覆土偏薄有何弊端?28
16.覆土偏厚有何优势?28
17.覆土偏厚有何弊端?28
18.实际生产中覆厚多少合适?28
19.产出小个头姬松茸是何原因?29
20.潮间管理的重点是什么?29

前言/序言

食用菌实际生产中,不少菇农甚至企业技术员手持书本却不得要领,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屡屡发生病急乱投医、乱用药滥用药等诸多问题,我们总结其主要原因就是浮躁心理导致不能坐下来静心看书,而且不少人虽然看书,但不善于总结和分析并且领会书中的精华所在,况且,一般书中的内容多为平铺直叙,如同流水线一般似乎没有重点,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终的结果是书本的使用效率不高、利用效果欠佳,并且,受网络等快餐文化的影响,一般人也难以静下心来仔细读书,终结果是将会严重影响从业者购书看书的积极性。
本书中限度的集中了我们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中初步得到的新技术,其中不乏尚未公开的技术内容,这在此前的书中是无法看到的,相信对读者开阔思路、运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益等均具理想的效果。
由于资料保存的时间跨度偏大,散乱无序,并不乏丢失、损坏等状况,并因我们的水平有限,撰写时间较为仓促,书中难免会有缺点甚至错误未被识别并予以纠正,并且,因为有些实验或试验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有偶然性,包括验证试验也会出现某些难以察觉的失误等问题,因此,敬请广大菇农朋友和专家学者以及业界同行给予批评指导及建议,希冀本书的二版将会更加丰富、适应性更强。
本书由张昌爱任主编,孙伟、曹德宾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陈海龙、靖俊峰、刘崇军、孙庆温、孙玉厚、万鲁长、郑政。
本书编写期间,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尤其是一线生产者和食用菌爱好者、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朋友们的大力帮助,尤其得到了合作单位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6年7月于济南
《菌菇栽培致富宝典:从种植到市场全攻略》 这是一本凝聚了丰富实践经验与前沿科技的菌菇产业指导手册,旨在为广大菇农、农业合作社、涉农创业者以及对菌菇种植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全面的指导方案。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类菌菇的种植方法,而是从宏观的产业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现代菌菇生产的各个环节,并结合市场需求,为读者描绘出一条从选菇、建场、生产到销售的致富之路。 第一部分:菌菇产业的蓝海机遇与科学规划 本书开篇即带领读者认识当前菌菇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将详细分析国内外菌菇市场的需求趋势、消费热点以及不同品种的经济效益,帮助读者明确投资方向。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菌菇生产的选址要素,包括气候、水源、土壤、交通以及市场半径等,并针对不同规模的生产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场地规划与建设建议。从小型家庭式农场到中大型现代化工厂,从露地栽培到智能温室,本书将一一解析其优劣势及适用条件。 第二部分:菌菇繁育与基质配方精解 菌菇的生命源于优质的菌种和科学的培养基。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不同菌菇品种的优良菌种选育、保存与繁殖技术,包括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前沿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系统阐述各类菌菇生长所需的基质配方。这部分内容将远超简单的“XX加XX”的模式,而是从科学角度剖析不同配方中各种原料(如木屑、秸秆、麸皮、石膏、石灰等)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对菌菇生长速度、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影响。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灵活调整基质配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菇率。我们将提供详细的配方示例,并附带科学的测算方法,确保读者能够精准配比,避免盲目尝试。 第三部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与病虫害绿色防控 现代菌菇生产已不再是传统的手工作坊,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本书将全面介绍菌菇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化拌料机、装袋机、灭菌设备、空调菇房、转菇机、采摘设备等,并提供设备选购、安装调试及日常维护的实用指南。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本书将重点推广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彻底告别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常见病害(如菇腐病、褐斑病、黑斑病等)和虫害(如菇蚊、螨虫、线虫等)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及早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提供一套科学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包括: 环境调控: 如何通过调节温湿度、通风换气等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长环境。 生物防治: 介绍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在防治病虫害中的应用原理与方法。 物理防治: 讲解诱捕器、粘虫板、紫外线灯等物理工具的正确使用。 生态调控: 如何通过优化栽培环境,增强菌菇自身抗性。 药剂选用(仅限低毒、高效、环保型): 在必要情况下,我们将介绍一些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并明确其使用方法、剂量及安全间隔期。 第四部分:精细化管理与品质提升 从菌丝培养到出菇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探讨菌丝的生长周期、壮菌管理、原基形成、出菇管理等关键时期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参数。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优化菌菇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量、改善菇形、提升口感和营养价值。 例如,对于出菇期的管理,我们将不仅仅停留于“保持湿度”的简单描述,而是会深入分析不同菌菇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湿度的精确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喷雾、加湿设备等手段,实现精准控制。通风换气的重要性也将被详细解读,包括如何根据菇房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氧气含量等指标,科学调整换气频率和强度,以促进菇体生长,减少畸形菇的发生。 第五部分:采摘、加工、包装与市场拓展 优质的菌菇需要恰当的采摘、加工和包装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价值。本书将提供不同菌菇品种的最佳采摘时机、采摘方法,以及如何避免机械损伤。随后,我们将介绍常见的菌菇加工技术,如干燥、冷冻、保鲜、腌制、罐装等,并分析不同加工方式的市场前景。 包装环节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我们将分析不同包装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市场定位设计具有吸引力且功能性强的包装。从简单的保鲜膜包装到精美的礼盒装,再到适合电商销售的包装方案,本书将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市场的拓展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 建立品牌: 如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菌菇品牌,提升产品辨识度和美誉度。 直销与分销: 分析直营店、农贸市场、商超、餐饮企业、电商平台等不同销售渠道的特点与操作要领。 品牌推广: 讲解如何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如社交媒体营销、展会参展、媒体合作等。 深加工产品开发: 引导读者思考菌菇的延伸产品开发,如菌菇粉、菌菇酱、菌菇茶、菌菇零食等,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合作社模式的优势与运营: 鼓励读者考虑组建或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出口潜力分析: 为有远见的企业提供国际市场准入、认证标准等信息。 第六部分:产业链延伸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最后将目光投向菌菇产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将探讨菌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饲料等,实现循环经济。同时,我们将关注菌菇产业与乡村旅游、健康餐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挖掘新的增长点。 总结: 《菌菇栽培致富宝典:从种植到市场全攻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本帮助读者实现财富梦想的行动指南。本书内容详实,案例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无论您是初涉菌菇种植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菇农,亦或是寻求产业升级的企业家,本书都将是您事业腾飞的得力助手。它将帮助您系统掌握现代菌菇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规避风险,提高效益,最终在蓬勃发展的菌菇产业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食用菌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露营体验。那天,我们在野外捡到了几种不知名的蘑菇,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烹饪,那种鲜美的滋味至今难忘。从那时起,我就对各种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在自家的小院里也能种出这样的美味。然而,食用菌的种植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了未知。我总是在纠结,到底什么样的菌种才是最适合家庭栽培的?家庭条件下,如何才能模拟出食用菌最理想的生长环境?《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这本书,光看名字就非常有亲和力,因为它直击了消费者或者家庭种植者最关心的问题——“问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答我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我的姬松茸长不大?为什么我的茶薪菇口感发苦?为什么我的白灵菇容易烂?为什么我的杏鲍菇长得慢?为什么我的竹荪长不好?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操作步骤,并配以生动的图解?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分享一些“独门秘籍”,比如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家庭材料,就能改善菌菇的口感和风味,让我也能在品尝自己种出的菇时,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以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我这样一位刚刚入门的食用菌种植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尝试过种平菇,结果收成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很多细节问题没有概念,也找不到靠谱的指导。市面上关于食用菌的书籍很多,但大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只讲某个单一品种,对于我这种想多种几种菇,并且对产量和品质都有较高追求的初学者来说,实在是个难题。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既能解答我层出不穷的疑问,又能覆盖我感兴趣的几种主要栽培品种的书。《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姬松茸的独特风味,茶薪菇的营养价值,白灵菇的脆嫩口感,杏鲍菇的百搭属性,还有竹荪的珍贵,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尝试栽培的品种。这本书的名字就暗示了它会以问答的形式,将生产技术中的关键点、易错点、难点一一剖析,这正是我需要的,因为它能让我更直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海<seg_58>在浩如烟母的文字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解答关于不同菇种在菌种选择、培养基配制、发菌管理、出菇条件控制、采收技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常见问题,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产量和品质的细微之处,比如不同温度、湿度下菌丝的生长速度差异,不同季节的光照对出菇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我之前遇到过的瓶颈,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解决这些难题的“宝典”。

评分

近些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食用菌作为一种低脂、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注意到,市面上对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的需求量一直在稳步增长,这让我看到了发展食用菌深加工产业的可能性。而要实现高质量的深加工,首先必须保证原料的稳定供应和优良品质,这就对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这本书,其书名本身就表明了它专注于生产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且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答关于不同品种在规模化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比如在菌种选育方面,如何选择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优良品系?在生产环境控制方面,如何通过智能化设备来精确调控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以最大化产量和品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是否会介绍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农药残留?此外,对于不同品种的采收时机和采收标准,书中是否会有明确的指导,以保证采收的食用菌符合深加工的要求?这本书如果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生产技术解决方案,将大大提升我项目落地和发展的成功率。

评分

我一直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很感兴趣,也一直在寻找能够落地生根、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在众多农业项目中,食用菌种植以其占地少、周期短、技术性强但相对容易掌握的特点,吸引了我。然而,不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差异很大,而我希望能够在一个平台下,了解几种具有市场潜力和栽培价值的菌种。当我在书店看到《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这本书时,瞬间感觉找到了“对症下药”的书籍。这个书名涵盖了我特别关注的几种菌菇,而且“问答”的形式非常吸引我。我曾参加过一些农业技术培训,发现很多时候讲师的讲解过于宏观,而一些学员的提问却能触及到最实际的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影响生产成败的关键。我非常看重这本书能否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导,比如在菌种购买时,如何鉴别优质菌种?在菌包制作时,不同原料的配比对产量和品质有何影响?在环境调控方面,不同品种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需求如何精确把握?特别是我对姬松茸这种菌类对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的品种,以及杏鲍菇这种相对容易栽培但同样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品种,都有很强的学习愿望。这本书的问答形式,预示着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痛点”问题,帮助我避免走弯路,从而更有效地规划我的食用菌种植项目,为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食品科学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尤其是那些在传统认知中比较“小众”但营养成分非常突出的品种。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这几种菇类在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等方面的潜力都已被不少研究提及,但如何大规模、高质量地生产,以满足科研和市场需求,一直是技术上的挑战。我希望《你问我答--姬松茸、茶薪菇、白灵菇、杏鲍菇、竹荪生产技术问答》这本书,能在生产技术层面提供更科学、更精细化的指导。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可能遇到的生物学问题(如杂菌感染、病害发生)的解答。例如,对于竹荪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的菌类,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其生长周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其成功率?对于姬松茸,除了基本的栽培技术,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其活性成分含量的栽培策略?对于杏鲍菇,在规模化生产中,如何通过优化培养基和环境控制,来保证其良好的口感和风味,避免出现“太空菇”的情况?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能体现科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为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