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韵学导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

中国音韵学导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常培 著
图书标签:
  • 音韵学
  • 中国语言学
  • 语言学
  • 近代学术
  • 著作丛刊
  • 语音学
  • 历史语言学
  • 传统音韵学
  • 语言文献
  • 学术专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9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34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音韵学导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四章,论述了古代汉语,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历史上关于声母、声调、韵母等的研究,方言字汇等学术命题,并附有方言地图,对于深入研究中国音韵学有很好的导学作用。

作者简介

  罗常培(1899-1958),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汉语音韵学导论》《语言与文化》等。

目录

内容
自序
目录

第一讲 绪论
1.1 音韵学与音韵沿革
汉字音素之分析
中网音韵学之定义
字音之古今流变
1.2 音韵学之功用
音韵学与语言学之关系
音韵学与文字学之关系
音韵学与校雠学之关系
音韵学与文学之关系
1.3 音韵举研究法
审音
明变
旁徵
祛妄
1.4 古今音韵变迁大势
第一期 周秦古音
第二期 两汉古音
第三期 切韵前期
第四期 切韵後期
第五期 北音时期
第六期 音标时期

第二讲 声类之分析
2.1 声母之定义
声母之异名
发音器官部位图
2.2 辅音之发音部位
双唇音 Bilabials
唇齿音 Labio-dentals
齿间音 Inter-dentals
舌尖前音 Dentals
舌尖中音 Alveolars
舌尖後音 Supradentals
混合舌叶音 Apico-dorsals
舌面前音 Prepala tals
舌面中音 Palatals
舌根舌 Velars
小舌音 Uvular
喉舌 Glottals
……

第三讲 韵类之分析
第四讲 调类之分析
附录 唐诗凝音举例

精彩书摘

  《中国音韵学导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语言文献)》:
  其中,或指声母,或指韵母,或指尾音,虽有『开口』『合口』之名,实与音呼之法无涉,吴稚晖谓即『六朝时等韵字母之胚胎也』。(17)然四等之辨,明人郎已混淆:袁子让宇学元元读上下等法辩云:[等子虽列为四·细玩之,上二等开发相近,下二等收闭相近,须分上下等读之』。叶秉敬韵麦凡例六·辩二等云;厂韵表之设,大都述而不作,未有无所因而辄创自愚臆者,中间惟一表二等之法,乃千古未泄之秘。愚每翻覆于唇舌,往来于心口,灼见二等之外毫不可增,二等之外毫不可减』。吕维祺同文铎四等说云:厂上二等其声矗而洪,下二等共声细而歙』。此三说者,皆有并四等为二等之趋向。及梅膺祚字汇所附韵法直图辽废弃四等,增立十呼,于『开口『合口』之外,益以『齐齿』『撮口』,『闭口』,『齐齿卷舌』,『齐卷而闭』,『舌向上』,『咬齿』,『混乎』八目。李嘉绍韵法横闾亦沿用其法,而删去『舌向上』及『咬齿』两呼。宋元等韵旧制,于是丕变。然其所谓『呼』者,或指唇之形态,或指舌所抵触。
  ……

前言/序言


中国音韵学导论:历史溯源、理论体系与学派争鸣 中国音韵学,作为一门研究汉语音韵演变规律、语音系统及其理论体系的学科,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发展脉络清晰,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历来是语言学界乃至文化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核心理论,并着重探讨历代音韵学家的智慧结晶与学派争鸣,为读者构建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中国音韵学图景。 第一章 溯源与萌芽:古人对语音的初步探索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已对汉语的语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音韵学理论,但零散的记录和文字的演变已隐约透露出对语音变化的认知。 早期文献中的语音线索: 《诗经》的押韵,是早期文献中最直接的语音证据。通过对《诗经》中诗歌的押韵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先秦时期汉语的语音面貌,例如某些字在今天看来韵母不同,但在当时却可能押韵。这为后世研究上古汉语的语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尚书》等典籍中对某些词语读音的解释,以及方言词汇的出现,也暗示了语音的差异性。 文字的演变与语音的关联: 汉字的造字过程,特别是形声字的结构,本身就蕴含着语音信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虽然声旁并非完全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发音,但其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古人对语音与字形的关联有所认知。例如,许多字的声旁在不同朝代或不同方言区可能发音相近,这反映了语音的演变和地区差异。 初步的音类划分尝试: 尽管缺乏系统的音韵理论,但一些早期学者已开始注意到语音的某些共性。例如,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注释时,对某些同音或近音字的辨析,以及对诗歌平仄的初步认识,都可视为对语音分类的萌芽。这些零散的观察,为后来音韵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奠基与成型:韵书与反切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韵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标志性的成就是韵书的出现和反切注音法的确立。这两个重要发明,极大地推动了音韵学理论的系统化。 韵书的出现与整理: 韵书是按照韵部来编排汉字的工具书,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语音,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将读音相近的字归入同一韵部。最早的韵书如《声类》、《切韵》等,其编纂体例的形成,标志着音韵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声类》与《韵集》: 《声类》(陆玑作)是中国最早的音韵学著作之一,虽已佚失,但从后世的记载中可知其对声类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而《韵集》(李舟作)则进一步发展了韵书的编纂,开始按韵部来组织汉字。 《切韵》: 隋唐时期出现的《切韵》(陆法言等撰)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的里程碑。它首次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韵部体系,并将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初步的划分和归类。其编纂体例严谨,影响深远,成为后世韵书的典范。 反切注音法的发明与应用: 反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注音方法,它借用两个字的读音来注另一个字的读音。一个字(被切字)的发音,由一个字(声母字)的声母和另一个字(韵母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而成。 反切的原理与优点: 反切法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汉字的读音,尤其是在缺乏拼音系统的情况下,它为记录和传播古代语音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大量反切,音韵学家能够推断出古代音与今音的演变关系,从而构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反切的局限性: 尽管反切法非常重要,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依赖于切字的读音本身,如果切字的读音不准确,就会影响被切字的注音。其次,反切法并不能完全区分所有的声母和韵母,对于某些细微的语音差别,反切法可能无法清晰地表达。 声类与韵部的初步理论: 《切韵》的出现,标志着将语音划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成为音韵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声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字的声母类别的划分,而韵部则是对韵母进行分类。声调的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虽然初期对声调的认识可能不如声母和韵母系统,但平仄的运用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也促使人们对声调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章 繁荣与发展:宋元音韵学的精进 宋元时期,中国音韵学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韵部的细化、声类划分的精确以及理论体系的完善方面。 韵部系统的深化与细化: 继《切韵》之后,宋代出现了《广韵》、《集韵》等重要的韵书。《广韵》是对《切韵》的增补和修订,收字更多,韵部划分更为精细。《集韵》更是集宋代音韵研究之大成,其韵部数量和划分标准进一步细化,为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确的材料。 《广韵》的贡献: 《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对韵部进行了增损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它还补充了大量新字,并对某些字的读音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 《集韵》的成就: 《集韵》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收录了大量前代韵书的成果,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辨析。其确定的106个韵部,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汉语韵的重要参考。 声类研究的突破: 宋元时期的音韵学家开始更加关注声母的分类。他们通过对大量的反切进行分析,逐渐认识到声母的不同部位和调音方式。 “切韵五音”与“三十六字母”: “切韵五音”是早期对声母的一种粗略划分,而到了宋代,如宋祁、王仁晊等人提出的“三十六字母”系统,则更加精细地划分了声母,并尝试用不同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解释它们的区别。这为后世声母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音韵理论的系统化与学派争鸣: 这一时期,音韵学不再仅仅是编纂工具书,而是逐渐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古今音”的分野: 随着汉语的不断演变,古音与今音的差异日益明显。音韵学家开始注意到这种差异,并尝试解释其原因。有些学者致力于恢复古音,有些则关注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这形成了早期“古今音”的争论。 学派的兴起: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沈约、王育德、王念孙等为代表的音韵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在韵部划分、声母性质、音转等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例如,关于声母的归类,关于韵部的细分,以及关于音转的解释,都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第四章 创新与转型:明清音韵学的革新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创新和转型,特别是在引入西方音韵学方法、研究方言以及对外来语音的关注方面。 西方音韵学的影响与借鉴: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拼音和语音学等西方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音韵学研究产生了启发。 耶稣会士的贡献: 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传教士,为了学习和传播汉语,编纂了汉语的拼音方案和词典,虽然这些方案并非完全符合汉语的语音结构,但其“拼音”的观念和科学的语音分析方法,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拼音”观念的初步引入: 尽管“拼音”一词在西方音韵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将语音符号化的尝试,促使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反切注音法的局限性,并思考更便捷、更系统化的注音方式。 方言音韵学的兴起: 随着对汉语内部差异的认识加深,方言音韵学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方音研究的初步探索: 尽管当时的方言研究尚不系统,但一些学者在记录和注释方言词汇时,已经注意到了不同地区语音的差异。对这些方音的记录,为后世方言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 对地域性语音的关注: 这种对地方语音的关注,也促使音韵学家开始认识到汉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多样性纳入到音韵学理论体系中。 对外来语音的关注: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一些外来词汇和语音也进入了汉语。对这些外来语音的分析,也促使音韵学家开始思考音系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明清时期的音韵学家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声韵调的精细划分: 一些学者在声母、韵母、声调的划分上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研究,提出了更完善的划分体系。 音转理论的讨论: 关于音转的解释,仍然是这一时期音韵学家关注的重点,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方法。 第五章 近代名家与学术思想:拨乱反正与开拓新局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中国音韵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批杰出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拨乱反正,勇于创新,将中国音韵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王念孙、段玉裁等人的治学范式: 尽管他们主要活跃在文字学和训诂学领域,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细的考证方法,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强调“据字考音”、“据音考字”,注重从古籍中挖掘语音线索。 语言学大师的贡献: 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他在音韵学领域,尤其在古音学研究上,贡献卓著。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方法,还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一些成果,对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提出的“形声说”、“六书”理论,对汉字学和音韵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尤其重视对上古音的复原,对《说文解字》等古籍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对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黄侃: 黄侃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得意弟子,在音韵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继承了章太炎先生的研究方法,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他对《说文解字》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对中古音的研究,尤其在韵部划分和声母归类上,贡献尤为突出。他提出的“中古三十六字母”系统,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参考。 罗常培: 罗常培先生是中国现代音韵学、方言学、语言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将西方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引入到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在语音学和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广泛调查研究了中国各地的方言,并运用国际语音学符号系统地记录和分析方言语音,为构建汉语的语音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汉语的语音史分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元任: 赵元任先生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中国音韵学、方言学、语音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他将现代语音学理论和实验语音学方法应用于汉语研究,对汉语的语音特征、音系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分析。他提出的“国语罗马字”系统,是当时最科学、最完善的汉语拼音方案之一。他对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的音位划分和组合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汉语的语音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王力: 王力先生是中国现代音韵学、诗学、语言学史研究的巨擘。他集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言学之大成,构建了完备的汉语语音史体系。他对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近代音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提出的“三十六字母”、“五声”等理论,至今仍是学术界广泛引用的重要成果。他尤其重视语音与文学的结合,对诗歌的平仄、押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著有《汉语诗律学》、《语音史》等经典著作。 学术争鸣与理论创新: 这一时期,音韵学界涌现出大量的学术争鸣,围绕着古音复原、韵部划分、声母性质、音转机制等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形成了活跃的学术氛围。 关于古音复原的争论: 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对上古音的复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如“疑邻说”与“拟测说”等,这些争论极大地推动了古音研究的深入。 关于三十六字母的再讨论: 尽管“三十六字母”在宋元时期已经提出,但近现代的学者对其性质、来源、归属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和修正。 理论体系的完善: 借助于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学者们对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进行了更加科学、系统的划分和描述,并对音系演变规律进行了更精密的探讨。 结语 中国音韵学,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语言智慧的史书。从先秦的朦胧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奠基成型,再到宋元明清的繁荣发展,直至近现代的创新开拓,历代音韵学家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本书的编写,旨在梳理这一辉煌的学术脉络,呈现名家们的智慧火花,引发读者对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深入思考,并为中国音韵学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的体例设计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自觉性。特别是其引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每一处引文的来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都考虑在内,这对于后续研究者进行交叉验证和深入挖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存疑的史料时,并未采取含糊其辞的态度,而是坦诚地列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并阐述自己倾向性的判断,这种对学术不确定性的坦然面对,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开放的胸襟。它不是要提供一套终极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指引后来者如何更安全、更高效地探索未知领域,是治学方法的典范之作。

评分

翻阅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其中对某一特定学术领域的深入剖析,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如织,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到微观的语言现象解析,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审慎的治学态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某一理论体系的重构过程,那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基于对史料的反复咀嚼和批判性吸收后,构建出的一个自洽且富有洞察力的新框架。通读下来,你会发现许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定论,在作者的层层剥笋之下,露出了其原本复杂和多面的真实面貌。它迫使读者不仅要记住结论,更要理解结论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出来的,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远超知识本身,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评分

作为该系列丛刊中的一册,它的选入标准显然是极为严苛的。这些“散佚”的珍贵稿件或早期著作,往往代表着某一学派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理解当代学术版图不可或缺的“活化石”。通过这部书,我们得以一窥学术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是如何在主流视野之外悄然酝酿、生长,最终形成其独特面貌的。它填补了历史文献链条上的重要空白,让研究者能够更完整地勾勒出特定学科的演进图景。对于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追溯思想源头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打捞”与“重构”的路径,让那些被时代尘封的智慧得以重见天日,光芒依旧。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硬壳精装,纸张选用上乘,触感温润,书脊处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典雅厚重的气息,让人在捧读之前便心生敬意。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体清晰可辨,间距适中,阅读起来毫无视觉疲劳之感。更令人称赞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印件,这些“真迹”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学术研究的直观性和可信度,仿佛能透过纸张的纹理,触摸到前辈学者们当年的治学现场。装帧上的这种“仪式感”,无疑为这部学术丛刊增添了收藏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精心守护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学术经典的尊重与传承的用心良苦。对于热衷于纸质书收藏的同道中人来说,单凭这份精美的外壳和内页质量,就足以让人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期待着翻开它时,能与那份沉淀了岁月的智慧产生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老派”韵味,那种行文布局和用词遣字,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到了一个更为注重文采与气韵的时代。它不像当代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极致的简洁和效率,而是带着一种徐缓而有力的节奏感,语句结构往往错落有致,充满了一种经过精心雕琢的文学美感。阅读时,仿佛不是在攻克一个冷硬的知识点,而是在聆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的陈年往事,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学问的热忱和对语言本身的敬畏。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这种略显繁复的表达方式,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被学问的厚重感所包裹的体验,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教会我们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汇背后的历史沉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