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伯瑜 著
图书标签:
  • 河北
  • 安新县
  • 圈头村
  • 音乐会
  • 民俗
  • 乡村音乐
  • 文化考察
  • 地方音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0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63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器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主要内容包括:“音乐会”的历史、乐会及乐人、演奏场合及主会功能、会神、会旗及其他用品、传承、乐器及乐调、乐队的座位次序、乐谱及乐曲等。

作者简介

张伯瑜,生于1958年5月2日。1997年获芬兰图尔库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系主任。曾任福特基金会学者、富布赖特基金会学者、丹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1998),并到印度做专题研究。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出版学术专著有: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 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Collections。发表论文有“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数结构》(韩文)、《京、津民间十番锣鼓和清宫廷十番锣鼓》、《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的》、《印度音乐的基本理论》等。

目录

河北安新圈头村“音乐会”调查研究
一、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生态
二、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1 “音乐会”的历史
2 乐会及乐人
3 演奏场合及主会功能
4 会神、会旗及其他用品
5 传承

三、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音乐形态特征
1 乐器及乐调
2 乐队的座位次序
3 乐谱及乐曲

四、河北圈头村“音乐会”乐曲结构分析
1 小尖曲的结构特点
2 小踏曲结构分析
3 小大曲结构分析
4 大曲结构分析

五、河北圈头村“音乐会”的流传与生存前景
1 流传
2 “音乐会”与吹打班的区别
3 圈头村“音乐会”与中央音乐学院的交流与传播活动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乐谱辑录
小踏曲《五圣佛》
小踏曲《迭落金钱》
小踏曲《托布衫》
小踏曲《巧跳神》
小踏曲《乐道歌》
小踏曲《醉太平》
小踏曲《山坡羊》
小踏曲《甘草结》
小踏曲《倒掖本》
小踏曲《乐太平》
小踏曲《醉乐太平》
小踏曲《沙洞江》
小踏曲《喊动山》
小踏曲《浪淘沙》
小踏曲《上江擦》
小踏曲《湘半月》
小踏曲《王大娘放驴》
小踏曲《张飞击枪》
小踏曲《关公击刀》
小踏曲《花子叫街》
小踏曲《梅花引》
小踏曲《小窝啦》
小踏曲《观灯赞》
小踏曲《四上牌》
小踏曲《柳黄烟》
小踏曲《劝君杯》
小踏曲《妻上夫坟》
……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原始工尺谱(影印)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工尺谱演唱及乐曲演奏CD(一张)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地域历史、乡村文化变迁与社会结构研究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这一主题。 --- 《逝水流年:徽州宗族社会、商业网络与地方认同的百年演变》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皖南徽州地区,跨越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变迁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扎实的田野调查积累为基础,辅以详尽的档案文献梳理,试图揭示在国家权力干预、市场经济冲击与传统宗法制度三重作用力下,徽州地方社会结构如何经历深刻的重塑与适应。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旨在提供一个关于特定地域精英阶层、商业资本流动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之间复杂互动的微观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宗族势力的勃兴与维系:晚清的“地方治理” 本书伊始,聚焦于晚清时期徽州地区宗族组织(特别是地方士绅与文人阶层)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徽州自古以来即以文风鼎盛和商业发达著称,这种双重特性使得其宗族势力远超单纯的血缘聚合体。 1.1 族田的经营与内部分化: 详细考察了徽州大型宗族对族田、义庄的实际控制与运营模式。分析了在土地私有权与集体监管并存的复杂体系中,不同支系、房头之间如何围绕资源分配产生张力与和解。特别指出,部分宗族通过设立义学和济贫机构,成功地将经济实力转化为社会合法性。 1.2 文脉与“地方正统”的构建: 本章探讨了徽州文人如何通过编纂地方志、重修祠堂谱牒等方式,建构起一套具有排他性的“地方正统性”。这种文化建构不仅用于凝聚内部,更用于界定与外部(如邻近府县、乃至中央政府)的关系,强化了徽州人在商界和仕途中的集体形象。 1.3 借贷网络与社会渗透: 商业资本的积累是徽州宗族权力的重要基石。本书利用契约文书分析了以宗族名义或通过宗族纽带建立起来的商业借贷网络。这种网络不仅是经济活动的支持系统,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进行地方性仲裁的隐形权力结构。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地方士绅如何利用金融杠杆有效干预普通族人的经济生活与婚姻纠纷。 第二部分:商业网络的外溢与内向拉力:1900-1937年的转型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交通的改善、新式教育的推广以及政局的动荡,徽州社会的传统平衡被打破。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商业资本的流向与地方精英的应对策略。 2.1 “徽商”的再定义与资本回流困境: 传统徽商的商业模式在新的工业和金融格局下面临挑战。本书考察了部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如何试图将资本回流至家乡进行投资(如创办银行、工厂),但往往受到地方宗族利益团体、地方军阀势力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这种“回流的障碍”深刻影响了徽州近代化的速度与形态。 2.2 新式教育对宗族权威的侵蚀: 新式学堂的建立,尤其是由地方士绅出资兴办的新式教育机构,在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挑战传统宗族权威的工具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学堂里”的青年与“祠堂里”的长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渗透到乡村的政治参与中。 2.3 地方精英的政治光谱与国家权力的渗透: 这一时期,地方士绅被迫在不同的政治派系间进行站队。本书细致描绘了徽州不同宗族和地域精英如何利用自身在商界和学界的资源,与南京国民政府或地方军阀建立联系,以确保其在地方资源的分配中保持优势地位。这一过程标志着地方治理的重心正从纯粹的宗族自治,向依附于国家政权的方向转移。 第三部分:战火、土地革命与地方认同的重塑(1937年以后) 抗战的爆发和随后的土地革命构成了对徽州社会结构最剧烈的冲击。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外部剧变如何彻底瓦解了旧有的权力与经济基础。 3.1 战争对商业网络的物理性破坏: 战争导致了人口迁徙和既有商业通道的中断。本书利用口述史资料,重构了在日军占领和随后的物资管制下,徽州传统商业网络如何解体、资本如何外流或被冻结的惨痛过程。 3.2 土地改革与宗族财富的消散: 土地改革是摧毁宗族经济基础的关键一步。通过对特定村落的案例分析,本书揭示了土地清丈、诉苦会等环节中,宗族精英阶层如何被动或主动地交出其长期积累的经济权力。这一过程不仅是财富的再分配,更是社会等级的彻底翻转。 3.3 认同的断裂与重构: 随着旧有精英的衰落和新政权的建立,地方认同的基础也随之改变。昔日以血缘、文脉和商业成功为核心的“徽州人”认同,开始被新的阶级身份和国家意识所取代。作者认为,这种认同的断裂是徽州地方社会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以宗族为中心的、半自治的地方性时代的终结。 结语:微观历史视野下的整体性考察 本书超越了对单一事件的描述,力图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细致剖析,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痛苦、适应与最终的结构性断裂提供一个坚实的经验案例。它不仅是社会史的研究,也是一部关于“地方性”如何在权力更迭中被重新定义的历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颇为巧妙,它像是一部多声部交响乐,不同的章节和线索相互交织、映照,共同构建出一个复杂而丰满的社会切面。叙述的节奏掌控得极佳,时而舒缓悠长,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让人得以细细品味岸边的风景;时而又陡然加快,仿佛骤然降临的变故,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神。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手法上所展现出的功力,过去的回响从未真正远去,它们以幽灵般的方式,持续影响着当下人物的每一个抉择。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深刻理解,使得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风情录。它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在事件的表层之下,探寻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与集体潜意识的流动方向,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并非是某个单一的画面,而是一团团复杂的情感纠葛与未解的意味。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上颇有些许的怀旧情愫夹杂着一丝现代性的疏离感,二者在字里行间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书中对地域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描摹,达到了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然而,这种详尽却从未让人感到枯燥或累赘,反而像是在一张地图上,被指引着去探访每一个重要的坐标点。作者的观察角度时常变换,忽而宏观俯瞰全局,忽而又深入到个体最私密的情感褶皱之中,这种灵活的镜头语言,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更令人称道的是,作品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在场感”,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那个具体的时空场域内,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压抑或欢欣。它成功地将地方性提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探讨层面,展现了地域经验如何折射出更广阔的人性命题。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令人赞叹,其文字的质感是粗粝中带着细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其关注对象的生存环境。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而是将阐释的权利交给了读者,提供的是一幅幅充满张力的场景,而非标准答案。这种克制而精准的表达,反而激发了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去,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隐喻。我感觉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他耐心地收集着那些微弱的声音,并将它们放大到足以被我们听见的高度。这种对待题材的尊重和敬畏,是很多当代作品中所稀缺的。它挑战了我们对“常态”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和声音,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文本冒险。

评分

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觉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泥土芬芳与人文关怀,作者显然对笔下描绘的社会图景有着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叙事风格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乡土画家,不事雕琢,却能将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以一种近乎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捕捉,那些生活在特定地域背景下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纠结与妥协,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文字的韵律感很强,即使是描绘那些略显沉闷的日常,也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与张力。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仿佛能嗅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细微声响。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口号,却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里,蕴含着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更具穿透力。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其对“事件”背后那层复杂社会动力的挖掘,它拒绝了扁平化的叙事,而是深入到矛盾的涡流之中。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民间工匠,用最朴实的材料,打磨出了极其复杂和耐人寻味的作品。他对待细节的执着近乎偏执,无论是对某个仪式流程的复述,还是对某段口头传说的引用,都显示出深厚的田野工作基础和对文本的敬畏。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地点的知识积累,更是一次对“地方知识”价值的重新确认。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探讨了权力、记忆、身份认同等宏大主题,但所有的探讨都依托于坚实的、可触摸的生活基础之上,这种“由小见大”的手法,是此书高明之处,也是其艺术感染力的源泉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