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之感。翻开扉页,字体清晰,排版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配图上的用心,那些古代的摹本、拓片,以及一些罕见的文献图片,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视觉体验,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与学风。虽然我这次关注的重点并不完全是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但无可否认,一本优秀的书籍,首先得具备令人愿意捧读的“体面”。这本册子在设计上所展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是值得肯定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庄严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氛围,让人在捧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学思激荡的年代,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佳的铺垫。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学术抱负与宏大视野。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梳理既有的历史脉络,而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解释框架来理解宋元之际儒学转型的复杂性。从开篇对“理学”概念的界定与反思,到对不同学派之间微妙张力的剖析,都能看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叙述方式非常耐人寻味,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地陈述“谁说了什么”,而是着重于“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手材料时非常审慎,既不过度依赖朱熹或陆九渊的特定文本,也懂得从当时的地方志、私人书信中挖掘被忽视的侧面信息,使得论述显得立体而富有生命力,真正触摸到了宋元士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它并非那种轻快的、旨在普及知识的通俗读物,而是扎根于精深学术对话的文本。句子结构相对复杂,逻辑链条层层递进,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论证。例如,在探讨程颐心学与朱熹理学的系统构建时,作者对“格物穷理”路径的细微差异进行了长达数页的辩析,这种对概念的精准锤炼,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要求。我必须承认,在某些涉及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完全消化其深层含义。然而,这种“挑战性”也正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真正参与到对古代哲学的深度思考之中,而不是浅尝辄止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可能是“扎实”。这种扎实感并非来自于花哨的修辞或戏剧化的叙事手法,而是来自于作者对史料的全面掌控和逻辑的无懈可击。它没有为了追求阅读的流畅性而牺牲历史的复杂性。在我看来,它巧妙地平衡了对宋代理学高峰期的回顾,以及对元代儒学在异族统治下面临的生存困境与创新性适应的描绘。特别是关于元代官方对儒学的采纳与民间士人精神寄托的对比分析,写得尤为深刻。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一条单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岔路、妥协与坚守的复杂交织体。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让读者对宋元之变有了更立体、去神圣化的理解。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儒学“地方化”与“实践化”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作者没有将宋元儒学仅仅视为精英阶层的抽象思辨,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如何渗透到宗族建设、地方教育乃至士人日常的伦理实践中。这种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视野转换,非常具有启发性。比如,书中对某些地方性学派在礼仪规范上的微调,以及他们如何回应当地的社会习俗,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示了儒学在面对多元文化环境时的能动性。它不再是那个刻板的、脱离现实的教条,而是一种活生生的、不断自我调适的文化生命体。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思想史脉络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细节连接起来,极大地增强了这段历史的鲜活度和现实意义。
评分宋代学术,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其在哲学,始则有刘敞、欧阳修等脱汉唐旧注之桎梏,以新意说经;后乃有周、程、张、邵、朱诸大家,蔚为有宋一代之哲学。”彼等此项贡献,在我国学术史上实应予以大书特书,不容忽视。《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即选取宋代至元代儒学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对他们的儒学思想进行辨析,全书言必有据,论证严谨。{百分之九十九的章节标题都是“**的儒学思想”,您还能再懒点吗?还尽给自己找借口,说什么五十万字不足以全面述说宋元儒学,所以只能这么写……整个一圈钱的活儿}中国的学术与文学发展到宋代,都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近代学者陈寅恪曾论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当代学人邓广铭也曾议论:“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邓广铭:《关于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两人对包括学术与文学在内的宋代文化给予了极高评价。而与宋长期对峙的金王朝,以及最后代替宋、金而一统南北的元朝,接续唐宋以来的斯文之脉,一共同开创了中国学术与文学的新时代。从学术发展史来看,赵宋南渡以后,学术趋于大盛,当时学者众多,派别林立,且多以文传道。长江以北,金源一朝则在学术上推崇程颐与邵雍,诗文方面慕效苏轼,往往重词章轻经术。及有元一统全国,在朱学“和会”思潮中,诸派学源交叉,多流而文。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尤其是南宋金元时期的所有学派,都要以诗文宣扬其学术主张。不同学派不仅有着不同的学术主张,也有着不同的学术风格。诗文流派则大多具有或单一或多元的学术背景。学派衍为诗文之派,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史的一大特色。鉴于此,在学术通观视阈下,对南宋金元时期的重文之学派与重学之诗文流派,作一多维度整体性观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本书是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丛书之一,介绍宋元时期儒学各派全面发展的情况。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知名儒学大师,如周敦颐、张载、程氏兄弟、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大儒朱熹;一些知名学者也在其文章中阐述了儒家思想,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评分很给力,质量好,发货及时,不错的服务
评分中国儒学史宋元卷,陈来先生主编,学习学习。
评分这次全部都寄到了家里,哈哈,以后就不用从学校再往家里搬了:)
评分这本书是著名哲学史家陈来先生所著,对宋元时期的儒学发展历史做了深刻的研究探讨。总体来说,本书的内容质量不容置疑,装帧和印刷也是很好的,推荐购买和阅读。
评分不错的书,活动购入,值得一看。
评分这本书是正品,很喜欢。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