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文藝·現代藝術大傢隨筆:張大韆藝術隨筆》初版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今年適逢上海文藝齣版社建社六十周年,我們重新整理齣版這套叢書,奉獻給新一代的讀者。
本叢書所選均為中國現代藝術名傢,入選作品主要是關於藝術創作和藝術感悟的文字,以散文、隨筆為主。
本叢書分彆約請國內知名的藝術研究方麵的專傢、學者編選,並撰寫序言。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促進文藝復興美術地位崇高--在中華全國首屆美術節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各盡所長開拓國畫--在大風堂同門會成立會上的講話
畫說
談畫
畫有三美:大、亮、麯
要藝術,不要“雜耍”
如何鑒定古畫
我收藏古書畫的真正目的
題畫十則
畫展序文三則
張善抒大韆昆仲潤筆單(上海)
書畫潤例序文(成都)
張大乾鬻畫值例(巴西)
四十年迴顧展自序
謝玉岑遺稿序
細說敦煌
臨撫敦煌壁畫展覽序言
臨撫敦煌壁畫畫集序
我與敦煌壁畫--亞太地區博物館研討會專題講演詞
談敦煌壁畫
敦煌趣事--如此送禮
大風堂書畫錄序
張大乾藏古書畫展覽啓事
大風堂名跡序
大風堂名跡再版序
張目寒《雪庵隨筆》序
故宮名畫讀後記
張嶽軍先生印治石濤通景屏風序
……
精彩書摘
在河西走廊一帶,隻有兩個宗教,一個是漢人的道教,一個是喇嘛。大概漢人多信道教,其他的佛教就是喇嘛;漢人有時候也當喇嘛,當瞭和尚就是喇嘛。河西這一帶人民,多半不大相信醫藥,隻相信念經,所以傢裏有人生瞭病,或牛馬生瞭病,就請喇嘛來念經,那一帶的漢人也比較少。
光緒二十六(庚子),有個王道士,名叫王圓籙,本來是當兵齣身,他就在酒泉--當時的肅州當兵,後來纔齣傢做道士的。當地隻有道釋兩教,道教以一部小說“封神榜”占領瞭河西;佛教也以一部小說“西遊記”作為護符。王道士以化緣度日,齣瞭嘉峪關,經過玉門、安西。關外三縣以敦煌縣最為富庶,有四十裏綠洲,可以生産糧食,有樹木。王道士到瞭韆佛洞,住在後來我所編號的一百三十幾洞之中,帶著行李鋪蓋捲,騎個小毛驢,就住在洞裏,附近還有個小花園。
敦煌的麵積非常之大,但是綠洲隻有四十裏,可以種植,另外西齣陽關,也有綠洲可以種植,其他就沒有可種植的地方瞭;也不可以住人,因為當地沒有水源。
王道士到瞭韆佛洞之後,許多漢人請他念經。漢人請漢人總特彆方便一點。王道士當時手邊沒有經典,在敦煌西門外十裏地,有座鳴沙山,山下有月牙池,水源碧清,相傳漢武帝得天馬於握窪池,即是此地。其地有藥王廟,是座道士廟,廟內有道經。王道士就請瞭一位楊先生抄寫許多普通的道經,準備念經之用。
藥王生日那天,大傢都去月牙池參加藥王會,王道士沒有去,楊先生也沒有去;可惜我們現在連楊先生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因為對於發現敦煌壁畫,楊先生還是一位關鍵人物。楊先生當時就在我後來編的一五一號洞門口抄經。洞座西嚮東,韆佛洞所有的}同都是如此,所以早上八九點鍾,陽光一直射入洞中,可以不用點燈。一五一號洞的牆上是宋人的畫,楊先生就在洞口安一張桌子抄錄經典。
本地人都抽甘肅綿煙,可是當地的紙十分矜貴。戈壁之中,有所謂三寶的,那便是紅柳(西河柳)、索索柴(那是一種禦寒的燃料,也是很古的木頭,可以用來做擺設的),和薊薊草。說起薊薊草,粗的可以做筷子,兩頭用銀子鑲成筷子,是進貢到宮裏去的用品,細的搓成繩子,可以用來牽牛。
楊先生寫經之餘,吃皮絲煙,燃薊薊草,當作紙撚,又名紙吹。一百五十一洞的牆壁裂瞭縫,他坐北朝南,陽光從東邊進來,薊薊草很貴重,他吃瞭煙之後,就把火熄滅瞭,順手把這支引火的薊薊草插在牆壁縫內,準備等一會吸煙時再用。
等楊先生再抽煙的時候,引火的薊薊草被深深的插入牆壁裏去瞭,於是他和王道士研究,這牆是戈壁,是岩石,這牆裏邊難道是空的嗎?用石塊敲擊牆壁,果然發現牆內是空的。他倆就在光緒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晚上打開牆壁,發現瞭舉世聞名的寶藏。--據史坦因的記載,說是在庚子(一九○○)年的五月某日,那是用的陽曆計算;實在是農曆的四月二十八日。
所謂壁畫是畫在戈壁之上,先塗上泥土,隨後用麻筋、泥土、石灰抹平瞭纔能在上麵繪畫。王道士和楊先生那天晚上一打開牆壁,石壁鬆落,現齣一座門的形狀,門是用土磚封著的(西北的土,産於黃河兩岸,很堅實)。用力打開,纔發現石壁內藏的都是經捲,足足有五百立方公尺的經捲,用布筒子,十捲經裝一筒,一個口袋;至於畫,是平鋪在地上的,不計其數。
……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思辨與沉思 一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以來西方藝術思潮變遷、流派紛呈及其背後深刻社會文化語境的學術隨筆集。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特定的東方藝術大師,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西方現代與後現代藝術的廣袤圖景。它以一種兼具學者嚴謹性與評論傢敏銳度的視角,係統梳理瞭自印象派的黎明至後現代主義的黃昏這段波瀾壯闊的藝術史進程。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核心篇章,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而立體的二十世紀西方藝術認知框架。 --- 第一篇章:現代主義的覺醒與斷裂(約400字) 本篇聚焦於“現代性”在藝術領域的肇始與爆發。我們探討瞭十九世紀末期現代藝術的幾大關鍵轉嚮,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對既有學院傳統的決裂。 首先,對印象派的深入剖析不僅僅停留在光影描摹的技術層麵,更著重於其對“瞬間性”與“主觀感知”的哲學捕捉,以及這種捕捉如何呼應瞭日益加速的都市生活節奏。隨後的後印象派,如塞尚對結構與幾何的重建、梵高對情感色彩的極端運用、高更為追求象徵意義的探索,被視為現代主義藝術語言的奠基石。 本章的核心議題轉嚮野獸派與立體主義的革命。我們詳細分析瞭畢加索和布拉剋如何通過對視覺經驗的解構與重構,徹底顛覆瞭文藝復興以來建立的單點透視法則。立體主義的分析維度——從原始的並置到後來的綜閤——被視為藝術本體論的一次重大飛躍。緊接著,我們探討瞭未來主義對速度、機械和暴力的迷戀,以及其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潮緊密交織。 最後,抽象藝術的誕生被視為現代主義的終極目標之一。從康定斯基對音樂與精神性的追求,到濛德裏安對純粹幾何形式與非個人化原則的堅守,本篇著重呈現瞭藝術傢們試圖剝離一切具象束縛,直抵藝術本質的努力。 --- 第二篇章:動蕩年代的宣言與反叛(約350字) 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催生瞭藝術史上最激進的流派。本篇探討瞭藝術如何成為社會批判和心理防禦的工具。 達達主義被置於一個重要的位置,我們將其視為對理性邏輯、資産階級文化乃至藝術本身價值的全麵質疑與嘲弄。杜尚的現成品(Readymades)不僅僅是藝術創作手法的顛覆,更是對“何為藝術”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尖銳拷問。 緊隨其後的是超現實主義。本章深入分析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薩爾瓦多·達利、馬格利特等藝術傢的深刻影響。我們探討瞭他們如何通過夢境的邏輯、潛意識的自動性寫作和意想不到的並置,試圖揭示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真實。 此外,本篇也觸及瞭在特定地域背景下湧現的現代藝術實踐,例如墨西哥的壁畫運動,它們如何將現代主義的語言與民族身份、社會革命的敘事結閤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政治藝術形態。 --- 第三篇章:戰後轉嚮與美國主導(約400字) 二戰結束後,藝術的中心無可爭議地轉移到瞭紐約。本篇詳細考察瞭以美國為核心的戰後藝術新格局及其理論基礎。 抽象錶現主義,作為美國首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藝術運動,被細緻拆解。我們區分瞭“行動繪畫”(如波洛剋滴畫的技術性與存在主義焦慮)和“色域繪畫”(如羅斯科對崇高感與冥想空間的營造)。本章強調瞭這些藝術傢如何將畫布視為一個“行動場域”,並將強烈的個人情感與宏大的尺幅相結閤。 然而,抽象錶現主義的過度主觀性很快招緻反彈。新寫實主義(Neo-Dada)與波普藝術的興起,標誌著藝術開始主動擁抱消費文化和大眾媒介。安迪·沃霍爾和羅伊·利希滕斯坦的工作,不再是逃避現實,而是通過復製、符號化和對名人崇拜的挪用,來解構和反思美國社會的物質主義本質。 同時,本篇也梳理瞭介於兩者之間的重要過渡形態,如極簡主義。我們探討瞭唐納德·賈德等人如何追求物體的“特定物”(Specific Object)狀態,剝離所有隱喻和情感色彩,迴歸到材料、空間和觀眾的直接關係上。 --- 第四篇章:後現代的解構與多元(約350字) 進入七十年代以後,藝術語境變得更加復雜和分散。本篇探討瞭“終結”與“復興”交織的後現代局麵。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被視為對藝術品物質性的最終挑戰。索爾·勒維特等人的主張——“觀念即機器——”強調瞭作品的意義優先於其視覺呈現。我們分析瞭這一流派如何為後來的身份政治和理論化藝術實踐鋪平瞭道路。 本章重點關注瞭身份政治在藝術中的介入。女性藝術傢、少數族裔藝術傢如何運用他們的作品來質疑主流藝術史的排他性,重新書寫被壓抑的曆史。辛迪·捨曼的照片敘事、芭芭拉·剋魯格對權力語言的挪用,構成瞭對媒介和錶徵體係的有力批判。 最後,本篇總結瞭後現代主義的特徵:對宏大敘事的懷疑、風格的混雜(摺衷主義)、挪用(Appropriation)的廣泛運用,以及藝術與日常實踐的界限日益模糊。它展示瞭二十世紀藝術如何從追求原創性與統一性,最終走嚮對差異、碎片化和持續對話的肯定。 --- 本書的每一篇章都力求呈現藝術史的動態演變,探討藝術傢們在特定曆史節點上麵臨的選擇與挑戰,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西方藝術復雜性的多維度、非綫性的參照係。它是一部邀請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藝術隨筆,而非簡單的流派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