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喧囂、競爭激烈的時代,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視野更廣闊,然而內心的安寜和幸福感似乎反而變得遙不可及。《寂靜之道》這本書收錄瞭希阿榮博堪布對現代人的睏惑和煩惱所作的開示,從一個佛法修行人的角度,解讀該如何對待寶貴而短暫的生命,如何麵對煩惱重重的生活。
《寂靜之道》不但涵蓋瞭"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樣的命題,也包括瞭對治負麵情緒、處理人際關係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對於有興趣瞭解佛教的讀者,這本書裏也完整地介紹瞭因果、緣起等基本理論以及修行的內容、方法,並解答瞭在學修佛法的過程中常見的疑問和誤區。
修行就是修心,完善自我的同時也增長瞭幫助他人的能力。《寂靜之道》這本書可以說是開捲有益,任何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解決自己睏惑的方法。本書采用語錄體的形式,便於閱讀,也符閤當今快節奏生活的閱讀需求。
★《次第花開》和《寂靜之道》兩本書緣於把理論上的學習用到生活中修行緣於此書的文字。如書名“次第花開”的隱喻般讓每個想活潑潑覺醒的友人在一個個框架中迴歸自性,有次第有步驟的在生活中實修,讓每一刻都保持覺知,也讓深澀的經論哲學平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陳坤
第一部四法印
精神之道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物質豐富多樣,但這個時代的人看上去卻並不安樂。生活富足卻不快樂,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我的傢鄉德格,至今還保持著藏民族傳統的生活狀態,而且人們非常虔誠地信仰佛教,修持佛法是生活的主要內容。在那裏,物質條件與大都市相去甚遠,但人們的內心很安樂,常常能看到有人邊乾活邊跳舞。走在夏季的草原上,更是隨處可以看見人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而站在擁擠的城市街頭,我很少看到人們發自內心地歡笑,隻有一個個匆忙的身影。
科技和物質隻能滿足一些感官需求,無法滿足精神需求,解決精神層麵的煩惱。人對物質很容易厭倦,沒得到時不甘心,韆方百計去爭取,一旦滿足卻又立即生厭。一個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和厭倦的循環,導緻內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助排遣負麵情緒,保持生活的平衡喜樂。
也有人把煩惱增多、內心空虛歸咎於物質繁榮,其實不盡然。物質會對人心産生一定的影響,但關鍵是人心在作怪。煩惱多,是因為物質條件改善後內心執著的東西更多瞭。內心空虛也是因為物質豐富後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選擇,人們可以更頻繁地變換安慰的方式,結果便更頻繁地感受到不滿足和挫敗。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寜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裏一輩子逃亡。為瞭追求富足而苦惱或者整日忙碌得忘記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勞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不快樂,而一生卻已經過去瞭。
高樓大廈、飛機、網絡,這些先進的技術隻是為人類的活動提供瞭便利,對學佛人來說,並不意味著發達。在我們看來,社會沒有犯罪、眾生平等、人們安居樂業,沒有煩惱纔是發達。
在這個幻化遊舞的世界當中,金錢和地位沒有什麼實質的利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煩惱與痛苦。真正能對治這些煩惱與痛苦的隻有佛法。
許多人沒有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或者不能謙遜地學習彆人的成功經驗。每個人的世界觀應由自己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觀點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閉內心、固守成見同樣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我齣生在一個普通的牧民傢庭,雖然在我幼年的時候,藏地的寺廟基本都被毀壞瞭,但我在十一歲那年聽說瞭劄熙寺的哥寜活佛,就很想去拜見。阿媽一直沒答應,因為路遠,我年紀又太小。過瞭一兩年,經不住我反復乞求,阿媽藉瞭一匹馬,拜托一位正好順路的老喇嘛帶我去劄熙寺。那個時候,我就堅信自己這一生所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跟隨上師學習佛法,尋求終極的快樂和解脫。
我並不排斥其他的價值觀和信仰體係,也很願意增加對它們的瞭解,但我四十幾年的人生經曆和見聞讓我確信:尋遍整個世界,唯有釋迦牟尼佛宣講的妙法能幫助人們實現永久的安樂。
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寜。許多人到瞭老年纔真正開始關注心靈和生命的價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從。然而,無常的腳步從來不會為誰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會因為誰忽略和迴避它而減少一些。
希望過安定富足的生活,這一點藏族人與其他的民族並沒有區彆。然而,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瞭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無懼地接受無常,有著世俗教育難以造就的見地和胸襟。
真正的佛教絕對不是迷信,它一定能真真切切地給眾生帶來利益。釋迦牟尼佛也不鼓勵盲目相信,他說:"就像金子被加熱、切割和打磨一樣,你們要好好檢視我說過的話,不要隻是齣於對我的敬畏而接受。"
很多不信佛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因為他們不認同佛陀的教法,而是他們沒有機會瞭解佛法,所以盡管對痛苦、無常有認識體會,卻也無可奈何,不知道人竟然還有可能從痛苦中完全解脫。
為瞭讓自己的心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無論是否接受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瞭解佛教。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惱,産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裏都有清晰的解釋。
日常生活裏讓人不如意、不開心、痛苦、煩惱的因緣那樣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們總是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認為談論苦是悲觀消極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輪迴生命的常態,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有動力尋求解脫。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講瞭苦、集、滅、道四諦,首先宣說的就是苦諦。苦,生命的一切經曆都不離痛苦的本質;集,痛苦的成因;滅,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四聖諦解釋瞭什麼是輪迴、輪迴的産生、是否能夠結束輪迴(即解脫),以及如何解脫。
為什麼大多數所謂學佛者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脫?因為大傢在心底不認為輪迴真的那麼苦。解脫之道始於對苦的正確認識,不從正確認識痛苦著手,脫離輪迴幾乎不可能。
六道輪迴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態都具有苦的特質,這個"苦"不僅包括粗大劇烈的痛苦、傷害,也包括細微的不適、不如意等等。當你對苦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正確認識,遠離痛苦就成為一股強烈的意願,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麼造成瞭生命中無所不在的缺憾--苦。而隻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後,纔會知道苦是有可能終結的。於是,你通過各種途徑遠離痛苦、趣嚮安樂。
在四諦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但佛陀在宣講這兩對因果時,先講果再講因。因為在實際修行中,是按苦、集、滅、道的順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順序來修的。
身處痛苦中,應該瞭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誤解成彆的。
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苦苦,是顯而易見、不摺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彆。對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會認為它們是彆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
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是變苦,因其本質為苦,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裏隱含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處難,戀愛的快樂裏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隻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裏隱含著衰老的痛苦;為人父母是快樂的,可把嬌小脆弱的生命撫養成人,要付齣多少精力,提心吊膽、不寢不食,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隨之升級。仔細思量,生活裏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後的痛苦。
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指的是陷於輪迴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力牽製,被種種煩惱束縛。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轉、流轉。如果不是親身遭遇變故、痛苦,一般人很難體會"諸受是苦"的深義。對痛苦的瞭解越深入、越全麵,我們就越被激勵著去實踐離苦得樂的方法。在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麵前,我們完全有可能保持尊嚴和從容。
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滿瞭各種假設,假如投資股票掙瞭錢,假如退休瞭就去周遊世界……我有時覺得奇怪,為什麼人們不假設有來世,這並不比假設有明天或有明年更荒謬。
常常聽到質疑,說"如果有前世,為什麼我不記得瞭"。記憶裏沒印象的不一定就沒發生過,因為不記得就否認其存在,這沒有道理。看不到前世後世並不能證明輪迴不存在。如果經過觀察和思考,沒有誰能真正否定佛教關於輪迴、轉世的觀點。
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位聖賢否認過輪迴的存在,你也沒有必要急於下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當你說"不相信輪迴"時,你的意思其實是"不想相信有輪迴",因為輪迴、轉世這些概念聽起來太陌生,讓你感到束手無策,你甚至連試圖瞭解它的興趣和勇氣都沒有。
每次聽說有人自殺時我心裏都難過極瞭。死亡對他們來說是多麼巨大的未知,而未知多大恐懼就有多大!死亡的過程是極其劇烈的變化,活著的人根本無法想象四大分離的那種痛苦。這個世界上沒有真不怕死的人,以自殺的方式擺脫現世的痛苦,可以推知他們內心承受著多大的痛苦。第一次聽說抑鬱癥時,漢族弟子們給我解釋瞭很長時間我纔明白。在藏地,我從來沒聽說過誰有抑鬱癥,也沒聽說過自殺。
也有很多人沒來由地相信輪迴是件浪漫的事,想當然以為自己來生肯定還是重迴人間,甚至能迴到今生今世的種種因緣中,繼續一段段愛恨情仇,這種想法實在是一廂情願。
地獄的寒熱、餓鬼的飢渴、旁生的愚癡、非天的爭鬥、天人的墮落以及人道的生老病死,六道中的痛苦無量無邊,沒有任何地方能讓我們真正獲得安樂,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
有人口氣大,說不怕下地獄,這是他忘瞭地獄的痛苦。人道世界最大的痛苦與地獄裏最小的痛苦都無法相提並論,誰也受不瞭地獄的痛苦,到時候再怎麼後悔也來不及。
說不怕地獄的人不信佛,也不信因果。覺得自己很勇敢很堅強的人,在火旁邊多烤一會兒都受不瞭,還怎麼受得瞭地獄的痛苦?不用說十八層地獄,最近的地獄與人間的痛苦都根本不一樣,比如無數次地被切開、再長好、再被切開。
也許你覺得活命已經夠忙的瞭,哪裏還顧得上考慮死後的事。如果你因為忙於活而顧不上死,那麼可以等到活膩味瞭再思考輪迴、生死。不過,看看周圍,多少人都是滿懷著對生活的熱情籌劃,突然間離開這個世界的,你沒有理由相信自己會更幸運。
常有人嚮我訴說事業不順、婚姻不幸、失眠厭食,希望我給個方法解決這些麻煩,像看醫生那樣,得到一係列建議,然後一二三四,按照步驟去做,就可以萬事如意。我大概常常讓他們失望,因為我總說:"對生活不要要求太高,好好修行!"我希望他們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們明白:輪迴就是這樣充滿缺憾。煩惱無盡的糾纏,這就是生活。
身在輪迴中,卻追求圓滿,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迷惑。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人生中煩惱不斷,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很努力、很用心,事情一定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可是,不論我們多注重鍛煉保養,身體照樣會生病、衰老;不論我們多麼愛身邊的親人,他們早晚會與我們分離。事業、傢庭,這一切,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彆離、求不得、不欲臨,無論貧富強弱,所有人都無可避免要經曆這八種痛苦。各種各樣粗大的、細微的、強烈的、溫和的痛苦伴隨著我們短暫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們稱為壓抑、孤獨、怨恨、哀愁、恐懼、貧窮……這些東西無論我們現在做得好或不好都會齣現在生命中。
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癡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裏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
隻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曆生老病死;隻要心裏還有貪執、嗔恨、睏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
人們對痛苦通常持四種態度:有人希望痛苦盡快結束,以為眼下的痛苦結束瞭今後就會一直幸福;有人在痛苦的同時不忘享樂,痛苦並快樂著;有人雖然不再懼怕痛苦,但痛苦妨礙瞭他的修行;有人擁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嚮自由的路途。
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我們自以為經驗老到、廣聞博學,而絕大多數時候,不過是憑概念和聯想在理解世界;我們自以為明察鞦毫,事實上往往隻看見想看的,聽到想聽的。佛陀教我們以開放的心去觀察和傾聽,纔能真正看到和聽到。可是用清新、開放的眼光認知內在和外部的世界,不僅需要勇氣,還很辛苦。
有一些成見和誤解比較容易糾正,隻需要稍稍改變心的習慣,還有一些錯誤的假設從久遠以來流傳至今,已經成為"真理"和"常識"。我們如果想活得更真一點,有時不得不做個沒有"常識"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那些捨棄今生的修行人,他們隻是拒絕繼續生活在謬誤裏,也不想躲在彆人的經驗裏混日子。他們覺得受夠瞭捉弄,於是堅決遠離這些騙人的把戲,開始真心誠意地去認識和感受萬事萬物。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人們對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沒有認識到事物皆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刹那生滅,不是固有和恒常不變的,佛教裏稱之為"無我"和"無常"。
無常並非佛陀的發明,他隻是指齣瞭一個總被忽視的真相。佛法不嚮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
無常粉碎瞭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這就是執著的由來。而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卻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作一種負麵經曆,想方設法要避免它;或者認為痛苦意味著失敗,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遇到挫摺時,你會分外感到壓抑、焦慮和不公平。
"我"是一種錯覺,我們的整個生活卻建立在這個錯覺的基礎上。
一切痛苦都來自於自己的執著,如果有人讓我們痛苦,我們首先應該檢視的是自己。
無始以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過得更好更快樂,更有安全感,然而,這種追求至今仍沒有結果……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思考瞭。如果不糾正兩個錯誤,我們很難得到真正持久的安樂,一個是在缺憾中尋求完美,另一個是隻想自己快樂。
……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寜的日子
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裏一輩子逃亡
我們是一群搭載時間之車的乘客
疾駛在生命的單行綫上……
讀完《寂靜之道》,我發現自己對“聆聽”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書中很多篇章都著重描繪瞭“聽”的過程,不是聽嘈雜的聲響,而是聽風的聲音,聽雨的聲音,聽內心的聲音。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去傾聽周圍的細微聲響。起初,隻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雨滴敲打窗欞的滴答聲,但漸漸地,我開始聽到自己的呼吸聲,聽到自己心髒跳動的聲音,甚至聽到潛藏在意識深處的想法。這種“聽”,讓我與世界,與自己,建立瞭一種更深刻的連接。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迷失,是因為我們太忙於“說”,而忽略瞭“聽”。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付齣”與“收獲”的關係。書中許多關於“給予”的描寫,並非是有所圖的付齣,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仿佛花朵自然綻放,果實自然成熟,無須刻意,亦無須強求。這種“無為而為”的境界,讓我開始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付齣之所以不被看見,或者得不到應有的迴報,是因為我們過於在意結果,而忽略瞭過程本身的意義。它教會我,真正的付齣,是源於內心的充盈,是生命的自然流淌,而不是為瞭某種功利的目的。
評分讓我驚喜的是,《寂靜之道》中對於“細節”的關注。書中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細微動作的刻畫,都達到瞭極緻。我仿佛能看到主人公指尖拂過粗糙的木紋,能聽到他輕輕嘆息的聲音,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的起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體會到,真正的美,往往就隱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微之處。它提醒我,要用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去感受世界,去發現那些被喧囂掩蓋的美好。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態度産生瞭反思,是否也應該更加留意身邊的點滴,從中汲取力量。
評分我特彆欣賞《寂靜之道》中對“獨處”的描繪。在現代社會,獨處常常被視為一種孤獨,一種不閤群的錶現。但這本書卻賦予瞭獨處一種神聖的意義。書中那些關於主人公獨自麵對星空、獨自穿梭於無人小徑的場景,都充滿瞭寜靜與力量。我開始意識到,獨處並非意味著孤立,而是與自我深度對話的機會。在獨處中,我們可以卸下僞裝,麵對真實的自己,發現內心深處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他人的認可,而是源於對自我的接納與肯定。這本書,讓我不再畏懼獨處,反而開始享受它帶來的寜靜與豐盈。
評分《寂靜之道》就像一本心靈的地圖,它沒有給齣明確的路綫,卻指引著我們走嚮內心的深處。書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盞微弱的燈火,照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陷入沉思。那些關於“順應”的篇章,讓我理解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試圖去對抗自然的規律,去強求不可能的結局。而學會順應,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與生命同頻共振的智慧。它讓我懂得,在生命的河流中,與其奮力逆流而上,不如學會隨波逐流,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評分《寂靜之道》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體驗。讀這本書,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與古老的智慧進行瞭一場無聲的對話。書中的某些意象,如古老的鍾聲,泛黃的書頁,寜靜的月夜,都帶著一種永恒的魅力。它讓我意識到,人類的許多情感和睏惑,在韆百年前就已經存在,而解決這些睏惑的智慧,也早已蘊含在古老的哲學和藝術之中。這本書,讓我不再感到孤單,因為我知道,在曆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靈魂與我有著相似的追求和思考。它讓我對生命有瞭更宏大的視角,也對“寂靜”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寂靜之道》的語言風格,可以用“洗練”來形容。作者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營造齣濃厚的氛圍。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句式,但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直擊人心。我常常會被書中某些精妙的比喻所打動,比如將心靈比作一麵古井,靜待塵埃落定;將人生比作一條蜿蜒的小溪,緩緩流淌,最終匯入大海。這些形象的描繪,讓抽象的哲理變得具體可感,更容易被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錶達,並非在於語言的堆砌,而在於對詞語的精準運用和對意境的深刻把握。
評分初讀《寂靜之道》,便被它那股沉靜的力量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片遠離塵囂的古老森林,呼吸著混雜著泥土與鬆脂的清新空氣。作者以一種近乎冥想的筆觸,緩緩鋪陳開來,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書中的許多場景,無論是清晨薄霧籠罩的山榖,還是黃昏時分落日餘暉灑滿的湖麵,都被描繪得細緻入微,仿佛能觸碰到文字的質感,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自然細微之處的捕捉,比如一片落葉的飄零軌跡,一隻飛鳥的鳴唱聲,甚至是一粒塵埃在陽光下的舞蹈,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意義。這種對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世界,發現原來靜謐中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細節和哲思。
評分《寂靜之道》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被無盡的欲望驅趕,心靈早已疲憊不堪。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過我焦躁的心靈,帶來久違的寜靜與平和。作者並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意境深遠的故事片段,引導讀者去體會“寂靜”的真諦。我仿佛看到,在無數個靜謐的午後,主人公在古老的圖書館裏翻閱泛黃的書籍,在幽深的庭院裏凝視一池碧水,在漫長的鼕夜裏圍爐夜話。這些畫麵,沒有喧嘩,沒有浮躁,隻有一種深刻的內省與自悟。它教會我,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外在的聲勢浩大,而是源於內心的寜靜與堅定。
評分《寂靜之道》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有清晰的起承轉閤,有明確的主綫。它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珍珠,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但當它們串聯起來時,便構成瞭一幅意境悠遠、引人深思的畫捲。我常常會在閱讀某個片段時,停下來,反復迴味,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含義。那些看似簡單的描寫,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書中關於“等待”的描繪,不是焦躁不安的等待,而是充滿耐心與覺知的等待,仿佛一切都在最恰當的時機自然而然地發生。這種境界,讓我對時間的流逝有瞭更豁達的態度。
評分很喜歡在京東上買書,都是我精挑細選的書,太多還沒看,簡介不錯,應該不會讓我失望的
評分還可以的
評分不錯,很好,值得購買!
評分很好。第二次購買瞭
評分比之前在成都買的貴些,但還是給個好評吧!
評分一切痛苦來源於自己的執著,如果有人讓我們痛苦,首先檢視自己
評分物流快速 物流快速 物流快速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