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吳伏生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6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402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76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漢學史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頁數:45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列國漢學史書係”作為一個文化工程,其撰寫的難度非一般學術著作所能比擬。嚴紹□教授談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學識素養時提齣四個“必須”:①必須具有本國的文化素養(尤其是相關的曆史、哲學素養);②必須具有特定對象國的文化素養(同樣包括曆史、哲學素養);③必須具有關於文化史學的基本學理素養(特彆是關於“文化本體”理論的修養);④必須具有兩種以上語文的素養(很好的中文素養和對象國的語文素養)。這幾點確實都是漢學研究者必須具備的文化和語文素養,否則很難進入漢學研究的學術境界。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英國早期的漢詩翻譯
第二章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
一、從傳教士到大學教授:理雅各的漢學道路
二、理雅各與中國文化
三、理雅各的《詩經》翻譯
(一)《中國經典》版《詩經》
(二)韻體《詩經》
(三)《中國聖典》版《詩經》
(四)《離騷》翻譯

第三章 翟理斯(Herben A11en Giles,1845-1935)
一、從外交官到大學教授:翟理斯的漢學道路
二、翟理斯與中國文化
三、翟理斯的漢詩翻譯
(一)《中詩英韻》及《中國文學選珍:詩歌捲》
(二)《中國文學史》中的漢詩翻譯
(三)其他譯詩
(四)與韋利的譯詩之爭

第四章 韋利(Anhur D.Waley,1889-1966)
一、從大英博物館館員到漢學傢:韋利的漢學道路
二、韋利與中國文化
三、韋利與中國詩歌
四、韋利的詩歌翻譯理論
五、韋利的漢詩翻譯
(一)《漢詩一百七十首》、《漢詩增譯》及《悟真寺和其他篇章》
(二)白居易翻譯
(三)《詩經》翻譯
(四)《九歌》翻譯

第五章 龐德(Ezm P0und,1885一1972)
一、龐德與中國文化、詩歌之緣
二、龐德論詩歌翻譯
三、龐德的漢詩翻譯
(一)《神州集》
(二)《詩經》翻譯
結 語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後 記

精彩書摘

  韋利還進而指齣:“中國思想中的局限也使得中國文學長於反思,而不是理論推斷。”他還以自居易的詩為例,說明那裏“確實沒有嚴格的理念和微妙的哲學,但是其中有強烈、坦誠的反思和自我剖析,而這則是西方所無法比擬的”。
  也就是說,韋利從西方人的偏見中發現瞭中國文化、文學的獨特之處,那便是為不同人所常常稱道或批評的世俗理念。在他看來,這種貌似平淡·的傳統要比西方的宗教熱情(亦即他所說的“迷信”)相對要健康得多。如果說從理雅各到翟理斯,我們已經看到宗教影響的削弱,那麼在韋利身上,這種影響真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瞭。韋利曾翻譯過《道德經》(The Way and ItsPower,1934)和《論語》(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1938)並且著有《中國古代的三傢思想》(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1939),但是,在這些譯著中,韋利從未將中國古代思想與基督教進行過係統比較,更沒有從基督教的角度對中國文化評頭論足。我們在第二章中曾經提到,麵對學生“事鬼神”和“敢問死”的問題,孔子做齣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以及“未知生,焉知死”的著名迴復。理雅各曾對此大為睏惑和不滿,因為孔子竟然迴避生死這一在他看來至關重要的宗教問題。可是對韋利來說,孔子的迴答無非是說,“對君子而言,與涉及生人的問題相比,那些有關死人如何生存的問題是次要的。”韋利隨後還以此為引子,對中國文化的特點做瞭如下深刻論述:
  與西方作者們經常想象的不同,[此處]所涉及的並不是生命終極性質這一類抽象的形而上學問題。[在中國文化中],上麵討論的兩個段落也並不孤立和不同尋常。與此相反,它們正代錶瞭漠視死者,重視生者,以及漠視鬼神世界,注重日常生活的基本特色。
  在他的漢籍翻譯中,韋利還力圖在語言層次上體現中國文化中的非宗教特點。例如在介紹中國古代思想的長文《道德經和它在中國思想中的地位》(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中,他用“supreme ances-tor”(至祖)來翻譯《詩經》和《尚書》中經常使用的“上帝”一詞,因為他認為“帝”指的是“ancestors”(祖先),“上帝”指的是“第一位祖先”(first“the ancestral line)。由於采用瞭這樣的世俗文字,韋利也便無須像理雅各那樣,去討論中國文化中是否存在著基督教那樣的一神教,以及上古中國的“上帝”與基督教中“God”之間的異同。各種跡象錶明,他對這種討論也沒有多少興趣。例如,在翻譯《詩經》時,韋利雖然也使用瞭“God”來翻譯“上帝”,但他隻是簡要地提到,“在翻譯‘帝’時,我們也可不使用God,而是使用cestor,意思是一位先王的精神。”這裏,韋利根本沒有提及曾經在理雅各時代令人刀槍相見的所謂“術語之爭”(term debate),即能否用“上帝”或“神”翻譯西文中的“Deus”和“God”,因為在韋利看來,這些宗教方麵的爭論沒有什麼意義。
  ……

前言/序言


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是正品,印刷質量好,紙張厚實,內容值得詳讀。

評分

對於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一些代錶提齣瞭自己的看法。有論者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現象,它更積澱著某一民族的思維方式與審美特徵。因此,用另一種語言(英語)來翻譯(或日“再現”)漢語所負載的文化傳統幾乎是不可能的。論者還以漢詩英譯中文化問題的分析為例說明:有些更深層、更復雜的文化背景與意識是很難在譯詩中直接傳達齣來的,這也許便是許多人認為“詩不可譯”的緣由(吳伏生)。詩歌翻譯中無法直接傳達的文化差異在小說翻譯中是否能夠,並且有必要傳達齣來呢?楊曉榮的論文不僅給予瞭肯定的迴答,而且提齣瞭小說翻譯中的異國情調的再現原則,這種異國情調就是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她首先從翻譯目的、美學特徵和翻譯標準三個方麵分析瞭異國情調的文化交流價值、審美價值、譯作忠實性價值,然後分析瞭製約異國情調再現度的各種相關因素,如原作、譯者和讀者,最後提齣瞭異國情調再現的兩個原則,即文化對等原則和可接受性原則,以及兩個原則之間的平衡。劉超先也分析瞭文化的民族特色與翻譯的目的、文化民族特色在作品中的反映,我國翻譯界對待民族特色的態度以及如何保持原作的民族特色,他得齣的結論是:沒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語言文化是沒有的,翻譯就是要引進文化上的“異己”以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新天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謝寶瑜從另一個角度齣發,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他指齣,人們理解和接受外國語的能力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的開放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他認為,中國讀者在讀譯文之前就已經對文化差異有瞭充分的心理準備,閱讀譯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瞭解外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究竟在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同。因此,譯者不應該把讀者視為理解能力不高的小孩,自己扮引進意識,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引進,在引進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外國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的新鮮詞語,從外族語言中吸取營養,使祖國的語言更豐富、更精確、更有錶達力、更有活演幼兒園阿姨的角色。那種擔心讀者不能理解和中國社會文化背景有差距的詞語而一味代之以中國固有詞語的譯法是十分有害的。他提到,現在中國翻譯工作者應該增強引進意識,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引進,在引進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外國生動活潑、富有引進意識,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引進,在引進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外國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的新鮮詞語,從外族語言中吸取營養,使祖國的語言更豐富、更精確、更有錶達力、更有活生命力的新鮮詞語,從外族語言中吸取營養,使祖國的語言更豐富、更精確、更有錶達力、更有活力。

評分

價格比較低,很好很好.  價格比較低,很好很好.  價格比較低,很好很好.  

評分

這本書是正品,印刷質量好,紙張厚實,內容值得詳讀。

評分

寫論文用的參考書,還沒讀,不過這係列的英國漢學史給我留下瞭不怎麼好的印象,希望這本不那麼粗糙。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質量不錯 但是價格奇高無比

評分

書質量不錯 但是價格奇高無比

評分

對於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一些代錶提齣瞭自己的看法。有論者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現象,它更積澱著某一民族的思維方式與審美特徵。因此,用另一種語言(英語)來翻譯(或日“再現”)漢語所負載的文化傳統幾乎是不可能的。論者還以漢詩英譯中文化問題的分析為例說明:有些更深層、更復雜的文化背景與意識是很難在譯詩中直接傳達齣來的,這也許便是許多人認為“詩不可譯”的緣由(吳伏生)。詩歌翻譯中無法直接傳達的文化差異在小說翻譯中是否能夠,並且有必要傳達齣來呢?楊曉榮的論文不僅給予瞭肯定的迴答,而且提齣瞭小說翻譯中的異國情調的再現原則,這種異國情調就是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她首先從翻譯目的、美學特徵和翻譯標準三個方麵分析瞭異國情調的文化交流價值、審美價值、譯作忠實性價值,然後分析瞭製約異國情調再現度的各種相關因素,如原作、譯者和讀者,最後提齣瞭異國情調再現的兩個原則,即文化對等原則和可接受性原則,以及兩個原則之間的平衡。劉超先也分析瞭文化的民族特色與翻譯的目的、文化民族特色在作品中的反映,我國翻譯界對待民族特色的態度以及如何保持原作的民族特色,他得齣的結論是:沒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語言文化是沒有的,翻譯就是要引進文化上的“異己”以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新天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謝寶瑜從另一個角度齣發,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他指齣,人們理解和接受外國語的能力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的開放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他認為,中國讀者在讀譯文之前就已經對文化差異有瞭充分的心理準備,閱讀譯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瞭解外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究竟在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同。因此,譯者不應該把讀者視為理解能力不高的小孩,自己扮引進意識,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引進,在引進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外國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的新鮮詞語,從外族語言中吸取營養,使祖國的語言更豐富、更精確、更有錶達力、更有活演幼兒園阿姨的角色。那種擔心讀者不能理解和中國社會文化背景有差距的詞語而一味代之以中國固有詞語的譯法是十分有害的。他提到,現在中國翻譯工作者應該增強引進意識,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引進,在引進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外國生動活潑、富有引進意識,變被動引進為主動引進,在引進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積極引進外國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的新鮮詞語,從外族語言中吸取營養,使祖國的語言更豐富、更精確、更有錶達力、更有活生命力的新鮮詞語,從外族語言中吸取營養,使祖國的語言更豐富、更精確、更有錶達力、更有活力。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