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心理学

公共管理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海薇 编
图书标签:
  • 公共管理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组织行为
  • 决策分析
  • 领导力
  • 行政管理
  • 公务员
  • 压力管理
  • 工作满意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4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16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公共管理各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公共管理系列:公共管理心理学》理论系统、注重技能、强化实践,具有如下特点:①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公共管理问题与相应的社会心理现象;②联系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探讨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政府、社会与公民的行为,讨论中国典型公共管理问题中的社会心理现象;③在传统理论教学部分之后,增加了公共管理心理学的实践内容,适用于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多个专业的教学要求,并具备较强的案例教学与分类教学价值。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心理学》主要由公共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公共管理心理学的实践两大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包括“公共管理心理学概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认知”、“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态度”、“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认同”、“公共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行为”、“公共管理中的群体心理”、“公共管理中的文化与民族心理”、“社会变迁与公共管理心理”九章,实践部分包括“公共管理心理学:公共行政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司法实践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城市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应急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新闻传播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劳动安全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心理学:社会工作领域”八章。这两大部分紧紧围绕公共管理领域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点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讨论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公共管理问题与相应的心理现象,深入分析政府、社会与公民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彼此呼应,深入浅出。各章的学习导读、课前案例、课后案例和案例简析使《公共管理心理学》别具特色,实用性、实践性更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概论 1
第一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界定 1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与基本理论 8
第三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与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认知 28
第一节 对白我的认知 28
第二节 对他人的认知 34
第三节 社会认知中的偏差 40
第三章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态度 47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47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52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转变 54
第四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62
第四章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认同 66
第一节 社会认同理论 66
第二节 性别认同 70
第三节 社会歧视 75
第五章 公共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8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83
第二节 人际影响 85
第三节 人际吸引 91
第四节 人际沟通 98
第六章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行为 104
第一节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从众与服从 105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 112
第三节 反社会行为:攻击与侵犯 117
第七章 公共管理中的群体心理 123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123
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 128
第三节 群体决策 130
第四节 群体协调:合作与竞争 134
第八章 公共管理中的文化与民族心理 138
第一节 民族心理概述 138
第二节 民族性格 142
第三节 中国本土民族心理 144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公共管理心理 151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社会心理 151
第二节 文化融合与公共管理心理 159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与公共管理心理 163
第十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公共行政领域 170
第一节 公共行政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71
第二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公共行政中的应用 176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司法实践领域 186
第一节 有关目击者证词的研究 186
第二节 有关警察讯问程序的研究 191
第三节 关于陪审团的研究 193
第四节 关于审判人员心理的研究 194
第五节 关于传媒影响民众对法制环境判断的研究 195
第十二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 198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医疗 198
第二节 心理治疗与身心疾病 204
第三节 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治疗体系构建 206
第十三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城市管理领域 209
第一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09
第二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在城市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214
第十四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应急管理领域 220
第一节 应急管理概述 220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常见的心理和行为 222
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重建 226
第十五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新闻传播领域 237
第一节 新闻心理 237
第二节 传播者心理 239
第三节 受众心理 241
第十六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劳动安全管理领域 249
第一节 心理学在劳动安全领域的研究与作用 249
第二节 劳动安全管理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253
第三节 心理学在劳动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 256
第十七章 公共管理心理学:社会工作领域 260
第一节 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260
第二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261
第三节 公共管理心理学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262
主要参考文献 268
后记 277

前言/序言


《组织行为学:揭示集体智慧与个体动能的协同之道》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公共管理心理学”的著作,而是深入剖析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如何互动、协作,从而驱动组织整体效能提升的《组织行为学》。它是一幅描绘现代组织运作肌理的细致画卷,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在复杂多元的组织环境中,个人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如何与团队 dynamics、领导风格、沟通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出组织的绩效、创新能力和成员的满意度。全书的关注点在于“组织”这一宏观载体,以及置身其中的“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研究他们的行为模式,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以优化组织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个体行为的基石——理解组织中的“我” 第一章:感知、归因与决策——个体如何解读世界? 本章将从个体认知过程入手,探讨人们如何在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形成对组织环境的认识。我们将深入研究“选择性知觉”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以及“归因理论”如何在工作场所解释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例如,一个项目延期,是归因于员工能力不足(内部归因),还是市场变化(外部归因)?不同的归因会引发不同的管理反应。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聚焦于“决策过程”,从理性决策模型到有限理性,再到直觉决策,全面解析个体在工作中做出的各种选择。我们将分析信息过载、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如何干扰决策的有效性,并提供一些避免常见决策陷阱的实用技巧。理解个体决策的局限性,是优化组织决策的关键。 第二章:个性、态度与价值观——内在驱动力的探秘 “个性”是影响个体在组织中行为的关键因素。本章将介绍几种核心的个性特质模型,如“大五人格模型”(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并探讨这些特质如何在工作中表现出来。例如,高尽责性的员工往往更可靠、更有条理;而高神经质的员工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 “态度”是构成个体对工作、同事、管理层等对象评价的集合,并会影响其行为表现。我们将分析态度的形成机制(如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等重要工作态度的测量与管理。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降低离职率和缺勤率,将是本章的重点。 “价值观”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基本信念,是理解个体行为深层动因的窗口。我们将探讨不同价值观(如成就、权力、归属)在组织中的体现,以及价值观与工作行为、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当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又该如何化解,将是深入探讨的内容。 第三章:动机理论——点燃工作激情的引擎 “动机”是驱使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本章将系统梳理和分析几种经典的动机理论,从早期需求理论(如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到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过程理论(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定理论)。 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理论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激励员工。例如,如何通过设定清晰、可衡量、可达成、相关且有时限(SMART)的目标来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如何通过确保薪酬和晋升的公平性来维持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 interplay,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工作环境,例如通过赋权、提供学习机会、认可员工贡献等方式。 第二部分:群体动力与团队协作——探寻组织中的“我们” 第四章:群体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将清晰界定“群体”与“团队”的概念,分析群体形成的阶段(如组建、风暴、规范、执行、解散),并探讨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思维等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团队”的构建与管理。为何有些团队效率极高,协同无间,而有些团队则磕磕绊绊?本章将深入分析构成高绩效团队的关键要素,如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角色分工、有效的沟通、信任与尊重、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如何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以及如何在团队发展过程中,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阻碍因素。 第五章:沟通与信息流动——组织中的生命线 “沟通”是组织运转的基石,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关系维系的载体。本章将从沟通的模式、渠道、障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探讨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差异,以及不同沟通媒介(如面对面、邮件、电话、即时通讯)的优劣势。 我们将深入剖析沟通中的“噪音”是如何产生的,例如语言障碍、信息过滤、情绪干扰、以及感知差异。并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管理者和员工提升沟通的效率和效果,减少误解和冲突。 本章还将关注“倾听”的力量,以及如何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文化,鼓励员工表达意见和反馈,从而促进信息的有效流动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六章:权力、冲突与谈判——组织中的动态博弈 “权力”是组织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影响着资源的分配、决策的制定和他人行为的引导。本章将介绍不同权力来源(如合法权力、奖赏权力、惩罚权力、专家权力、参照权力),并分析权力在组织中的运用方式及其潜在影响。 “冲突”是组织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完全负面。本章将探讨冲突的产生原因、不同类型的冲突(如功能性冲突与非功能性冲突),以及处理冲突的几种策略(如回避、竞争、妥协、合作、迁就)。我们将强调,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消除所有冲突,而是将其引导至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 “谈判”是处理组织内外部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技能。本章将介绍谈判的基本原则、策略与技巧,帮助读者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达成最优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塑造卓越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领导力理论与实践——引领团队前进的方向 本章将系统回顾历代领导力理论的发展,从早期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到权变理论、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力,以及最新的仆人式领导、魅力型领导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理论的侧重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我们将探讨“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自身的领导力。本书将强调,领导力并非仅限于高层管理者,而是可以存在于组织中的任何层级。 本章将结合丰富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激励、授权、以及目标设定,来激发团队潜能,引领团队达成组织目标。 第八章:组织结构与文化——构建组织的骨架与灵魂 “组织结构”是界定工作职责、汇报关系、权力分配和信息流动的框架。本章将介绍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如直线制、职能制、矩阵制、网络型组织等,并分析不同结构优缺点及其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的总和。本章将探讨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如创新型、结果导向型、团队导向型、稳定性导向型),以及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绩效和组织变革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如何识别、塑造和管理组织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九章:组织变革与发展——适应未来的策略 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组织变革已成为常态。本章将深入探讨组织变革的原因(内外部驱动力)、变革的类型(渐进式与激进式)、以及变革的管理过程。 我们将分析员工对变革的阻力及其原因,并提供克服变革阻力的策略,例如通过有效的沟通、参与、培训和支持。 本章还将关注“组织发展”(OD)的概念,以及一系列组织发展干预技术,例如团队建设、敏感性训练、管理方格、以及系统再设计等,旨在提升组织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能力,帮助组织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结语: 《组织行为学:揭示集体智慧与个体动能的协同之道》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实用的组织行为学知识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理论的罗列,更是一本倡导实践、强调应用的书籍。通过对个体心理、群体动态、领导力以及组织结构的深刻剖析,本书将帮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更好地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逻辑,掌握优化人际关系、提升团队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工具与方法,从而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组织环境中,激发潜能,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

用户评价

评分

《公共管理心理学》一书,为我理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视角。我一直认为,政府的公信力来自于其政策的有效性、执行的公正性和信息的透明度。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这些“硬实力”之外,政府的“软实力”,也就是它如何理解和回应民众的心理需求,同样是构建公信力的基石。 书中对“信任的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理论”等内容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一些政府在透明度方面做得不错,但民众的信任度依然不高。这往往是因为,政府未能真正“走进”民众的内心,未能理解民众的焦虑、期盼和不满。当政府的沟通方式与民众的心理预期不符时,即使信息是真实的,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同。我曾看到一些政府在发布信息时,语言过于生硬、官僚,缺乏人情味,这反而会引起民众的反感。这本书强调了“共情式沟通”和“情感共振”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政府不仅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更应该是与民众建立情感连接的伙伴。只有真正赢得民心,才能赢得信任。

评分

《公共管理心理学》一书,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团队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成员的专业能力和个人努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团队内部微妙的心理互动,对最终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书中关于“社会惰化”、“群体极化”等概念的阐释,让我对一些团队协作中遇到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曾经在一个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的项目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阻力。虽然各个部门的成员都很优秀,技术能力也毋庸置疑,但项目推进得异常缓慢,效率低下。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多做不如少做”的心态,个人的责任感被分散,好像“总有人会去做”的心理,导致了整体的“搭便车”现象,这就是书中提到的“社会惰化”。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在几次团队会议上,一些原本比较温和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却逐渐变得极端化,最后演变成一种非此即彼的争论,这让我联想到了“群体极化”。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仅仅是技能的叠加,更需要良好的心理氛围,需要管理者主动去营造一种鼓励积极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并保持理性开放讨论的环境。

评分

读完《公共管理心理学》,我才真正意识到,决策过程远非我之前想象的那般理性、客观。书中对“认知偏差”、“启发式思维”的深入剖析,彻底颠覆了我对“科学决策”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优秀的管理者会搜集大量数据,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最终做出最优选择。然而,这本书揭示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管理者,也难逃人类固有的心理陷阱。 我曾经在一个大型项目评审会上,观察到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评审专家,对一个与他过往经验相似的项目,表现出了异常的“偏爱”,尽管另一位略显创新的方案,在数据和逻辑上都更具潜力。当时我以为只是个人喜好,但这本书让我联想到“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启发式”。那位专家可能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作为“锚点”,从而对相似的项目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评价,而对新颖的、需要跳出原有框架的方案,则会下意识地设置更高的门槛。书中还提到了“确认偏差”,即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反驳的信息。这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一些看似有问题的政策,会因为决策者固守己见而难以修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不仅需要数据和逻辑,更需要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的深刻洞察,学会识别并纠正那些可能让我们做出错误判断的“思维捷径”。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组织变革”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性调整,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心理历程。我曾参与过一些组织结构调整,深知改革过程中的阻力之大,以及许多变革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过去,我总以为是改革方案不够完善,或者是执行不到位。但《公共管理心理学》一书,让我看到,阻碍变革的,往往是人的“心理惯性”和对“未知”的恐惧。 书中对“变革阻力心理学”的详细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即使改革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益处,人们依然会本能地抵触。例如,“习惯的力量”让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恐惧未来”让他们担心变革会带来负面影响,“失落感”让他们对失去熟悉的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感到不安。这本书不仅指出了这些阻力的来源,更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强调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员工参与到变革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支持,以及及时给予反馈和肯定。它让我明白,成功的组织变革,不仅仅是制度的更新,更是人心态的引导和转变。

评分

读完《公共管理心理学》,我才意识到,“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流程的优化和技术的升级,更在于对服务对象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我曾经认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就是优质服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公共服务中,情感的连接、尊重的感受、以及被理解的体验,同样至关重要。 书中关于“服务人员的同理心”、“客户感知价值”等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曾多次在办理一些公共事务时,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敷衍和冷漠,这不仅影响了办事效率,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服务,在不同的工作人员那里,体验会截然不同。那些真正将服务对象视为“人”,而不是“办事对象”的员工,他们会主动去倾听,去理解,去提供超出预期的帮助。而那些仅仅机械地执行流程的人,则容易让服务对象产生负面情绪。这本书让我明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不仅要关注“做什么”,更要关注“如何做”,以及做的时候,我们带着怎样的“心”。

评分

《公共管理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沟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曾认为,好的沟通就是把话说清楚,把信息传递到位,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沟通的真正精髓在于“理解”和“共情”。书中对“非暴力沟通”、“倾听的艺术”等章节的阐述,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介绍,更融入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看到了这些心理学原理在解决公共管理难题中的实际应用。 我所在的社区,就曾因为一次关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广,引起了居民的强烈不满。初期,宣传口号喊得震天响,各种海报、传单铺天盖地,但居民们普遍反应冷淡,甚至有不少人抵触。后来,社区工作者开始尝试改变策略,不再是单方面灌输,而是组织小型的居民座谈会,耐心倾听居民们的疑虑,例如“这些垃圾分类真的有用吗?”、“我家小孩子不配合怎么办?”、“我们这些老年人记不住这么多分类”。通过倾听,工作者才了解到,居民们并非反对垃圾分类本身,而是对执行细节感到困惑和无力。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心理机制,也帮助我理解了,当居民的已有认知(比如“垃圾分类太麻烦”)与新政策产生的冲突时,他们会倾向于拒绝接受新信息。当工作者们开始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解答具体问题,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上门指导,制作简易的分类指南),并强调这样做对环境、对社区的长期益处时,居民们的态度才逐渐转变。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沟通,不是“我告诉你”,而是“我们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评分

《公共管理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激励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过去,我常常将激励等同于物质奖励,认为只要提高薪酬、发放奖金,就能有效提升员工的积极性。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物质,精神层面的激励同样至关重要。 书中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等经典理论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单纯的物质激励,往往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而无法带来持久的内在动力。我曾观察到,在一个单位,虽然薪资待遇优厚,但员工的士气却不高,工作积极性也普遍较低。后来,通过了解,发现这个单位在职业发展、认可度、团队氛围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员工们虽然不缺钱,但却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激励,需要管理者深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给予公开的表扬和认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我阅读心海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公共管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有了全然不同的审视角度。我一直以为,公共管理无非就是那些关于政策制定、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的硬性内容,是冰冷而理性的。然而,《公共管理心理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便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扇门,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条条框框、数据报表背后的,那些鲜活、复杂、且极具影响力的“人”。 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权力与服从”的心理分析。过去,我看到的是领导的指令,下属的执行,似乎是一种单向度的权力传递。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权力背后的心理动因,无论是领导者如何构建权威的合法性,如何利用心理锚点影响下属的认知,还是下属在面对权力时,其心理防御机制、归因偏差如何作用于他们的行为。我曾在一个政府部门实习,亲眼见过一些貌似合理的政策,在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与预期效果大相径庭。当时我以为是政策本身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正是领导者未能充分理解下属的心理状态,未能预设到他们在接受指令时的抵触、疑虑、甚至巧妙的规避,才导致了最终的“跑偏”。书中关于“从众效应”、“权威效应”在公共组织中的具体案例,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际互动、群体氛围,竟能如此深刻地塑造一个部门的效率和士气。

评分

我一直认为,“危机管理”是关于如何制定应急预案,如何调动资源,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然而,《公共管理心理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危机管理背后,那股潜藏在人心中的巨大力量——情绪。书中对“群体恐慌”、“信息失真”、“信任危机”等心理现象的剖析,让我意识到,在危机时刻,对人心的把握,甚至比物质资源的调动更为重要。 我曾亲历过一次突发的公共事件,当时,谣言四起,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导致了不必要的混乱。政府的官方信息发布,在很多民众看来,似乎总是滞后且不够坦诚,这进一步加剧了不信任感。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在不确定和恐惧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受到片面信息的影响,并对权威产生怀疑。书中关于“认知失调”和“归因理论”的解释,帮助我理解了为何人们会选择相信那些不实信息,以及如何在这种心理机制下,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它强调了透明度、同理心和及时回应的重要性,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告知,而是要真正去理解民众的焦虑,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重建信任。

评分

《公共管理心理学》一书,为我打开了理解“政策执行”的新视角。以往,我总是将政策的成功与否,归结于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资源的到位程度。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政策从“纸面”走向“现实”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是如何发挥着关键作用的。 我曾经在一个地方观察到,一项旨在提高基层政府服务效率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虽然政策目标明确,配套资金也到位,但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服务效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或许,基层工作人员觉得这项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或者他们认为这项政策的制定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因此他们的内在动机受到了影响。书中关于“组织文化”和“群体规范”的内容,也让我反思,如果基层组织内部形成了“得过且过”的文化,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很难真正落地。这本书让我明白,政策的成功执行,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强制力,更需要激发执行者的内在驱动力,并营造一个支持性、积极的组织氛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