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這個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文學的盛宴。它所涵蓋的宋、金、元、明四個朝代的詞作,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書中的選材非常廣博,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也不乏一些被低估的佳作。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詞人作品風格的分析,往往能切中要害,點齣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例如,在描繪宋代詞人的豪情壯誌時,那些字句仿佛帶著鐵馬金戈的氣息;而在展現元代詞人的羈旅愁思時,又充滿瞭北國的寒風凜冽。這種生動的解讀,讓我在品味詞作的同時,也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著詞人們的悲歡離閤。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伴著淡淡的燈光,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首詞,感受字裏行間的深情。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心靈交流。
評分當我第一次拿起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散發齣的濃鬱書捲氣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詞選,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古典詩詞黃金時代的窗戶。書中收錄的宋、金、元、明四代詞作,就像璀璨的星辰,每一顆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我驚喜於書中在選目上的精妙,能夠如此全麵地展現不同朝代的詞風特點。從宋代的百傢爭鳴,到金元時期帶著塞外風情的蒼涼,再到明代文人雅士的細膩筆觸,每一個階段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書中的解讀部分也極具啓發性,它不僅僅是對詞句的解釋,更是對詞人創作心境、時代背景的深入剖析,讓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一首詞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我常常會花上幾個小時,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仿佛置身於古代的文人雅集,與古人一同品味詞句的韻味。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讓我對詞的魅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讀到這本書,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把解鎖古代詞境的鑰匙。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專業的視角,帶我深入瞭解瞭宋、金、元、明這幾個關鍵的曆史時期,以及它們在詞學發展上的獨特貢獻。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每一時期詞風演變的闡述,那種循序漸進的梳理,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詞體如何從宋代的百花齊放,到金元的沉鬱蒼涼,再到明代的雅俗共賞,最終走嚮新的境界。書中的注釋和考證也做得非常紮實,對於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比如詞牌的起源、作者生平的考據,都做瞭詳細的說明,這對於一個希望深入理解詞作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經常會反復閱讀某些段落,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比如,書中對於某個著名詞人的作品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讀,更是深入挖掘瞭其創作背景、情感寄托,甚至是藝術手法的創新之處。這使得我不再是孤立地欣賞詞句,而是能夠理解詞句背後的故事和深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博學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進入詞的殿堂。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其對詞學發展脈絡的清晰呈現。從宋代詞的繁榮,到金元詞的蒼涼,再到明代詞的雅緻,每一個階段的特色都被精準地捕捉並展現齣來。它不是簡單地將作品羅列,而是通過精心的編排和細緻的分析,讓我能夠理解詞體在不同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變和發展。例如,書中對宋代詞作的分析,既涵蓋瞭婉約派的細膩,也展現瞭豪放派的闊大,讓我看到詞體在這一時期所達到的巔峰狀態。而到瞭金元時期,那些更加深沉、悲壯的作品,則反映瞭那個動蕩時代的獨特情感印記。明代詞雖然在某些方麵被認為有所保守,但書中選取的作品卻展示瞭其獨特的雅趣和創新的嘗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詞人的發掘,他們的作品同樣精彩,為整個詞史增添瞭豐富的色彩。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僅是讀到瞭美麗的詞句,更是理解瞭詞背後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這讓我的閱讀體驗更加深刻和立體。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深深地吸引瞭。它不是一本簡單羅列詞作的選本,而是如同一個精心搭建的舞颱,將宋、金、元、明四個輝煌的詞代呈現在眼前。我特彆喜歡它在選目上的匠心獨運,選取瞭那些能夠代錶各個時期最高藝術成就,同時又能夠展現詞體演變脈絡的作品。例如,在宋詞部分,那些婉約派的細膩情思與豪放派的壯闊胸懷被巧妙地 juxtaposition,讓人得以窺見詞在不同審美取嚮上的勃勃生機。到瞭金元時期,那種遼闊蒼茫、又不失悲壯的情感,在書頁間躍然紙上,仿佛能聽到馬蹄聲聲,感受到北國風光。而明代的詞,雖然有時被認為承襲前代,但書中選取的作品卻展示瞭其獨特的雅緻與疏朗,彆有一番韻味。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作品的堆砌,它在每一個篇章的編排上都透露齣一種深思熟慮,讓你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不同時代詞人如何在社會變革、思想潮流的影響下,用文字抒發內心的喜怒哀樂,構建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學圖景。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仿佛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月下宜讀西廂,半夜宜讀聊齋。
評分適閤收藏,沒事翻翻。
評分影印效果整體還可以,有些地方不夠清晰,可能是底本的原因,定價虛高,活動後入手還嫌貴。
評分依我個人論,我已過瞭七十之年,我敢老實對諸位說,在我心中,實在是更愛我們四五韆年來的舊中國與舊中國人,更勝過我所愛於此七十年來的新中國和新中國人。諸位或許會說我頑固,但盼諸位不要說我是悲觀。因我認為中國民族與中國文化必將復興。此七十年來之中國與中國人,最多隻是一過渡,不能說是一開創。我此等話,特彆喜歡嚮諸位講,因諸位都是軍人,軍人天職,是要貢獻各人的小生命,來換迴民族國傢的大生命。尤其我敬重中國軍人,他們已把中國民族國傢文化護衛瞭四五韆年到現前,尚是屹立。
評分印刷還算清晰,古籍字體就是典雅,看著很舒服!
評分吳昌綬(公元1867—1924年),字伯宛,號甘遁,又號詞山、印丞 、晚號鬆鄰。浙江仁和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官內閣中書。能文,工詩詞,善書法,平生愛好刻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不錯的本子 吳昌綬輯。《景刊宋金元明本詞》與《疆村叢書》、《宋六十名傢詞》、《四印齋所刻詞》並稱為我國四大詞集叢刻。《景刊宋金元明本詞(套裝上下冊)》全書包括清宣統三年(1911年)至民國六年(1917年)《仁和吳氏雙照樓景刊宋金元詞本十七種》、民國六年(1917年)到十二年(1923年)陶湘續刻《武進陶氏涉園續刊景宋金元明本詞二十三種》及陶氏《敘錄》一捲、《補錄》三種。書前有陶湘於一九二二年春撰寫的《影刊宋金元明本詞敘錄》一捲,是對吳刻十七種和陶刻二十三,共四十種書所作的敘錄,詳細記錄瞭詞集的版本、流傳、曆代題跋、刊刻情況,是一篇高水平的詞集目錄題解。 中國書店重印本,為吳陶兩傢四次刊刻的原版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吳昌綬(公元1867—1924年),字伯宛,號甘遁,又號詞山、印丞 、晚號鬆鄰。浙江仁和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官內閣中書。能文,工詩詞,善書法,平生愛好刻書。 編輯本段 目錄 《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上冊)》 《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下冊)》 吳昌綬(約1867~?) 近代藏書傢、金石學傢、刻書傢。字伯宛,一字印臣。印丞,號甘遯,晚號鬆鄰。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吳焯後裔。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官內閣中書。進入民國後,任北洋政府司法部秘書。三十三年(1907)前後,散走於津沽之間,搜羅遺籍古文,與藏書傢章鈺交誼極深。以藏書、刻書著稱。藏書處曰“雙照樓”,藏宋本《東京夢華錄》、抄本陳夢雷《鬆鶴堂詩集》、手定稿《龔自珍文集》等宋刻本、精抄本幾十種,均稱嘉本。1915年刻印過影宋、金、元、明舊本《雙照樓詞》14種;1917年輯《鬆鄰叢書》20種,1922年輯刻過宋、元、明、清著作,以刻印精良為世所重,且多是名人文集詩詞。編印有《宋金元詞集現存捲目》,收錄宋元間主要詞集197傢,是研究宋元詞麯的重要書目文獻之一。所藏宋、元、明本古籍頗多,近代藏書傢葉景葵,購得他齣售的明刊舊抄就達40餘種。藏書印有“仁和吳昌綬伯宛父印”、“雙照樓校寫本”等。伯宛讀書貫串,精目錄金石之學,詩詞箋奏,涉筆皆工。少時隨宦僑吳,為黃子壽方伯所奇賞。洎居京師,以食字自給,未嘗一乾要津。辛亥後究心掌故,仿談孺木國榷義例,輯成四考。重修顧祠,躬親其事。刻鬆鄰叢書、宋元明詞十六傢、墨說。歿後葬西山大覺寺塔院。遺囑次第刊行。婦陳,女蕊圓適海寜陳氏,並嫻詞翰。著《鬆鄰遺詞》、《雙照樓影刊宋元明清詞》、《吳郡通典備稿》等,顧廷龍輯有《定庵先生年譜》、《吳伯宛先生遺墨》。其中《鬆鄰遺集》,也是傅增湘等人在他身後編刻的,當年僅刷印紅印本數十本,傳世極罕。[1] 編輯本段 相關記載 定公文集廿四捲,子晉詞抄數十傢。一書悻悻君何褊,仕宦文章總夢華。仁和吳印臣昌綬,為龔定庵作年譜,傳聞藏有定庵手訂《文集》二十四捲,未之見也。君收得汲古閣影抄宋元詞集,未刻者數十傢,今雙照樓所刻者是也。今闆歸陶蘭泉。其未刻者,蘭泉彆以攝影法續之。君熟於目錄,尤究心典故名物,君嘗選詩晚晴簃,一日以手抄本陳夢雷《鬆鶴堂詩集》示同人曰:“此未刻孤本,可寶也。”同坐關穎人,知餘有刻本,明日藉以相示,君大恨,取己書片碎之。人或譏其褊,餘謂齣之君,亦雅事也。君仕宦侘傺,素善詞章,所撰以題跋尤勝。歿後有人醵資刻其遺集,欠選擇,題跋亦多漏收,不足傳君也。所藏書甚富,有宋本《東京夢華錄》最佳,歸袁寒雲。 陶湘(1871~1940) 民國著名藏書傢、刻書傢。江蘇武進人。字蘭泉,號涉園。清末以縣學生保送鴻臚寺序班,後纍擢至道員。光緒二十八年(1902)經鐵路大臣盛宣懷、直隸總督袁世凱保薦,任京 陶湘像 漢路養路處機器廠總辦、上海三新紗廠總辦。後進入實業界及金融界。辛亥革命後,曆任招商局、漢冶萍煤礦董事、天津中國銀行經理、天津裕元紗廠經理等職。民國18年(1929年)應聘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晚年居上海。30歲前開始收書,幾十年得書30萬捲。與羅振玉、徐乃昌、劉承乾等人,都是辛亥革命以後刊印古籍最多的藏書傢。不專重宋元古本,而以明本及清初精刊為搜求之目標,尤嗜毛氏汲古閣刊本,閔氏、淩氏套印本,武英殿刻本及開花紙本。凡開花紙所印,不問何類一概收之,一時有“陶開花”之稱。講究書籍形式及外錶裝潢,每得書,遇殘本則整修之,遇珍本則函以紅木匣。數十年共得明版1000部,毛刻540種,並據以編成《明毛氏汲古閣刻書目錄》一捲。至1931年,得閔氏套印本110部137種,中有五色套印《文心雕龍》及《墨苑》等。因藏宋版《百川學海》,又名藏書處為“百川書屋”、“涉園”、“百嘉室”、“喜詠軒”等處,講求版本精良,裝璜美觀,經其整修古書被稱為“陶裝”。晚年藏書漸散。書賈“文友堂”得百餘種;殿本及開花紙本售於北京文來、直隸兩書店;毛氏刻本和閔刻本售於榮厚,現多歸於遼寜省圖書館藏;叢書574種共計27000冊為日本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購去,現在僅日本人文科學研究所圖書館所藏“涉園”圖書達到瞭27 900餘冊。
評分150入手 一韆多頁 四拼一 十六開 好書 還有四印齋所刻詞 一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