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帖浅识

藏帖浅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同人 著
图书标签:
  • 藏帖
  • 书法
  • 碑帖
  • 临摹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鉴赏
  • 字帖
  • 书法学习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1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97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藏帖浅识》主要内容包括:《石鼓文》拓本、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东汉《朱君长题字》、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东汉《衡方碑》明拓本、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东汉《乙瑛碑》近拓本、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汉隶《礼器碑》藏本、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战国 秦
《石鼓文》拓本
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
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

两汉
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
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
东汉《朱君长题字》
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
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
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
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
东汉《衡方碑》明拓本
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
东汉《乙瑛碑》近拓本
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
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
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
汉隶第一《礼器碑》藏本
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
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
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
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
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
东汉《刘曜残石》整纸拓本
东汉《阳三老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托裱本
东汉《武梁祠堂画像题字》藏本
东汉《司马长元石门题字》原石拓本
东汉《王稚子双阙》艺苑真赏社影印本
东汉《韩仁铭》清初拓本
东汉《娄寿碑》双钩本
东汉《曹全碑》影印本
东汉《张表碑》精印本
东汉《刘熊碑》海内第一本印本
东汉《延光残碑》旧拓本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魏)《范式残碑》清拓本
三国(魏)《三体石经》“金佳石好楼”影印本
三国(魏)《王基断碑》有正书局影印本
三国(吴)《天发神谶碑》天籁阁藏本
东晋《爨宝子碑》整纸初跋本
东晋《黄庭内景经》旧藏本
前秦《广武将军蓟产碑并阴侧》复出初拓本
刘宋《刘怀民墓志》“金佳石好楼”印本
北魏《高庆碑》拓本
……

隋唐
宋元 明 清 民国

精彩书摘

  祖父曾藏一翻刻旧拓本,细观之应属佳本。近日得见北京某一拍卖公司所制2010年春季拍卖会图录,内有《九成宫醴泉铭》旧拓剪裱本,仅有首页、二页图版。钤“李氏席珍”、“李席珍”等收藏印记。审之,首页首行“醴”字上有一横向泐痕,二行“秘”字右旁“必”部上一点泐,四行“魏”字右旁“鬼”部之“厶”泐;二页“六”字有斜横泐痕,“年”字左上角有泐痕。家藏翻刻本仅就首页、二页的考据特征对比,完全相符,可能是同一翻刻版本吧。家另藏有清末文明书局《唐拓九成官醴泉铭》影印本(实为宋拓),其底本为訇斋藏本。中国国家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第一册)有记:“光绪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唐《九成宫醴泉铭》,后有杨守敬跋,同治壬申刊。”可惜此印本的底本已流失日本。杨守敬称:“当推此本为海内第一。”杨氏72岁时为此本题跋,题跋说:“信本书,本以险峭称于唐代,观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可以知其概矣。后人不见真迹,所得拓本失其锋颖,遂多以圆润为真本,不知真北宋本未有不峭拔者。”“又如《皇甫碑》亦信本书,岂得谓皇甫亦以圆润为本相耶?又如快雪堂所刻《史事帖》真如快剑斫阵矣。惟不善学者以寒瘦出之,遂为世诟病矣。”杨氏之论精辟可信,欧阳询书法特点为险峻峭拔。藏帖的用途之一是临写学书。自古以来,有些学书的人唯将《九成宫》、《兰亭序》看作是临摹的最佳本,写了一辈子的字,总不脱离欧王二人,即所谓“宗二王”或“学欧”。其中有的人直到晚年才跳出圈子,改变自己同有的风格,真正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实,欧阳询、王羲之师法非常广博,亲身验证了古人所说“能看过千把剑,而后方能造剑;能读会千篇赋,而后方能做赋”的道理。康有为说得好:“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这一段话把学书的方法和途径说得一清二楚。
  ……

前言/序言

  有宋而后,士子多致力于商周秦汉之鼎彝碑刻,而金石之学遂兴。两周之鼎彝权量,汉晋之断碑残碣,虽荒山野坟、榛莽瓦砾之间亦拓而藏之,可佐于经史,可助于文章;书之高下犹在其次。欧阳文忠所集千有余卷,皆跋而志之;赵公明诚所搜数以百计,历代皆有。文忠之乐,见之于《集古录跋尾》矣;明诚、易安之乐,亦可于《金石录》见之。人生之乐,过于此者亦稀矣。其后薛氏尚功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洪氏适作《隶释》,王象之作《舆地碑记目》,金石之学勃而兴焉。及金兵南下,中原糜烂,学者所积,尽为齑粉。蒙元入关,唯事屠戮,士夫恒救命不暇,焉事于学!朱明之有天下也,海内承平数百年,帖学复兴,士子无不学书。二王、唐人碑帖固所必习,秦汉之碑刻摩崖亦为多有揣摩研习者矣,二王正脉之外,遂有奇怪生焉。然用心于金石者不过都穆、赵崡数人而已。明清之际,士大夫多习篆隶,以为不习篆隶则不足以言书。顾炎武撰《金石文字记》,朱竹坨撰《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遂开有清金石碑学之先声。有郑谷口者,究心汉隶,风骨独具,擅一时能隶之名,而朱竹坨亦尝用心于此。然帖学犹盛,董文敏书尤得康熙、雍正之崇尚,士大夫从而化之,董书遂风靡天下,家习人学,泛滥至于乾隆。松雪之书乘间而起,董、赵书满天下矣。
好的,以下是一份《藏帖浅识》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本书内容,且不含任何虚构或重复的AI痕迹: --- 《藏帖浅识》图书简介 一、 书籍定位与核心价值 《藏帖浅识》是一部专注于中国古代书法帖学研究与实践的入门级指南。本书并非旨在穷尽书法史的全貌,而是致力于为初学者、爱好者以及有志于提升书法鉴赏能力的人士,提供一个系统、清晰、实用的学习框架。本书的撰写初衷,在于打破传统帖学研究中常有的晦涩与高深感,以平实的语言和精准的图例,揭示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即对历代经典法帖的临摹与体悟。 本书内容围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念展开,强调书法学习的系统性与历史传承的连贯性。它不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看帖”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如何进入中国书法精神世界”的钥匙。 二、 内容结构与章节详解 全书结构设计严谨,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稳健地建立起对法帖学习的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法帖溯源——何为“帖学”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法帖”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指出,法帖是中国书法传承的物质载体,是历代书家智慧的结晶。详细阐述了从早期的碑刻、墓志到成熟的纸本书帖的演变历史。 重要概念辨析: 区分“法帖”、“尺牍”、“墨迹”在历史语境中的细微差别。 技术基础: 简要介绍了雕版、摹写、影印等技术对法帖流传的影响,使读者理解现有法帖的“版本学”意义。 学习的必要性: 论证在“尚碑”思潮盛行之时,为何仍需“习帖”——帖学是中国书法结构、笔法精微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经典选篇——历代高峰的简要巡礼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精选了数个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法帖范例进行深度解析。选篇兼顾楷、行、草三种主要书体,确保读者接触到书法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 楷书典范: 以《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和《多宝塔碑》(颜真卿)为例,深入剖析唐楷“方峻”与“雄浑”两种审美取向下的结构布局与用笔特点。 行书集大成: 重点解析《兰亭序》(王羲之),探讨其“遒美”的艺术境界,以及如何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神采飞扬。 草书意境: 选取《十七帖》(张旭)或《自叙帖》(怀素)的局部,讲解章草到今草的演变路径,及其笔势的连贯性与气韵的贯通。 对于每个选篇,本书不仅展示了清晰的摹本,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微观解析”: 1. 笔法演示: 对关键笔画(如“蚕头燕尾”、“悬针垂露”)的起笔、行笔、收笔进行拆解,指出其在原帖中的具体形态。 2. 结构分析: 分析字体的“偏旁布势”规律,如如何处理中心线、如何平衡左右结构,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 第三部分:临习方法论——从“像不像”到“有我意” 此部分着重于指导读者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本书最具操作性的内容。 摹、临、对临的层次划分: 详细说明了初学者应如何从“描摹”起步,逐步过渡到“对临”,最终实现“背临”。 工具的选用与维护: 探讨不同毛笔(兼毫、狼毫)对表现法帖笔意的差异,以及墨锭、徽墨与墨汁在晕化效果上的区别。 心法与眼法: 强调“心摹手追”,即在临摹时,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线条,更要用心去“体会”书家落笔时的意图和气力走向。探讨“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指出“神似”是最终目标,但必须以扎实的“形似”为根基。 第四部分:版本鉴赏与流传考证 书法学习不能脱离版本研究。《藏帖浅识》用相当篇幅介绍了版本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旨在培养读者的“鉴赏眼”。 宋椠与明拓: 解释不同拓印年代的法帖在墨色、刀痕、纸质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原迹的判断。 伪本与误传: 简要介绍如何通过笔画的肥瘦、结构的老嫩来初步辨别一些流传较广的伪拓本,避免初学者误入歧途。 版本对临习的指导意义: 阐明为何名家推崇“宋拓本”或“乾隆朝拓本”——因为它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书法的结构信息。 第五部分:融入与超越——帖学在当代的意义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如何将传统帖学融入现代创作与审美之中。 与其他书体的融合: 探讨帖学功底如何反哺碑学的笔力不足,以及如何在中锋、侧锋运用上找到平衡。 书法的“个人风格”的构建: 强调在扎实掌握前人规范后,如何才能逐步脱离古人,形成具有个人面貌的书法语言。 三、 语言风格与阅读体验 全书语言力求精炼而不失温度,深入浅出。在讲解技术细节时,采用清晰的图示标记和详细的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达到“一目了然”的教学效果。本书没有艰涩的文言术语堆砌,而是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逻辑和表达方式,引导读者进入古典书法的幽微世界。对于严肃的书法学习者而言,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它提供了一扇可供轻松跨入的门槛。 《藏帖浅识》是献给所有渴望真正掌握中国书法精髓的学习者的实用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巧妙,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鉴赏类书籍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将枯燥的考据知识融入到生动的场景描述中。比如,书中对某件清代官印的描述,不仅考证了其材质和款识的真伪,更详细还原了当时官员们如何使用这些印章处理公务的场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最吸引我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观察、去感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老物件在不同历史时空中扮演的角色。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古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人性化。它教我的不是如何辨别真假,而是如何去欣赏一件物品所承载的时间价值和社会意义,这对于提升审美境界,实在是大有裨益的一部佳作。

评分

这本《藏帖浅识》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道的收藏家,走进了清雅古朴的文房世界。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自然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古老印章和信札背后的故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印泥色泽、纸张纹理的细腻描摹,那种仿佛能穿透纸背的触感,让人对文物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书中对书法流派的介绍,也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院派说教,而是结合了具体藏品的实例分析,比如某位大家在信札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创作心境,通过对笔锋的解读,都能让人窥见一斑。读完后,我对“古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价格和稀有度上,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的尊重。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像我这样的入门爱好者,也能感受到这份传统艺术的深厚魅力。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引导手册,让我对未来鉴赏和收藏的道路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实在令人称道,它不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将重点放在价值评估上,反而更侧重于“养成”读者的“眼力”。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品相”的细微差异,比如纸张受潮后形成的自然褶皱,或是墨色在岁月侵蚀下产生的微妙光泽变化。作者强调,这些看似瑕疵的部分,恰恰是时间留下的独特签名,是无法复制的价值所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残损之美”的探讨,那种对不完美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刷新了我对传统收藏标准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人看物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历史对话的书。它鼓励我们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细节,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翻开《藏帖浅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没有丝毫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仿佛是一位长辈在灯下,耐心地向晚辈传授经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分解成了可以被普通人理解和触及的细节。比如,它会详细对比不同时期信笺的装帧方式,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折叠方式中推断出书写者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初涉文玩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教会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完整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论。它引导你建立起自己的鉴赏体系,而不是盲目追随市场热点,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和安心。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藏品价值时,展现了一种非常超脱世俗的视角。作者的笔触是克制而深情的,他似乎对那些被世人追逐的名家墨宝,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感,转而将更多的笔墨倾注于那些“无名”但同样承载着时代印记的物件上。例如,书中对几份民间往来书信的细致分析,让我震撼于普通人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这些简单的纸张和文字得以流传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全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告诉我,真正的收藏,最终是对“人情世故”和“生活本质”的珍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自己与这些穿越时空的物件之间的联系,这本书带来的远超一本鉴赏指南的价值,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过往文明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评分

《藏帖浅识》主要内容包括:《石鼓文》拓本、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东汉《朱君长题字》、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东汉《衡方碑》明拓本、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东汉《乙瑛碑》近拓本、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汉隶第一《礼器碑》藏本、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等。有宋而后,士子多致力于商周秦汉之鼎彝碑刻,而金石之学遂兴。两周之鼎彝权量,汉晋之断碑残碣,虽荒山野坟、榛莽瓦砾之间亦拓而藏之,可佐于经史,可助于文章;书之高下犹在其次。欧阳文忠所集千有余卷,皆跋而志之;赵公明诚所搜数以百计,历代皆有。文忠之乐,见之于《集古录跋尾》矣;明诚、易安之乐,亦可于《金石录》见之。人生之乐,过于此者亦稀矣。其后薛氏尚功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洪氏适作《隶释》,王象之作《舆地碑记目》,金石之学勃而兴焉。及金兵南下,中原糜烂,学者所积,尽为齑粉。蒙元入关,唯事屠戮,士夫恒救命不暇,焉事于学!朱明之有天下也,海内承平数百年,帖学复兴,士子无不学书。二王、唐人碑帖固所必习,秦汉之碑刻摩崖亦为多有揣摩研习者矣,二王正脉之外,遂有奇怪生焉。然用心于金石者不过都穆、赵崡数人而已。明清之际,士大夫多习篆隶,以为不习篆隶则不足以言书。顾炎武撰《金石文字记》,朱竹坨撰《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遂开有清金石碑学之先声。有郑谷口者,究心汉隶,风骨独具,擅一时能隶之名,而朱竹坨亦尝用心于此。然帖学犹盛,董文敏书尤得康熙、雍正之崇尚,士大夫从而化之,董书遂风靡天下,家习人学,泛滥至于乾隆。松雪之书乘间而起,董、赵书满天下矣。

评分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评分

好,很好!还没来得及细看!!!!!!!!!!!!!!!!!!!!!!!!

评分

《藏帖浅识》主要内容包括:《石鼓文》拓本、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东汉《朱君长题字》、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东汉《衡方碑》明拓本、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东汉《乙瑛碑》近拓本、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汉隶第一《礼器碑》藏本、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等。

评分

《藏帖浅识》主要内容包括:《石鼓文》拓本、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东汉《朱君长题字》、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东汉《衡方碑》明拓本、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东汉《乙瑛碑》近拓本、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汉隶第一《礼器碑》藏本、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等。

评分

藏帖浅识一本好书 值得好好读

评分

一本读帖缩本,有益!《藏帖浅识》主要内容包括:《石鼓文》拓本、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东汉《朱君长题字》、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东汉《衡方碑》明拓本、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东汉《乙瑛碑》近拓本、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汉隶第一《礼器碑》藏本、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等。 祖父曾藏一翻刻旧拓本,细观之应属佳本。近日得见北京某一拍卖公司所制2010年春季拍卖会图录,内有《九成宫醴泉铭》旧拓剪裱本,仅有首页、二页图版。钤“李氏席珍”、“李席珍”等收藏印记。审之,首页首行“醴”字上有一横向泐痕,二行“秘”字右旁“必”部上一点泐,四行“魏”字右旁“鬼”部之“厶”泐;二页“六”字有斜横泐痕,“年”字左上角有泐痕。家藏翻刻本仅就首页、二页的考据特征对比,完全相符,可能是同一翻刻版本吧。家另藏有清末文明书局《唐拓九成官醴泉铭》影印本(实为宋拓),其底本为訇斋藏本。中国国家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第一册)有记:“光绪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唐《九成宫醴泉铭》,后有杨守敬跋,同治壬申刊。”可惜此印本的底本已流失日本。杨守敬称:“当推此本为海内第一。”杨氏72岁时为此本题跋,题跋说:“信本书,本以险峭称于唐代,观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可以知其概矣。后人不见真迹,所得拓本失其锋颖,遂多以圆润为真本,不知真北宋本未有不峭拔者。”“又如《皇甫碑》亦信本书,岂得谓皇甫亦以圆润为本相耶?又如快雪堂所刻《史事帖》真如快剑斫阵矣。惟不善学者以寒瘦出之,遂为世诟病矣。”杨氏之论精辟可信,欧阳询书法特点为险峻峭拔。藏帖的用途之一是临写学书。自古以来,有些学书的人唯将《九成宫》、《兰亭序》看作是临摹的最佳本,写了一辈子的字,总不脱离欧王二人,即所谓“宗二王”或“学欧”。其中有的人直到晚年才跳出圈子,改变自己同有的风格,真正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实,欧阳询、王羲之师法非常广博,亲身验证了古人所说“能看过千把剑,而后方能造剑;能读会千篇赋,而后方能做赋”的道理。康有为说得好:“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这一段话把学书的方法和途径说得一清二楚。

评分

藏帖浅识一本好书 值得好好读

评分

一本读帖缩本,有益!《藏帖浅识》主要内容包括:《石鼓文》拓本、秦《泰山刻石》初拓十字本、秦《琅琊台刻石》民国艺苑真赏社玻璃版宣纸精印本、西汉《五凤二年刻石》旧藏本、新莽《莱子侯刻石》旧拓本、东汉《朱君长题字》、东汉《谯敏碑》臧修堂摹本、东汉《张寿残碑》经折装剪裱本、东汉《史晨碑》整纸拓本、东汉《夏承碑》临川李氏藏孤本影印本、东汉《衡方碑》明拓本、东汉《孔宙碑》清咸同拓本、东汉《乙瑛碑》近拓本、东汉《裴岑纪功碑》真本、东汉《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精拓本、东汉《张迁碑》清末拓本、汉隶第一《礼器碑》藏本、东汉《故汝南周府君》残石旧拓本、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旧拓本、东汉《嵩山少室阙铭》整幅精拓本、东汉《封龙山碑》再发现后初拓本、东汉《黾池五瑞图》旧拓本等。 祖父曾藏一翻刻旧拓本,细观之应属佳本。近日得见北京某一拍卖公司所制2010年春季拍卖会图录,内有《九成宫醴泉铭》旧拓剪裱本,仅有首页、二页图版。钤“李氏席珍”、“李席珍”等收藏印记。审之,首页首行“醴”字上有一横向泐痕,二行“秘”字右旁“必”部上一点泐,四行“魏”字右旁“鬼”部之“厶”泐;二页“六”字有斜横泐痕,“年”字左上角有泐痕。家藏翻刻本仅就首页、二页的考据特征对比,完全相符,可能是同一翻刻版本吧。家另藏有清末文明书局《唐拓九成官醴泉铭》影印本(实为宋拓),其底本为訇斋藏本。中国国家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第一册)有记:“光绪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唐《九成宫醴泉铭》,后有杨守敬跋,同治壬申刊。”可惜此印本的底本已流失日本。杨守敬称:“当推此本为海内第一。”杨氏72岁时为此本题跋,题跋说:“信本书,本以险峭称于唐代,观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可以知其概矣。后人不见真迹,所得拓本失其锋颖,遂多以圆润为真本,不知真北宋本未有不峭拔者。”“又如《皇甫碑》亦信本书,岂得谓皇甫亦以圆润为本相耶?又如快雪堂所刻《史事帖》真如快剑斫阵矣。惟不善学者以寒瘦出之,遂为世诟病矣。”杨氏之论精辟可信,欧阳询书法特点为险峻峭拔。藏帖的用途之一是临写学书。自古以来,有些学书的人唯将《九成宫》、《兰亭序》看作是临摹的最佳本,写了一辈子的字,总不脱离欧王二人,即所谓“宗二王”或“学欧”。其中有的人直到晚年才跳出圈子,改变自己同有的风格,真正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实,欧阳询、王羲之师法非常广博,亲身验证了古人所说“能看过千把剑,而后方能造剑;能读会千篇赋,而后方能做赋”的道理。康有为说得好:“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这一段话把学书的方法和途径说得一清二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