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 [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Calligrqphy 8 Yuan Dynasty(1271-1368)]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 [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Calligrqphy 8 Yuan Dynasty(1271-13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艳霞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书法
  • 元代
  • 汉英对照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中国艺术
  • 书法作品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3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310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Calligrqphy 8 Yuan Dynasty(1271-1368)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是从故宫博物院藏的近百万余件文物中精选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不仅包含有这次参展的许多难以出故宫的作品,更有很多平时无缘看到的传世佳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图版目录
图版
图版索引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Compendium of Collections in the Palace Museum Calligrqphy 8 Yuan Dynasty(1271-1368)] 是一部专注于元代书法艺术的权威性图录。然而,若要撰写一部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我们必须聚焦于其他历史时期、其他艺术门类,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其他主题的著作。 以下是几部可能与您提到的故宫书法图录内容不重叠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它们代表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不同侧面和研究领域: --- 范例一: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明代绘画卷(上) 图书名称: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卷八:明代绘画(上) 内容概要: 本卷巨制汇集并精选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1368年—1644年)绘画精品,旨在系统梳理和展现这一时期中国画坛的辉煌成就与流派纷呈的艺术面貌。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其艺术风格从院体(如早期“台阁体”)的精致典雅,逐渐走向文人画的自觉与个性解放,最终形成了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诸多地方性与文人化的重要流派。 本书重点收录了洪熙、宣德至成化、弘治年间的宫廷画作与早期职业画家的杰作。这部分作品往往承袭宋代院体的严谨细腻,注重工笔重彩的运用,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各科,体现了皇家审美趣味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对于早期文徵明、唐寅等吴门画派先驱的早期作品,本书进行了细致的摹绘与辨析。 在山水画领域,本书详尽呈现了“浙派”的雄健笔法与“吴门画派”的秀逸清雅之间的对比。读者将能领略到戴进、吴伟在气势磅礴的山水布局中的创新,以及沈周、文徵明如何将诗情画意融入笔墨之中,开创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文人山水典范。 花鸟画部分,则聚焦于“院体”的精妙与“文人写意”的生动。从明早期对宋人笔意的继承,到晚明陈淳、徐渭等人以狂放不羁的笔墨表达个体精神世界的颠覆性尝试,本书均进行了详尽的图录展示。特别是对于徐渭的“泼墨写意”作品,本卷收录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残件与完整画作,并附以详细的考证说明其在水墨技法上如何超越前人。 此外,本书对明代人物画的转型亦有深入探讨,从早期描绘历史典故的叙事性作品,到中晚期反映市民生活和世俗趣味的世俗画风,均有精选收录。 装帧与学术价值: 本图录采用大开本、高精度彩色影印技术,力求还原原作的笔触细节、设色层次与纸绢的肌理质感。每件作品均配有详细的题跋、印鉴考证、流传历史以及艺术风格分析,由故宫博物院资深书画研究专家撰写,是研究明代绘画史、宫廷艺术史以及鉴赏学的必备参考书。本书旨在填补学界对明代绘画全貌梳理的空白,展现故宫典藏的雄厚底蕴。 --- 范例二: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青铜器卷:商代礼器研究 图书名称: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青铜器卷二:商代礼器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青铜礼器,旨在从器物形制、铸造工艺、铭文内容以及礼制功能等多维度,对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进行深入的学术考察。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而青铜器,尤其是礼器,正是其权力结构、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形态的物质载体。 本卷的收录标准极为严格,全部集中于祭祀宗庙和王朝仪典所用的重器,如鼎、彝、尊、罍等核心品类。重点关注的包括二里冈文化晚期至殷墟晚期的过渡与发展脉络。 在器物形制方面,本书细致对比了不同阶段的腹部鼓张、圈足高低、附件(如鋬、铙、立耳)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商代青铜器造型艺术的演变轨迹。例如,对司母戊鼎(后称后母戊鼎)等超大型鼎器的铸造技术分析,展示了商代王国对人力和资源的极致动员能力。 铸造工艺部分,本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器物的范线、合范痕迹进行了扫描分析,详细阐释了商代“块范法”的精妙之处,特别是对缛丽繁复的饕餮纹、夔龙纹等装饰母范的刻制工艺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纹饰从具象向抽象过渡的艺术特征。 铭文研究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故宫所藏商代青铜器中,不乏铸有复杂族徽和短篇叙事性铭文的重器。本书提供了所有带铭青铜器的清晰拓片、高精度照片以及逐字考释。这些铭文不仅是研究商代王室成员、封疆侯国关系的第一手材料,也为商代文字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内容涵盖了对“贞”、“用作祭”、“乍册”等关键词汇的解释,以及对商代祖先崇拜体系的构建。 礼制功能的探讨,则结合考古学和文献记载,重构了这些礼器在特定祭祀场合中的使用场景,解释了“列鼎制度”和“爵位等级”如何通过青铜器的数量、形制差异得以固化和体现。 学术定位: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青铜器研究系列的又一力作,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尽的图版质量,使其成为全球商代青铜器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和宗教哲学的认知。 --- 范例三: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清宫服饰典藏:乾隆朝的盛衰气象 图书名称: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服饰卷三:清宫服饰典藏——乾隆朝的盛衰气象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故宫博物院收藏中,清代(1644年—1912年)最为鼎盛时期——乾隆皇帝在位期间(1736年—1795年)的宫廷服饰的全面整理与研究。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在物质文化和制度完善方面达到顶峰的时期,体现在服饰上,即是工艺的极致精湛与形制的严格恪守。 本书涵盖了皇帝、后妃、皇子、王公大臣在不同场合所穿戴的各种类型服饰,包括朝服、吉服、便服、常服及戏服等多个系列。 工艺的巅峰体现:乾隆朝服饰的特色在于其登峰造极的工艺水平。本书精选的织绣品,如汇集了南京、苏州、杭州三地最高水平的“库缎”与“库锦”,其织造密度、色彩饱和度以及图案的立体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点展示了乾隆时期盛行的孔雀羽孔雀石片缂丝工艺,以及大量运用金银线、鋟金线刺绣的龙袍与朝褂,这些作品的奢华程度在世界服饰史上也属罕见。 形制与制度的精确记录:乾隆皇帝本人对礼制有着近乎偏执的重视。本书详细梳理了《钦定礼部则例》对服饰制度的具体规定,并将其与实物进行对照。例如,对皇帝在不同祭祀场合(如祭天、祭地、祭太庙)所穿戴的十二章纹的完整性和排列顺序进行了精确的图解说明。后妃的霞帔、朝褂、坎肩等部件,也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呈现。 审美取向的反映:乾隆时期的审美融合了汉、满、蒙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并带有浓厚的“乾隆风格”——即华丽、繁复、喜用暖色调与吉祥纹饰的特点。本书通过对大量实物的展示,深入分析了该时期服饰图案中“万寿无疆”、“五蝠捧寿”、“八宝瑞云”等主题的运用规律及其文化内涵。同时,也收录了部分早期西洋玻璃珠、法式蕾丝等“奇巧”物件在清宫便服装饰中的应用案例,展现了盛世的开放性。 学术价值:本书不仅是研究清代宫廷生活、礼仪制度的珍贵图谱,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和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资料,其高清图版为后世修复与仿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依据。 --- (以上三部图书的简介,内容和主题均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存在实质性区别。)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册关于元代书法的卷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印刷质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精湛水平。在研究古代碑帖时,清晰度是决定性的因素,任何微小的墨色变化、皴擦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对书写者心境和用笔习惯的重大线索。这部大系在影印方面无疑是下了血本的,无论是对枯笔飞白的处理,还是对浓墨重彩的层次感还原,都处理得极其到位,几乎能让人感受到纸张的纤维质地和笔锋的触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那些致力于临摹和深入研究的同道中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极大地弥补了我们无法亲临故宫珍宝馆近距离观摩原件的遗憾,使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这种对文化遗产传播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一经捧读,立刻便被其磅礴的气势和精美的装帧所震撼。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我一直对元代的书法艺术抱有特殊的偏爱,因为它恰好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保留了宋代的文人气息,又孕育了明清书风的雏形。然而,真正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套“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在选材上的独到与审慎。它绝非简单地将馆藏作品罗列堆砌,而是经过了极为精心的遴选和考证,所呈现的每一件墨迹,都堪称元代书坛的代表性杰作。特别是那些历经战乱和岁月磨损,如今依然能展现出作者笔下神韵的拓本或摹本,其保存状况之完好,令人赞叹。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对于一些“无款”或“存疑”作品的考证说明,故宫的专家们在文本梳理和风格比对上所下的功夫,使得这部书的学术价值远超一般图录的范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严谨的学术对话。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海外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汉英对照”设计无疑是其巨大的亮点。书法,这种高度依赖语境和文化积淀的艺术形式,其美学精髓往往难以通过简单的词汇翻译完全传达。然而,优秀的双语对照不仅在关键术语(如“提”、“按”、“涨墨”等)上提供了准确的对应,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这种严谨的翻译工作,让那些初涉中国书法的外国朋友,能够更直接地触及到作品的学术背景和历史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看起来很漂亮”的层面。这极大地拓宽了元代书法研究和欣赏的国际视野,体现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文化机构的担当。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指尖拂过那略带纹理的书脊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充实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欣赏图册,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邀请函,邀请我走进元代书家的精神世界。我期待着在后续的研读中,能更细致地辨析不同作者在同一书体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在行草书的连带处理上,谁更趋于法度森严,谁又更显率性而为。从装帧的豪华程度到内容的学术深度,这部《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8:元(汉英对照)》无疑树立了国内文物出版物的一个新标杆。它让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墨宝,以最光彩照人的姿态,重新面向世人,其价值之高,难以用金钱衡量。

评分

我一直深信,艺术品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背后的历史叙事中。这套书在编排上似乎也暗含着这种历史的脉络。虽然我尚未深入到每一个字帖的释文部分,但从整体的排版布局来看,它似乎有意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作品穿插对比,而非僵硬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这种编排方式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在元代这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南方的文人书风与北方宫廷的官方审美是如何相互渗透和抗衡的。例如,某些被誉为“遗民书风”的孤傲与萧瑟,通过其疏朗或沉郁的笔势被直观地传达出来,而那些具有鲜明“赵体”特征的典雅流畅,则构成了另一条重要的审美主线。这种无声的对比和交织,为理解元代士人复杂的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觉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