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堂教你四季不生病养生堂的书养生堂书100养生堂书籍中医养生

养生堂教你四季不生病养生堂的书养生堂书100养生堂书籍中医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组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医养生
  • 四季养生
  • 健康
  • 保健
  • 养生堂
  • 书籍
  • 中医
  • 健康养生
  • 不生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6026
商品编码:1118961405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春季提高免疫力,这种水果却要少吃?

盛夏火旺,怎么还有人会阳虚?

秋季晨起一杯凉水,能否改善体质?

冬季皮肤瘙痒,竟是糖尿病惹的祸?

……

日常养生要点、难点一一囊括,《养生堂》专家教你四季养生不生病!

常见病慢性病自疗+专家现场解说+千金难买实用良方=老百姓必备的健康养生指南!


本书以《黄帝内经》经典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广大读者如何做好“顺时养生”。全书按四季分类,详细介绍了每个季节的养生策略,包括不同季节的脏腑养生重点、需要注意的典型疾病、作息规律、饮食原则,以及对症治病的经典养生良方等。每节内容均通过悦悦等主持人和专家充满趣味性的场景对话引出案例;同时,专家现场“会诊”,以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讲述四季养生的要义、原则和策略等,并给出对症养生、且容易制作的经典实用药方,让读者都能真正“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切实提升自己的养生理念和健康水平。


作者简介

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组

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广播电视节目奖, 第24 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

作为中国电视健康养生di一品牌,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开播8 年来,收视率始终位列全国同时段di一, 是全国品牌美誉度、观众影响力zui高的wang牌栏目之一,深受观众喜爱。8 年来,《养生堂》汇集1000 多位国内医学专家,开播院士系列、中华医学会主委系列、院长系列、国医大师系列、家级名老中医等系列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健康养生知识,改变了全国数亿观众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数载视频话养生,喜闻乐见受欢迎。有益健康长知识,传承中医建伟功。——家级名老中医 冯兴华

★《养生堂》栏目是一个沙龙,一个论坛,一座养生科学的宝库,一座防病治病的长城。专家、媒体、观众活跃在养生堂,为全民健康而努力奋斗。《养生堂》栏目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愿她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糖尿病专家 向红丁

★养生之道“简而不繁”。养生是人终生追求之求,无病当养,养人之正气也,有病亦当养,养正除邪,健康身体,祛病康复也。然养生之法,众说纷纭,中西皆言。乱象,让民众无所适从,正本清源,养生之道,首推北京卫视《养生堂》,要简不繁,切中养生之精髓,名家荟萃,中西合璧,引导民众以良好生活方式成为核心,食疗为本,正所谓“大道至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北京卫视《养生堂》——老百姓的健康课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 余仁欢

★养身调体,生生不息,堂堂正正,好运千里。——北京东城中医院肝胆脾胃科特聘专家 王庆国

★《养生堂》——健康教育的神圣殿堂,把健康的金钥匙交给大众,功德无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张海澄

目录

第一章 顺时养生,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录

14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之道

国医经典:《黄帝内经》 / 14

《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 / 15

18 人体内部的春夏秋冬——中庸养生观

四季平衡,过犹不及 / 18

收支平衡,运动有节 / 19

饮食里的中庸之道 / 20

23 时辰养生,过好每天的十二个“节气”

什么是十二时辰养生 / 23

时辰养生的原则与策略 / 24

第二章 春养生:调理脏腑,巩固生命源动力

36 春季阳气生发,小心旧患跟着复发

万物萌生时,这种水果却要少吃 / 36

认清发物蔬果,别让旧患有机可乘 / 38

“风邪致病”是怎么回事 / 40

桑菊蚕茧饮,缓解春季干燥 / 41

44 养肝时节:省酸增甘,静心少怒

春养肝,多吃酸?因人而异! / 44

小心肝气过盛,谨慎过春天 / 45

喜怒哀乐也是致病因素 / 47

五行生克,情志相胜 / 48

一甘一辛,养肝护肝的“左膀右臂” / 50

53 小心倒春寒,预防心血管疾病

别大意,感冒也可能引起心脏病 / 53

肺受伤了,心也会跟着难受 / 54

“春捂”有道:先减下,再减上 / 56

家常茭白,护心佑肺 / 58

60 春养脾胃:一果一药一方

春养理念太多?择优从之 / 60

一果一药一方,脾胃不再愁 / 62

中草药的“四性五味” / 65

佛手:左手佳茗,右手香囊 / 67

美味葱花饼,解表又养胃 /67

70 骤雨荷花香,小心“心火旺”

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 / 70

夏清心火,讲究多多 / 72

五味入五脏怎么理解 / 74

一汤一粥,心火不再愁 / 76

79 夏养三伏:天气越热,越要调心血

心血管狭窄到什么程度预示着危险 / 79

气滞血淤,冠心病不请自来 / 80

“冠心Ⅱ号方”里的“君臣佐使” / 83

补血养心,用好阿胶就够了 / 85

87 夏日也要温阳,巧用鲜姜来帮忙

夏季火盛,怎么会阳虚 / 87

阳虚的典型症状和食疗原则 / 89

第三章 夏养长:清心温阳,过一段安稳的时光

颜色养生:五色入五脏 / 91

巧吃鲜姜,温振夏日心阳 / 93

95 睡得稳心才安,夏日睡姿有讲究

夏季养生,先从矫正睡姿开始 / 95

睡眠不足的原因和危害 / 97

《黄帝内经》里的睡眠之道 / 100

卧龙式睡姿,固肾且益心 / 102

白天休憩妙招:闭目养神法 / 103

第四章 秋养收:理肺顺气,领受自然的祝福

106 理肺疏气有绝招,祛除秋燥靠三宝

秋季养生,烦恼多多 / 106

娇气的肺脏,一不小心就会受伤 / 107

“秋冻”有节:不畏惧,不盲目 / 109

“三宝”加“五白”,让秋燥不再 / 110

114 温凉有别,切勿滥用秋梨膏

秋梨膏适合所有人吗 / 114

先分温凉,再择良药 / 115

古方秋梨蜜膏 / 117

自制秋梨饮,润肺益身心 / 118

121 秋补脾和胃,肿瘤康复事半功倍

秋养,一碗面就够了吗 / 121

秋养脾胃,既是养生也是养病 / 122

胃以喜为补,会吃才健康 / 125

可口又营养的特制麻酱 / 126

128 秋季调神,给每天一个好心情

《弟子规》里的秋养原则 / 128

好心情是健康的基石 / 130

养“生”先养“神” / 132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133

排压三招,清心安神 / 136

140 冬季气虚?试试冬补第一药

冬季滋补,来年打虎 / 140

补气,是冬补的核心要义 / 142

冬养之“冬令进补” / 146

冬季补气首选:健脾益气粥 / 147

149 冬季皮肤瘙痒,都是它俩惹的祸

冬天瘙痒,奇招频出 / 149

认清冬痒的背后“黑手” / 151

第五章 冬养藏:补益有道,为健康储蓄资本

巧治冬痒的容颜不老方 / 156

158 养气补虚:六字调息大法

百岁药王的冬季呼吸秘诀 / 158

详解“呼吸六字诀” / 160

肺气虚、肺阴虚和肺肾两虚 / 165

经典良方,对治肺肾虚 / 167

第六章 四季治病,找准时机消除身体顽疾

172 冬去春来,谨防哮喘发作

和感冒差不多?哮喘哪有这么简单 / 172

谨防哮喘的三大致病因素 / 175

疏通肺经,制服哮喘 / 176

不可不知的人体十二经络 / 177

经络养生的基础方法 / 179

风温犯肺?佳茗拒之 / 180

肺气阴虚?补膏养之 / 181

183 平衡寒与热,告别怪病缠身

晨起一杯凉水,到底好不好 / 183

既要“做对”,也要“避错” / 185

春夏养阳,谨防空调伤阳 / 186

当心“真寒假热” / 188

爽口酸梅汤:清热不伤阳 / 190

肉苁蓉:暖而不燥,滑而不泄 / 191

192 冬病夏治,夏贴三伏养正气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别盲目跟风 / 192

炎夏阳气旺盛,穴位贴敷正当时 / 193

“治未病”与“治已病” / 197

药食同源,均衡膳食治未病 / 198

黄芪乌鸡汤,贴敷好帮手 / 199

附 录

201 附录1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10 附录2 古今医学常用单位对照表

212 附录3 如何鉴别真假中药材

215 附录4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精要


精彩书摘

第二章春养生:调理脏腑,巩固生命源动力


春季阳气生发,小心旧患跟着复发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植物开始发芽,动物四处奔走,我们人类的户外活动也逐渐增多,身体里的气血,尤其是阳气也越来越旺盛。不过要注意的是,阳气是一点一点缓慢增加的,如果你疏忽大意,不小心受了风邪或者吃了动风的发物,身体里的阳气克制不了风邪,那就可能出现过敏、旧病复发等现象。

健康候诊室

健康候诊室

万物萌生时,这种水果要少吃

悦悦:“有这样一种很流行的水果,爱吃的人爱得要命,但是不喜欢的人又一点也接受不了,而且在中医看来,它浑身是宝。”

悦悦:“如果合理地吃,这种水果对身体是有帮助的;但如果吃得不合理,就有可能因此进医院!”

王莒生:“确实如此,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值得警惕的真实案例。”

有位糖尿病患者,他平时很少吃水果,但是过春节的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跟家人一起吃了这种“美味的水果”。吃完后,他觉得皮肤开始瘙痒,身体也不太舒服,但是因为水果还剩下一些,他舍不得扔,所以又接着吃完。没想到的是,就因为在春节期间多吃了几天这种水果,结果他的小腿皮肤发生溃烂,糖尿病足也加重了,最后被家人送进了医院。原来,这种水果在给你带来味觉享受的同时,也容易让你的旧病复发。

悦悦:“听了王老师的介绍,大家肯定很好奇这种神秘的水果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应该已经闻到它的味道了。”

王莒生:“是的,这就是以味道出名的榴莲。中医认为,榴莲属于发物的一种,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要慎吃。发物的那个‘发’是诱发、生发、萌发的意思。榴莲的‘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新疾,或让旧病复发。另外,如果你的病快好了,被它一激发,也可能会加重病情。”

悦悦:“也就是说,榴莲可以把我们身体里的病“勾”出来?”

王莒生:“没错!所以,我们在春季要注意这些有‘发物’性质的水果,尤其是像榴莲这样的热带水果。”


名医会诊

王莒生 ▏国家级名老中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

认清发物蔬果,别让旧患有机可乘

发物会令旧病复发,新病加重

民间自古就有春季吃发物易诱发老毛病的说法。那到底什么是发物呢?其实“发物”更像是“病引子”。我们都知道“药引子”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将发物戏称为“病引子”,意思是说发物可以引发、诱发原有或新发疾病。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激发、复发之义。

平时一提到发物,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海鲜、羊肉等。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身上有伤口或者有过敏的人,要少吃海鲜、羊肉或辛辣刺激的食物。这类食物在中医里确实属于发热动火的发物,多具有辛热燥烈的性质,能够助热动火,伤津劫液。

除了动火的发物,还有一些食物属于动风发物。什么叫动风呢?简单来说,就是它容易引起风邪,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过敏反应。

另外,发物所诱发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是皮肤上的症状,比如吃了草莓后诱发荨麻疹或湿疹;有的人可能是呼吸道上的症状,比如出现鼻子、嗓子发痒;还有的人可能会出现肠胃上的症状,比如肚子胀气、腹泻、便秘,等等。

特别是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人身体里萌动的阳气越来越多,但过程却是和缓的,如果这个时候吃了一些发物,就可能让原来的一些旧病复发,并损害阳气的积累过程。所以,为了健康的体魄,春季一定要谨慎食用发物。

认识春天常见的发物蔬果

每到初春时节,大量瓜果蔬菜开始上市。这些林林总总的美味果蔬中,就有不少是发物。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些发物!

1. 草莓。以前很少有人对草莓过敏,但是现在有些种植草莓的人,一心追求经济利益,经常使用带有激素的化肥,让本来对身体无害的草莓,变成了潜在的发物。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他不知道自己对草莓过敏,结果吃了以后就出现了皮肤瘙痒的症状,加上洗热水澡、饮食上又不忌口,最后引发了荨麻疹。

大家可能会发现,现在的很多草莓,个头比原来大了,颜色也很鲜亮,但是吃起来味道却很淡。这样的草莓,大家应该谨慎食用;皮肤病、糖尿病患者等,都应该把它当做一种发物,尽量不要食用。

2. 葡萄或提子。在大家的印象里,很难把葡萄或提子跟发物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有些患者因为过敏来看病,问了半天,他总感觉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最后想起来昨天晚上吃了葡萄或者提子。再继续问,发现患者可不是吃了几颗,而是吃了整整一盆,结果导致了过敏症状。所以,葡萄或提子对于某些人而言,也属于发物的范畴。

3. 春笋。春笋有一个特点,它积蓄了整个冬天的营养和水分,到了春天阳光充足的时候,就憋足了劲来生长,所以春笋的生发之力很足,能鼓舞肝胆。不过,因为春笋里含有难溶性草酸,食用过多容易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另外,肾功能不全者,肾结石、肾炎患者等也不宜食用春笋。

4. 蘑菇。蘑菇是一种动风的发物。吃蘑菇的时候有讲究,那就是不能一顿饭光吃蘑菇,否则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不过,对很多人来讲,蘑菇只是一种菜肴上的点缀,很少有人拿蘑菇当饭吃。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蘑菇的过敏反应不太明显。

5.香椿芽。香椿芽也是一种动风发物。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上就说它:“多食壅气动风,有宿疾者勿食。”也就是说,有宿疾的人,就不要食用香椿芽了,它可能诱发你的旧病。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香椿芽中含有挥发油、芳香族等有机物,食用后容易过敏。

另外,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现在吃香椿芽的季节提前了,不少大棚里栽种的小香椿很早就上市了,可以提前满足一些爱吃香椿饼的人。但是,这样的香椿里可能含有类激素物质,能够诱发身体出现过敏反应,大家应谨慎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发物的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家庭里并不是谁吃了发物都会诱发旧疾或引起过敏。发物还因地而异,比如前面提到的榴莲,它在泰国非常普遍,但并没有见到当地有多少人因此过敏,所以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平时很少吃榴莲,突然一下子吃了很多,可能身体上就会出现过敏反应。

中医自修堂

“风邪致病”是怎么回事

风是春天的主气,中医将风邪称为“百病之长”,意思是说风邪会引领其他邪气,如寒、热、湿等侵袭体内,产生各种疾病。还有一句话叫“无风不作痒”,瘙痒都跟风有一定的关系,而风邪属于阳邪,容易搏于肌表,所以瘙痒容易在头面部出现,甚至延及全身。

春季养生要特别注意预防风邪,如果体内已有风邪,更要慎用动风的发物。体内是否有风邪,具体该如何判断呢?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望诊”来自测一下体内是否有风邪作祟。

1. 看看头发、头皮。如果头发比较干枯,肩膀处总是出现掉落的头皮屑,说明头皮比较干燥,可能存在风邪。

2. 观察胳膊、腿上的皮肤。有的人胳膊上、腿上皮肤非常干燥,总往下掉皮屑。这也是受了风邪的表现,肌表因为得不到水湿的濡养,所以看起来不够滋润。

3. 通过手部、甲沟部的皮肤情况来判断。看手部是否容易出现裂口,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一会儿洗碗,一会儿又要洗衣服,手上容易干裂。还可以看甲沟有没有倒刺。甲沟就是指甲与皮肤交接的地方,这里如果出现了倒刺,甲沟发炎了,说明皮肤比较干燥,可能存在风邪。

有以上三种情况的朋友,很容易中风邪,也很容易在春天出现过敏性症

状,所以更要注意谨慎食用动风的食物,如香椿、蘑菇等。如果特别想吃,

一定不能多吃,还要注意食用前用水焯一下。

千金良方

桑菊蚕茧饮,缓解春季干燥

寻常桑树,竟一身是宝

桑树,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叶子是蚕的主要食物,它的果实又是大家都很喜欢的美味水果。从中医上讲,桑树浑身都是宝:叶、枝、根皮、果均能入药。

桑叶是桑树的叶子,在日本它还被当做长寿茶的原材料。中医认为,桑叶味甘苦、性微寒,能清热也能补虚。桑叶归于肺经,所以能够治疗一些肺系疾病,比如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口干、咽痒等。

用桑叶制作的桑菊饮,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经典名方,用于治疗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的症状。桑叶也入肝经,所以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高血压患者平时可以饮用点桑叶茶,能辅助降血压。

桑树根的皮被称为桑白皮。桑白皮归肺经,能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所以常用来治疗咳嗽痰多之症。不仅如此,它还是皮肤科常用的一味中药。用桑白皮煮水洗头,对由湿热引起的油性脱发有一定疗效。

桑树的果实叫桑葚,紫红的桑葚既是中药,也是一种可口的水果。作为中药来讲,桑葚入肾经,可滋补肾阴。当人到了一定年龄,肾气就不像年轻时那样充足了,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年老体弱者,他们的药方中常会加入桑葚。桑葚作为补药而言,是非常安全的,而且还不上火。平时,桑葚也很适合作为中老年人的日常保健食品。


桑菊蚕茧饮,清咽润喉

这道茶做起来很简单:取干桑叶尖一小撮,蚕茧1~2 个,菊花3~5 朵,一起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即可。桑菊蚕茧饮虽然只有桑叶尖、蚕茧、菊花三种原料,但效果卓著。

首先是桑叶尖。桑叶的功效前面已经提过,它味甘苦寒,入肺、肝二经,能够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止渴。桑叶尖可以在中药店购买,记住一定要购买桑叶尖,而不是普通的大桑叶。家里种有桑树的,也可以自己采集。春天的时候,桑树长出了嫩芽,这时候就可以像采茶叶一样,将嫩尖摘下来,晒干后收藏备用。桑叶尖冲泡的茶水,喝起来口感好,味道也比较清香,没有异味。

其次是蚕茧,蚕茧就是“蚕宝宝的房子”,它不仅可以用来制作丝绸,还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就曾记载它:“煮汁饮,止消渴反胃。”蚕茧能泻膀胱的相火,清肺热,饮用蚕茧泡的水有止渴的作用,所以它在古时候还被用作治疗糖尿病。另外,蚕茧具有助眠作用,它还含有丝胶蛋白等有益物质,可以滋养皮肤、美容祛斑。

需要注意的是,蚕茧不容易泡开,为了将其泡得更彻底,有人会提前拿剪刀将其剪成小块后再冲泡。

最后是菊花。菊花的种类不限,杭菊、贡菊、雪菊皆可,都有清肝明目、降血压的作用。

这道茶对付春天干燥很有效果,非常适合教师、主持人等需要多说话的人士饮用,可以清咽润喉。饮用时,可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适当加减用量。如果有咽喉不适等症,可增加1~2 朵菊花或多放点桑叶;如果有大便稀溏症状,就减少1~2 朵菊花;老年人饮用时,可加 10~20 粒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增加保健功效。

另外,饮用后的茶叶也不要扔掉。桑叶和菊花等晾干后可收集在一起,

最后装成一个桑菊枕,能够清心明目。而蚕茧则可套在手指上,涂抹身上有

疖子或有瘙痒的地方;也可将蚕茧蘸水按摩脸部,起到润滑、滋润的作用。


前言/序言

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自2009 年1 月1 日开播以来,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正是他们每天17:25 在电视机前的忠实守候,给了栏目组一路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经过8 年的风雨洗礼,如今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养生堂》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健康养生普及课堂之一。它影响着、引领着、改变着亿万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为推进“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8 年来,《养生堂》始终将“献给亲人的爱”作为栏目的核心宗旨:不仅要为观众带去健康常识,更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帮助观众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种家人般的情感共鸣,让《养生堂》不同于其他养生节目,能够在理性的医学分析中,渗透进满满的爱与正能量。

2015 年9 月18 日,《养生堂》录制了一期“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别节目。开场时,主持人悦悦特意将姥姥留下的戒指戴在了自己手上——她的姥姥就是因为阿尔茨海默病去世的。而本期嘉宾,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家级名老中医田金洲教授,也是因为母亲逝于阿尔茨海默病,而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正是我们节目组成员以及医疗专家所一直秉持的同理心,让《养生堂》成为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节目。

当然,只有温度和情怀是不够的。《养生堂》一直将权威性、科学性、普及性和公益性作为节目的四大立足点。

权威性是《养生堂》栏目的品质保障。在医疗专家的准入机制上,《养生堂》将健康类节目规定的专家标准不断提高,主讲嘉宾从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一路提升到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8 年来,《养生堂》共邀请了全国权威医疗专家上千人,重磅推出的“院士系列、院长系列、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系列、国医大师和国家级名老中医系列节目”都受到了极大关注。

科学性是《养生堂》栏目的生命基础。养生类节目关乎生命健康,为此,我们坚持与权威医院合作,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手段。我们常年紧密合作的医院包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它们既为栏目提供了专业而稳定的专家资源,也保障了节目内容的科学性。在这个基础上,栏目组依旧坚持深入采访,多方求证,力求得出最可信的结论。我们坚信:赤诚的医者仁心,唯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可以承载。

普及性是《养生堂》栏目的制作标准。我们把“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作为节目制作的“九字宝典”。每一期选题我们都要考虑观众的普遍需求,和主讲专家反复沟通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最大限度地融合专家讲解、病例分析、科学实证、动画演示、道具展示以及体验互动等手段,试图将深奥的医学知识“翻译”成观众一看、一听就懂的电视语言。这一制作过程复杂而艰辛,但一想到观众观看节目时豁然开朗、有所收获的表情,我们便甘之如饴。

公益性是《养生堂》栏目的天然使命。我们积极与国家卫计委、北京市卫计委合作,结合疾病防治日陆续推出了“爱眼日、爱耳日、防治高血压日、防治肥胖日、防治结核病日、护士节”等特别节目。 2016 年3 月24 日的《养生堂》主题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专题节目,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教授全程参加了节目录制,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认可和鼓励。同时,我们每期的主讲嘉宾都是“零片酬”出镜,他们把《养生堂》当成公益讲座,和我们共同维护着《养生堂》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付出总有回报,坚守创造奇迹。随着名气和口碑的不断提高,《养生堂》栏目的观众群体也日益壮大,仅是2015 年一年就拥有7 亿次的累计收看人次。《养生堂》官方微博、微信每天收到的留言也有数千条。不少观众表示:早已将看《养生堂》当做每天的“健康功课”,各种节目笔记已经记了数十本。这些热心观众的反馈对《养生堂》栏目组而言,既是莫大的鼓励,也是

沉甸甸的责任。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仅仅将《养生堂》视频节目做好已远远不够。为方便广大观众朋友更便捷、系统、深入地学习《养生堂》节目中的养生知识,我们以社会热点和观众焦点为依据,将2000 多期的《养生堂》节目去粗取精,重新优化,并组织权威专家整理编写成书。

这套《养生堂》书系涵盖视频节目里的所有优质内容,包括:顺时养生、“三高”、慢性病、心理疾病,以及营养、保健、运动等相关知识。这本《养生堂教你四季不生病》讲的就是中医最为推崇的顺时养生之道。古人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要我们效法自然,与天地相应和。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应该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让人体内的阴阳与自

然的阴阳和谐一致,如此才能让健康常驻,让疾病远离。

我们渴望将最权威的养生知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带到读者身边。因为《养生堂》传递的不止是健康知识,更是人文关怀。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养生堂》节目和这套书,陪你一起穿越人生风雨,在健康的道路上安稳地走下去。


养生之道:顺应四时,调和阴阳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深入阐述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与实践方法。它并非关于某一特定季节的养生指南,而是提供一套贯穿全年、适用于不同体质的整体调理框架。 --- 第一部分:生命的根基——认识人体与自然节律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读 本书首先回归中医最核心的理论基石,摒弃晦涩的古文,以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重塑对“气”、“血”、“津液”的认知。 气机升降与平衡: 详细剖析人体“气”的运行规律,阐述气机郁滞、气虚、气陷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表现。我们不谈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日常疲倦、消化不良、情绪波动等具体症状,引导读者自我察觉气的状态。 阴阳五行与脏腑: 深入探讨五脏(肝、心、脾、肺、肾)在人体结构与功能中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对应自然界的五行属性(木、火、土、金、水)。重点阐述“相生相克”如何指导我们选择食物和生活作息,以维持脏腑间的动态平衡。 经络系统: 介绍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基本走向及其与体表症状的关系。我们提供简易的自我经络触诊方法,帮助读者定位身体的“能量高速公路”中的堵塞点,而非复杂的穴位定位。 第二章:体质辨识与个体化养生 中医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核心在于辨识个体的“体质”。本书提供了详尽的九大类体质辨识指南,侧重于可观察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感受。 九种体质的画像: 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每一类体质都配有详细的生活习惯建议、推荐的食疗药材以及需避开的刺激因素。 体质的动态变化: 强调体质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年龄、环境和生活压力发生漂移。提供定期的“体质自检表”,帮助读者及时调整养生策略,避免体质向病理状态发展。 辨识误区与自我矫正: 澄清常见误区,例如将短期疲劳误判为气虚,或将轻微上火等同于湿热。指导读者区分生理反应与病理信号。 --- 第二部分:顺应天时——跨越四季的精微调控 本书着重于如何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紧密结合,实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我们不局限于单一季节的食谱,而是探讨季节更替带来的“气机转移”。 第三章:春季——生发之气与肝胆的疏泄 春季特点是万物生发,阳气始升。本书强调此时养生的核心是“养肝”,以顺应生发之性。 重点调理: 疏肝理气、助脾健运。强调春季不宜过度剧烈运动,应以舒缓的伸展为主,帮助阳气向上、向外舒展。 饮食侧重: 推荐清淡、微酸、助升发的食物。探讨如何利用时令蔬菜(如豆芽、菠菜)来调和肝气,避免过食辛辣刺激,以防肝火过旺。 情志养护: 阐述春季情绪易波动的原因,提供具体的静心、放空练习,避免忧郁或暴躁情绪对肝气疏泄的阻碍。 第四章:夏季——清凉之性与心火的制约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繁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液大量排出,容易耗伤津液,心火容易亢盛。 重点调理: 养心安神、清热生津。指导读者如何在高温下保持体液平衡,避免过度贪凉,导致寒湿内生。 饮食侧重: 强调“苦味入心”,介绍如何适度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来清泻心火,同时推荐滋阴养液的汤粥。 起居作息: 探讨“午休”对心脏保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炎热天气中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暑湿”对脾胃的侵袭。 第五章:秋季——收敛之气与肺金的清肃 秋季气候渐燥,万物开始凋零,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为越冬做准备。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润燥”和“养肺”。 重点调理: 润肺止咳、养阴生津。详细解析“燥邪”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环境湿度来对抗自然界的干燥。 饮食侧重: 推荐白色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的食疗价值,强调滋润而非油腻。介绍如何利用梨、蜂蜜等天然润燥剂。 情志养护: 秋季易生悲凉之感,本书引导读者通过内心的感恩和沉静来“收敛神志”,将散乱的思绪聚焦于内,为冬季的潜藏积蓄能量。 第六章:冬季——潜藏之性与肾气的固护 冬季是万物闭藏、养精蓄锐的时节,人体应遵循“藏精固气”的原则。这是全年最为关键的“储备期”。 重点调理: 固护肾阳、温补收藏。强调冬季不宜过度发汗,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足部和腰腹部的防护。 饮食侧重: 介绍温热、补益的食物(如羊肉、黑芝麻、核桃),但强调“温补”需适度,过食则容易“闭塞”影响来年春季的生发。 起居与固精: 探讨冬季作息应“早卧晚起”,以顺应日照时间缩短的规律。重点指导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滋养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精。 --- 第三部分:动静结合——贯穿四季的生活实践 本书的实践部分不限于某一个季节,而是提供一套可持续的、可操作的日常保养方法。 第七章:动以养形——适度运动的“度” 运动是“气”流通的必要条件,但过犹不及。 因时制宜的运动选择: 明确指出不同季节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方式。例如,春季宜散步、踏青,夏季宜清晨或傍晚的慢跑,冬季则以室内温和的拉伸为主。 太极与八段锦的精要解析: 挑选出与四季养生理念高度契合的几式动作,配以简图说明,强调动作的缓慢、连贯和呼吸的配合,而非追求高难度。 第八章:静以养神——情绪与睡眠的修炼 精神的稳定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睡眠的质量管理: 结合四季特点,指导读者如何优化睡眠环境和时间,尤其是强调秋季和冬季的“早睡早起”对修复神经系统的关键作用。 日常减压与气机疏导: 提供简易的腹式呼吸法、叩齿法、鸣天鼓等,帮助读者在日常压力下快速平复心神,防止情绪长期压抑演变为脏腑疾病。 第九章:食饮有节——辨证施食的智慧 本书提供一套“功能性”的食疗思路,而非简单的食材罗列。 五味与五脏的对应调理: 详细说明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指导读者根据自身体质和当前季节气候,灵活调整口味比例。例如,当环境偏湿时,应适当增加辛香助脾的食材,减少甘腻之品。 药食同源的日常应用: 介绍十种最常见、最易获得的药食同源材料(如枸杞、红枣、生姜、陈皮),说明它们在不同季节或针对不同症状时的具体用法和剂量建议,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 结语:回归生命的原动力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养生并非一套刻板的规则,而是一种感知自身生命状态、并主动与外部环境进行良性互动的智慧。通过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每个人都能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跨越四季的、稳固的健康屏障。这本书是您通往生命持久活力之路的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调性,我用“温润如玉,润物无声”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词汇去鼓吹疗效,也没有对任何西医或现代医学提出尖锐的批判,它只是非常平静、自信地阐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那种关于平衡、和谐、顺应自然的理念。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特点是,它在介绍每一个养生法门时,都会引用一些古代医家的典籍或民间流传的经验作为佐证,这让所有的论点都显得底气十足,绝非作者个人的臆断。这种“有据可查”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读完之后,我并没有产生那种“我马上就能百病不侵”的错觉,而是获得了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健康心态——即身体的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终身学习和调整。它教会我的不是“秘诀”,而是“方法论”。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年长的亲戚,在你耳边轻声嘱咐你如何照顾好自己,让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找到与自己身体对话的语言。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任何一个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内在宁静与健康的人。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论述疾病预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角。很多养生书都会集中火力解决某一个具体的病症,比如失眠、便秘或者感冒,但这本书的立足点显然更高,它强调的是“治未病”的整体观念。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淡然的笔调告诉我:你身体的很多不适,并非是单一器官出了问题,而是你的生活节奏、饮食结构或者情绪状态整体失衡的体现。我记得有一节专门讲“情志与脾胃的关系”,描述得极为生动,说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或思虑过重的情绪中,脾胃就像是那台不停超负荷运转的磨坊,必然会出问题。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前段时间确实因为工作压力导致消化不良,吃了好多药效果都不理想。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在情绪上来的时候,强迫自己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或者去散散步,而不是直接冲动地去寻求药物干预。这种从源头上调整心态和生活习惯的做法,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更有长远的益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与病痛斗争,而是在教你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食谱或药方,而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带着点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手感,不像现在很多养生书那种过度追求时尚和亮丽的色彩。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个排版,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很舒服,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力。内容上,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动辄鼓吹“速效”或者“秘方”的书籍,翻开第一章,作者就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起居有常”讲起,像一位老中医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顺应天时”的重要性,比如春季如何“生发”,夏季如何“养阳”,那种将自然规律与人体健康紧密结合的论述,让人感觉特别扎实、靠谱。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五脏应四季”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罗列哪个脏器对应哪个季节,而是结合了具体的起居习惯和情志调养,比如提到秋季的“收敛”之气如何影响肺部的健康,并给出了非常生活化的建议,比如少熬夜、多晒太阳,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按摩来辅助调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像我这样对中医理论只有皮毛了解的“小白”,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并且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它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阅的“生活指南”,而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理论教材。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吃什么”或“做什么运动”上,它对“居住环境”和“季节变化对精神的影响”也有深入的探讨,这点是很多同类书籍常常忽略的。比如,书中提到在冬至前后,阳气开始回升,此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室内温度和光照,以更好地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而不是等到春天来了才手忙脚乱地做调整。这种超前的、具有预见性的养生建议,让人感觉作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关于“静坐”和“收敛心神”的论述,它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如何在大都市的喧嚣中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开辟一个“避风港”。作者强调的不是打坐多久,而是如何将“专注”和“宁静”融入到日常的琐事中,比如洗碗、走路时,有意识地去感受水流的温度、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感。这种将高深的养生理论落地到最微小生活细节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倍增,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现原来“养生”并非是额外的负担,而是重新连接生活本身的一种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清晰指引的读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它不是把所有的养生法门一股脑地抛给你,而是像盖楼一样,先打地基,再建主体。开篇着重于“节气”和“体质辨识”,这就像是给你发了一张你自己的“健康地图”,让你明白自己属于哪一类体质,在一年四季中哪些时段需要格外注意。我对照着书里的描述,惊讶地发现自己过去很多“莫名其妙”的亚健康状态,都能在“湿热体质”或“气虚”的描述中找到对应的影子。有了这个基础认知后,后面的内容,比如“饮食调理”和“经络穴位按摩”,才真正变得有针对性。举个例子,书中讲到如何根据不同体质选择润燥的食物,而不是一味推荐大家都说好的“滋补品”,这种个性化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我”而写的。而且,按摩的部分讲解得非常细致,配图虽然简单,但关键穴位的定位描述得足够精确,我甚至不需要旁边有人指导,自己对着镜子就能找到穴位,并且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酸麻感,这让我对自我保健的信心大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