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 [Jean Baudrillard Fragments]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 [Jean Baudrillard Fragme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波德里亚 著,张新木,陈旻乐,李露露 译
图书标签:
  • 后现代主义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理论
  • 法国哲学
  • 鲍德里亚
  • 冷战后
  • 记忆
  • 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06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495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
外文名称:Jean Baudrillard Fragment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1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片段的文字其实就是民主的文字。每个片段都享有一种同等的区别。最平凡的文字却能找到非凡的读者。每个人都会轮流获得权利,以享受自己那光荣的一刻。
  当人们拥有思想之时,他们大多数人都会变成自己思想的寄生虫。
  我们生命的终结是一本崇高的书籍;
  人们无法随意地将其合上或是打开;
  人们想要保存那些自己喜欢的书页;
  但是最后一页已经在我们指尖凋谢;
  幻觉是一种更为巧妙的现实,这个巧妙现实以其自身的消失给幻觉披上现实的外衣。

内容简介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精选自波德里亚写作《终结的幻想》和《完美的罪行》期间的笔记,其话题涉及欧洲与东欧阵营,澳大利亚与纽约,艺术与科学,生命与宇宙,虚无与意义……无论是对自然演变的反思还是对社会进程的洞见,是沉默的智慧还是犀利的批判,皆充满了诗意的冥想与凝练的光芒。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其著作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主要代表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完美的罪行》及系列随笔《冷记忆》等。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1985年起从事符号学研究,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冷记忆》(1-5)等30余部,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
  
  陈晏乐,浙江永康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讲师,教译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参与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圣艾克絮佩里作品集》及外军留学生教材10余部。
  
  李露露,贵州贵阳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教员。主要从事法国文学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参与翻译出版法国社科译著《无边的艺术》及外军留学生教材3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人们很快就会转向反对医学的斗争,而不是与自身的疾病进行斗争。最终只有通过对医学的精神发泄,通过对既能保护又生恐怖的医学器械的发泄,人们才能不经其他任何形式而治愈疾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学是无法回避的。也许医学本身就从巫术中承袭了这种转移疾病的倒错功能。
  只要(海湾)战争还在继续,看守部级机关大门的保安们就依然宽容大度,而一旦风险排除后,他们就变成了严格的执法者。
  当一种功能变得无用时,就越是要加强,这是很正常的事。因此,官僚主义长期以来就是一种过分强化(而又恼人)的功能。同样,广告也以自嘲的方式、反广告和反话的方式加强自己,很久以来,它已经不知道应该遵循什么功能。因此,当其目的烟消云散时,性欲却越来越强(当结果消退时,欲望便在膨胀)。
  因此,抗体也开始发作,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的各种疾病,因为它们意识到,在一个受到超级保护的身体内,自己已无用武之地。他们也像那些保安一样,要挽回他们那龙套角色的尊严。
  在录音室里,你的思绪犹如在讲词提示器上一一而过,你变成了你自己思想的自动读者。尤其是当你的目光碰巧落在了控制屏幕上时,你就能看见你正在实时中讲话。
  在电视摄影厅里,你会感到你的思想正在失去其精神,失去某种品质,人们只能在诱惑或竞争的关系中找到(如果能找到的话)这种品质。人们只有在相异性中才具有精神,即使这些思想处在孤独中亦然。
  ……

前言/序言


《冷记忆(1991-1995)》:一个时代的缩影,个体情感的碎片拼贴 时间,如同河流,裹挟着万物向前奔涌,不留痕迹。然而,在那些看似寻常的岁月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思绪,如同被冻结的冰晶,在意识的深处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或许是某个午后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许是一次心碎的低语,或许是一次与世界的深刻对话。正是这些“冷记忆”,构成了我们个体生命中最真实、最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共同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独特图景。 《冷记忆(1991-1995)》正是这样一部试图捕捉和呈现这些个体情感与时代回响的著作。它并非一本叙事完整的长篇小说,也不是一本系统阐述理论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碎片集,由作者在1991年至1995年间,那些相对静止、内敛的创作片段、随笔、日记式的思考、零散的观察,乃至一些未曾发表过的草稿汇聚而成。这些碎片,看似独立,却又在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线上相互呼应,共同指向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作者在那个特定时空中,对自我、对社会、对存在的独特体悟。 时代背景的回响:风云变幻下的个体视角 1991年至1995年,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的重塑,信息时代的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社会思潮的激荡,共同塑造了这个时期特有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思绪,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感知,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冷记忆》中的碎片,便是作者在这样一种时代语境下的内心独白。它们可能触及到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动,但更多的是侧重于这些宏大事件如何渗透到个体经验之中,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激起涟漪。作者可能在某个片段中,描绘了街头巷尾细微的社会变化,或是对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初探性观察,又或是对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的反思。这些观察,虽然不直接是历史的宏大叙事,却如同显微镜下的切片,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的细微跳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时代议题时,并未采取直接批判或宏观论述的方式。相反,他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化的视角,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来展现时代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侵蚀与重塑。他可能描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感到被淹没;或者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体验到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性。这些碎片,就像是一面面斑驳的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焦虑、迷茫、希望与挣扎。 个体情感的低语:内省、疏离与存在之问 “冷记忆”一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内敛、沉淀、甚至略带忧郁的色彩。它暗示着那些不曾激烈爆发,却在记忆深处长久凝固的情感印记。在《冷记忆》的碎片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个体存在的深刻内省。 他可能在某个睡不着的夜晚,记录下对生命意义的短暂思考,或是对某个逝去瞬间的追忆。这些思考,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它们展现了作者在纷繁世界中,试图寻找内心宁静与自我认同的努力。他可能描绘一种普遍的疏离感,那种在人群中却感到孤独,或者在看似熟悉的环境中,体验到陌生的感受。这种疏离感,并非是抱怨,而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本质的洞察,对个体在社会机器中可能被异化的担忧。 此外,书中也可能穿插着一些更为私人的情感片段。它们或许是对某个爱与失去的微妙描摹,或许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忧伤的抒发,又或许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好感受。这些情感碎片,以一种克制而深刻的方式呈现,不渲染、不煽情,却直抵人心。它们如同散落在记忆长河中的珍珠,虽然不起眼,却有着独特的温润光泽。 作者在书写这些内心情感时,往往采用一种冷静、疏离的笔触,仿佛一位旁观者在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视角,使得读者在感受到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理性距离,去思考这些情感背后的普遍性。他可能通过对梦境的记录,对潜意识的探索,来揭示那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复杂情感。 思想的火花:片段化的哲学与文化观察 《冷记忆》并非纯粹的情感抒发,它也蕴含着作者对社会、文化、哲学等诸多领域的观察与思考。然而,这些思考同样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没有冗长的论证,也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片段,它们可能是一句精炼的格言,一个犀利的洞见,或者一个独特的比喻。 作者可能在某个时刻,对消费文化中的符号进行解构,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意义操纵。他可能对信息时代的传播模式进行反思,探讨技术进步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影响。他甚至可能触及到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如时间、真实、虚无等,但这些思考并非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现象来加以引申。 这些思想的火花,往往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它们可能是在某个瞬间的顿悟,或者是在一次看似随意的交流中产生的灵感。作者的表达方式,常常带有诗意的朦胧,以及一种独特的批判性。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 例如,作者可能在某处提到,“当一切都变得透明,我们反而失去了观看的深度。”这句话,简洁有力,却引人深思,它可能是在对信息过载的时代进行隐喻,也可能是在探讨真实与表象的关系。又比如,“我们沉溺于模拟的真实,以至于忘记了真实的模样。”这种表述,便是作者对后现代社会一种深刻的洞察。 艺术的呈现:语言的精炼与意象的营造 《冷记忆》在语言风格上,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由于是碎片化的呈现,作者对文字的运用显得尤为精炼和考究。他可能运用短句,营造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感;也可能使用长句,展现一种沉思、流淌的意境。 语言的意象营造,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这些意象,或许带有冷峻、疏离的特质,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他可能会用“冰冷的星光”、“寂静的潮汐”、“破碎的镜面”等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孤寂、时间的流逝或认知的碎片化。 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冷记忆》不仅仅是一本思想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艺术美感的文字作品。它邀请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去品味语言的韵味,去感受文字所构建的氛围。 阅读的邀请:一次碎片化的探索之旅 《冷记忆(1991-1995)》并非一本可以被轻易“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进行一次碎片化的探索之旅。你可以随意翻开任何一个页面,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思绪,去体验他所感知到的时代脉搏,去触碰他所记录下的内心低语。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可以是断续的,可以是跳跃的。你可以在某个安静的时刻,独自品味其中的某一个片段;也可以在与朋友交流时,分享书中某个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它不需要你一口气读完,也不需要你强求理解每一个片段背后的所有含义。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相呼应的部分,能够激发你的思考,能够让你对这个时代,对个体生命,产生更深的理解。 《冷记忆》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过去的时光,也映照出我们自身。它以一种克制而深刻的方式,呈现了那个特定时期,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轨迹。阅读它,就像是在挖掘被冰封的记忆,在那些看似静止的片段中,发现涌动的生命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它或许会让你感到一丝寒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启迪,一种对存在本身的全新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那个“棱镜”的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更像是对书中内容的隐喻——多角度的审视,以及对现实世界不同侧面的折射。鲍德里亚的作品,我一直觉得读起来需要一种特别的心境,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易于消化,而是需要读者沉下心来,跟着他的思路去思考,去质疑。这次的《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听名字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冷记忆”这个词,给我一种既疏离又迫近的感受,仿佛是那些被时间冷却,但又潜藏着巨大能量的过去片段。我猜想,这或许是他对那个特定时期,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略,却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事件、观念或情绪的私人记录。1991-1995年,这是一个新旧世界交替的关键节点,信息爆炸的开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些都为鲍德里亚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我非常期待,能在这些“断片”中,发现他独特的视角,以及他对我们当下所处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的装帧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一本承载了时代印记的旧相册,又像是某种神秘仪式的器皿。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视觉冲击力,棱镜的意象隐喻着多重视角和破碎的现实,让人在翻开前就已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一直对让·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尤其是他关于符号、仿真和消费社会的反思。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号,就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1991-1995年,这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充满变革的时期,冷战刚刚结束,信息技术开始萌芽,消费主义的浪潮愈演愈烈。鲍德里亚在这个时间段的思考,想必会捕捉到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刻症结。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通过他独特的碎片化叙事,去理解那些“冷记忆”所承载的、被遗忘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当下的信息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实验室,等待着我去探索,去解构,去重构。

评分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这个系列,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所引进的书籍,大多具备着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而《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这个书名,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鲍德里亚,这位后现代思想的巨擘,他的每一次发声都足以引起学界的震动。我一直认为,他的文字并非是线性的叙事,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巧的陷阱,引诱读者进入一个由符号和意义构建的迷宫。这次以“断片集”的形式呈现,更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推向了极致。我想象中的“冷记忆”,或许不是什么感性的伤怀,而是他对那个特定年代,那些正在发生的、或者已经过去但依旧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思潮、文化现象的冷静观察和深刻剖析。1991-1995年,恰逢世界格局剧变,科技飞速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全面渗透的时期,鲍德里亚在这个节点上的思考,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断片集”中,感受到他独特而锐利的目光,捕捉到那些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的真实。

评分

读到《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这个书名,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鲍德里亚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智慧和对现代性的尖锐剖析。我记得他的《消费社会》和《拟像与仿真》,那些论述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由符号和影像构筑的超现实世界。而“断片集”的命名,预示着一种非线性、跳跃式的思维方式,这恰恰是鲍德里亚哲学的一大特色。我设想,这本集子可能收录了他在此期间一些零散的思考、随笔,甚至是一些未曾正式发表的观点。这些“冷记忆”,或许不是那种温暖的情感回忆,而是那些被冰封、被忽略、却又在某个时刻会重新浮现的思想火花。1991-1995年,这段历史的空白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诸多矛盾和冲突开始显现的时期。我很想知道,鲍德里亚是如何在这些碎片化的观察中,捕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以及他如何用他那极具辨识度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思绪呈现出来。

评分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这个系列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深度和品质的追求。而《断片集:冷记忆(1991-1995)》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沉甸甸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已经足以吸引我。鲍德里亚,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个对后现代思潮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思想的风暴。他的哲学常常是一种颠覆性的,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我尤其对“断片集”这个形式感到好奇。不同于系统性的理论著作,断片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能捕捉到思想瞬间的灵光,或是那些难以被逻辑串联起来的直觉。我想象中的“冷记忆”,或许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文化潮流、甚至是一些哲学思辨的零散记录,这些记录虽然彼此独立,但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他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感知。1991-1995年,这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和转折的五年,我想知道鲍德里亚是如何在这些看似杂乱的碎片中,找到他独特的洞察力,并将它们转化为引人深思的文字。

评分

整本书不是通篇,一段一段的,语言简练内涵深奥,很有可读性。之前买过第一本,这次趁活动凑齐冷记忆。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发货快,质量好!

评分

1966年,波德里亚在巴黎第十大学(楠泰尔学院)获得了一份教席,但两年后学生运动爆发。这时,他开始与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发生联系,但在政治立场上,却在激进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决定论之间采取了折衷态度,与当时知识分子的主流姿态产生了偏离。波德里亚曾回顾道:“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一条迂回进入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由此,足见他在体制内来“反体制”的革命态度,尽管他曾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学术体制之中,而且始终生活在其中,并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了基本的认同。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头衔后,波德里亚辞去了大学教职,开始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20世纪90年代末期,波德里亚竟然又因摄影而赢得赞誉,并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举办了摄影展,从而呈现出与一般的社会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评分

大多数人都认为强大而持久的现实主义绘画在20世纪艺术领域日渐式微。然后,《全球视野艺术丛书: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对这个重要命题首次展开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表明:与这种看法相反,现实主义一直在延续并充满了活力,而且趋向多样化。  从整个20世纪来看,美国和欧洲画坛上的现实主义发生过躁动和变革——从伊肯斯、贝洛斯、霍默到维亚尔、席勒、莫兰迪、霍珀、贾科梅蒂,直到巴尔蒂斯、弗洛伊德和霍克尼。作者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绘画发生现实主义转变的历史和与此相关的主要艺术背景。受现实主义多样化影响,加上各种政治冲突和新视觉技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原本就有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更新。论述主题包罗万象,关注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固有的密切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的维度和其潜在的更为客观的学术性共同外延。通常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些艺术家作品内部,像塞尚自己和稍后的画家如乔治·莫兰迪。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我们又能从美国画家菲利普·埃弗古德、德国人奥托·迪克斯和乔治·格罗茨那里找到别样版本的现实主义,即用叙事和讽刺来突出描绘主体粗俗的一面,并且旗帜鲜明地否定学术化。这种讽刺性的现实主义本身就有久远的祖先,威廉·荷加斯和扬·斯特恩等人时不时地通过讽刺性作品揭示这种内在。在戈雅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令人生厌的内在。

评分

之后,他于1979年写下《论诱惑》一书,试图用诱惑这样的美文学的、空洞的反奉行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要借此划分出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的根本异质性。接着,他又创作了《拟像与拟真》一书,深刻讨论了”拟像“与”拟真“这个语境的逻辑。波德里亚很有创造性地描述了这个幻境的产生:文艺复兴阶段,资本主义兴起,拟像在“模仿”基础上建立,效仿自然,服从自然,是简单二元性的,他称之为“价值自然规律”(不符合历史,简单生产早就存在);工业时代,拟像是“生产”,人不再是根据自然原型来加工,而是生产出在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并且不断复制扩大再生产这表现为破坏自然秩序,这一阶段受“商品价值规律”支配,人在物质生产中迷失自我,即马克思所谓人被异化。第三阶段,进入“手代码支配的阶段”,即拟真社会,“这是起源和目的性的颠覆,因为各种形式全都变了,因此它们不是机械化在生产出来的,而是根据他们的复制性本身设计出来的,是从一个被称为模式的生产核心散射出来的。”(《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在这个时代中,人不在直接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而是在通过拟真建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无对象也无指涉物,可以成为自体生产的结构性价值世界,就像在众多镜像中迷失一样,但人却觉察不到,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骇客帝国》,此片就是受拟像——拟真逻辑启发的,片中有主人公手捧《拟像与拟真》一书。人如何走出这异化了三次方的幻境?波德里亚似乎只留下了恐怖的疑问,和这疑问的回声~~

评分

非常感谢快递小哥的辛苦!!!送货很快很好的,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评分

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头衔后,波德里亚辞去了大学教职,开始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20世纪90年代末期,波德里亚竟然又因摄影而赢得赞誉,并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举办了摄影展,从而呈现出与一般的社会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评分

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又译为《符号交换与死亡》)是其代表作,该书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而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消费社会》是他使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批判消费社会状况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却直接指向了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图景。

评分

买书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读书的速度,囤书是一种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