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治國策》是波斯人尼紮姆·莫爾剋的一部名著,他是塞爾柱突厥帝國的宰相,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治國策》中他闡述瞭如果治理國傢,是一部研究當時曆史(9—11世紀)很好的一手資料,同時也是中東一帶最早的行政學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英譯本緒論
原書序言
第l章 論幸運之輪的轉動及對“世界之主”的贊頌
第2章 論真主賦予國王恩惠的限度
第3章 論糾錯揚善和主持公正的上朝
第4章 對收稅者及宰相的事務進行持久的調查
第5章 關於土地代理者及他們對待農民的調查
第6章 論法官、傳教士和監察官工作的重要性
第7章 論獲悉稅官、法官、警察和市長諸類官員行為的情報及對他們的審查
第8章 論對宗教、宗教法之類問題的詢問調查
第9章 關於領主及其津貼
第lO章 論情報員和書記及其在管理國傢事務中的重要性
第11章 論對朝廷最高命令和布告的尊重
第12章 論朝廷派侍衛處理重大事務
第13章 論密探的派遣和使用
第14章 關於雇傭信使和交通員
第15章 論頒布口諭的重要性
第16章 關於王室管傢及職責的重要性
第17章 關於國王的好友和熟友的舉止行為
第l8章 論如何嚮學者和有經驗者請教
第19章 關於特種〔衛兵〕及其裝備和管理
第20章 論寶石裝飾武器的供應和使用
第2l章 關於使節及其待遇
第22章 論驛站和驛館的儲備
第23章 論軍餉的支付
第24章 論創建多種族部隊
第25章 論朝廷扣押人質
第26章 論土庫曼人以侍衛身份在軍中服役
第27章 論組織奴隸勞動
第28章 論公開和單獨接見
第29章 論酒宴的規章製度
第30章 論值班奴隸及侍從的崗位
第3l章 關於士兵、侍從和雇員的要求和請求
第32章 論戰爭和遠徵時的備戰武器和設備
第33章 論懲罰身居高位的罪犯和有過錯者
第34章 關於夜班警衛、衛士和看門人
第35章 論盛宴的安排
第36章 論對僕人、奴隸價值的報償
第37章 論對農民的狀況及其攤派采取謹慎態度
第38章 論國王草率處事的失策
第39章 關於衛兵、持權杖者的指揮者及懲罰手段
第二部分
第40章 對上帝創造之生物錶示仁慈及將所有錯誤習俗恢復適當的秩序
第4l章 關於不要把兩個職務給予一個人;論把職務給失業者和讓他們擺脫貧睏;論把職務給正教信仰及齣身好的人,不啓用異教和邪教教義者,並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42章 關於戴麵紗者
第43章 揭露敵視伊斯蘭教和國傢的異教徒的事實
第44章 馬茲達剋起義及其教義;正義者奴細爾汪如何摧毀
他及其信徒
第45章 尼沙普爾的昔班德.馬奇及其在雷伊的起義
第46章 卡爾馬特和巴頹尼教派的興起及其邪教教義(願安拉詛咒它們)
第47章 庫拉馬丁教在伊斯法罕的興起
第48章 關於財富及其保管手續和條例
第49章 關於處理原告、答復和執法
第50章 論保留各省稅收賬目及處理它的方法
題記
圖書館管理員的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書摘
第1章 論幸運之輪的轉動及
對“世界之主”的贊頌
1.在任何年代和仟何時候,真主(至高無上的)在人類挑選一個成員,賦予他王者之美德,把世界之利益及其奴僕之福利托付於他。真主告誡此人,要把腐化、糜亂和衝突拒之門外。真主給予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尊嚴與權威,在他公正的統治下,這些人可以過著持久安寜的生活,他們甚至希望他的統治繼續下去。
2.無論何時(安拉庇護我們!)隻要有奴僕違令或忽視神旨之舉,或者齣現對真主(至高無上的)的命令不忠或忽視的行為,真主將磨練他們,使他們嘗到因其行為而應得的懲罰——願真主不要給我們安排這樣的命運,使我們遠離這樣的災難!——無疑,真主的憤怒將會降臨到這些人頭上,他們會因不服從的卑劣行為而被真主拋棄;王位隨之消失,反抗之劍齣鞘,鮮血流淌,暴力做瞭它所想做的事,直到這些不信神的人在動亂和流血中全部被消滅,世界擺脫和掃清瞭罪惡。經曆這些不信神者的罪惡,許多無辜清白的人也會在混亂中死去;這就好比蘆葦蕩燒起來之時,所有乾燥之物都會被吞噬,而許多濕柴也因靠近乾燥之物而被燒焦一樣。
3.根據神的法令,每個人都可獲得繁榮和力量,根據他的功過,真主賜予他好運和給予他聰明智慧;以此,他可以雇傭他的屬從,並根據每一個屬下的優點授予適閤於他們能力的高官和地位.他從這些人中選拔大臣及官員,賦予他們職位和官階,他依靠他們.有效地管理教俗事務。如果他的臣民遵循服從之道,並勤於職守,那麼,他要在艱難睏苦的時候使他們不感到憂慮,以便他們能夠在他的公正統治下度過他們的任期。如果他的一位官員或大臣做瞭不正當的事或有壓製行為,他隻有讓此人留在原來的位置上,纔能使之改正,在勸告或處罰之後有起色,從疏忽大意的睡夢中覺醒;如果他仍未能改正,那麼他將不再留用,而以勝任者取代他;一旦他的臣民不知好歹,意識不到自己的舒適,而心存逆反,假裝任性,做些齣格之事,他要對他們的不端行為提齣警告,並依情節對其罪行進行懲罰。其後,他要以寬恕和赦免對待他們的罪行。此外,他還要做一些與文明發展有關的事情,如建地下水渠、挖大運河,在大河上架橋,復興村莊和農場,加固防禦工事、建築新城鎮、興建高樓大廈;他還要在交通要道旁建客棧,為那些求知者建學校;他將因此而流芳百世,他將為來世積善果,神將賜福於他。
……
好的,請看以下為您準備的關於《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治國策》之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 --- 圖書名稱:理想國 (The Republic) 作者:柏拉圖 (Plato) 內容簡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最負盛名且最具影響力的對話錄之一,被譽為西方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的奠基之作。這部鴻篇巨製不僅探討瞭正義的本質,更構建瞭一個關於理想城邦(Kallipolis)的宏偉藍圖,深刻影響瞭後世兩韆多年的思想史。 全書以蘇格拉底為主要發言人,通過一係列與不同人物的辯論與探討,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柏拉圖的哲學體係。對話開始於對“正義”的日常理解的質疑,隨後,蘇格拉底引導對話者們將目光投嚮一個更大、更清晰的結構——城邦。柏拉圖認為,研究城邦的結構和職能,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個體靈魂的結構和正義。 城邦的構建與三級結構 柏拉圖在書中描繪瞭一個建立在“天賦”與“分工”基礎上的理想城邦。他將其劃分為三個嚴格對應的階層,每個階層都承擔著特定的社會功能,並由一種特定的德性所主導: 1. 生産者階層(Appetitive Part/欲望部分): 這一階層主要負責滿足城邦的物質需求,包括農民、工匠和商人。他們受“欲望”的驅使,主要德性是“節製”(Temperance)。 2. 護衛者階層(Spirited Part/激情部分): 這一階層負責城邦的安全與防衛。他們英勇、富有激情,主要德性是“勇敢”(Courage)。 3. 統治者階層(Rational Part/理性部分): 這一階層是城邦的最高管理者,他們掌握瞭智慧與真理。他們不追求財富或權力,而是緻力於城邦的整體福祉,其核心德性是“智慧”(Wisdom)。 哲學王與教育體係 《理想國》的核心論斷之一是“哲學王”理論。柏拉圖堅信,隻有那些真正洞悉瞭“理念”(Forms,特彆是“善的理念”)的哲學傢,纔有資格成為城邦的最高統治者。他們不是因為喜愛權力而統治,而是因為責任感和對真理的認識。 為瞭培養齣哲學傢,柏拉圖詳盡規劃瞭一套嚴苛而漫長的教育製度。這套製度貫穿個體從幼年到中年的整個過程,涵蓋瞭音樂、體育、算術、幾何、天文等學科的學習,最終通過辯證法(Dialectics)的訓練,使未來的統治者能夠脫離感官世界的錶象,直觀地把握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 洞穴寓言與理念論 書中著名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是理解柏拉圖認識論的關鍵。寓言描述瞭一群自幼被鎖在洞穴中,隻能看到牆壁上影子的人們。對他們而言,影子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當其中一人掙脫束縛,走齣洞穴,看到瞭太陽(象徵“善的理念”)時,他纔真正認識瞭實在。這個寓言闡明瞭知識的層級——從基於感官經驗的“意見”(Doxa)到基於理性的“知識”(Episteme),強調瞭哲學傢從幻象走嚮真理的艱辛曆程。 靈魂的正義與城邦的正義 柏拉圖最終將城邦的和諧與個體的正義聯係起來。一個正義的靈魂,是其三個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各司其職,並在理性的領導下達到和諧狀態。同樣,一個正義的城邦,是其三個階層各盡其責,並由哲學王引導,整體保持平衡與秩序。城邦中的正義並非簡單的法律遵守,而是一種內在的、結構性的健康狀態。 藝術、愛情與城邦的衰落 在後續的篇章中,柏拉圖還深入探討瞭政治形態的演變,從理想的貴族製(哲學傢統治)逐步退化為榮譽製(武士統治)、寡頭製(財富統治)、民主製(自由放縱)乃至最差的僭主製(暴政)。他嚴厲批評瞭模仿性藝術(如詩歌和戲劇),認為它們僅僅是現實的影子,會進一步削弱靈魂對真理的追求,因此在理想城邦中應受到嚴格限製。此外,書中對愛情(Eros)的探討,特彆是“柏拉圖式的愛”,也被視為一種引導靈魂嚮上攀升,最終與美和善結閤的動力。 《理想國》是一部橫跨政治學、倫理學、認識論和形而上學領域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提齣的問題和構建的體係,至今仍是所有嚴肅思想傢必須麵對的起點與挑戰。 --- 圖書名稱:國父之問:亞裏士多德政治學 作者:亞裏士多德 (Aristotle) 內容簡介 《政治學》是古希臘哲學傢亞裏士多德留下的關於政治理論、城邦結構、憲法分析和公民實踐的裏程碑式著作。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著重於構建一個完美但可能遙不可及的藍圖,那麼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則是一部建立在對現實世界、對曆史案例的細緻觀察和歸納之上的經驗主義政治科學經典。亞裏士多德明確指齣:“人是天生的政治的動物(Zoon Politikon)”,城邦(Polis)是人類實現其最高善(Eudaimonia,通常譯為“幸福”或“繁榮”)的必要場所。 從傢庭到城邦的邏輯遞進 亞裏士多德的論證結構是係統且層層推進的。他從研究城邦的最小構成單位——傢庭(Oikos)——開始。他分析瞭傢庭中主人與奴隸、丈夫與妻子之間的關係,並首次對私有製進行瞭係統的辯護,反對柏拉圖公有製的提議。 他隨後探討瞭村社(Village),最終歸結到城邦。城邦被定義為“一個自足的、完整的共同體,其目的在於最高善”。城邦並非僅僅為瞭生命存續而存在,而是為瞭“美好的生活”而建立。 公民身份與憲法分類 《政治學》的一大貢獻是對“公民”概念的界定。亞裏士多德認為,公民的本質在於參與城邦的審判和行政決策。他清晰地排除瞭奴隸、工匠、外邦人和婦女的公民資格,將政治權力的核心限定在具有閑暇、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自由公民之中。 在對現有城邦進行廣泛考察(據稱亞裏士多德及其學生考察瞭158種憲法)的基礎上,他建立瞭一套經典的憲法分類體係。他根據“誰統治”和“為誰統治”兩個維度進行劃分: | 統治者人數 | 正式政體(為共同體利益) | 變態政體(為統治者自身利益) | | :--- | :--- | :--- | | 一人 | 王政(Monarchy) | 僭主製(Tyranny) | | 少數人 |Aristocracy(貴族製/賢人治國) | Oligarchy(寡頭製/富人治國) | | 多數人 |Politeia(共和製/混閤政體) | Democracy(平民製/暴民政治) | 亞裏士多德尤其推崇“共和製”(Politeia),認為它是一種由中産階級主導的混閤政體,能夠平衡寡頭的財富偏見和民主的貧民衝動,是現實中最可行的“良好政體”。 關於財産、奴隸製與教育 亞裏士多德對奴隸製的辯護是其著作中爭議最大的一部分。他認為存在“天生的奴隸”,這些人缺乏完全的理性能力,但具備行動能力,他們通過服務於主人,可以幫助主人實現閑暇,從而投身於政治活動,達到他們作為人的潛能。 在經濟方麵,他雖然支持私有財産,但反對無限製的纍積財富(即反對高利貸和過度囤積),認為財産應服務於城邦的需要,而非成為目的本身。 在教育方麵,他強調城邦應承擔起對未來公民的統一培養責任,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德性和政治能力,使公民能夠在城邦中過上至善的生活。 中道原則與實踐智慧 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哲學深受其倫理學“中道”(Golden Mean)思想的影響。他反對極端,無論是極端的寡頭統治還是極端的民主統治。他倡導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並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實踐智慧”(Phronesis),即根據具體情境做齣閤乎德性的判斷的能力。 《政治學》是一部務實且細緻的政治分析手冊,它通過對現實的解剖,指齣瞭一個穩定、繁榮的城邦所依賴的結構性要素、法律基礎以及公民的德性要求。它為後世的政治學者提供瞭研究國傢結構的嚴謹方法論。 --- 圖書名稱:君主論 (The Prince) 作者: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Niccolò Machiavelli) 內容簡介 《君主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政治思想傢尼科洛·馬基雅維利在1513年寫就、後於1532年齣版的一部探討政治權力獲取、鞏固與維護的經典論著。這本書並非一部關於理想道德的哲學著作,而是一本極其務實、甚至可以說是冷酷的政治手冊,直接嚮有誌於建立或鞏固世俗權力的統治者提供建議。 現實主義政治的奠基 馬基雅維利的核心齣發點是徹底的政治現實主義。他認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私、忘恩負義、易變和貪婪的。君主的首要任務不是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是確保國傢的生存和穩定。因此,君主必須學會“不善良”,必要時采取被傳統道德所不齒的手段。 他鮮明地劃分瞭“應該是什麼”(理想狀態)和“實際是什麼”(現實運作)。政治的邏輯是獨立於宗教和傳統倫理的,它有著自己獨立運行的法則。 力量與形象的平衡:獅子與狐狸 《君主論》中最著名的比喻之一是君主必須像“狐狸一樣狡猾,像獅子一樣凶猛”。 1. 獅子的力量(武力): 君主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對暴力的掌控能力。馬基雅維利極力主張君主應該擁有自己的國民軍隊,而非依賴雇傭兵或援軍,因為前者忠誠可靠,後者則不可信賴且危險。 2. 狐狸的狡猾(權謀): 君主必須擅長欺騙和僞裝。為瞭維持統治,君主無需真正擁有所有美德(如仁慈、誠信、虔誠),但必須讓自己看起來擁有這些美德。 愛戴與畏懼的取捨 馬基雅維利提齣瞭一個著名的難題:君主是應該被愛戴還是被畏懼?他的結論是:如果必須二選一,被畏懼遠比被愛戴更安全。因為愛戴是建立在君主施予恩惠的基礎上,易受人性變遷的影響而消逝;而畏懼則建立在對懲罰的恐懼上,這種恐懼是持續且可靠的。但他強調,君主被畏懼不等於被憎恨。被憎恨是危險的,君主應極力避免奪取臣民的財産和婦女,這是最容易招緻仇恨的行為。 “目的證明手段的正當性” 盡管馬基雅維利從未直接寫下“目的證明手段的正當性”這句話,但該書的核心思想卻深刻地體現瞭這一原則。君主的行為必須以維持國傢權力(即政治目的)為最終標準。如果為瞭國傢的長治久安,使用殘暴手段是必要的,那麼這種殘暴就是“被善用”的,因為它能夠帶來長遠的和平與秩序。反之,如果仁慈導緻瞭國傢的混亂和覆滅,這種仁慈就是“被惡用”的。 “命運”(Fortuna)與“能力”(Virtù) 馬基雅維利承認,人的行動受到“命運”(Fortuna,即不可預測的運氣、外部環境)的製約,他估計命運大約控製著一半的事務。然而,君主必須依靠自身的“能力”(Virtù,指的不是傳統道德意義上的美德,而是能力、魄力、果斷和政治手腕)去應對和駕馭命運的衝擊。一個有“能力”的君主,應像麵對洪水泛濫的河流一樣,預先築堤,以應對無法避免的災禍。 《君主論》以其對權力運行機製的坦誠剖析,挑戰瞭中世紀以來的政治倫理觀,是現代政治學領域中不可迴避的經典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