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墨宝·宋代行书:苏轼·墨迹选(二)

天下墨宝·宋代行书:苏轼·墨迹选(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书法
  • 苏轼
  • 行书
  • 墨迹
  • 书法作品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古籍
  • 墨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16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48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下墨宝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下墨宝·宋代行书:苏轼·墨迹选(二)》收其墨迹《李太白仙诗卷》、《次辩才韵诗帖》、《吏部陈公诗跋》、《新岁展庆帖》等十七件墨迹。其中《李太白仙诗卷》书于元佑八年,此件纵三十四厘米,横一百一十一厘米,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次辩才韵诗帖》纵二十九厘米,横四十七点九厘米;《吏部陈公诗跋》纵二十七点八厘米,横六十点八厘米;《东武帖》约书于元佑四年,纵二十八点七厘米,横二十二厘米;《次韵秦太虚诗帖》约书于元丰二年,纵三十点七厘米,横四十五点三厘米;《获见帖》约书于元丰五年,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三十八点四厘米;《渡海帖》约书于元符三年,纵二十八点六厘米,横四十点二厘米;《归安丘园帖》约书于元佑元年,纵二十五点六厘米,横三十一厘米;《北游帖》约书于元丰二年,纵二十六点一厘米,横二十九点五厘米;《一夜帖》为元丰年间书于黄州,纵二十七点六厘米;《覆盆子帖》亦为元丰年间书于黄州,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江上帖》书于靖国元年,纵横均三十厘米左右。以上十一件墨迹,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元丰年间书于黄州,其规格分别是纵三十点二厘米,横四十八点八厘米和纵二十九点五厘米,横四十五点一厘米;《归院帖》是苏轼为翰林学士时书,纵三十五点一厘米,横十二点四厘米;《治平帖》是其三十余岁时书,纵二十九点二厘米,横四十五点二厘米;《题王诜诗帖》纵二十九点九厘米,横二十五点七厘米。以上五件墨迹藏于故宫博物院。

内页插图

目录

《天下墨宝 苏轼墨迹选 2》目录。

前言/序言


翰墨流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精品赏鉴 本书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鉴赏指南。我们精选了自先秦至清末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通过对这些瑰宝的细致梳理与专业解读,力求展现中国书法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 全书内容涵盖篆、隶、草、行、楷五体,每一种书体都配有详尽的理论阐述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我们不仅关注书法作品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深入挖掘每件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书家心性以及文化内涵,力求达到“以形见神,以法溯源”的境界。 第一部分:古风肇始——篆隶的演变与定型 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的早期形态,即篆书和隶书。 第一章:金文与石鼓:远古的回响 金文的时代特征与铭刻技艺: 探讨商周青铜器铭文(金文)的形成背景、内容主题(如祭祀、册命、战争),及其在字体结构上的古朴与庄重。重点分析其线条的肥瘦、转折的方圆,以及朱书、墨书向刻铸的过渡。 石鼓文的古拙之美: 详细解读被誉为“篆书之祖”的石鼓文。分析其雄浑的结体、独特的笔画处理,如何体现周代籀文的规范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第二章:秦系统一与小篆的规范 书同文的意义: 阐述秦始皇统一文字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奠基作用。 李斯与小篆的典范: 深入剖析以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为代表的小篆风格,探究其圆转流畅、匀称工整的审美取向,以及对笔画提按顿挫的初步体现。 第三章:隶变之风——汉隶的雄强与开张 隶书的诞生与成熟: 详细叙述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蚕头燕尾”的典型特征及其产生的审美功能。 碑刻中的盛唐气象: 选取汉代重要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隶书如何展现出汉代磅礴大气的时代精神,从工整秀丽到雄健古拙的多样面貌。 第二部分:两晋风韵——草书与楷书的勃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草书和楷书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各自的规范和艺术高度。 第四章:章草的韵律:从实用到艺术 章草的源流与特点: 梳理张芝、索靖等人的贡献,探讨章草如何在楷化过程中保持古朴与连属的特质。 第五章:今草的飞扬:书圣的时代 王羲之与《十七帖》的传承: 考察今草的形成,重点分析张旭、怀素的“颠张醉素”如何将草书推向极致的自由与奔放。讨论其笔势连绵、字形欹侧、墨色浓淡的变化如何表达书家澎湃的情感。 第六章:楷书的定型:初唐的法度森严 楷书的成熟与流派: 阐述楷书(真书)在魏晋时期确立的笔画规范。 欧阳询的险峻: 分析欧体的结构特点——方正险绝,笔力劲健,如危塔峻岭。 虞世南与褚遂良的温润: 对比分析虞书的圆融内含和褚书的秀逸多姿。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法度的极致与个性的张扬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顶峰,群星璀璨,风格各异。 第七章:颜筋柳骨:唐楷的双峰并峙 颜真卿的博大浑厚: 深入剖析颜体的雄强、丰满、寓方于圆的特点,探讨颜体如何体现盛唐士人的气度和担当。重点解读其横画如“万岁枯藤”,点画如“金刚杵”的笔法意境。 柳公权的清劲瘦硬: 分析柳体的结构严谨、骨力洞达,以及其清健瘦硬的笔势对后世的影响。 第八章:唐代行书的典范 “二王”余绪: 回溯王羲之、王献之在唐代的巨大影响力,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晋韵。 草书的巅峰再现: 侧重于张旭、怀素,解析其作品中“疾速”与“迟滞”的辩证关系,以及墨法在烘托情绪上的作用。 第四部分:宋元的创新与文人书风 宋代书法不再拘泥于唐代的法度,转而追求“意”与“趣”,文人书风成为主流。 第九章:宋四家的行书探索 苏轼的丰腴与意趣: 探讨苏轼书法中“丰腴”、“拙朴”的独特风格,分析其如何将诗词意境融入笔端,形成“我书意造,独与神遇而不期”的境界。 黄庭坚的奇崛与长枪大戟: 重点解析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体,分析其左伸右缩、笔势纵横的章法布局。 米芾的潇洒与“刷字”: 细致辨析米芾的连带、欹侧和飞白,探讨其“八面出锋”对行书速度与洒脱感的提升。 第十章:元代的复古与创新 赵孟頫的“归晋”: 介绍赵孟頫倡导的“复归晋唐”思潮,分析其书法在秀美中蕴含的传统功力。 延续与发展: 简述其他元代重要书家(如鲜于枢、杨维桢)在继承宋代文人趣味的同时,对笔墨技巧的进一步拓展。 第五部分:明清的流变与书学的回归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激烈的冲突。 第十一章:明代书风的转向 台阁体与尚意派的对立: 分析以台阁体为代表的工整书风,以及吴门画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对晋唐风韵的重新发掘。 狂草的回归: 重点介绍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等人的大草,分析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了怀素的奔放,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反传统精神。 第十二章:清代的帖学与碑学 帖学的集大成: 介绍董其昌、王铎等人的贡献,他们对二王尺牍的深入钻研,形成了清代帖学的主流。 碑学的兴起: 详述邓石如、包世臣等如何倡导碑学,将金石入书,对楷书和篆隶的线条结构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为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全书以精美的黑白图版辅助说明,并附有重要的书法史料和重要的书家小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具有学术深度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鉴赏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值得特别称赞,它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书法学习者都非常友好。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先从那些结构相对稳定、笔画清晰的作品入手,感受行书的结构美感;而对于进阶者,则可以重点临摹那些笔意奔放、神采飞扬的长卷或信札,揣摩如何在保持可识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的情感和书写个性。影印的清晰度确保了即便是微小的笔锋转折也能被捕捉,这在临摹过程中至关重要。此外,册页的尺寸设计也相当合理,既保证了作品的展现尺度,又方便日常展开练习和携带翻阅。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瑰宝负责任的呈现,无论你是想深入研究宋代书法史,还是仅仅想陶冶性情,这本书都绝对不会让你感到失望,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藏品而非一般的出版物。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角度非常巧妙,它不像有些选集那样仅仅罗列名作,而是似乎在遵循一条隐秘的叙事线索,引导读者去体会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心境的微妙变化。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些相对不那么为人熟知的信札和题跋,这些“非正式”的作品往往更能体现出苏轼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性情,那份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豁达,透过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某几页中展现的用笔顿挫,那种“不拘泥于形,而重在传神”的洒脱,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传统楷书规范的刻板印象。通过对比同一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能清晰地看到苏轼是如何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灵活调整自己的书写策略的。这种深入到创作语境中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鉴赏深度,绝非走马观花的简单汇编。

评分

从纯粹的艺术审美角度来评价,这本选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关于“韵致”的深度探讨。苏轼的行书,那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在这批墨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笔画中那种内在的节奏感和内在的生命力,即便是最轻微的提按、最细微的牵丝,都仿佛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生命能量,绝不拖泥带水,却又圆润自然。尤其是那些连带呼应的字与字之间,气脉是连贯的,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至高境界。相比于其他朝代的书风,宋代行书的这种“士人趣味”在苏轼这里达到了一个高峰,让人在欣赏之时,身心都能得到一种洗涤般的平静与愉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宋代文人精神世界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献价值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字帖”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微型的宋代社会生活切片。随册附带的考证资料,虽然篇幅不多,但字字珠玑,对于每一件墨迹的创作背景、流传经过以及相关人物的介绍都做了精准的补充。这使得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某一幅作品落款地点的变迁,往往对应着他政治生涯中的起伏。这种图文并茂的互文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特别欣赏它在字体注释上所展现的严谨态度,即便是难以辨认的字,也给出了合理的推测和旁证,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

评分

这本《天下墨宝·宋代行书:苏轼·墨迹选(二)》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历史感与艺术气息。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却又不失韧性,即便是放大观察细节时,也能保证墨迹的清晰度和层次感。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能够接触到这样高品质的影印本,无疑是莫大的福音。尤其是一些苏轼晚年的作品,那种历经沧桑后的笔法圆融与意境深远,仅仅是通过这精美的复刻本,都能感受到一丝扑面而来的气势。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装裱的纹理、印泥的痕迹,都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这使得观摩者仿佛真的置身于宋代文人书房之中,与苏大学士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对原件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在当下的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让人不禁赞叹出版团队的匠心独运。翻阅时,那种淡淡的墨香混合着纸张的年代感,带来了一种近乎仪式般的沉浸体验。

评分

以前购买的很多碑帖都没有这次购买的好,现在的影印技术很好,基本可以还原字帖原来的真面目,想想20年前的书,价格贵不说,主要的还质量普遍的差。

评分

印刷字迹清晰,纸质很好,适合学习。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一套法帖质量都不错。适合观摩学习。可能会稍稍有些反光。

评分

质量好,要是能买全套就好了

评分

这一套法帖质量都不错。适合观摩学习。可能会稍稍有些反光。

评分

是墨迹,非常喜欢。

评分

苏轼的字很喜欢

评分

书是好书,印刷清晰,京东活动价也便宜,就是字有些小,临写有一定困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