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十二图,多数一方面择要描写诗中述及的具体形象,另一方面着意刻画人物的议论与思索,使观者不满足看画,因画谈诗,在诗情画意的结合中领略汉儒序解。
评分很好!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艺术这样展现出来.
评分《唐风图》为《毛诗图》之一,取材于秦火之后《诗经》的惟一传本—毛氏传本。取《毛诗》入画,并不始于马氏。明陆师道虽误以为马和之开创,但张丑已予驳斥:“《毛诗图》,卫协、张墨、谢稚、陆探微皆有,或谓始于马和之,殆非也。”可由于这些画家作品都已无传,马和之之作便成了较早的《毛诗》插图。
评分唐风图》为马和之的代表作,取材于《诗经》毛氏传本。此卷绢本,淡设色,本幅高28.7厘米,长827.1厘米,共12段。每段楷书《毛诗·唐风》十二篇之一,并绘一图。先文后图,依次为: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薃杜、羔裘、鸨羽、无衣、有薃之杜、葛生、采苓。
评分曾觌为南宋绍兴人,曾任中大夫秘书监左谏议,与马和之约略同时。唐风图》第一个私人藏者为曾觌,很可能得自“钦赐”。元代流传情况无考,至明则归项墨林天籁阁,后为明末清初耿氏琴书堂及阿尔喜普所有,继归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清亡后,它由溥仪辗转携往长春伪满皇宫中,满洲国覆灭后,流散于外,最后收归辽宁省博物馆。《石渠宝笈续编》称此图曾著录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张丑则云,其图曾在严嵩钤山堂,后归韩太史,但图中未见印记,著录又极简略,是否此本,尚待研究。清阮元曾参与纂修《石渠宝笈续编》,故同时记此图于《石渠随笔》。
评分马和之作为进士出身的工部侍郎,又供职(可能是兼职)于翰林图画院,他对每篇诗歌内容与含义的理解不可能离经叛道,更不可能借古讽今。研究《唐风图》的原作,不难发现,十二篇《唐风》一一有序,各图无不尽可能体现诗序所诠释的诗意。
评分马和之虽兼有文人与院画家双重身份,山水人物并工,但在画法风格上独出手眼,似乎竭力追求萧散简远的阴柔美。他画树石的笔法曲屈多弧线,时杂干笔,每笔又非少变化的“线”,而是较粗又多变“面”。适于人物相互衬托,人物线描则取法兰叶,富节奏感与韵律感。他的艺术有院画家的工能,但更多文人气味。没有作家(行家)的工力即难画《毛诗》题材,没有文人的审美趣味更不会产生这一与众不同的风格,马和之比同代画家的高妙处恰恰在于他兼而有之。
评分曾觌为南宋绍兴人,曾任中大夫秘书监左谏议,与马和之约略同时。唐风图》第一个私人藏者为曾觌,很可能得自“钦赐”。元代流传情况无考,至明则归项墨林天籁阁,后为明末清初耿氏琴书堂及阿尔喜普所有,继归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清亡后,它由溥仪辗转携往长春伪满皇宫中,满洲国覆灭后,流散于外,最后收归辽宁省博物馆。《石渠宝笈续编》称此图曾著录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张丑则云,其图曾在严嵩钤山堂,后归韩太史,但图中未见印记,著录又极简略,是否此本,尚待研究。清阮元曾参与纂修《石渠宝笈续编》,故同时记此图于《石渠随笔》。
评分曾觌为南宋绍兴人,曾任中大夫秘书监左谏议,与马和之约略同时。唐风图》第一个私人藏者为曾觌,很可能得自“钦赐”。元代流传情况无考,至明则归项墨林天籁阁,后为明末清初耿氏琴书堂及阿尔喜普所有,继归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清亡后,它由溥仪辗转携往长春伪满皇宫中,满洲国覆灭后,流散于外,最后收归辽宁省博物馆。《石渠宝笈续编》称此图曾著录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张丑则云,其图曾在严嵩钤山堂,后归韩太史,但图中未见印记,著录又极简略,是否此本,尚待研究。清阮元曾参与纂修《石渠宝笈续编》,故同时记此图于《石渠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