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岩土力学

高等岩土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元松,张电吉,陈清运 等 编
图书标签:
  • 岩土力学
  • 高等教育
  • 土力学
  • 岩石力学
  • 地基工程
  • 土木工程
  • 工程地质
  • 大学教材
  • 专业书籍
  • 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06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38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6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岩土力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岩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全书共10章,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土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岩土的强度理论、本构关系与弹塑性理论框架;第二部分论述岩土力学工程问题,包括挡墙岩土压力计算、边坡稳定性分析、地下硐室围岩压力与稳定分析和地基变形与承载力计算等;第三部分阐明岩土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岩土动力学特性及岩土力学的进展。
  《高等岩土力学》主要供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结构工程、道路与桥隧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岩土力学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
1.2 岩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工程问题
1.2.1 岩土力学研究的内容
1.2.2 岩土力学研究的工程问题
1.3 岩土力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2章 岩土的基本力学特性
2.1 基本试验资料
2.1.1 直剪试验
2.1.2 固结试验
2.1.3 常规三轴试验
2.1.4 真三轴试验
2.2 土的变形特性
2.2.1 基本变形特性
2.2.2 一般变形特性
2.2.3 土的变形机制
2.3 土的强度特性
2.3.1 土的破坏与强度
2.3.2 抗剪强度公式
2.3.3 黏性土的强度
2.3.4 粗粒土的强度
2.3.5 强度影响因素
2.4 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
2.4.1 岩石的强度
2.4.2 岩石的变形
2.5 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
2.5.1 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
2.5.2 岩体的变形
2.5.3 岩体的强度

第3章 岩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3.1 概述
3.2 岩土的渗透性
3.2.1 渗流基本概念
3.2.2 渗透定律
3.2.3 渗透试验与渗透系数
3.3 渗流基本方程
3.3.1 基本方程
3.3.2 边界条件
3.3.3 初始条件
3.3.4 基本方程的应用
3.4 势流与流网
3.4.1 势流与势函数
3.4.2 等势线
3.4.3 流线
3.4.4 流网
3.5 渗流有限元计算
3.5.1 水头变分方程
3.5.2 变分方程的离散
3.5.3 浸润面边界的处理
3.6 渗透破坏与控制
3.6.1 渗流力
3.6.2 流砂或流土现象
3.6.3 管涌现象和潜蚀作用

第4章 岩土强度理论
4.1 强度条件的形式
4.1.1 第一种形式
4.1.2 第二种形式
4.1.3 第三种形式
4.1.4 破坏曲线
4.1.5 岩土类材料的屈服与破坏特性
4.2 经典强度理论
4.2.1 Coulomb.Mohr屈服准则
4.2.2 Tresca准则
4.2.3 Mises准则与Drucker-Prager准则
4.2.4 Lade.Duncan准则及Lade准则
4.2.5 格里菲斯(Griffith)理论
……
第5章 岩土黏弹塑性理论框架
第6章 岩土体型变形计算
第7章 岩土的动力特性
第8章 岩土工程问题
第9章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
第10章 岩土力学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岩土力学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
  岩石力学(Rock Mechanics)是研究岩石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及其破坏规律等力学特性的学科,该学科是解决与岩石工程相关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岩石属于固体,岩石力学应属于固体力学的范畴。一般,从宏观意义上把固体看做连续介质,但是岩体不但有微观裂隙,而且有层理、片理、节理以至于断层等不连续面。岩体不是连续介质,而且常表现为各向异性或非均质性。岩石中若含水,它又表现为两相体。从这些方面来看,岩石力学又是固体力学与地质科学的边缘科学。其应用范围涉及采矿、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铁道、公路、地质、地震、石油、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与岩石工程相关的众多工程领域。
  土力学(Soil Mechanics)是研究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及长期稳定性的学科。广义的土力学又包括土的成因、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分类在内的土质学。土力学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土的工程性质,解决与土体相关的工程问题。
  从上述两门学科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目标与应用范围非常相似或相互交融,其主要差异仅体现在“岩石”与“土体”的材料特性,如果忽略这种差异,则两者基本相同,因而可合并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岩土力学。
  岩土力学(Rockand Soil Mechanics)是研究岩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及其破坏规律等力学特性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解决岩土工程相关的技术问题。
  岩石(Rock)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凝聚而成的自然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体(Rockmass)是指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它经历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并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其内部保留各种永久变形和各种地质构造形迹,如不整合、褶皱、断层、层理、节理、劈理等不连续面。岩石与岩体的重要区别就是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面。
  岩体结构(Ilockmass Structure)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排列组合特征。因此,岩体结构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结构面和结构体。通常所谓结构面,是指岩体内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面状地质界面,包括物质的分界面和不连续面,它是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尤其是地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被结构面分割而形成的岩块,四周均被结构面所包围,这种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切割而形成的单元体称为结构体。
  ……

前言/序言


《工程地质学导论》 前言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地表之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岩石、土壤和地下水,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活动的物质基础。工程建设,无论是宏伟的桥梁、高耸的摩天大楼,还是深邃的隧道、广阔的水利枢纽,都与这片大地紧密相连。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利用这片大地,如何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是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工程地质学导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地质学基础认知,引导大家理解地球科学原理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本书并非一本艰深的理论专著,而是侧重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和实际应用。我们将从地球的构造与演化出发,逐步深入到岩石与土体的性质,探讨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以及各种地质现象对工程的影响。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读者,无论其专业背景如何,都能对工程地质学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为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或是在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一章:地球的构造与演化——工程地质学的宏观视角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而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是理解其性质和行为的基础。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地球的漫长历史。 地球的圈层结构: 我们将认识地球内部的几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重点将放在地壳,这是我们工程活动的主要界面。了解地壳的厚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对于理解不同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工程条件至关重要。 板块构造理论: 这是现代地质学最重要的基石。我们将探讨板块的运动如何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地质现象。这些宏观的地质过程直接塑造了地表的形态,并对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带来显著影响。例如,活动断裂带附近地区的工程建设需要特别谨慎。 地质年代与地质图: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的特点,以及它们所经历的地质事件。地质图是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具,它直观地展示了地表岩性、构造、断层、岩性界线等信息,是工程师进行初步选址和了解场地地质背景的眼睛。 第二章:岩石与土体的性质——工程地质学的微观基础 工程建设直接与岩石和土体打交道,因此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是核心任务。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性质及其测量方法。 岩石的分类与性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从成因上区分这三大类岩石,并了解它们各自常见的岩性、形成环境和基本性质。例如,花岗岩和玄武岩在工程上的应用差异。 岩石的物理性质: 包括密度、孔隙度、饱和度、岩石强度(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岩石在承载荷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岩石的力学性质: 重点介绍岩石的变形特征(弹性、塑性)和破坏模式。我们将探讨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单轴、三轴)岩石的强度和变形规律,以及温度、水分等因素对岩石性质的影响。 岩石的工程分类: 介绍常用的岩石工程分类方法,如RQD(岩石质量指标)、RMR(岩石质量评级)等,这些方法能够将复杂的岩石性质转化为易于工程应用的评价指标。 土体的分类与性质: 土体的分类(粒组划分): 介绍根据颗粒大小划分的土体类型,如砂土、粉土、粘土、砾石以及混合土。理解颗粒组成是认识土体性质的起点。 土体的物理性质: 包括土的密度(天然密度、干密度)、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颗粒级配等。这些是评价土体工程性质的基本参数。 土体的力学性质: 抗剪强度: 这是土体能否稳定承载的关键。我们将详细介绍库仑摩擦定律,以及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在确定土体抗剪强度中的作用。 压缩性与固结: 介绍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压缩变形,特别是粘性土的固结过程,以及影响固结速率的因素(渗透系数、厚度)。 渗透性: 土体中水分的流动性,对边坡稳定、基坑开挖、地下工程防水等有重要影响。 土体的工程分类: 介绍如美国的USCS(统一土工分类系统)和AASHTO(美国州公路和交通官员协会)分类系统,这些系统将土体按其工程特性进行分类,便于选择合适的工程处理方法。 第三章:地下水及其工程效应——看不见的潜藏力量 地下水并非静止的存在,它在地壳中流动,对工程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施工条件产生深远影响。 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 含水层、隔水层: 区分不同类型的含水介质,理解地下水的储存和传递机制。 地下水的类型: 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等,了解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流动的基本定律,我们将介绍渗流速度、水力坡度、渗透系数等概念。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地下水压力降低了土体的有效应力,从而减小了边坡的抗剪强度,是边坡失稳的重要诱因。 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 地下水会降低土体的强度,影响桩基和浅基础的承载能力。 对基坑开挖的影响: 地下水涌入会增加基坑的支护难度,可能导致坑壁失稳。 对地下工程的影响: 渗透、腐蚀、冻胀等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估与保护: 在工程建设中,也需要关注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第四章: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与规避 地球并不是总是平静的,各种地质灾害常常对工程构成威胁。本章将介绍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工程地质评价。 滑坡与崩塌: 成因机理: 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河流冲刷)和人为因素(坡体开挖、荷载增加)。 滑坡体结构与破坏模式: 了解滑坡的滑动面、滑动体、堆积体等特征。 工程地质评价与防治: 如何通过地质勘察识别滑坡危险区,以及常用的加固和排水措施。 地震与工程: 地震的形成与分类: 地震波的传播,震级与烈度的概念。 地震对工程的影响: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液化、地表变形、滑坡等。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如何根据场地地震条件进行工程场地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 地面沉降与塌陷: 成因: 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空区、岩溶发育等。 对工程的影响: 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坏,城市内涝等。 防治措施: 调控地下水开采,回填采空区等。 其他地质灾害: 如泥石流、火山活动、地裂缝等,介绍其基本特征和工程地质关注点。 第五章: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科学决策的基石 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前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必要的地质信息。 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明确勘察工作旨在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建设性意见。 勘察的类型与方法: 钻探、探槽、坑探: 常见的地质勘探手段,获取地层柱状图、岩土样本。 物探方法: 如电法、地震法、磁法等,用于快速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变化。 原位测试: 如静力触探、标准贯人试验(SPT)、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直接测量土体的力学参数。 室内土工试验: 对采集的土样进行详细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测试。 遥感与GIS技术: 在区域地质调查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析场地的地质条件、地质灾害风险,判断其是否适合工程建设。 承载能力评价: 评估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变形与稳定性评价: 预测工程结构在荷载和地质条件作用下的变形和稳定性。 对工程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结合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 第六章:工程地质问题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中的智慧 工程地质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与各类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本章将聚焦几个典型的工程领域,展示工程地质学的应用。 房屋建筑工程: 浅基础、桩基础的设计与选型,地下室防水,高层建筑地基处理。 交通工程: 道路、铁路、机场的路基和路面设计,桥梁、隧道、地铁的选址与设计,滑坡、崩塌的防治。 水利工程: 水库大坝的坝址选择与稳定性评价,水电站、渠道、港口的水文地质问题。 地下工程: 隧道掘进、地铁车站、地下厂房的设计与施工,岩溶、断层、涌水等问题的处理。 矿山工程: 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边坡稳定性,采空区治理。 结语 《工程地质学导论》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理解工程与地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窗口。地球科学的奥秘与工程实践的挑战在这里交汇。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工程地质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充分考虑和尊重地质条件,将是实现工程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附录(可选,此处略去) 参考文献(可选,此处略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推崇某种特定的岩土力学流派,这导致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讨论深基坑开挖的支护设计时,书中几乎完全围绕着某种特定的土压力理论展开,而对于其他已被广泛应用的,或者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更适用的土压力理论,仅仅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在某种程度上被某种特定的学派所框定。作为读者,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全面的、能包容不同方法论的视野。此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大多集中在较早期的经典文献,对于近十年内岩土工程领域在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上的新进展,比如结合地质雷达、分布式光纤传感等新技术对土体行为的实时反馈与模型修正,几乎没有涉及,这让这本书在“高等”之名下,显得有些脱离了当前工程技术发展的脉搏。它更像是对过去理论体系的精妙总结,而非对未来方向的积极探索。

评分

这本《高等岩土力学》实在让我这个常年在工地摸爬滚打的老工程师头疼不已,简直像是被扔进了一片密不透风的理论丛林。书里那些复杂的本构模型、应力应变分析,看得我一头雾水。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塑性势函数的推导,各种参数的选取标准,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做高深的数学题,而不是在解决实际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或者地基承载力问题。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清晰的、能直接套用的设计规范和案例分析,但这本书似乎更偏爱理论的严谨性,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显得有些不足。每次翻到关于非饱和土的渗透分析章节,那密密麻麻的偏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都让我忍不住想合上书本,赶紧去看几张施工图纸来“洗洗眼”。我承认,对于科班出身、志在科研的同行来说,这可能是宝典,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解决现场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这本书的“高深”反而成了一种障碍。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直觉,否则很容易在理论的海洋里迷失方向,无法将这些精妙的理论真正落地到钢筋混凝土和泥土砂石的交界处。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高等岩土力学》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传统的学术气息。字体的选择和页边距的处理,都让人联想到早期的工程手册。虽然内容本身才是重点,但阅读体验同样重要。书中图表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关键的应力路径图示线条模糊,或者坐标轴的标注不够清晰,这在理解那些微妙的力学行为时,无疑是雪上加霜。例如,在讲解黏土的剪切破坏准则时,如果有几张高清的莫尔圆图例,并清晰地标示出破坏线与各向应力状态点的关系,理解起来会迅速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图例要么过于简化,要么打印效果不佳,使得读者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对照文字,自行在脑海中“重建”这个力学场景。对于一本被定位为专业参考的书籍来说,对细节的打磨和对清晰度的追求,本应是基础要求,但在这本书中,似乎被置于了次要位置。整体阅读下来,感觉更像是在研读一份年代久远的、未经现代印刷工艺优化的学术手稿。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处理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本构关系方面,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框架。然而,这种“完整”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内容组织上显得过于分散和跳跃。比如,在讨论饱和土的动力响应时,前一页还在讲解孔隙水压力的瞬态扩散,下一页可能就跳到了对黏土蠕变特性的长期预测模型,两者之间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联系。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掌握核心知识体系的读者而言,这种知识点的密集轰炸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我更倾向于结构清晰、逻辑链条紧密的教材,它应该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引导读者层层深入,而不是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把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任由读者自行挖掘。这本书在某些关键概念的引入上,缺少足够的铺垫,比如对塑性硬化规则的引入,如果能配上更直观的力学模型图示,而不是仅仅依赖文字描述,想必会更容易被接受。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带着极大的期望翻开这本“高等”教材的,想着能从中一窥岩土工程的前沿和未来,没想到,阅读体验竟是如此的……学术化到近乎枯燥。书中对土体剪胀性(Dilatancy)的阐述,虽然在理论上无可指摘,但那种层层递进的数学推导过程,实在考验人的耐心。例如,关于临界状态土体力学的讨论,它深入到了对材料微观结构状态的描述,引入了大量的张量分析,这对于一个习惯于使用经验公式和简化模型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加重了理解的负担。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现代监测技术如何反哺理论模型的讨论,或者一些关于数值模拟(如有限元)中如何准确设置本构参数的实战经验分享,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找不到,仿佛作者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所有基础知识,并且不需要任何实际工程的“润滑”来消化这些高冷的理论。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厚重的、用于学术答辩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从中汲取解决工程难题灵感的工具书。它的语言风格过于正式和抽象,缺乏一点“人情味”和案例的佐证。

评分

[QY]"

评分

岩土工程研究生应该看看的书籍

评分

书不错,内容还可以,值得购买

评分

宝贝很不错 下次还会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不错,内容还可以,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SM]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书,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