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寓教于乐的收藏文化读本
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必备
清代官窑瓷器特色和鉴别常识大起底——
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究竟有何不同
皇家文化和古人生活细节大曝光——
看古代文人雅士最爱什么陈设和物件
内容简介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涉及的收藏知识和文化常识更加丰富和深入。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慈禧太后的御用瓷叫什么?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竟然是古代官员朝服上的补子?《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展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以及其他主要朝代官窑瓷器的特色,介绍了相关的鉴别知识、古人日常的生活乐趣和各种体育运动,同时对相关常见汉字词汇的来源做了通俗生动的阐释,读来妙趣横生,独具特色。正如马先生所说,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文化物证随处可取,生在这样一块文化土壤,不知不觉中受到滋养,何其幸也。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著作。1997年,马未都在北京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观复博物馆在全国已开设三家地方馆,分别为杭州馆、厦门馆、哈尔滨馆。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并结集出版了《马未都说收藏》。2009年,为配合观复博物馆国庆六十周年特展,出版了《坐具的文明》、《百盒千合万和》两部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自 序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3. 华丽繁缛乾隆瓷
4. 盛世遗风嘉庆瓷
5. 崇俭去奢道光瓷
6. 中兴流彩同治瓷
7. 昙花一现光绪瓷
8. 扑朔迷离民国瓷
9. 水中冰上话古嬉
10. 刚毅霸气赞力量
11. 动静相宜得养生
12. 更快更远说田径
13. 自娱自乐话民俗
14. 愉悦身心说球艺
15. 妙趣横生婴戏纹
16. 仪态万方说仕女
17. 闲情逸致雅士纹
18. 料得梨园处处景
19. 变化万千神仙纹
20. 铁马金戈说战争
21. 瑞由心起瑞兽纹
22. 盛世太平说瑞兽
23. 野阔林深访兽迹
24. 农耕文化话家畜
25. 禽戏鸟语纹色里
26. 怡情逸性说鱼趣
精彩书摘
1 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庞杂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窑”的名头,就会身价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窑?不同时期的官窑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官窑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作品,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官窑。“官窑”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宫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这是宫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窑、越窑生产的瓷器往往都写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宫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视为一种官窑。到了元代后期,统辖全国贡瓷的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作为一种宫廷或者说国家标准,主要负责设置窑口,这可以说是明清官窑的前身。
进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就开始设立官窑,从此成为一个制度沿袭下来。我们今天所论的官窑一般情况下都以瓷器的底款为准,历史上第一次把官窑生产的年代题写在瓷器上,是在永乐年间。故宫博物院藏有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就写着“永乐年制”,这是官窑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了宣德时期,这样的题款就十分常见了,题写的位置也比较随意,有写在口沿上的,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在肩部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写,表明那时的官窑制度没有后来那么严格。
进入清代以后,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10个时期,都有官窑存世。清代的官窑制度非常严格,而且传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官窑”,主要就是指明清两朝的官窑。
顺治官窑存世不多,品种比较简单,我们就从康熙一朝说起。康熙时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个初始阶段,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势逐渐向上走,国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就有大量的官窑品种重新出现,复烧的品种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颜色釉的成就为最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逊色很多。历史上,烧颜色釉比烧彩瓷要困难。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有红釉、绿釉、青釉和蓝釉。红釉中又以郎窑红著称,这是以督陶官郎廷极的名字命名的。右面这件穿带瓶,颜色亮丽饱满,口是灯草口,有一圈白边儿。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郎窑红的烧制水平极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脱口,垂足,郎不流”。
红釉的烧造在历朝历代都比较困难。真正意义上的红釉,也就是高温红釉,应该是指元代烧出来的釉里红,只是元代烧造的数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时期,红釉也烧得炉火纯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红釉都烧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极专门督理陶事,可见宫廷的重视。所有的窑工一起努力,成功创烧了“郎窑红”并风靡天下。在康熙官窑所有的颜色釉当中,红釉首屈一指。而红釉中,郎窑红最为有名。其次是豇豆红,它的颜色跟郎窑红比起来,不突出它的热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样,豇豆红的瓷器身上也有斑点,这是很写实的。此外还有霁红,它是高温红釉,烧制时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颜色非常沉稳、匀净。霁红是很收敛的颜色,它去掉了郎窑红中常见的玻璃感。
这就是一个清康熙时期的郎窑红盘子。背面的苹果青显得有点儿偏黄,有灯草口,玻璃感很强。郎窑红的颜色一般不是匀的,匀的反而不好,这上面的斑点状像山楂糕。目前所见的郎窑红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观音瓶、直颈瓶等,盘子相对来说比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摊上就看到过郎窑红的盘子,当时跟人家砍价(其实也就几百块钱)没砍下来,就没买着。这是我后来事隔很多年,以地摊上100倍的价格在香港买的。
郎窑红最初的意图是仿永宣时期的红釉,当时的学者称这种永宣时期的红釉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杀死牛以后,牛血接下来刚刚凝固时的颜色。生活中很难看到这样一种红颜色,这种东西斑点状很重,玻璃感很强。300年前的中国人能够在官方不计成本的支持下,烧造这么难烧的红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今天我们的红釉反而是很匀的、没有余地的。
这是一件清康熙时期的官窑作品,其造型是中国瓷器中的第一造型——梅瓶。它的瓷质有极强的玻璃感,颜色非常漂亮,瓶底闪一点儿苹果青,这就是著名的郎窑绿。郎窑红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多,相比而言郎窑绿的数量就特别少。有意思的是,郎窑红和郎窑绿使用的是同一种呈色剂——铜。瓷器的颜色取决于金属呈色剂,红和绿两种颜色都是用铜烧造出的,依靠窑工控制窑炉的气氛来形成。所谓气氛,就是烧造过程中的含氧量,这会决定成品的颜色,这种技术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难的。
郎窑绿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窑红更有价值。民国时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寻绿釉,有个别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间的旧胎挂上绿釉重烧的。今天由于化学工业的发达,我们能比几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种颜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颜色大部分是化工颜料染出来的,我们的感官被强烈地刺激过,现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艺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们,包括康熙皇帝,看到这么漂亮的瓶子时,其感受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文明进程当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丢掉的东西尽可能捡拾起来,展现给大家。
2 隽秀尔雅雍正瓷
清代的皇帝多数都是幼年登基,但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5岁了,他登基晚有一个好处,就是在登基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所以就艺术修养而论,雍正是清朝“十帝”中修养最高的一位。他登基以后政务繁忙,不巡幸、不狩猎,也不出宫廷,就在北京待着。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很重,业余生活主要就靠艺术品来调剂。他对艺术品的要求,不仅仅有眼力而且很有耐心,所以雍正时期的艺术品,尤其是官窑瓷器,理论上讲是清代艺术的最高峰。
这是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尺寸非常大,比一般的玉壶春瓶要大一些。玉壶春瓶是一个经典造型,从宋代就开始有了,历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延续不断,造型也越来越优美。雍正年间的玉壶春造型应该是最优美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摹古,主要仿造明初永宣时期的器型,另一类就是雍正本朝最精美的器型。这件就是仿造明代的,也就是“官仿官”,所以底款写着“大明成化年制”。一般“官仿官”都是指清代康、雍、乾三朝仿明朝的官窑。
这件玉壶春瓶的画法是按照明代的传统画法来的,青花有点儿晕散,画得非常细致,每一笔都画到了。这种“洞石芭蕉”是官窑中的传统图案,从明代永宣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上面芭蕉的茎和叶子都是有翻转的,这一点在明代的画法中往往不够注意。清代人比明代人多开一分眼界,就是因为西方的绘画手法进入中国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人画画的阴阳向背,从而学了过来。在此之前,中国人对此的感受是不强烈的,都愿意很平面地、平铺直叙地去表达。
雍正时期“官仿官”不仅仿永宣时期,也仿宋代的“五大名窑”,比如仿汝釉、仿哥釉、仿定釉,还有仿钧釉。一句话概括,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
这是一个雍正时期的斗彩仙鹤盘,上面画着12只仙鹤,盘子虽然很小,但画得非常精致。它先是用青花勾线,然后往里面填颜色,填色的时候既注意到了色彩的变化,又没有抢画面。雍正瓷通常做得很规矩。这是雍正早期的一件官窑,翻过来看,款是正的,上写“大清雍正年制”,图案也是正的。而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画面是正的,翻过来的时候有可能款写得不正,这是由于当时不注重这一点。雍正以后,官窑制度非常讲究写款的方向。古代的官窑制度是逐步完善的,品种也是慢慢增加的。雍正时期作为明清两代官窑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不仅增加了很多品种,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
雍正时期还非常流行淡描青花。这就是一件清雍正时期淡描青花的长颈瓶,上面全部是用细线一笔一笔勾出来的,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它不像康熙时期的浓墨重彩,“墨分五色”,而是讲究疏淡的,以少胜多。这件东西远看效果很好,它修长,颜色是百花锦地;近看也很吸引人,每一朵花都禁得住细看,上面有莲花、向日葵、芙蓉等等,中间还有一个庭院的开光。从这块开光的处理可以看出,它多少受一点儿欧洲的影响。传统的开光不是圆的就是方的,要不就是倭角或菱形的,总之都是对称的,因为对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西方人不讲究对称,而这上面的开光像云彩纹,比较随意。这件东西应该是当时中国人为西方人所做的,就是中国人利用中国的文化元素,又利用了西方人对曲线的喜好,画了这样一种开光,作为主打的外销品,为国家创造利益。这是我们过去凭技术赚钱的一个实例。
……
前言/序言
自序
借物说古,借古喻今,讲的都是道理。道理有大有小,大至哲学,小至俚俗;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有一份滋养,至少平添一份乐趣。做电视节目,其实一开始就本着这个态度,放下架子,与观众平起平坐;再把节目汇集成册,算是搂草打兔子,额外有一份收获。书有一个好处,随时随处可翻。
也许节目中有的话说过,那也不妨再说一遍。知识就是这样,场合不同,时段不同,能量就不同。如同有的古诗,每十年一读,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原因也简单,就是你人生的阅历经历所致。我的人生已过大半,有资格说这带有总结意味的话。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电视的气场是个典型的“有教无类”的场所。站在电视摄像机前,你只能看见现场观众,看不见千家万户,不知观众态度。所以说话就要周全,想到每一个可能,照顾每一位观众。实际上,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也要硬着头皮上。每一场节目后面都有绞尽脑汁的策划,都有众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不过站在台前而已。
说这话真不是谦虚。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大船小舟都是一片树叶,能浮是你尊重它,是它接纳你;能沉是你适应它,是它教育你,浮沉之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焉有不知足者?
《醉文明》一年两本,已出四册。五册理应作新序,为的是读者。读者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知恩图报,仁不轻绝。
是为序。
2013.9.14
浩瀚星河: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群星 一部追溯中华文明源头的思想之旅 本书以“浩瀚星河”为喻,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巨匠及其不朽之作,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展现中国传统思想如何在诗词歌赋、史传杂记中得以凝练和传承。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艺术品类或收藏脉络的梳理,而是一次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考察。我们关注的是那些构建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文本基础,而非围绕特定人物的收藏或实物研究。 --- 第一编:先秦之声——哲思的奠基与精神的初醒 本篇聚焦于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先秦时期。我们探讨的是那些塑造了后世士人精神风骨的根本性文本,它们是理解中国文化内核的钥匙。 一、诗的滥觞:《诗经》与周世的民情风貌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其现实主义精神与质朴的情感表达,构成了后世文学批评的永恒参照点。本章详细剖析《国风》中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以及《雅》、《颂》中蕴含的周代礼乐制度的文化意涵。我们不讨论诗集的物理形态或流传版本,而是专注于解读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早期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与审美取向。重点分析“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如何奠定了中国叙事文学的基础。 二、思想的洪流:《楚辞》的浪漫主义与个体觉醒 屈原的《离骚》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高度个人化、充满强烈主体意识的表达。本章深入探讨《楚辞》中瑰丽的想象力、神话体系的构建,以及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挣扎。我们将分析《九歌》所展现的楚地巫傩文化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及其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着重于其象征主义手法的成熟运用。 三、诸子百家的论辩场:散文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自由碰撞催生了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论语》的平实中蕴含的孔孟之道,重在人伦教化与社会实践;《老庄》的玄妙与逍遥,则开辟了道家超脱世俗的哲学路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则以犀利的逻辑结构展示了政治哲学的冷峻力量。本部分着重分析这些散文体裁在构建不同哲学体系时的语言特点与逻辑架构,探讨它们如何分别影响了后世的政治伦理与艺术心境。 --- 第二编:汉唐气象——帝国叙事与格律的定型 中原王朝的强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宏大的背景和充沛的激情。本编将探讨汉赋的铺陈与唐诗的精炼,如何共同确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一、汉赋的恢弘叙事:盛世的颂歌与辞采的极致 汉赋,特别是司马相如的辞赋,以其铺张扬厉的文风描绘了帝国的气象与疆域的辽阔。我们着重分析汉赋在结构上的宏大布局、辞藻上的极尽雕琢,以及它在“讽谏”与“游猎”主题中体现的文化功能。这不仅仅是文学的繁荣,更是帝国权力意志的一种美学投射。 二、魏晋风骨:个体精神的挣扎与审美转向 在王朝更迭的动荡中,文学重心开始转向个体生命的体验。《世说新语》的“清谈”与人物志的记载,标志着对士人品格、风度(风流)的空前关注。曹植的七步成诗、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共同构建了一种在乱世中寻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美学范式。 三、盛唐气象:格律的完善与意境的超越 唐诗是中华文学的高峰。本章细致梳理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形成过程,及其对语言的提炼达到了何种极致。我们以李白、杜甫为中心,探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极张力: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郁顿挫,共同定义了唐诗的广阔疆域。同时,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则展示了禅宗思想如何融入诗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 第三编:宋元的嬗变——理性的回归与世俗的交融 宋代文学在雅化中转向了更精微的哲思与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而元代的戏曲则标志着文学重心向通俗化与大众化的重大转移。 一、宋词的精微与哲理:从婉约到豪放 宋词的兴盛,是文人情感表达由外放转向内敛的体现。我们考察柳永的市井风情对词体的拓展,李清照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将诗的意境和哲理引入词中,开创了豪放一派,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力。本部分分析宋词在音乐性退却后,如何通过锤炼字句来承载更复杂的内心体验和哲学思辨。 二、宋代散文的复兴与“唐宋八大家”的文脉 唐宋古文运动的最终胜利,在于确立了一种以“义理”为核心的散文标准。我们深入分析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大家如何以流畅的笔法、清晰的逻辑重塑了实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尤其关注苏轼散文在叙事中的洒脱与议论中的深刻洞见。 三、元曲的勃兴:平民视角与戏剧张力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它标志着文学艺术的重心真正下移到市井。本章分析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如何通过高度程式化的结构(四折一楔子)和白话化的语言,讲述社会底层的故事,揭露元代社会的弊病,展现了与唐诗宋词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和民间智慧。 --- 第四编:明清的转型——小说与文化视野的扩展 明清时期,长篇小说成为主流,中国古典文学完成了从精英审美向大众普及的最后一步飞跃,展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社会风貌。 一、明代小说的世情百态:《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英雄史诗 本章探讨罗贯中和施耐庵如何将历史叙事和民间传说熔铸成气势磅礴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对“义”的诠释与权谋的展现,以及《水浒传》中对体制外群体的复杂描绘,共同构建了明代社会对历史与侠义的理解模式。 二、清代文学的巅峰:《红楼梦》的社会科学与审美极致 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我们分析其超越一般世情小说的价值所在:对封建大家族衰亡的精准描摹、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其语言艺术所达到的空前高度,它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巨著。 三、小说之外的余晖:笔记、讽刺与小说体制的确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其奇幻的想象和深刻的讽刺,拓展了文言短篇小说的疆域。本书最后将总结,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一部庞大的精神史,映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对于秩序、情感、个体价值与社会伦理的不断探索与建构。 --- 结语:传承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这些文学经典的文本性分析,意在揭示中国古典文学如何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形式,记录、反思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审美趣味。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古老智慧的恒久魅力,理解它们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