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相关专业师生 工艺越是接近我们的生活,其美便越发温和。
想要认识器物,就必须亲手去触碰,用双手将其抱起来感受。
工艺之美清清楚楚地告诉给我们:我们应该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比我们更加伟大的事物。而只有对伟大事物的皈依才能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柳宗悦zui重要的两部作品《工艺之道》《工艺文化》。他曾说:“因为有了工艺之道,美之国度才能得以实现。工艺文化才是与器物相结合、使国家变得美而健康的基础。”
《工艺之道》是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讲述了民艺运动的理论基础,为工艺之美做了定调,阐述了何谓正确的工艺、错误的工艺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
《工艺文化》上篇“造型艺术”探索了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及其与美术的关系。中篇“工艺之种种”说明了各种工艺的特殊性及工艺的正统。下篇“美与工艺”探讨了工艺美的目标和特色以及如何实现美等问题。
作者简介
柳宗悦
1889-1961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民艺之父”。他创办了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曾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发起民艺运动,发现生活中的民艺品的实用价值,提倡“用之美”,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构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东方审美体系。
目录
目录
工艺之道
3 第一章 绪言
13 第二章 工艺之美
29 第三章 正确的工艺
53 第四章 错误的工艺
69 第五章 走向未来的工艺
107 第六章 工艺之美论的先驱者
119 第七章 概要
工艺文化
141 上篇 造型艺术
143 第一章 工艺问题
147 第二章 艺术分类
155 第三章 美术与工艺
173 中篇 工艺之种种
175 第一章 手工艺
193 第二章 机械工艺
203 第三章 工艺的正统
207 下篇 美与工艺
209 第一章 工艺的成立
233 第二章 美的目标
247 第三章 工艺美的特色
273 第四章 美之国度与工艺
精彩书摘
就像一朵花中也蕴藏着存在的法则一样,每一件器物中也存在着工艺的法则。美丽的古代作品对我诉说了些什么?我将毫无保留地记叙下来。以下就是工艺应该遵守的法则。遵循法则者可称之为美丽的、正确的、健全的、完整的工艺,与之相悖者则失去了工艺的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艺的法则为何?已阐述的“工艺美”向我展示了以下几条法则。
(一)工艺的本质为“用”,“用”是高于一切的根本。一切品质、形态、装饰,关于工艺的一切围绕“用”运转。离开这一中心,工艺性和工艺美也将逐渐丧失。器物是美或丑,是徒劳或是高价值,一切的根本取决于它是否有用。要成为正确的工艺,就是致力于其能实现“用”。这个目标才是健康美之母。形状是为“用”服务的。安定之美基于“用”而成,姿态之美是为了帮助“用”的发挥。难道不该认为这是服务观念的体现吗?忽视“用”,可以得到从器物中联想到的诚实、健康、朴素之类的美吗?
将“用”放在次要位置的话,工艺的本质和美就将死去。看看古籍的装帧吧,那所有稳健的美感就是从实用而来的。比起它们,只是为了美的现代装帧必然是丑陋的。注重美之人,必然是要饱受被美所抛弃的矛盾。因为在工艺中,只有“用”产生美。更不要说为了利益而做出来的东西,会伴生怎样的性质和怎样的美呢?制作无用之物时,他没有完成任何工艺上的任务。真正追求美的人,不追求美,而追求“用”。工艺美的奥妙只存在于“用”。“用”与美在工艺中是同时实现的。在工艺的世界中,怎么会存在“唯有美”却无用的怪物呢?
然而我还是要小心补充一句。这里的“用”不单是物质上的用。唯物意义上的“用”不过是架空的概念。“唯有美”也是唯心意义上的空论。“用”是物和心两方面的“用”。物质和精神不是二相,而是不二。所有谬误和偏见都是从物心区别中产生的。如果只是物质上的“用”,那又何须美呢?色彩、花纹也将即刻从工艺中消失吧。从唯物观点看一件作品,将很快与丑结合在一起。相反,如果是为了心而制作,又需要什么“用”呢?如果只是为了表现美,又怎么会有愚人选择用途。不是还有绘画和雕刻吗?工艺因无心之用而活。无心之物,无物之心,都不过是抽象概念。违逆心,器物不能顺利起作用。丑陋之物自然不会称手。难道会有纯粹是为了心而制作的器物吗?美丽之物,自然会让人想去使用。不想使用的美,不能称为真正的美。欠缺美的器物不是完整的用具,欠缺“用”的器具不是完整的美器。
就像锄地时会口唱号子,实用的器物也伴随着美。“用”产生美,美帮助“用”。“用”是不二物心的“用”。实现“用”,就实现了工艺。远离“用”,同时也远离了美。装饰品为何丑陋?全因它们不是用具。纤细、华美、细致,这些性质并无用处,所以远离美。相较于工艺,它们更接近于美术。因为它们首先追求美,再追求“用”。但在工艺领域,放弃“用”就是放弃美。不能服务、只能装饰的器物在工艺中是有罪的。同样,奢侈于道德有罪。被认为是美的顶点的初代茶具,原来就完全是为了实用而制作的。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在由美术文化向工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造型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并没有任何排斥美术的意思。我认为,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结合,现在,这个问题日趋显示出它的迫切性。在生活圈内获取美术之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美术的工艺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未来美学所肩负的重任便是解说如下这些真理:只有将美与生活紧密结合,工艺文化才能显现,美的健康化才能得以实现,这种美才能算得上真正之美。总之,越贴近生活,美的程度就愈甚。
这个原理想要说明什么呢?另外,使之成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工艺之美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美与工艺性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关于上述种种问题,
笔者将在本卷中为大家一一解答。
在笔者房间里(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完成的),挂有一副写有“无事”二字禅语的匾额。仔细想来,我来到这个山庄,所要阐述的真理都可以归结到这二字上来。在这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寻出工艺的美之归宿。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来说,这都是亘古不变之原理。这虽是禅语,但是也同样适用于阐述美之场合。乍看之下,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极平凡的理念,但是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正确、可靠的目标了。如若在这种理念之下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那么历史必定又会是另一种风景吧?尤其是在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工艺中,这种理念更是不可动摇的目标。
本书大体上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上篇、中篇、后篇。其中,上篇也称为序论,在这部分主要论述工艺在艺术中所占据的位置,尤其要阐明的是在造型领域中,工艺与其相对应的美术之间的关系;中篇涉及工艺品的分类,主要讨论工艺的各种特质以及相互之间的界限;下篇也就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在后篇中,主要论述对象为工艺美论以及工艺文化论。尤其要阐明的是为了,实现美之王国,工艺所做出的贡献之大以及工艺性是美之自身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事实。
在对这些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之时,笔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思想的影响。在对工艺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整理成文时,大多数的学者或许会遍览古今中外书籍,以作参考,并加以详细注释。然而,我要将这一切舍弃掉,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我们周围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工艺理论,二是这门学问始创于日本,日本也被希望成为工艺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工艺界所发起的运动虽然以“民艺运动”之名而为世人所知,但是令我们自豪的并非是因其起源于外国思想,而是日本土生土长之思想的事实。虽然我们对欧美人所选取的工艺立场进行了回顾反思,但是这对我们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笔者在这里所叙述的思想没有任何模仿的性质。如今,在趋于迎合的思想界以及造型界中,开辟独有之道,即便有所欠缺或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依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日本人率先向前踏出了一步,为工艺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笔者意欲在本书中将之前所著的有关工艺的种种工艺散论按照一定的顺序归纳、汇总,并通过尽可能恳切的叙述,将之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不使通篇之立论过于抽象,笔者尝试着不断举出实例以进行具体说明。同样,在对与工艺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叙述中,这种叙述方法也是最合理的。基于同样的目的,加以短
注,这些也都符合文章的主旨要求。远离物而论述美的做法毫无意义。
我深切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读一下我的另一本主要著作《工艺之道》。从《工艺之道》可以汲取隐含在工艺世界的无数神秘真理。另外,在最近刊印出版的《什么是民艺》(昭和书房刊)以及《工艺》(创元选书)二书中也能找寻到有关工艺美论的论述。
本书一半创作于伊豆今井a湖滨之畔,一半创作于相州箱根。为使自己能安心创作,两位好友中丸一平、住井辰男特为我提供了如此安闲宁静之所。在此,特将他们的深情厚谊铭记下来以示感谢。同时,在出版方面受到了式场俊三先生的鼎力支持。对上述人员的大力支持,笔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柳宗悦
昭和十六年(1941年)九月一日
著于函领小塚山庄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深入探究人类精神世界、探讨生活意义与自我超越的著作的简介,与《工匠自我修养》的主题无关: --- 《无尽之境:心智的疆域与存在的重构》 【书籍简介】 一、 序言:迷失在宏大叙事中的个体 人类文明的进程,往往伴随着对外部世界的征服与对物质边界的拓展。然而,当我们站在科技文明的巅峰,物质的极大丰裕并未带来预期的精神满足。相反,一个深刻的悖论浮现: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联结能力,却体验着前所未有的疏离感;我们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力量,却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感到茫然。 《无尽之境:心智的疆域与存在的重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并非一本关于技术进步或社会变革的论述,而是一次对人类内在经验的深度潜航。本书的作者,著名的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艾伦·维斯珀,以其跨越现象学、神经科学与东方哲学的广博视野,试图为现代人绘制一张通往“内在真实”的地图。 二、 心智的结构与错觉的堡垒 本书的第一个核心部分,致力于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自我”概念。维斯珀认为,我们所执着的“我”并非一个坚固的实体,而是一个由记忆、期望和习惯性反应构筑的、持续重构的叙事结构。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世界,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诠释这些信号。作者详尽分析了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在塑造我们的现实感中的隐秘作用——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可能仅仅是高效处理信息的副产品,而非对客观真理的忠实反映。 维斯珀引入了“心智的穹顶”概念,描述了我们如何将自身经验局限在一个由自身预设和文化灌输构成的封闭系统中。他邀请读者进行一场艰苦的“反向工程”,审视那些我们从未质疑过的基石:时间感、因果律的必然性,乃至对“自由意志”的理解。通过对意识流的细致剖析,本书揭示了行动与意图之间的复杂张力,挑战了线性、单向度的自我决定论。 三、 存在的拓扑学:关系与场域的重塑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关于拆解内在的堡垒,那么第二部分则关注“存在”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关系网络中得以彰显。维斯珀深受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具身认知理论影响,强调身体绝非单纯的载具,而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首要界面。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场”(Presence)的哲学意义。我们常常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或对未来的焦虑中,唯有彻底回归此时此地的身体经验,才能体验到真实的存在感。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案例,展示了不同社会形态中,个体如何通过仪式、劳动和社群互动,来锚定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维斯珀提出了“存在的拓扑学”——一种非线性的、流动的空间观。在这个场域中,界限是渗透性的:他者不是一个完全外在于我的实体,而是构成我自身意义的一部分。对“他者”的真正理解,要求我们放弃批判性的距离,进入一种共鸣性的接收状态。这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剧的群体极化现象,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四、 意义的炼金术:从虚无中提炼价值 现代生活的一个核心困境是“意义的匮乏”。在宏大叙事(宗教、意识形态)崩塌之后,个体必须独自面对宇宙的冷漠与自身的有限性。许多人试图通过消费主义或短暂的刺激来填补这个空洞,但终究徒劳。 《无尽之境》的第三部分,则探讨了如何在承认生命本质的偶然性与无意义性的前提下,主动创造和承担价值。维斯珀拒绝了简单的“积极心理学”口号,而是倡导一种更具重量感的“负重前行”的姿态。 他借鉴了存在主义的勇气,同时融入了东方哲学中关于“无为”与“顺势而为”的智慧。真正的价值创造,并非强行将意志投射到世界上,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局限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投入我们的有限精力。这种投入,不是为了达到外部的成功标准,而是为了让行动本身成为一种自我肯定和意义的显现。 作者通过分析艺术创作、深刻的对话以及面对死亡的准备,展示了如何将生命中的不确定性、痛苦和局限性,转化为自我超越的动力。生命的意义不是被发现的宝藏,而是被持续“炼化”的产物。 五、 结语:通往未被命名的领域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已知的概念框架。维斯珀不提供确切的答案,因为他坚信,最深刻的真理总是处于语言和定义的边缘,位于“未被命名”的领域。 《无尽之境》要求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智力与情感上的冒险:去质疑那些让你感到舒适的确定性,去拥抱心智的广袤与内在的悖论。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精神上感到饥渴的读者,踏上重新构建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征程。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我是谁”、“我如何存在”的理解,并开启通往更深邃、更丰富的存在体验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