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专家、学者、艺术爱好者 本书所包括的《论艺术中的精神》《点线面》,被称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每一幅画作都是一场人生,都被描绘上了神秘的色彩,或是充满磨难,或是充满疑惑,或是充满热情,又或是充满灵感。
——康定斯基
给人类心灵深处带来光明是艺术家的使命。
——舒曼
艺术家是能描绘出世间万物的人。
——托尔斯泰
内容简介
本书所包括的《论艺术中的精神》《点线面》,被称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论艺术中的精神》探讨了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艺术精神面临的变革,阐述了纯粹绘画的形式和精神问题,并勾勒出现代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基本设想。
《点线面》对点、线、面充满了“显微镜式”的分析,是《论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具体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瓦西里·康定斯基
1866-1944
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生于俄罗斯,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并获任教授席位,1896年后赴慕尼黑学习绘画,1911年成立著名艺术团体“蓝骑士”(又称“青骑士”),1922年开始任教于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学校,艺术创作达到高峰。康定斯基具有联觉(知觉混合)的能力,他可以十分清晰地“听见”色彩。这一能力对他的艺术产生了主要影响。
目录
目录
论艺术中的精神
3 第一部分 美学概论
5 第一章 引言
11 第二章 三角形的运动
17 第三章 精神变革
29 第四章 金字塔
33 第二部分 绘画
35 第五章 色彩的心理效果
41 第六章 形式与色彩的语言
63 第七章 理论
71 第八章 艺术与艺术家
75 第九章 结论
点线面
81 第十章 引言
87 第十一章 点
115 第十二章 线
163 第十三章 基础平面
精彩书摘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孕育我们情感的源泉。因此,每个文化时代都能创造出其独有的艺术,且不可复制。若试图重现过去的艺术原则,充其量也只能造出犹如流产胎儿般的艺术作品。正如,我们不可能去经历和感受古希腊人的生活与情感。那些仿照希腊雕刻原则进行雕刻的人们,只能获得形式上的相似,其作品虽可留存于世,但却是无魂之作。这种模仿就像猿猴模仿人类动作那般滑稽可笑。猴子在表面上可以像人类那样坐着,捧着书,翻动书页,并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但这样的行为却毫无意义。
然而,在各种艺术的形式原则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源于迫切需要的外在形似。在整个道德和精神环境中内在趋势的相似性(那起初为人苦苦追寻但终被忘却的目标),唤醒了一整代人们相似的内在情感,而那些曾被用来表达当时人们各类见解的形式也是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何会对原始人类的作品产生同情、理解甚至是亲近之感。正如我们自身那样,这些纯粹的艺术家们寻找的是能够在其作品中表现内在真实的方法,其结果就是外部的偶发因素被自然而然地忽略了。
这些对灵魂与肉体间密切联系的一线认知尽管重要,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在长期的物质主义影响下,我们的灵魂最终被无信仰、无目标、无梦想而产生的绝望所唤醒。物质主义的噩梦将人生变成一个邪恶且无意义的游戏,而这场噩梦还将持续。被唤醒的灵魂试图获得解放,但却仍无法摆脱物质主义的控制,就像苍茫夜空中一束微弱的星光。这束微光是一个预兆,但灵魂却不敢承认自己的恐惧,它分辨不出那微光和那黑暗孰是虚幻、孰是现实。这个疑虑和挥之不去的压抑,通过物质主义将我们的灵魂同原始人的灵魂截然区分开来。就像挖掘出来的一个古董花瓶,虽然珍贵却已破碎;我们破碎的灵魂显得如此不真实。正因为这样,任何向原始的回归——现在所经历的暂时性的形式上之同化,都只是昙花一现。
过去与现在形式上的相似尽管显而易见,但本质上却截然相反。前者是纯粹的外表相似,没有任何前景;而后者是内在的,它孕育着无限的可能。经历过一个几乎被物质诱惑所征服了的时代,人类的灵魂最终摆脱了罪恶的纠缠,在磨难和痛苦中重生,重现纯粹。那些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对艺术内容曾起过作用的恐惧、愉悦、忧伤等粗糙的情感,已无法引起艺术家的兴趣。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相对复杂和微妙的时代,而他们也将会尽全力唤起更微妙且无法言喻的情感。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定能使那些感情细腻的观众产生共鸣。
然而,现在的观众还不太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情感。在艺术的领域里,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出于实用目的而对现实的模仿(如普通的肖像画),或是遵从特定绘画手法的作品(如印象派的绘画),又或是那些在自然形式中隐藏其真实特性、表现内在情感的画作(德国人称其为“stimmung”,即“情调画”)。所有这些形式,若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则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且成为艺术精神的养料。这番话虽是在说第一种情况,然而却更适用于第三种情况,即观众意识到了其内心深处的共鸣。当然,这种和谐(或反差)不可能是毫无价值或草率肤浅的。实际上,具备这种情调的画作能够加深和荡涤观众的情感。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艺术作品都能使灵魂免受粗俗的侵扰,也能校正灵魂,就如同音叉能够校准乐器的琴音一样。然而,声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精准只是单方面的,而且完全未穷尽艺术所能产生的效用。
试着想象一座或大或小的展厅,里面有许多展室。展室的墙上挂着各种尺寸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通过颜色展现出各种现实景象:在阳光下或是阴影里的动物,有的在饮水,有的躺在草地上;紧邻着是一幅耶稣受难图,这是一位非基督教徒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描绘着花草和人物的画作,这些人物或坐或站或走,大部分都是裸体的,在背景上还有很多因为透视而缩小了的裸体女性形象;还有一幅画是放着苹果的银碟子;一幅某某先生的肖像画;一幅日落图;一幅身着粉色衣裳的女子;一幅画着一群飞着的野鸭;一幅画着某男爵夫人;一幅画着飞翔的野雁,一幅画着一个白衣女子;一幅画着被阳光照耀形成的斑驳光影里的牛群;一幅是某位大使的肖像画;一幅是身着绿衣的女子,诸如此类。所有这些绘画作品都被精印成一本画册,标注着作者和画作的名字。人们手捧着画册在一幅幅画作前踱来踱去,翻看着画册,口中念着作者和画名。之后便悄然离去,在精神上既无增益也无损耗,又重新去做那些关乎个人利益,但与艺术毫不相干的事情。若是如此,他们为何要来?每一幅画作都是一场人生,都被描绘上了神秘的色彩,或是充满磨难,或是充满疑惑,或是充满热情,又或是充满灵感。
人生将去向何方?艺术家的灵魂及其敏捷的才思又将指向何方?它又带着何种讯息?舒曼说:“给人类心灵深处带来光明是艺术家的使命,” 托尔斯泰说:“艺术家就是那个能描绘出世间万物的人。”
让我们回想刚刚所描述的那个展览,关于这两种对艺术家行为的定义,我们必然会选择后者。因为,只要或多或少地有些技巧、有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精力,我们就能将各种事物粗略地或精细地“涂”在画布上。而若能做到使整张画布布局看起来和谐,那么它便是一件艺术品了。但是观众却冷眼相待、漠不关心,对此艺术作品无动于衷。鉴赏家会称赞这“技巧”,正如人们会赞叹走钢丝这样的绝活儿;鉴赏家会欣赏这“画技”,就像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品尝一块点心。然而,饥饿的灵魂却没有得到任何满足。
人们溜达着穿过一个个展室,时不时地做些评价,有些画“不错”,有些画“真漂亮”。而那些该说点什么的人却什么也没说,那些该听的人却什么也没听见。这种情况被称为“为了艺术而艺术”。这种对内在涵义(它是色彩的生命力)的忽视、对艺术力量的无谓的浪费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艺术家为自己的才华、创造力和洞察力追求物质上的报酬,他的目的就变成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贪婪。艺术家不再进行稳定的合作,而是争抢财富。他们不断抱怨激烈的竞争、过剩的产出。憎恶、偏见、拉帮结伙、妒嫉、阴谋,种种皆由这没有目的性的物质主义艺术而起。
观众也会避开那些艺术家,那些有着更加崇高的理想,却无法在漫无目的的艺术中看到其天职的艺术家。
“共鸣”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教育观者。之前曾提到,艺术是其时代的产物。这样的艺术仅能表现已经被人们清楚感受到的艺术情感。这样的艺术没有后续发展的力量,它只能是其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正因如此,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实际上,一旦养育它的环境发生变化,它也就会立刻死亡。
有另一种能够起到进一步教育作用的艺术,它同样也发源于当代人的情感。然而,它不仅与时代共鸣辉映,还具有预言未来的强大力量,其影响是深远的。
艺术所从属的那种精神生活是产生艺术的最强大动力之一。精神生活是一种复杂但明确且易于界定的向前向上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是认知过程。它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在本质上却具有相同的内涵和目的。
我们满头大汗不断向前向上,一路上充满了磨难和恐惧,究其原因却晦涩不明。每当清除了路上的障碍,到达了一个阶段后,一只隐藏着的黑手又会设下新的障碍;这条道路似乎总是障碍重重、屡遭破坏。但是终归会有一些人前来救援,这些人与我们没什么两样,只是具备了一项神秘的力量——洞察力。
这些人具有远见卓识,并能指明道路。他们有时宁愿放弃这个能力,因为这个能力也意味着要背负沉重的责任,然而他们无法抛弃这个责任。尽管备受嘲讽和憎恨,他们仍竭力拖着那辆载满了意见相左之人的战车,不断向前向上。
若干年之后,当他们的躯体从世间消失之后,人们却千方百计地想用大理石、铁、铜或石头,大规模地重塑他们的躯体,仿佛这些蔑视肉体、崇尚精神的神圣殉道者和人类公仆的躯体的存在具有什么内在的价值。但是,至少这些高高矗立的大理石雕像能够证明,已经有一大批人到达了那个位置,那个现在备受尊崇的那些人在其生前孤独站立的位置。
《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的兴衰》 内容简介: 《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的兴衰》是一部深度挖掘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演变历程的史诗级著作。本书摒弃了对零散考古发现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社会结构分析为基石,全面重构了从史前乌鲁克时期到波斯征服之间,这片“众河之地”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融入世界历史洪流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泥土与智慧的初啼——早期文明的萌芽与构建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时间的长河,深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初的人类聚落如何适应极端多变的环境。聚焦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泛滥规律的解读,详细阐述了灌溉农业革命的社会动因和技术细节。重点分析了乌鲁克(Uruk)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在行政管理、神权统治与早期书写系统——楔形文字——诞生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我们不仅仅描摹了城市的物理形态,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苏美尔城邦(如乌尔、拉格什、尼普尔)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如何驱动了早期的法律制定、宗教体系的完善以及复杂神庙经济模式的形成。此部分将详尽论述苏美尔的宇宙观、诸神的谱系及其对城邦政治决策的深远影响,力求还原一个充满神谕、仪式与城墙的早期文明全貌。 第二部分:帝国的崛起与法律的基石——阿卡德、巴比伦与亚述 随着苏美尔城邦的衰落,中原地区的统一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萨尔贡大帝建立的阿卡德帝国,如何首次实现了对两河流域的政治整合,并确立了世俗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的雏形。阿卡德的语言和文化渗透,为后续的巴比伦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核心章节集中于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法典不再仅仅被视为一套法律条文的汇编,而是被解读为古代社会契约、阶级关系和司法实践的百科全书。本书结合最新的法典解读研究,详细对比了“同态复仇”原则在不同社会阶层(阿维鲁姆、穆什肯努姆、瓦尔杜姆)中的具体适用性,揭示了早期法治精神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紧随其后的是亚述帝国的崛起。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亚述如何从一个北方边缘的军事城邦,转型为前所未有的军事机器。我们不回避亚述对铁器技术、高效后勤系统和恐怖主义宣传的运用,同时,也着力展现其在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如尼尼微的宏伟图书馆及其对古代知识的抢救性保存工作。亚述的帝国模式,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关于高效军事占领和文化同化的血腥范本。 第三部分:智慧的延续与文化的回响——新巴比伦与对后世的影响 即便在帝国更迭的动荡中,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传统也从未断绝。本书详细梳理了迦勒底王朝(新巴比伦)的辉煌,特别关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建筑成就(如著名的伊什塔尔城门和巴别塔的考古解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放在美索不达米亚对世界文明的深远贡献上。我们将系统地分析其在数学、天文学和历法构建上的革命性进展。例如,他们如何发展出六十进制系统,并在天体运行观测中积累的数据如何为后来的希腊天文学奠定了定量基础。通过对占卜文书、梦境解释手册的考察,揭示了古代世界观的建构方式。 最后,本书将探讨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的征服如何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但其文化、行政经验和书写传统却被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及其后来的希腊化世界所继承、转化,成为人类文明持续演进的活水源头。 写作特色: 本书的叙事流畅,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如《吉尔伽美什史诗》、《创世史诗》的片段)作为佐证,使得历史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配备了大量精确绘制的地图和遗址复原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古代城邦的地理格局和建筑布局。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记,而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水利、书写和法律如何在热土上交织缠绕,最终塑造出“文明”这一概念的恢弘史诗。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读者将深刻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许多基础性概念,其源头都可追溯到幼发拉底河畔的泥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