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集:髹饰录解说

王世襄集:髹饰录解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襄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家具
  • 髹饰
  • 工艺
  • 木工
  • 传统工艺
  • 家具史
  • 文化
  • 艺术
  • 收藏
  • 王世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2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767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世襄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世襄集:髹饰录解说》是王世襄先生对我国现存一部古代关于漆器工艺专著的解读,包括全面的注释与讲解。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前言
朱启钤先生序
朱启钤先生《髹饰录》弁言
杨明《髹饰录》原序
髹饰录
1 乾集
2 利用第一
3 旋床
4 金
5 银
6 蒂
7 活架
8 栈
9 揩光石
10 砖石
11 锉
12 色料
13 五格<扌沓>笔觇
14 钿螺老蚌车鳌玉珧
15 髹刷
16 罂子桐油
17 削刀卷凿
18 筒罗
19 蘸子
20 引起料
21 粉笔粉盏
22 挑子
23 漆画笔
24 雕刀
25 帚笔茧球
26 湿漆桶湿漆瓮
27 荫室
28 圬
29 洗盆帉
30 窨
31 几
32 灰
33 布斮絮麻筋
34 捎盘髹几
35 生漆熟漆
36 曝漆盘煎漆锅
37 曝漆挑子
38 模凿斜头刀锉刀
39 笔觇<扌沓>笔觇
40 滤车幦
41 胶
42 楷法第二
43 三法
44 二戒
45 四失
46 三病
47 六十四过
48 麭漆之六过
49 色漆之二过
50 彩油之二过
51 贴金之二过
52 罩漆之二过
53 刷迹之二过
54 蓓蕾之二过
55 揩磨之五过
56 磨显之三过
57 描写之四过
58 识文之二过
59 隐起之二过
60 洒金之二过
61 缀甸之二过
62 款刻之三过
63 鉋划之二过
64 剔犀之二过
65 雕漆之四过
66 裹之二过
67 单漆之二过
68 糙漆之三过
69 丸漆之二过
70 布漆之二过
71 捎当之二过
72 补缀之二过
73 坤集
74 质色第三
75 黑髹
76 朱髹
77 黄髹
78 绿髹
79 紫髹
80 褐髹
81 油饰
82 金髹
83 纹匏第四
84 刷丝
85 绮纹刷丝
86 刻丝花
87 蓓蕾漆
88 罩明第五
89 罩朱髹
90 罩黄髹
91 罩金髹
92 洒金
93 描饰第六
94 描金
95 描漆
96 漆域
97 描油
98 描金罩漆
99 填嵌第七
100 填漆
101 绮纹填漆
102 彰髹
103 螺钿
104 衬色甸嵌
105 嵌金嵌银嵌金银
106 犀皮
107 阳识第八
108 识文描金
109 识文描漆
110 揸花漆
111 堆漆
112 识文
113 堆起第九
114 隐起描金
115 隐起描漆
116 隐起描油
117 雕镂第十
118 剔红
119 金银胎剔红
120 剔黄
121 剔绿
122 剔黑
123 剔彩
124 复色雕漆
125 堆红
126 堆彩
127 剔犀
128 镌甸
129 款彩
130 鉋划第十一
131 鉋金鉋银
132 鉋彩
133 煸斓第十二
134 描金加彩漆
135 描金加甸
136 描金加甸错彩漆
137 描金散沙金
138 描金错洒金加甸
139 金理钩描漆
140 描漆错甸
141 金理钩描漆加甸
142 金理钩描油
143 金双钩螺钿
144 填漆加甸
145 填漆加甸金银片
146 螺钿加金银片
147 衬色螺钿
148 铪金细钩描漆
149 铯金细钩填漆
150 雕漆错镌甸
151 彩油错泥金加甸金银片
152 百宝嵌
153 复饰第十三
154 洒金地诸饰
155 细斑地诸饰
156 绮纹地诸饰
157 罗纹地诸饰
158 锦纹鉋金地诸饰
159 纹间第十四
160 铯金间犀皮
161 款彩间犀皮
162 嵌蚌间填漆填漆间螺钿
163 填蚌间铯金
164 嵌金间螺钿
165 填漆间沙蚌
166 裹衣第十五
167 皮衣
168 罗衣
169 纸衣
170 单素第十六
171 单漆
172 单油
173 黄明单漆
174 罩朱单漆
175 质法第十七
176 棬榡
177 合缝
178 捎当
179 布漆
180 垸漆
181 糙漆
182 漆际
183 尚古第十八
184 断纹
185 补缀
186 仿效阚铎《髹饰录》跋
《髹饰录解说》批注说明
漆器门类及名称表
引证漆器实物目录
《髹饰录解说》索引
彩版
附录
一本好书读《髹饰录解说》
“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王世襄和他的《髹饰录解说》
王世襄编著书目

精彩书摘

  “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是张成、杨茂和永、宣两朝剔红的特点,在后面的实例中将进一步论及。纤细精致,是指锦地而言的。但也只是和压地的主题花纹相较,才会觉得锦地“纤细精致”。如果与时代较晚的雕漆相比,则元代及明初的剔红锦地,应当说是较大较粗的。一般来说,嘉靖时的雕漆锦地比永、宣时的细,万历时的又比嘉靖时的细。锦地由粗而细,正是明代雕漆演变发展的规律之一。
  元代及明初的雕漆,以花卉为题材的,如牡丹、茶花、菊花、栀子、玉簪等等,一般都花叶密布,没有锦地。山水人物则有锦地。所谓“又有无锦文者”,当指刻花卉的剔红而言。[其有象旁刀迹见黑线者,极精巧][古人精造之器,剔迹之红间露黑线一二带。一线者或在上,或在下;重线者,其间相去或狭或阔无定法,所以家家为记也]以所见到的故宫博物院一百几十件永乐、宣德剔红藏品来说,多数都有黄、杨两氏所指出的黑线。有的一条,有的两条。一条黑线,实际上就是一层黑漆。也就是说,剔红器的漆胎在逐层上朱漆的过程中,加进了一道或两道黑漆。最后剔刻花纹,刀口便露出黑线。这与剔犀(见127)的色层相间,正是同一道理。从实物来看,一条黑线的,往往贴近朱漆的底层(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永乐款牡丹孔雀纹剔红大盘,详后);两条黑线的,靠下的一条,也多接近底层(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明初牡丹绶带纹剔红大圆盒)。因此除了如杨注所说,黑线是各家出品的记号外,它还有指示剔刻深度的作用。刀子刻下去,见到黑线,等于说已快到朱漆的底层,这样便可以引起刻者的注意,不至于刻得太深,露出胎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示漆工将全器的花纹,刻得深浅一致。
  ……

前言/序言


漆器研究与文化传承: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部分:漆艺的千年流光——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 漆,这种源于中国古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其温润的光泽和坚韧的物理特性,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涂饰工艺,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文人的情怀。 古代漆器的滥觞与发展 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陶碗,标志着漆艺的初现端倪。随着时代的推进,尤其是在商周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早期的高峰。这一时期的漆器,多用于祭祀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具,其纹饰风格古朴、神秘,常以饕餮纹、夔龙纹等展现出强烈的宗教和政治意味。色彩上,红、黑二色为主导,浓墨重彩,气势恢宏。 进入春秋战国,漆器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地域风格开始显现,吴越之地的薄胎漆器以其轻盈精巧闻名,而楚地的漆器则以其繁缛的云雷纹和大胆的动物形象著称。此时,镶嵌工艺如金银错、螺钿等技术开始融入漆器制作,极大地丰富了漆器的表现力。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迎来了第一次飞跃。漆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用性与观赏性并重。髹饰技术日趋成熟,如戗金、描金等技法广泛运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群,是研究汉代漆器工艺的无价之宝,其完整性和工艺的精湛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隋唐的辉煌与宋元的流变 隋唐盛世,漆器艺术达到了技术与审美的巅峰。唐代的漆器,气度雍容华贵,吸收了佛教艺术的元素,金银平脱工艺的运用,使得漆器表面如同流光溢彩的织锦,光彩夺目。此时,漆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宫廷艺术的代表,反映了盛世的繁华气象。 宋代,随着文人审美品味的提升,漆器风格开始转向内敛、雅致。唐代的富丽堂皇被宋人所追求的“天真自然”所取代。螺钿、戗金等工艺的运用更加精微,注重材质的自然美和线条的疏朗简洁。这一时期的漆器,与宋瓷、宋画共同构建了宋代独有的艺术风貌。 元代,受蒙古族艺术风格的影响,漆器的装饰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对大型器物的制作和材质的创新。但总体而言,元代的漆艺承上启下,为明清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的集大成与转型 明清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又一个高峰,同时也是其走向成熟与定型的阶段。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漆器工艺精益求精,特别是雕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大漆厂和福州脱胎漆器等地方流派逐渐形成并成熟。其中,剔红(雕漆)技艺,将漆层层堆叠至数毫米乃至一厘米厚,再用刀精雕细刻,其难度和艺术价值极高,是明代漆器的标志。 清代,宫廷漆艺对工艺的规范化要求达到了极致,匠人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已臻化境。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新题材和新的工艺尝试也开始出现。然而,随着西洋化学漆料的引入和市场对快速仿古的需求增加,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开始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材料的哲学——漆的本质与特性探微 漆,并非简单的颜料,它是一种复杂的天然树脂,是桯(chéng)树、漆树等特有植物的汁液凝结而成。理解漆器,必须从理解漆的化学特性入手。 生漆的物理与化学 生漆(天然漆液)的干燥过程并非简单的蒸发,而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聚合反应。生漆中含有漆酚、漆酶等多种成分。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高湿度和适宜的温度是关键),漆酶催化漆酚分子间的交联聚合,最终形成一层坚固、防水、耐酸碱、绝缘的保护膜。这种膜层具有惊人的韧性,使其能够承受物理撞击和环境变化。 不同工序中的漆料 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漆”并非一成不变。从底层的打磨基底到最终的饰面,需要用到好几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漆料: 1. 髹漆(Base Coat): 用于打底层,通常是配置了石灰、糯米等材料的混合漆,提供器物的骨架和初步的硬度。 2. 髹饰漆(Decorative Coat): 用于最终的装饰和着色,如朱漆、黑漆,或加入矿物颜料调配的彩色漆。 3. 光漆(Finishing Coat): 用于罩光,使器物表面产生温润的光泽,这层漆往往对环境的控制要求最为苛刻。 正是这种对材料的精细掌控和对环境条件的苛刻要求,使得漆器的制作成为一项极其耗时且需要经验积累的技艺。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动,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品的色泽与耐久性。 第三部分:工艺的交响——髹饰技法体系的梳理 漆器的生命力在于其丰富多变的髹饰技法。这些技法如同交响乐章中的不同声部,共同谱写出漆艺的华美篇章。 雕漆技艺的深度与广度 雕漆是漆器工艺中最为复杂和耗时的门类。它依赖于厚堆的漆层,然后进行精细的雕刻: 剔红(雕红): 将朱漆层层堆叠至极厚,然后用刀工细刻出图案。刀法讲究,如“游丝描”、“镂空雕”等,使得红色在光线下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剔黄/剔黑: 与剔红原理相同,但底色或面色为黄色或黑色,风格各有侧重。 戗金/填金: 在漆面上刻出纹路后,用金箔或金粉填入刻痕中,形成金色线条,尤其在宋元时期较为流行,后演变为戗金,即将金箔刻入已髹的漆层中。 镶嵌艺术的珠光宝气 镶嵌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漆器的奢华程度: 螺钿(Mother-of-Pearl Inlay): 使用海贝壳经过打磨切割成薄片,镶嵌于漆胎之上。唐代的螺钿工艺已能做到薄如蝉翼,唐代以后则多以块状螺钿为主,展现出贝壳天然的虹彩。 金银错/金银平脱: 在漆器表面刻出纹路,然后将金银片嵌入其中。平脱则是将金银片与漆层一同打磨至平齐,光洁如镜。 绘饰与描画的细腻表达 除了立体雕刻和镶嵌,描绘和书写也是漆器装饰的重要手段: 描金/戗描: 使用金粉或金箔细致地在漆面上绘制图案,要求运笔极其稳定流畅。 莳绘(Maki-e): 虽然主要见于日本漆器,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的描金技法,即在半干的漆面上撒上金、银粉末,使其附着成画。 脱胎技法的轻盈革命 脱胎工艺是制造大型漆器或异形器物的关键技术。艺人先用泥土塑形,然后在泥胎上层层髹漆,待漆层完全干燥坚硬后,再将内层的泥胎掏出或溶解,剩下的漆壳即是器物主体。这种技术制造的漆器轻便、坚固,是漆器史上的一大突破。 第四部分:文化意蕴与传承的思考 漆器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它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道家追求的“朴素之美”以及儒家推崇的“礼制规范”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从祭祀的重器到文人的清供,漆器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和审美情趣变迁的忠实记录者。 进入近现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漆艺的复杂性、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制作周期,使其在面对现代批量生产的器物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使其不仅仅是博物馆中的“古董”,而是能够融入当代生活的“艺术品”,是每一位漆艺传承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对漆艺历史和技法的深入研究,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核心价值,并在创新中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家具和工艺美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这套集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玩家”的趣味和经验之谈。王世襄先生那种“行走江湖”的经历,使得他的见解既有文献的支撑,更有实物的佐证,这种“知行合一”的学术路径,是极其宝贵的。特别是他对某些冷门器物和地方性技艺的关注,显示出一种非凡的包容性和视野的开阔,避免了将“经典”的范围人为缩小的倾向。读来令人心生敬佩,也激发了自己去实践、去走访的冲动,真正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含义。

评分

从文献整理和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套《王世襄集》无疑是后学者的宝贵财富。它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了王世襄先生毕生的研究成果,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赞赏这种汇编的体例,它使得原本可能散落在不同期刊、不同年代的零星研究得以集中展示,便于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于任何一个打算进入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的人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起点和绕不开的参照系。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研究门槛,同时也树立了一个极高的学术标杆,促使后来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影响深远,难以估量。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人生哲学。在先生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的尊重。他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如何去“品”,而不是简单地“拥有”。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物件,瞬间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对我个人而言,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周围世界新的感知维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它不动声色地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沉静、更有耐心,这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滋养。

评分

这套《王世襄集》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内敛而沉稳的格调,初见便觉其非同凡响。纸张的选择透着一股雅致,手感温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更值得称道的是,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感,使得阅读体验极大提升。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旧有文献的复刻处理,那些历史的痕迹被精心保留,又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加持下清晰可辨,这不仅仅是内容的呈现,更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传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想起那些老一辈匠人对待自己作品的那份执着与专注,仿佛能从这书页中嗅到时光沉淀下来的独特气味。对于一个爱好书籍的收藏者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让人由衷地赞叹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审美情趣。

评分

阅读王世襄先生的文集,总有一种被带入一个既宏大又细微的文化宇宙的奇妙感受。他的文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蕴含着惊人的洞察力。那种对事物本源的探究精神,以及那种对传统工艺近乎痴迷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我仿佛跟随他的笔触,穿梭于古老的工坊和寂静的庭院,去触摸那些被时间打磨的器物,去聆听那些沉默已久的技艺发出的低语。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那种“不求甚解不罢休”的韧劲,对于当下追求速度的社会环境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沉思良久,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正是顶尖学者的文字才具有的魅力,它激发的是阅读者主动思考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结果。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做活动拿下,接下来就是好好读书,好好读书。

评分

一、内容很好,二、装帧精美,三、送货很快,农村也是次日达。

评分

王老的解说、不错的专业书籍、印刷质量好、内容丰富详尽、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一直关注,这次活动力度大,赶紧买,包装很好,有一角有点压变形。比想象中的厚。很满意。

评分

好,东西很不错,试用后再追加评论

评分

折上五折加满减券,还有可支付一半价格的京豆,基本都是放购物车里有一阵的书,尤其《锦灰堆》还有货,这次买的太值了~

评分

不错的书,赶上活动很合适

评分

图文并茂,不错。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