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丛书·正念的培育:和谐的人生与世界》作者智光禅师是著名的恰宓希亚多大长老的弟子。被誉为马哈希禅修体系第三代传承中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禅师。《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丛书·正念的培育:和谐的人生与世界》阐述如何修习毗婆舍那禅,如何修得透视一切世相的智慧、如何扫除人生的烦恼之根、如何保护心灵等问题,细致地进行指导,并就具体问题做了解答。
作者简介
智光禅师,196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1995年7月在仰光恰宓禅修中心总部出家,皈依恰宓西亚多为戒师,并在大长老指导下研读三藏经典。
禅师通晓英文、汉文、马来文、巴利文,戒德清净、简朴慈悲,多年来指导正念禅修教学以严谨著称,在东南亚一带深具影响。
目录
吉祥的人生
吉祥的人生
珍惜吉祥人生的因缘
此生无大事,唯一育正念
行住坐卧都在单纯正念中
正念观察当下一个明显色法或心法
如何修得穿透一切世相的智慧
如何修得穿透一切世相的智慧
证得第一手的智慧——修习智
培育专注准确的正念
培育一种即刻性的正念
观察心法比观察色法更重要
不操纵,不控制
无选择性的观察
正念本身亦无常
不遗漏每一个心法
正念——如我们的生命
此生如何得解脱?
此生如何得解脱?
人身难得胜过盲龟浮木
轮回苦海一叶舟——“四圣谛”
破除无明唯实修观
“本来没有我”究竟如何理解
真正真实的活在当下
一个正念接一个正念
清净来自正念观察一切“苦”——烦恼
佛陀的药方
佛陀的药方
皈依是什么意思
佛陀的药方——心法
佛陀打妄语了吗?
证悟“真实法”,众苦自然灭
见因缘,也见法
见因缘,也见法
智慧完全生起,无相才会显现
单纯直接透视“四大”的自性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正念相续不断,既见因缘也见法
灭除无明,才能真正止息轮回
以正念保护你的心
以正念保护你的心
因贪爱轮回
我们是自己业的主人
保持正念才能保护自己
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
梵行能解轮回苦
没有所谓“命中注定”
善业缘何皆由心造
有没有永恒的一个“我”和一个不变的灵魂转世
有没有永恒的一个“我”和一个不变的灵魂转世
常见论与断见论
无我与因缘法
今生的你和前生的你
如何扫除人生烦恼之尘
如何扫除人生烦恼之尘
如来的行动如狮子
如何放下苦“结”
提起正念观照“结”
修行就是修习八正道分
慈心禅
简要介绍慈心禅的修习
在家如何禅修
在家如何继续禅修
问与答
问题解答
关于发愿与功德回向
关于发愿与功德回向的简短开示
人生甘露何处得
人生甘露何处得
众生唯一解脱路
当下每个现象都是观察目标
呵护正念就是呵护生命
慈是一种祝福
有正念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
有正念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
正念是一种单纯深入的觉知
足够精进不忘失正念
“悚惧智”是修行益友
修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培育正念
一个智慧推动一个智慧
一个智慧推动一个智慧
智慧能除烦恼根
培育智慧,必须正念不中断
培育智慧,观察心法最重要
精进修习才是对三宝最大的恭敬
不放逸,自有道果
自护者则护他,护他则自护
自护者则护他,护他则自护
修行者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四念处的修习并非自私的修习
正念的培育是每个世人的责任
禅修的进步需要五根平衡
禅修的进步需要五根平衡
平衡五根指的是什么
正念越强越好
受是一种心法
观痛可去邪见
如何理解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如何理解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佛法只教导有世俗谛和究竟谛
智慧是从概念法到究竟法的阶梯
智慧源于正念专注、准确、锐利
如何透视到“真实法”无常的本质
如何透视到“真实法”无常的本质
谛观真实法,觉悟四圣谛
正念的本质是自然面对当下
努力培育瞬间、瞬间的正念
时时保持正念觉知五取蕴
培育如实的正念超越想蕴
一切善恶皆由心生
一切善恶皆由心生
心是一切善业与恶业的前导
付出勇猛精进,在心培育善念
恶念生起,心会倾向种种恶业
培育智慧才能获得“正断断”
正念摄护你的心
修习慈心止息嗔
修习慈心止息嗔
不从嗔中解脱,就没有幸福
满心嗔恨,难尝法味
克嗔良方在修慈
如何修习真正的慈心
修习慈心能获得十一种功德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
佛陀的教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佛陀的教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前言/序言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丛书·正念的培育:和谐的人生与世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
评分
☆☆☆☆☆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地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评分
☆☆☆☆☆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评分
☆☆☆☆☆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评分
☆☆☆☆☆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评分
☆☆☆☆☆
帮老师买的,应该很不错吧,希望他会喜欢?~
评分
☆☆☆☆☆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评分
☆☆☆☆☆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探索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