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文丛:存在的遗骸 形上学之后的诠释学存在论

轻与重文丛:存在的遗骸 形上学之后的诠释学存在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大利] 圣地亚哥·扎巴拉(Santiago Zabala) 著,姜丹丹,何乏笔 编,吴闻仪,吴晓番,刘梁剑 译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诠释学
  • 形而上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死亡
  • 意义
  • 身体
  • 文本
  • 后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84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5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轻与重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存在的遗骸》作于2003—2008年,旨在以激进的形式推进“柔弱之思”(weak thought)的存在论。这一哲学立场由瓦提莫(Gianni Vattimo)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来得到了罗蒂(Richard Rorty)、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及其他众多后现代思想家的肯定。
  尽管《存在的遗骸》属于严格的哲学考察,但政治向度的种子亦已埋藏其中,因为作者所揭示的存在“遗骸”的柔弱性和“弱者”本身,即贫穷者,被忽略者或遭遗忘者之间并无太大差别。

内容简介

  作为欧洲哲学界的新锐,圣地亚哥·扎巴拉和导师瓦提莫共倡“柔弱之思”,在形上学、政治哲学、文化批评等领域新作迭出。《存在的遗骸》围绕存在问题展开运思,系统论述海德格尔及海德格尔之后舒尔曼、德里达、南希、伽达默尔、图根哈特、瓦提莫等欧洲哲学家的存在论,从而证成以下论题:自海德格尔“消解在场存在”或“克服形上学”之后,我们必须追问存在的遗骸。这一追问使我们能够对形上学(经由诠释学)的瓦解做出回应,能够在人之“被抛状态”的可能性之中追寻新的目标与抱负。哲学不是要去理解永恒者,而是必须重新引导人类走向对自身历史的解释。

作者简介

  圣地亚哥·扎巴拉(SantiagoZabala),哲学博士,洪堡学者。现任法布拉大学ICREA研究员,《纽约时报》评论文章撰稿人。著有《存在的遗骸》(TheRemainsofBeing)(2009),《分析哲学的诠释学性质》(TheHermeneuticalNatureofAnalyticPhilosophy)(2008)。与吉安尼·瓦提莫(GianniVattimo)合著《诠释学的共产主义》(HermeneuticCommunism)(2011)。编有《虚无主义和解放》(NihilismandEmancipation)(2004),《宗教的未来》(TheFutureofReligion)(2005),《柔化的哲学》(WeakeningPhilosophy)(2007),《艺术作品的真理诉求》(Art’sClaimtoTruth)(2009),《诠释学的后果》(ConsequencesofHermeneutics)(2010,与JeffMalpas合编),《被晃动的存在:存在论与事件》(BeingShaken:OntologyandtheEvent)(2013,与MichaelMarder合编)。

  吴闻仪,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中法哲学比较。参与“汉语与中国思想的特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语言哲学向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所“十二五”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曾在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美国)、《哲学分析》(上海)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译作《大学中的“存在”:分析哲学合法化与哲学教育之争》(圣地亚哥·扎巴拉著)刊于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十二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吴晓番,河海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求学期间究心于张东荪、龚自珍,2010年作《龚自珍哲学新论》,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10余篇,论题涉及乾嘉伦理学、清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等。另有译作数篇。

  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

目录

中文版序 /1
前言 /1
导论 /1
第一章 被摧毁的存在:海德格尔对在场存在的消解 /37
第一节 重提存在的意义 /46
第二节 追问“磨耗的”存在 /63
第二章 消解之后:存在的遗骸 /81
第三节 舒尔曼:成系统的无始基的特性 /89
第四节 德里达:迹痕的宝藏 /102
第五节 南希:独一多元的共存 /110
第六节 伽达默尔:语言的交谈 /120
第七节 图根哈特:句子的意义 /130
第八节 瓦提莫:柔弱的事件 /139
第三章 通过解释创生存在:残存的诠释学存在论 /149
第九节 话语连续体的逻辑 /156
第十节 “由内”创生存在 /165
参考文献 /177
译后记 /215

前言/序言

  本书的论题如下:自柏拉图以降,哲学不仅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那样是对“存在的遗忘”,而且还表达了存在的残存,也就是说,存在的遗骸。巴门尼德、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之所以分别提出“toon”(存在)、“esgibtSein”(有存在)和“ilyadel�皎簍re”(有存在),那是因为存在是事件,它具有原初意义上的慷慨和丰富性,从中馈赠并开启了哲学之思。在开始研究哲学之初,我阅读了柏拉图、奥古斯丁、尼采、杜威、帕莱松(LuigiPareyson)以及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形上学在那时便令我着迷、震撼,因为它所研究的是科学以之为前提却并未予以关注和回答的问题。事物具有一种普遍且完全决定性的属性,那就是存在。令人惊讶不已的是,正是这一存在引导哲学追问以下问题:存在者的存在是什么?是什么构成了存在而非存在者、思考而非计算?计算属于科学之域,而科学研究存在者,比如核物理学,它关注原子核的力、相互作用以及内部结构。相反,思考则隶属于形上学的领域,因此是哲学的事业。哲学不关心原子核这样的存在者,而是思考原子核的存在,以便经验存在如何在每个原子核中彰显其自身。在如上的思考中,哲学并不像笛卡尔的主体性、康德的超验或尼采的唯意志论所做的那样贬低实体世界的价值;相反,它使自己沉浸于事物充分的“有”之中。
  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其或显或隐的存在论基础。自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及巴门尼德开始,存在论的问题,“关于存在的问题”,就已经决定了哲学与人类的本质。这一问题同时还关乎人类生活的目的及其意义,关乎价值和原则。正是我们实际的道德生活使得人类追问这一问题。尽管存在问题已被遗忘许久,但有幸在20世纪的开端,海德格尔将它重新带回到我们面前。沃尔夫(ChristianWolf)在1729年出版的《存在论》(Ontology)一书中首先将存在问题称为“存在论”。自此以后,“存在论”便成为“形上学”的同义词。我们看到,存在问题曾经是,并且将一直是最真实、最核心的哲学问题。它最令我着迷的,并不在于绝大多数哲学家研究过它,而在于存在问题是所有其他问题的前提,因为它始终持存。换言之,即使是所有那些并未明确研究存在问题的哲学家与哲学流派也同样预设了对存在的理解及存在的残存,而这种预设亦决定并限定了他们的研究工作。哲学史上,每个时代都相应于该时代某位重要哲学家为实体存在的命名:柏拉图的“相”(idea),亚里士多德的“现实”(energeia),阿奎那的“行动”(act),笛卡尔的“表征”(representedness),康德的“客性”(objectivity),黑格尔的“绝对精神”(absolutespirit),柏格森的“生命冲动”(élanvital),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topower),伽达默尔的“交谈”(conversation),德里达的“迹痕”(trace),等等。既然存在问题暗含着必不可少的连续性,而作为哲学家,我们身处于研究存在问题的语言学传统中,那么,追寻存在问题便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
  所有这一切使我认真对待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是“消解在场存在”或“克服形上学”所导致的后果。海德格尔提出此观点,一方面旨在从对存在的遗忘状态中恢复存在本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存在并未应用于人之在这一特定的存在形态。为了平息或激发我对痴迷存在问题的忧虑,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做哲学家就是要痴迷于作为动词的存在(关注何者存在何者不存在),因为它使你不满足于自身的同一性,它邀请你去寻找完整的存在视域——换言之,去对话”。他一再使我确信并非只有我一人对研究存在问题的哲学家感到痴迷,但他同时又告诉我,鲜有人从残存的角度分析首先由海德格尔所做的解构工作的后果。我决定对这个问题进行考察,并不是出于什么社会学的考虑,或者意图提出一种关于存在的效果历史,而是因为那些认真对待海德格尔消解工作的后果的哲学家同时还考察了“没有同存在之为存在相涉的东西”(已被解构),“存在是磨耗程度最深的东西”(已被理解),以及存在“留下了迹痕”(正在创生)。现在,存在的这种柔弱或受限的状态并不意味着消极的方面,即似乎它已走到尽头;相反,这是另一种开端:通过不能在场的存在的遗骸,对在场存在的恢复与摧毁开启了克服形上学的道路。
  形上学始于柏拉图而终结于尼采,这是因为通过上述消解工作我们已经克服了将存在理解为对象的做法。对象式的理解方式导致了概念上的限制,因为它设立了诸多两极对立:在场与不在场,存在与无,真理与谬误,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男人与女人,等等。但是,我们不能抛弃形上学,因为它构成了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我们无法回避这种理解,因为它参与了我们的传统、人性以及命运的构成。这就是为什么当代哲学家将我们的时代称为“后形上学”的时代:现在我们终于意识到,形上学不是坚硬或决定性的东西,因为我们有能力自觉地将它作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来处理,有能力弄清楚它曾经是什么、将来它会把我们带到哪里,甚至它自身将要成为什么样子。
  本书雄心勃勃的“取径”乃是概述存在从内消解之后的诸种遗骸。除了讨论存在的遗骸之外,我们还将考察如何创生更多的存在——因为从古至今的存在论、体系或哲学都只是存在的遗骸,而我们获得对遗骸的理解的解释同时也创生了存在。“取径”所意味的,不仅是一种路径,同时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关注,而且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对存在的遗骸的探寻将会为我们铺筑道路。所有的路径都是思考的路径,而我所取的这条路径雄心勃勃,因为它发源于哲学原始的、首要的惊讶。在那些已经认真对待这一消解的哲学家那里,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找到存在的残骸:舒尔曼、德里达、南希、伽达默尔、图根哈特和瓦提莫。必须立即澄清的是,我对这些哲学家的解读,包括最重要的对海德格尔的解读,并非佯装提供一种忠实于他们思想的解释——或者为阅读其原始文本提供一种替代品——而是严格地考察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存在的遗骸。如果说,存在者的存在向这些哲学家诉说自身,所以他们说出了存在是什么,那么,我的解释就不是描述他们的诸种观点,而是必须通过他们的观点解释存在。
  学生回报导师教诲最好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而是发展他自己的思想。而只有当导师允许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发生的时候,上述的回报才有可能。著名的知识分子、教育家斯坦纳(GeorgeSteiner)和乔姆斯基(NoamChomsky)就是很好的例子。斯坦纳在《师之教》(LessonsoftheMaster)中解释道,导师“指引的视野事实上是一种重新审视的视野(re�瞯ision),是已经看到的东西(déjàvu)”,因为“传统”(traditio)与希腊人所说的“交付”(paradidomena)——前者指“已经流传下来的东西”,后者指“正被移交的东西”——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草率或偶然的,相反,它是一种呼唤,是导师在他自己做学生时曾经做出的回应。乔姆斯基在《乔姆斯基论民主和教育》(ChomskyonDemocracyandEducation)中谈到,“最优秀的导师在展示地形的同时允许学生从复杂的材料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如果说,导师的能力在于“指示”(deuten,pointto)(它与“指称”[bedeuten,mean]不可分),那么学生的洞察力就必须在于回应这种召唤,或者说,指示。
  我在本书中所做的工作就是对于我的导师瓦提莫教授及其哲学指示的回应。尽管我是对本研究负责的唯一作者,但若没有他的哲学思考和教导,我不可能完成这项研究。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我认为自己像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ofSalisbury)笔下的侏儒那样,“坐在巨人的肩膀上,凭借更敏锐的视觉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相反,我看到的东西并没有更明晰一些;事实上,借用罗蒂一个很贴切的说法,我只不过是在寻求一种交谈从而回应某种呼唤。虽然我在本书中的议题超出了瓦提莫的研究范围,但是我思想的精神和本质却完全沉浸于他的
  “柔弱之思”中——至少,此乃吾之愿也……

《轻与重文丛:存在的遗骸》 一部关于形而上学之后,我们如何安顿于存在的研究。 在现代思想的浩瀚星空中,形而上学的光辉曾照亮人类对实在本源的探求。然而,当古老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显露出其局限与困境,当“存在”本身成为一个不再被理所当然的前提,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浮现出来:形而上学之后的空间,我们如何重新理解和安顿于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存在的遗骸》便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探索这一艰难而至关重要议题的作品。 本书并非对形而上学的简单否定或告别,而是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视角,审视形而上学传统留下的深刻印记,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一条通往“形而上学之后”的道路。作者深入剖析了那些“遗骸”——那些在形而上学解体过程中暴露出的、但又未被完全清理的观念碎片、概念残余和思维模式。这些“遗骸”既是我们理解世界时难以摆脱的惯性,也是重新构建理解框架的潜在资源。 《存在的遗骸》的核心关切在于“存在”的重新处境。当“存在”不再是那个宏大、稳定、可被普遍把握的实体,当它不再是所有哲学追问的最终锚点,那么,我们所能言说的、所能经验到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已经瓦解为无数碎片,散落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散落在我们与他者的关系中,散落在我们对意义的持续追寻里?本书认为,理解“存在”的遗骸,恰恰是我们深入探究当下存在状态的关键。 作者并不满足于对形而上学局限的揭示,而是积极地寻求一种新的理解模式。这种模式超越了对终极实在的形而上学式追问,转向了对“存在”在具体语境中的显现、显露和被理解的方式的关注。这里,“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的方法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诠释学不仅是解读文本的工具,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存在”的基本姿态。在形而上学的光芒黯淡之后,我们所能依赖的,便是不断进行的、开放的、动态的诠释过程。 本书的论证逻辑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首先,作者对形而上学传统的关键概念进行了批判性梳理,揭示其在现代语境下的失效之处。这包括对本体论、认识论、宇宙论等核心范畴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一些经典哲学问题(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真理与谬误)的解构。然而,这种解构并非为了摧毁,而是为了在废墟之上发现新的可能性。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遗骸”所指代的具体内容。这可能包括: 被遗忘的经验形式: 形而上学往往倾向于抽象和普遍,但人类经验的丰富性、偶然性和具身性却常常被忽视。本书将挖掘那些被形而上学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微小而真实的经验片断,并探讨它们如何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石。 语言的局限与生成: 语言在形而上学中常被视为表达实在的工具,但本书将强调语言本身的生成性、模糊性和多义性。语言不仅承载意义,更在不断地创造和重塑意义。在形而上学之后,我们需要更敏锐地关注语言的运作,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对“存在”的感知。 意义的碎片化与重构: 当宏大的形而上学意义体系崩塌,个体如何面对意义的碎片化?本书将探讨在失去终极意义的参照系后,我们如何通过日常实践、人际互动以及个体性的诠释,重新编织和锚定生命的意义。 “在场”的重新理解: 形而上学常将“存在”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但本书将强调“存在”的流变性、暂时性和“在场”性。我们所经验到的“存在”,是不断显现和消逝的过程,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连的。 非主体性的视角: 传统的形而上学往往以主体为中心,但本书可能也会探讨主体性的瓦解,以及非主体性因素(如环境、技术、集体无意识)如何影响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在“存在的遗骸”被细致地描摹之后,本书将重点转向“诠释学”的方法。这里的诠释学,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解读,而是扩展为一种对世界万物进行理解的普遍能力。这种诠释学强调: 历史性与语境性: 任何理解都是历史的和语境化的。我们无法摆脱自身的历史前见和特定处境,因此,“存在”的理解也必然是动态的、发展的,并且深深地植根于具体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之中。 对话性与他者性: 理解是一个开放的对话过程,它离不开与他者的交流和互动。通过与他者的对话,我们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触及“存在”更为丰富和多维的面向。他者的视角,往往是我们认识自身盲点的关键。 预设与遮蔽: 任何理解都带有预设,也必然会遮蔽某些东西。诠释学要做的,不仅是揭示意义,更要警惕和反思理解过程中的预设和遮蔽,从而不断深化我们的理解。 循环的理解: 理解并非线性前进,而是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我们从整体把握部分,再从部分修正整体,这种不断往复的理解,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对象的本质。 本书并非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看待“存在”的新方式。它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接受意义的流变,并在碎片化和不完满中寻找安顿。这是一种更为谦卑,但也更为贴近真实经验的哲学姿态。 《存在的遗骸》是一部献给那些在形而上学解体后,仍然渴望理解“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读者的著作。它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场穿越思想废墟的旅程,在那里,我们可能无法找到稳固的彼岸,却能学会如何在流动的存在之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安顿我们自身。这是一次关于如何“存在”的深刻追问,一次关于如何在“之后”重新理解“之前”的哲学探索。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指出了一个哲学上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出路,一种关于如何在当下的“存在”中,以一种更加成熟和自觉的方式,继续前行的智慧。它是一次对哲学根基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积极探寻。 通过对“存在的遗骸”的细致解剖和对“诠释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主动参与到理解“存在”的行列中来,在不断的诠释与反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立足点。这是一种更贴近生命实践的哲学,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求解脱与安顿的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写得极其精妙,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集体性的迷惘。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经验深处的焦虑和困惑,那种“好像抓住了什么,但又转瞬即逝”的感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读着读着,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看待世界的那些基本假设的。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并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那种娓娓道来的背后,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和逻辑的严密支撑。这种叙事上的张力,让那些原本可能非常形而上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触手可摸。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结构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宏大视野,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个极小的切口切入,然后层层剥开,最终指向一个关乎人类存在境遇的终极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哲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继承,他既没有全盘否定传统,也没有盲目地追随最新的思潮,而是在两者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充满张力的桥梁。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原来可以这样理解!”的顿悟感,那种感觉就像是困扰已久的迷雾突然散去,豁然开朗。这说明作者的思辨是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穿透力的,他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了问题的肌理之中。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智力上的攀登,每完成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像是征服了一座险峻的山峰。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回溯和查阅前文,因为作者的论证链条极其绵密,一个观点的发展往往建立在前文微妙的修正或深化之上。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旦走神,很可能就会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是在喂食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提供工具和框架,引导你去亲手构建理解的蓝图。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成就感,它强迫我用一种全新的、更精细的透镜去看待周遭的一切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种深沉的色调和抽象的线条交织在一起,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喜欢它那种略带晦涩的艺术感,仿佛在邀请读者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花了好大力气才从书店众多新品中把它挑出来,它的纸张质感和装帧工艺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而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感。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的考究又让我眼前一亮,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这对于一本深度理论著作来说,是极其难得的体验。它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这种精美的设计,暗示了内容本身的深度和重要性,让人迫不及待想一头扎进去,去解开它层层包裹的谜团。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点”。我感觉自己看待时间、意义和实在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但深刻的位移。它不像一本工具书,可以让你查阅完某个特定知识点就束之高阁,而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在你读完之后,仍然会时不时地在你思考的背景音中低语,提醒你注意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深层结构。我发现自己开始用这本书中的某些术语来审视我正在阅读的其他材料,这表明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内化成为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对于任何寻求在喧嚣世界中建立坚实精神立足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馈赠,值得反复咀嚼和深思。

评分

尽管《存在的遗骸》属于严格的哲学考察,但政治向度的种子亦已埋藏其中,因为作者所揭示的存在“遗骸”的柔弱性和“弱者”本身,即贫穷者,被忽略者或遭遗忘者之间并无太大差别。《存在的遗骸》作于2003—2008年,旨在以激进的形式推进“柔弱之思”(weak thought)的存在论。这一哲学立场由瓦提莫(Gianni Vattimo)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来得到了罗蒂(Richard Rorty)、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及其他众多后现代思想家的肯定。

评分

nice

评分

一直在这买,很不错,正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一直在这买,很不错,正品

评分

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很不错,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