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香事原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魏晋南北塴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之种种,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面非创立新制,至于两宋香事的兴盛发达,却是与高坐具有成熟密切相关,其时土人的焚香,原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后世看得是风雅,而在当日,竟可以说风雅处处是平常。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扬之水,1954年生,原名赵丽雅,浙江诸暨人。扬之水系其笔名,出自《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评分大势如此,唐路德延《孩儿诗》五十韵便近乎空谷足音而格外令人珍视,虽仍不免有人为它附以“本事”,但撇开诗以外的种种说法,诗本身不过是以赋笔写童嬉、写童趣,不含教训,也无所谓比兴寄意。有趣更在于,同时代美术工艺中的孩儿游戏差不多与它在在相契。如果说供奉宫廷的职业画家一枝绘笔或难免带出帝王意旨,但出自唐代民间工匠的不同形式的婴戏图,则多是生活场景之写生。婴戏图的活泼自然与健康,也正是大唐气象中的一缕清新之气,且融入两宋风俗而弥漫始终。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以来,以童嬉表现吉祥寓意的设计意匠渐成主流,婴戏图中的各个元素也脱离开浑朴的童趣而演变为成年人的思维,以此纳入以谐音为吉语的祈福框架,真正的童心已经不复存在。
评分从《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单独抽出《香识》一册,从香料、香具、焚香方式的流变考据古时尤其是两宋时期的香诗与香事。“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绵绵葛葛,香远韵清,当时只道是寻常。
评分一九九一年初夏,小书《棔柿楼读书记》(署名宋远)交稿之后,负翁先是提议,继而相约,然后引领我同往启功先生家求题签。那一日,启功先生不仅题写了书名,且又题了“棔柿楼”三个大字的横匾,自己的首本书,得有如此因缘,自是分外珍惜。
评分大势如此,唐路德延《孩儿诗》五十韵便近乎空谷足音而格外令人珍视,虽仍不免有人为它附以“本事”,但撇开诗以外的种种说法,诗本身不过是以赋笔写童嬉、写童趣,不含教训,也无所谓比兴寄意。有趣更在于,同时代美术工艺中的孩儿游戏差不多与它在在相契。如果说供奉宫廷的职业画家一枝绘笔或难免带出帝王意旨,但出自唐代民间工匠的不同形式的婴戏图,则多是生活场景之写生。婴戏图的活泼自然与健康,也正是大唐气象中的一缕清新之气,且融入两宋风俗而弥漫始终。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以来,以童嬉表现吉祥寓意的设计意匠渐成主流,婴戏图中的各个元素也脱离开浑朴的童趣而演变为成年人的思维,以此纳入以谐音为吉语的祈福框架,真正的童心已经不复存在。
评分大势如此,唐路德延《孩儿诗》五十韵便近乎空谷足音而格外令人珍视,虽仍不免有人为它附以“本事”,但撇开诗以外的种种说法,诗本身不过是以赋笔写童嬉、写童趣,不含教训,也无所谓比兴寄意。有趣更在于,同时代美术工艺中的孩儿游戏差不多与它在在相契。如果说供奉宫廷的职业画家一枝绘笔或难免带出帝王意旨,但出自唐代民间工匠的不同形式的婴戏图,则多是生活场景之写生。婴戏图的活泼自然与健康,也正是大唐气象中的一缕清新之气,且融入两宋风俗而弥漫始终。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以来,以童嬉表现吉祥寓意的设计意匠渐成主流,婴戏图中的各个元素也脱离开浑朴的童趣而演变为成年人的思维,以此纳入以谐音为吉语的祈福框架,真正的童心已经不复存在。
评分扬之水的书还没有接触过,趁着还年轻满减,下单。反正书也很多了,看不完的书,砌不完的墙。
评分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与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形成对比。后世尽管北宋《资治通鉴》同样以曹魏为正统,和陈寿观点一致,但到南宋后学者又对陈寿的多有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看来,从东晋习凿齿以来掀起的正统之争,无不具有现实的目的和为当代政权服务的用心,知人论世,知世论史是至关要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正伪标的。
评分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与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形成对比。后世尽管北宋《资治通鉴》同样以曹魏为正统,和陈寿观点一致,但到南宋后学者又对陈寿的多有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看来,从东晋习凿齿以来掀起的正统之争,无不具有现实的目的和为当代政权服务的用心,知人论世,知世论史是至关要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正伪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