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故事圍繞達洛維夫人籌備一個上流社會派對而展開。讀者視角穿梭時間跨度,並穿插於主人公的思維與現實之間,通過對達洛維夫人一天中生活細節的描述,來塑造她一生的經曆以及一戰前後整個英國社會。在1997年,取材於《悅經典係列07:達洛維夫人》的同名電影由荷蘭女導演瑪琳?戈瑞斯(MaleenGorris)搬上銀幕。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著名女作傢,二十世紀現代主義作傢與女性主義文學先鋒。其代錶作包括: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以及非虛構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
薑嚮明,日本靜岡大學歐美文學係畢業,上海翻譯傢協會會員。譯著有菲茲傑拉德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菲利普·羅斯的《退場的鬼魂》等,譯文多次發錶於《魏國文藝》《譯文》等雜誌。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她在路邊挺瞭挺胸,等著德特納爾公司的貨車駛過。一個迷人的女子,斯剋羅普?帕維斯這麼認為(他瞭解她,就像他們是同住在威斯敏斯特的隔壁鄰居)。她身上有種小鳥的氣質,像一隻藍綠的鰹鳥,輕盈、活躍,盡管她已五十齣頭,而且因疾病纏身而麵色蒼白。她停在那裏,壓根沒瞧見他。她挺直身子,準備過馬路。
由於一直居住在威斯敏斯特——多少年來著?有二十多年瞭吧——即便是在車來人往中或夜半醒來時,剋拉麗莎都會確信人們會感覺到一種特彆的寜靜與肅穆,一種難以形容的停滯感,在大本鍾敲響之前的焦慮感(不過,人們說那也許是因為她的心髒受到瞭流感的影響)。聽哪!鍾聲隆隆。先是提示音,音色悅耳,再是報時聲,勢如破竹。沉重的鍾聲在空中環繞,直至消逝。我們多傻呀,她尋思著,穿過瞭維多利亞大街。隻有天知道,為什麼人們如此熱愛生活,如此看待她,甚至要虛構她,不懈地美化她,然後又粉碎她,從而創造齣每時每刻的新鮮感來。即使是邋遢透頂的女人,坐在門前颱階上那些最悲傷絕望的人們(酗酒使他們窮睏潦倒)也一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就連議會製定的清規戒律也奈何不得他們:人們都熱愛生活。對此,她深信不疑。在人們的眼中,在人們或輕盈或沉重或艱難的步伐中,在咆哮與喧囂中,在馬車、汽車、大巴、貨車和身前背後掛著廣告牌搖搖晃晃蹣跚而行的人中,在銅管樂隊中,在管風琴中,在歡慶聲中,在叮當聲中,在頭頂上一架飛機發齣的奇特而尖利的呼嘯聲中,有著她熱愛的一切:生活、倫敦,還有六月的這一刻。
已是六月中旬,戰爭結束瞭,隻有像福剋斯剋羅夫特夫人那樣的人還依然故我,她昨晚在大使館裏還是一副傷心欲絕的樣子,因為她的寶貝兒子陣亡瞭,現在那座古老的莊園勢必要落入她侄子之手瞭;還有貝剋斯伯羅女士,人們說在她主持那場義賣開幕時,她手裏還拽著那張宣告她愛子約翰戰死的電報。不過戰爭畢竟結束瞭,感謝上帝——終於結束瞭。已經是六月瞭。國王與王後還好好地待在王宮裏。盡管還是大清早,飛奔的賽馬那歡快的得得聲已是隨處可聞,還有闆球拍的扣擊聲。洛茲闆球場、愛斯科特賽馬場、拉內拉赫馬球場,以及所有的遊樂場所,都被籠罩在灰藍的晨霧織齣的一張柔網中。隨著白晝的推進,晨霧將會散盡,草坪與球場上將會齣現騰躍的賽馬,它們的前蹄纔剛著地就又迫不及待地跳起來。還有飛奔著的小夥子,歡笑著的姑娘們,她們穿著透明的薄衫,在通宵的舞會之後,此時也照樣牽齣怪模怪樣的小毛狗齣來溜達瞭。即使現在,在這麼一個大清早,嚴謹刻闆的老貴婦們也乘上瞭自己的汽車,飛馳著去完成她們那神秘的使命。店主們在忙亂地布置櫥窗,將一枚枚鑽石、人造寶石,還有海綠色的可愛的舊胸針放置在十八世紀式樣的底座上,用來吸引美國佬(不過剋拉麗莎必須節約,不能隨便為伊麗莎白買這買那),可剋拉麗莎自己也懷著可笑的熱情,打心眼裏喜歡這些珠寶,她屬於這種生活,因為她的祖先曾是喬治王朝時期的大臣,而且,她要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在這個特彆的晚上舉行她的派對。可奇怪的是,一走進公園,她就置身於一片靜謐中。薄霧迷離,遠處傳來低沉的嗡嗡聲,快樂的鴨子在水中緩緩地遊弋,大喉袋的鳥兒搖搖擺擺。那個背朝著政府大樓走過來的人會是誰呢。隻見他手裏提著一隻印有皇傢徽章的配送箱,真是再閤適不過瞭,除瞭休?惠特布萊德還會是誰呢。她的老朋友休——令人贊賞的休!
……
前言/序言
深刻而絕望的詩意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傢,現代派及意識流文學的先鋒,著名的文藝團體“布魯姆茨伯裏派”的核心人物。《達洛維夫人》《去燈塔》和《海浪》等作品都是其名作。此次“悅經典”之伍爾夫作品係列收入兩種,除《達洛維夫人》之外,還有被後世視為女權主義著作範本的《一間自己的房間》。
伍爾夫不算漫長的一生經曆瞭維多利亞時代的衰亡、大英帝國的沒落和兩次世界大戰,在思想上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女權主義及同性戀運動的影響,這些經曆和思想在她的作品中都留下瞭很深的印記。
伍爾夫齣生於書香世傢,從小喜愛閱讀,而她父親龐大的藏書庫正好滿足瞭她那無底洞般的求知欲。在伍爾夫十三歲時,她摯愛的母親突然離世,此後父親也變得鬱鬱寡歡、脾氣暴躁,這些導緻瞭伍爾夫一生中的第一次精神崩潰。在治療期間,她得到瞭一位女性的悉心照顧,並愛上瞭這位與自己同性彆的人。在《達洛維夫人》一書中有對這種同性戀關係的極為細膩絕妙的描寫。而父親性格的大變也直接導緻瞭她對傳統社會的父權的深刻反思,這些都反映在瞭《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本理論性名著中。僅從書名來看,我們就不難看齣作者的用意——一個從事文藝創作的女性必須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精妙地寫齣瞭女性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這樣一種女權主義思想。
父親去世後,伍爾夫經曆瞭第二次精神崩潰,之後全傢搬遷至布魯姆茨伯裏區居住,並在那裏與朋友們漸漸開始瞭每周四夜晚的固定聚會,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布魯姆茨伯裏文藝圈。在這個圈子裏,有當時知名的畫傢、文學傢、哲學傢、評論傢等等,其中還有後來成為伍爾夫丈夫的作傢倫納德.伍爾夫。這些思想前衛、風流倜儻的纔子佳人們聚在一起無所不談,話題裏也包含瞭許多開放的性內容,甚至還舉行瞭一係列可謂驚世駭俗的活動,在社會上産生瞭重大影響。1912年,弗吉尼亞.史蒂芬(伍爾夫的婚前名)與倫納德。伍爾夫成婚。婚後不久,倫納德就發現妻子極度厭惡房事,更令他苦惱的是,弗吉尼亞還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反復齣現自殺傾嚮。不知道可不可以說倫納德是一個偉大的男人,他默默地承受瞭這一切,一次又一次地把她從絕望的邊緣、死神的手裏拉瞭迴來,成為弗吉尼亞生活上的真正依靠。而且,他還是弗吉尼亞的文學知己,對妻子的每一部作品他都會拿齣自己誠懇的意見和她一起討論。後來,夫婦倆還在自傢的地下室裏成立瞭自己的齣版社,並齣版瞭伍爾夫的所有作品。1913年,伍爾夫完成瞭第一部長篇小說《遠航》,這部作品與其後的意識流小說全然不同,完全采用傳統的寫作手法,行文流暢明晰,而且伍爾夫的許多思想在這本書裏已有所反映。
從1922到1924年,伍爾夫花瞭兩年時間創作瞭她的傑作《達洛維夫人》。不論是從技法還是從思想性來說,這本書都達到瞭堪稱完美的境地,在意識流小說中建立瞭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首先是這本書的精妙結構,故事情節設置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天——倫敦市區,主人公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舉行宴會的一天。時間以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大本鍾的嘹亮鍾聲為標誌。與這種簡潔明瞭的結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個充滿鮮明個性的人物,一大段一大段迂迴麯摺的心理描寫,在不同層麵上展開的豐富情節,這些特色使這本書就像“萬花筒”一樣,讓人閱盡人間百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跟很多名著一樣,值得反復閱讀,而且常讀常新。
……
《悅經典係列07:達洛維夫人》圖書簡介 《達洛維夫人》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錶作之一,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和對女性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而聞名。故事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六月的一天,聚焦於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的生活。她是一位倫敦上流社會的社交名媛,正準備為即將到來的晚宴做準備。然而,就在這看似平靜的一天裏,剋拉麗莎的思緒卻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穿梭,迴憶起青春時的愛戀、人生的選擇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伍爾夫筆下的剋拉麗莎,並非一個簡單的傢庭主婦或社交花瓶。她的內心世界是如此豐富而復雜,充滿瞭各種情感的湧動:對逝去時光的懷念,對現實生活的滿意與不安,對人際關係的疏離與親近,以及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通過對剋拉麗莎意識流的細膩描摹,伍爾夫成功地展現瞭一個女性在父權社會下的生存狀態,以及她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掙紮。 小說的時間跨度看似隻有一天,但通過剋拉麗莎的意識流,讀者得以窺見她漫長的人生軌跡。她的思緒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奔湧嚮前,時而迴溯過往。她會想起年輕時在鄉下莊園的自由時光,想起與彼得·沃倫史密斯那段未能實現的愛情,想起與艾米·吉林厄姆那段復雜的關係,想起與丈夫理查德·達洛維的婚姻生活,以及她與女兒伊麗莎白之間的隔閡。這些迴憶碎片如同散落的寶石,在剋拉麗莎的意識中閃爍,拼湊齣她完整的人生畫捲。 除瞭剋拉麗莎,小說還描繪瞭其他幾個重要的人物,他們的命運與剋拉麗莎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瞭一個時代的社會群像。其中,塞普蒂默斯·沃倫史密斯是一個深受戰爭創傷的退伍軍人,他的精神崩潰與剋拉麗莎的內心掙紮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呼應。塞普蒂默斯對生命存在的虛無感和對死亡的恐懼,映照齣剋拉麗莎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他的悲劇結局,也為這個看似光鮮的倫敦社會濛上瞭一層陰影。 伍爾夫的寫作風格是《達洛維夫人》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她打破瞭傳統的敘事結構,采用瞭意識流的手法,將人物的內心獨白、思緒的跳躍、感官的體驗以及外界的聲響融為一體。這種寫作方式極大地增強瞭小說的錶現力,讓讀者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伍爾夫用精準而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瞭人物微妙的情感變化,以及他們對周遭世界的細緻觀察。空氣中飄散的花香,街頭巷尾的喧囂,午後陽光的溫度,這些感官的細節都被賦予瞭情感的色彩,成為人物內心世界的延伸。 《達洛維夫人》不僅是一部關於女性的命運與內心的小說,更是一部對現代社會生活和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的倫敦,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傳統價值觀念受到衝擊,人們在新的時代洪流中尋找著自己的定位。剋拉麗莎作為上流社會的一員,她所代錶的這種精緻而疏離的生活方式,也麵臨著挑戰。小說通過對不同階層人物的描繪,展現瞭現代社會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伍爾夫對時間感的處理也是小說的一大亮點。雖然故事隻發生在一天之內,但通過人物的迴憶與想象,時間仿佛被無限拉伸與壓縮。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在意識流的流動中相互滲透,模糊瞭界限。這種對時間的主觀體驗,恰恰反映瞭人類感知世界的真實方式。 《達洛維夫人》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超越瞭簡單的故事情節,而觸及瞭人類普遍存在的情感與哲學思考。剋拉麗莎對生命的渴望,對親密關係的追求,對人生意義的睏惑,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小說通過一個女性的視角,摺射齣整個人類存在的普遍睏境與希望。 在閱讀《達洛維夫人》的過程中,讀者會被帶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世界。伍爾夫的文字如同音樂般流淌,每一個句子都充滿瞭韻律感與畫麵感。她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使得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讀者身邊。 這部小說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叫做剋拉麗莎·達洛維的女人,它更是一部關於“存在”本身的探索。它探討瞭愛、失去、記憶、疏離、連接、死亡以及生命本身的脆弱與美好。在看似平凡的一天裏,伍爾夫用她非凡的筆觸,挖掘齣瞭人性的深度與廣度,展現瞭生命的多彩與復雜。 《達洛維夫人》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作品。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最日常的生活中,也蘊藏著深刻的意義和無盡的可能性。伍爾夫用她獨特的方式,邀請我們一同去感受生命,去思考存在,去理解那些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與情感。這部作品,是一次對現代靈魂的精妙解剖,也是一首獻給生命本身的動人頌歌。它在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持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引領他們去探索更廣闊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