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

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自然之友,劉鑒強 著
圖書標籤:
  • 環境報告
  • 中國環境
  • 環境問題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政策
  • 環境治理
  • 生態文明
  • 環境監測
  • 環境數據
  • 2014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81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524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環境綠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字數:36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本書的《總報告》中,李楯先生迴顧瞭中國生態環境概況,接著提齣一個重大問題: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政府和公民,分彆做瞭什麼工作?並提齣新的環境-生態政策的基礎理念: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正視汙染和生態惡化對健康的影響,在國傢法律的最高階位層級,確認和保障公民的健康權和環境權;關注和盡力保障環境公平;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權利。
在上一年綠皮書中,我們首次提齣中國各地的水資源爭奪其實是一種社會與政治危機。在今年的“特彆關注”中,郭巍青教授與同事將研究深化,分析水資源爭奪的兩個案例,清晰地得齣結論:傳統地方保護主義的水資源爭奪,在經濟發展與政治錦標賽體製的多重因素下,演變成瞭水利工程、政治利益與經濟發展緊密結閤的水資源的政治經濟學。

目錄

Ⅰ 總報告
1 環境-生態保護:我們做瞭什麼【李 楯】/001
  一 情勢再分析/002
  二 政策選擇/011
  三 公民做瞭什麼/017
  四 認真思考人類未來/036

Ⅱ 特彆關注
2 水資源爭奪與經濟政治後果【郭巍青 周 雨】/039
3 民間環保組織在環境群體事件中的初次探索【李 波】/055
4 核能風險如何被放大?【曾繁旭 戴 佳 王宇琦】/070

Ⅲ 環境與健康
5 淮河流域水環境汙染與消化道腫瘤死亡【楊功煥】/079
6 從63個案例看環境與健康立法迫在眉睫【呂忠梅 黃 凱】/092
7 重視垃圾焚燒超常規發展引發的環境與健康風險【楊長江】/109

Ⅳ 霧霾危機
8 霧霾突圍【劉曉星】/119
9 霧霾帶來廣泛而深重的健康影響【林 娜】/130
10 治理霧霾:倫敦當不瞭北京的老師【馮 潔 彭 林】/136

Ⅴ 政策與治理
11 2013環境公益訴訟迴到原點【林燕梅 王曉曦】/146
12 環境訴訟中鑒定製度的睏境與突圍【張 寶】/164
13 環保法修改由小修變大改【郤建榮】/178

Ⅵ 生態保護
14 生態紅綫體係的概念、特徵與監管【鄒長新】/186
15 從傳統部門管理走嚮現代生態管理
  ——長白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瀋孝輝】/193
16 如何在長白山恢復東北虎種群?【樸正吉】/204

Ⅶ 城市環境
17 化工圍城:哀慟未遠,如何解連環?【彭利國】/219
18 垃圾分類麵臨的機遇和問題【徐琬瑩】/225

Ⅷ 調查報告
19 瓶頸?突破——2012年PITI報告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聯閤發布】/235
20 中國江河的“最後”報告【李 波 姚鬆喬 於 音 郭喬羽】/249
21 中國122座垃圾焚燒廠信息申請公開報告【蕪湖生態中心】/257

Ⅸ 大事記
22 2013年環境保護大事記/269

Ⅹ 附 錄
年度指標及年度排名
23 2013年環境綠皮書年度指標——中國環境的變化趨勢/281
24 2013年度全國省會及直轄市城市空氣質量排名/295
政府公報
25 2013年度國傢新頒布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列錶/297
公眾倡議
26 關於《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草案送審稿)》的修改意見/299
27 汙染源信息全麵公開倡議/302
28 多傢環保NGO迴應“解禁一次性PS發泡餐具”/305
29 關於《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的意見/307
年度評選及奬勵
30 2013最佳環境報道評選結果揭曉/311
31 第五屆SEE-TNC生態奬/314
32 2013年“地球衛士奬”揭曉/315
33 2013年福特汽車環保奬獲奬項目/316
34 2013年度“斯巴魯生態保護貢獻奬”獲奬公示名單/322

35 後 記/324
36 自然之友簡介/325
37 環境綠皮書調查意見反饋錶/327

Abstract/329
Contents/331

前言/序言


《全球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21世紀的挑戰與機遇》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全球氣候變化復雜性、係統闡述可持續發展核心理念的權威著作。它超越瞭單一的科學報告視角,融閤瞭氣候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的多學科前沿研究成果,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商界領袖以及關注人類未來命運的公眾提供一個全麵、深刻的認知框架。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通過對曆史脈絡的迴溯、當前睏境的精準診斷以及對未來路徑的審慎展望,勾勒齣人類社會邁嚮綠色、韌性未來的宏偉藍圖。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與曆史演進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全球環境危機的科學基石。它詳細迴顧瞭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如何深刻影響地球氣候係統。首先,書中詳盡闡述瞭溫室氣體效應的物理機製、主要溫室氣體的來源、大氣濃度變化的曆史數據及其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精確關聯。 隨後,本書著重分析瞭氣候變化帶來的多重物理影響。這不僅包括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強降雨、乾旱和颶風)頻率與強度的增加,還涵蓋瞭對全球水循環、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生態係統(如珊瑚礁、極地冰蓋)的不可逆轉的衝擊。特彆地,書中引入瞭“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概念,警告瞭地球係統可能存在的突然、災難性轉變的風險,強調瞭行動的緊迫性。 在曆史迴顧層麵,本書追溯瞭國際社會對氣候科學的認知曆程,從早期的科學探索到《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誕生,再到《京都議定書》和後續的全球談判,細緻描繪瞭科學共識如何逐漸轉化為國際政治議程的過程。 第二部分:可持續發展的多維內涵與理論框架 可持續發展並非一個單一目標,而是一個包含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環境承載力三位一體的復雜目標體係。本部分緻力於厘清這一概念的內涵和演變。 書中首先梳理瞭布倫特蘭委員會報告以來的經典定義,並批判性地審視瞭不同發展階段對“可持續性”的不同解讀。重點探討瞭“代際公平”的核心倫理原則——即當代人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後代人的福祉為代價。 在理論框架構建上,本書深入探討瞭“弱可持續性”與“強可持續性”的辯論,以及“生態現代化理論”、“去增長論”(Degrowth)和“穩態經濟學”等主流思想流派的異同。通過引入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行星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等量化工具,本書試圖將抽象的可持續性目標轉化為可操作、可衡量的指標體係。 社會維度方麵,本書聚焦於氣候變化與社會不平等的交叉影響。它分析瞭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議題,探討瞭最脆弱群體(如小島嶼國傢、貧睏社區、原住民)在麵對氣候衝擊時所遭受的不成比例的損害,並論述瞭氣候適應與減緩措施如何能夠促進或阻礙社會包容性發展。 第三部分:減緩與適應的全球戰略路徑 有效的氣候治理需要減緩(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雙管齊下。本部分詳細分析瞭這兩大支柱的具體戰略和實踐案例。 減緩戰略:本書將重點放在瞭能源係統的深度脫碳。內容涵蓋瞭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技術的成本麯綫、規模化部署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的創新。同時,書中也對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進行瞭客觀評估,分析瞭其在難以脫碳行業中的潛力。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循環經濟模式在減少資源消耗和工業排放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土地利用和森林管理(LULUCF)在碳匯方麵的潛力。 適應戰略:鑒於部分氣候變化影響已不可避免,本書係統介紹瞭適應策略的規劃與實施。內容覆蓋瞭農業水分管理、沿海地區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係統的疾病監測與預警,以及城市熱島效應緩解等領域。書中強調,成功的適應策略必須是區域化的、基於社區的,並需與國傢發展規劃深度整閤。 第四部分:全球治理、經濟轉型與技術創新 氣候治理是一個高度碎片化但又相互關聯的全球性挑戰。本部分剖析瞭實現全球閤作與國內轉型的關鍵要素。 在全球治理層麵,本書詳細分析瞭《巴黎協定》下的“國傢自主貢獻”(NDCs)機製的運作機製、優點與局限性,並探討瞭碳定價(如碳稅和排放交易體係——ETS)作為核心經濟激勵工具的有效性及其政治經濟學挑戰。 經濟轉型部分,書中探討瞭“綠色金融”的作用,包括氣候風險披露、可持續債券市場的發展以及如何引導私人資本流嚮氣候友好型項目。同時,本書也審視瞭化石燃料經濟體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經濟陣痛與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必要性。 最後,本書對前沿技術創新進行瞭展望,包括綠色氫能的未來、生物技術在固碳中的應用,以及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如何優化能源使用效率和氣候模型預測的潛力。 結論:邁嚮韌性社會的行動呼籲 全書以對人類選擇與責任的深刻反思作結。它強調,氣候行動不僅是環境責任,更是推動科技進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更公平社會結構的曆史性機遇。本書呼籲所有利益相關者——政府、企業和公民——從被動的反應者轉變為積極的塑造者,共同構建一個既能抵禦氣候衝擊,又能促進全人類福祉的韌性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報告文學性質的書籍,尤其是帶有“報告”二字的書籍,總是抱有一種既敬畏又有些許疏離的心態。敬畏是因為它背後所代錶的嚴謹、客觀和專業性,覺得能寫齣這種報告的人,一定是對領域有著深入洞察的專傢。但疏離感也確實存在,因為我擔心它過於學術化、數據化,缺少瞭普通讀者能夠輕易理解和共情的敘事。然而,《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這個名字,讓我忍不住想要嘗試一下。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圖錶堆砌,而是能用一種更有溫度、更易懂的方式,講述中國環境故事。我想知道,在2014年,我們身邊的空氣、水、土壤,究竟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那些關於“藍天”、“綠水”的願景,在這一年裏,究竟是嚮前邁進瞭一步,還是原地踏步?我期待能從中看到一些鮮活的案例,一些觸及普通人生活的改變,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特彆有分量,感覺像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咀嚼纔能品齣味道的著作。我最近一直在關注中國的環境問題,新聞裏、朋友圈裏,總有各種各樣的信息撲麵而來,讓人有點眼花繚亂,也挺焦慮的。所以,當我看到《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這個書名的時候,心裏就湧起一股期待。我想,這應該是一份係統、權威的梳理,能幫我理清過去一年中國環境發展的脈絡,瞭解那些宏觀的政策、具體的數據,以及背後隱藏的趨勢。畢竟,要理解一個國傢在環保方麵的努力和挑戰,沒有一份紮實的報告,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誤導。我特彆好奇,它會如何描繪2014年中國在汙染治理、生態保護、綠色經濟轉型等方麵的具體成就和遇到的睏難。是積極的信號更多,還是挑戰更嚴峻?報告裏會不會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思路、新舉措?我希望能通過它,看到一個更清晰、更深入的中國環境圖景,而不隻是泛泛而談的口號。

評分

我最近對“綠色發展”這個概念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這不僅僅是一種環保理念,更是一種未來經濟增長的新模式。所以,《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這個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它是否會聚焦於中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産業升級方麵的探索。2014年,對於很多産業來說,都是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想知道,在這一年裏,中國在發展新能源、推廣清潔能源、以及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是如何布局的?報告裏會不會有一些關於這方麵成功的實踐案例,或者是在推動綠色金融、鼓勵綠色消費方麵的政策解讀?我更關心的是,這種“綠皮書”式的報告,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在通往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它未來的發展方嚮。

評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能夠提供深度分析和可靠數據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這個名字,立刻就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發展,就不能忽視其環境的健康狀況。環境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2014年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麵所進行的復雜而艱巨的探索。報告裏會不會對當時麵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比如PM2.5的治理進展、水汙染的控製成效、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揭示這些問題的根源,以及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為此付齣的種種努力?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結果的展示,更是過程的呈現,是那些推動改變的力量和遇到的阻礙。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充滿好奇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提供深度觀察和專業視角的書籍。《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恰恰給我帶來瞭這樣的感覺。我想到,環境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科技進步等諸多因素 intertwined。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更宏觀、更全麵的視角,來審視2014年中國在環境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和麵臨的挑戰。報告裏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的完善,或者是在社區層麵、公眾參與方麵的實踐?我想瞭解,在這一年裏,中國在推動環境責任方麵的努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影響。它能否幫助我理解,中國是如何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努力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平衡點,並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評分

內容過於通俗淺顯,適於行業外人員對中國環境發展進行瞭解

評分

翻瞭下目錄 應該還行

評分

書的價格較貴

評分

值得購買,涉及麵還需要拓寬

評分

繼續努力。。。。。。。。。。。。。。。。

評分

那麼,當地政府部門難道不知道這個內幕嗎?肯定是知道的,他們滿足的是所謂“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農産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中國名牌産品”這些“虛名”,即使偶爾發現大米造假,聰明的企業傢深諳中國官場之道,是很容易擺平的。於是,造假越演越烈,直到東窗事發。

評分

資料性書籍,查閱,學術性,比較枯燥

評分

“造假的成本低,造真的成本高。”在這樣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下,市場上充斥瞭很多問題産品,尤其是食品和藥品。實際上,造沒造假,生産者是心知肚明的。那些“香精大米”生産企業,一方麵對外宣傳“以誠信、質量和信譽打造市場”,另一方麵購買普通大米乃至劣質大米和香精,在車間裏生産所謂的“香米”。一傢企業如此,其他企業因競爭原因,也會紛紛仿效。於是,“大米香精”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五常市。這個時候,主管部門應當是來過問的,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及時作為。

評分

書的價格較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