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吳頤人先生是上海書畫篆刻傢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多年來潛心書畫篆刻,佳作迭齣。吳先生還勤於筆耕,已齣版著作二十餘種。
《篆刻五十講(增訂本)》是吳先生的處女作,初版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後數次改版,纍計印數超過十餘萬冊。
《篆刻五十講(增訂本)》前26講介紹印史,後24講品析大傢,收錄示範古印韆餘方,由習作試刀到獨立創作,以雅潔的行文、層層剝筍的手法,引導初學者步入藝術堂奧。兼具學術性、實用性、趣味性、資料性,是公認的刻印引路好書之一。
作者簡介
吳頤人,原名吳一仁,1942年,上海人。彆署司馬由繮、寜鄔醉漢、西兩天曬網齋、三難堂、白驢禪屋、韆萬蓮花院、行地天馬廄、後補愚叟居、拜嬰樓、嘶雲閣、嘶雲山民等。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傢協會理事。師從錢君匋、錢瘦鐵、羅福頤等前輩大師,研究書、畫、篆刻五十餘年。曾於1991年鞦假座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書、畫、印展,同時首發三本新著。2001年鼕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學藝五十周年書、畫、印展,首發畫冊及《吳頤人百印集》。其書、畫、印作品數十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並入選各種作品集,有著作近二十餘種齣版。主要有《篆刻五十講》、《篆刻法》(增訂法)、《篆刻跟我學》、《印章名作欣賞》、《常用漢字演變圖說》、《吳頤人漢簡書法》、《吳頤人印存》、《魯迅著作印譜》、《吳頤人書畫篆刻集》、《吳頤人百印集》、《福壽印譜》、《心經》、《吳頤人題漢畫像石》、《夢繞麗江-納西象形文書法刻印》、《錢瘦鐵印存》(閤作)、《來楚生印存》(閤作)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序二
講次 篆刻史知識 基本訓練與創作 作業 篆刻傢及名印故事
一 曆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工具介紹 文彭篆印
二 古代印章的起源 選印石知識(附:石章拋光法) “秦漢後一人而已”
三 古代璽印的使用 怎樣寫印稿 “大癡”和“小癡”
四 古代璽印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怎樣摹印 摹印 鄭闆橋的閑章
五 古代用印的材料 執刀法 摹印 “廢道人”不廢
六 戰國古璽 運刀法 摹印、臨刻 丁敬的骨氣
七 雜形璽 怎樣刻白文印 白文練習 “不知貧窮為何物”
八 秦印 怎樣刻硃文印 硃文練習 摹刻漢印兩韆方的錢鬆
九 漢官印 怎樣臨刻古印 摹印、臨刻 苦學成名的鄧石如
十 漢私印 怎樣臨刻名傢印 摹印、臨刻 帶瞭南瓜拜師父
十一 將軍印 怎樣檢查臨刻效果 摹印、臨刻 從未見麵的知己
十二 漢玉印 書法與刻印的關係 摹印、臨刻 “晚學生”
十三 魏晉南北朝印 章法與刻印的關係 設計“藍天”、“白雲”、“青山” 收瞭兩個日本學生的篆刻傢
十四 硃白文相間印 常用章法要領 設計“河南洛陽” 少年時代的啓發、鼓勵
十五 子母印 二、疏密、統一 設計“西雙版納”、“烏蘭浩特”、“山東濟南” 勤學苦練的紀念
十六 六麵印 三、巧拙、粗細 設計“廣東梅縣”、“陝北延 時代安” 多災多難的青少年
十七 繆篆印(附鳥蟲書) 四、增減、重復 設計“齊齊哈 明月前身爾”、“江蘇蘇州”
十八 圖案印 五、挪讓、呼應 摹印、臨刻 “一月安東令”
十九 吉語印 六、盤麯、變化 摹印、臨刻 為瞭把印刻得更好
二十 花押印 七、穿插、並筆 設計“廣東肇慶” “造屋”和“人體”
二十一 封泥 八、留紅、空白 設計“有竹人傢” 吳昌碩和趙石的故事
二十二 鈕製 九、離閤、變形 摹印、臨刻 一方用釘子刻成的印章
二十三 隋唐以來的官印 十、迴文、閤文 摹印、臨刻 吳昌碩篆刻的代刀人
二十四 宋元圓硃文印 十一、草、隸、楷、外文字 摹印、臨刻 “槐堂”與“俟堂”
二十五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十二、加邊、界劃 摹印、臨刻 趙時櫚的“特健藥”
二十六 今體字印章 十三、“十宜”、“十忌” 設計“我愛中華”、“有誌青年” “吾幼掛書牛角”
二十七 收藏印齋館印閑章 章法舉例:一字印 摹印、臨刻 齊白石學刻印
二十八 文彭、何震 二字印 設計“篆刻十六字訣” “魯班之子”
二十九 皖派 三字印 設計“南京名勝” 齊白石與陳師曾的友誼
三十 汪關 四字印 設計“古代樂麯名” “不能死守一傢”
三十一 浙派 五字印 設計五字印三種 黃賓虹“偷”臨印譜
三十二 其他各派 六字印 設計六字印三種 畫傢不必“三絕”,而須“四全”
三十三 鄧石如 七字印 設計七字印二種 “咬得菜根,百事可為”
三十四 吳熙載(一) 八字印 摹印、臨刻 錢瘦鐵智救郭沫若
三十五 吳熙載(二) 多字印 摹印、臨刻 以“糞”為名
三十六 趙之謙(一) 圖案裝飾法 設計“莫等閑、白瞭少年頭” 日光節約
三十七 趙之謙(二) 印邊處理 摹印、臨刻 “白頭唯有赤心存”
三十八 黃士陵(一) 殘邊法 摹印、臨刻 張魯庵和“魯庵印泥”
三十九 黃士陵(二) 古印中的殘邊舉例 摹印、臨刻 來楚生的“刻癮”
四十 吳昌碩(一) 名傢印中的殘邊舉例 摹印、臨刻 鑿子刻印
四十一 吳昌碩(二) 印文的殘破 摹印、臨刻 大江南北訪寶庫
四十二 趙時桐 古印中的印文殘破舉例 摹印、臨刻 自謙“不是學者”的學者
四十三 趙石 名傢印中的印文殘破舉例 摹印、臨刻 原來是殉葬品
四十四 陳衡恪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 邊款臨刻 不能讓知識“與生俱盡”
四十五 王裎 怎樣臨刻邊款 邊款臨刻 王個籍的苦學精神
四十六 齊白石 怎樣拓邊款 設計“靜樂”、“彩雲歸”、“黃帝子孫” “沒有學識什麼都弄不好”
四十七 鄧散木 模仿創作(一) 摹印、仿作 錢君匐兩刻《魯迅印譜》
四十八 錢瘦鐵 模仿創作(二) 摹印、仿作 錢君勻與“無倦苦齋”
四十九 來楚生 創作 設計“北京名勝” 西泠印社“印藏”的由來
五十 錢君勻 結束語 設計“颱灣風光” 西泠印社
雷聾山房篆刻新作
附錄一 古文字資料圖例
附錄二 臨刻參考資料
附錄三 作業參考答案
附錄四 明天,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篆刻風格
附錄五 曆代篆刻傢簡錶
附錄六 白驢禪屋印話
附錄七 篆法百韻歌
附錄八 曆代篆刻傢印論節譯
附錄九 篆刻參考書目
附錄十 談談少年篆刻教學
附錄十一 作者彆號、齋名小引
附錄十二 逐鹿於方寸之間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三版後記
四版後記
一點說明
新版後記
中國書法史綱要:從甲骨到楷書的演變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中國書法藝術自萌芽至成熟的宏大曆史脈絡,深入探討曆代書體流變背後的文化、社會與審美驅動力。全書摒棄枯燥的年代羅列,著重於對各個曆史階段書法風格特徵、代錶人物及其藝術成就的精細剖析,力求展現中國文字如何從實用的符號係統逐步升華為一門獨立的、極具精神內涵的造型藝術。 第一章 緒論:文字的誕生與書法的緣起 本章首先界定“書法”的概念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強調其超越實用性的藝術價值。隨後,我們將追溯漢字的源頭——岩畫與刻劃符號,並引齣早期文字形態的齣現。 1.1 早期文字形態的探索: 探討陶器刻符、記事符號在漢字形成初期的作用。 1.2 書法成為藝術的先決條件: 分析文字載體的演變(甲骨、青銅器、竹簡、縑帛)對書寫方式和風格定型的影響。 1.3 文學與書法的交織: 簡述先秦時期,禮樂製度與貴族精神對早期書風的影響。 第二章 殷商至西周:甲骨文與金文的古樸雄渾 本章聚焦於中國書法史上最早且最具生命力的兩個階段:甲骨文和金文。我們將分析這兩種文字如何奠定瞭後世篆書的粗獷基調。 2.1 甲骨文:刀筆下的神諭與記錄: 載體與工具的製約: 分析刻刀在龜甲獸骨上産生的頓挫、尖銳、瘦勁的綫條特徵。 結構特徵: 探討甲骨文的象形性與不確定性,及其在蔔辭格式中的布局規律。 代錶性齣土: 重點解讀殷墟齣土的著名蔔辭片,分析其書風的差異。 2.2 金文(鍾鼎文):青銅時代的禮製之美: 鑄刻的質感: 探討範鑄工藝對金文綫條圓潤、厚重的要求。 體勢的演變: 從商代金文的隨意、疏朗到周代中期開始齣現的規整、嚴謹,分析“長篇巨製”對章法的影響。 西周晚期與“諸器款識”: 介紹《大盂鼎》、《毛公鼎》等重器,分析其筆畫的肥瘦變化和結構上的“內擫”之勢。 第三章 春鞦戰國:地域風格的紛呈與篆書的成熟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帶來瞭“文字異形”的局麵。本章著重考察六國文字的地域特徵,以及秦國對文字規範化的努力。 3.1 六國文字的“百花齊放”: 齊楚異體: 比較“鳥蟲書”的華麗裝飾性與“蝌蚪文”的奇特形態。 三晉文字的古樸遺風: 分析晉國及周邊地區文字在繼承周代金文基礎上的地方特色。 地域性度量衡與貨幣文字: 探討實用文字在地方文化中的錶現。 3.2 秦國的統一與小篆的創立: “書同文”的政治意義: 闡述秦始皇統一文字的背景和意義。 李斯與小篆的定型: 分析小篆在結構上的“均、勻、圓、勁”,以及其作為官方規範書體的典範地位。 玉簢、琅琊颱刻石: 經典範本的解讀,探究小篆“蠶頭燕尾”的筆法內涵。 第四章 秦漢之際:隸書的勃興與書體的革命 隸書的齣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它完成瞭“古文字”嚮“今文字”的過渡。本章將詳盡解析這一關鍵轉摺點。 4.1 隸變的動因: 探討從速寫需求、書寫效率提升以及簡牘書寫習慣對隸書筆畫的改造。 4.2 隸書的早期形態——古隸: 由篆入隸的過渡: 分析古隸在結構上仍保留的篆意,以及筆畫的“蠶化”。 漢代簡牘文字的實證: 考察睡虎地秦簡、尹灣簡等齣土資料對古隸麵貌的還原。 4.3 漢隸的鼎盛與成熟: 八分書的形成: 探討隸書如何發展齣明確的波磔(“蠶頭燕尾”),形成穩定而富於節奏感的結構。 碑刻的經典: 重點解析《乙瑛碑》、《曹全碑》、《禮器碑》等著名漢碑,分析其風格差異,如雄強與秀逸。 章草的並行發展: 介紹章草作為隸書的草寫體,在書寫便捷性上的探索。 第五章 東漢末年:草書的獨立與楷書的萌芽 隨著書寫速度的進一步提高,脫離隸書束縛的純粹符號係統——今草應運而生。與此同時,為實用和清晰而生的楷書開始浮現。 5.1 今草的狂放:張芝與“草聖”的地位: 筆勢的連綿與簡化: 分析今草如何徹底打破隸書的筆畫限製,追求綫條的流暢與氣韻的貫通。 張芝對後世的影響: 探討其“上病下愈”的筆法對後世草書傢的啓發。 5.2 楷書(真書)的定型過程: 從“八分楷”到“楷化”: 追溯鍾繇、邯鄲淳等書傢在隸書規範基礎上的楷化嘗試。 魏晉南北朝的“化古為今”: 楷書的初步清晰化和結構穩定化是為適應新的時代需求。 結語:書法藝術的審美維度 全書最後總結瞭從甲骨到楷書的演變規律:即從寫實符號到抽象符號,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從方摺到圓轉,最終實現綫條的韻律化和結構的造型化。這不僅是文字書寫工具和效率的改變,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氣質在視覺符號上的投射。本書為理解後世魏碑、唐楷奠定瞭堅實的古文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