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颐人先生是上海书画篆刻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多年来潜心书画篆刻,佳作迭出。吴先生还勤于笔耕,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是吴先生的处女作,初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后数次改版,累计印数超过十余万册。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前26讲介绍印史,后24讲品析大家,收录示范古印千余方,由习作试刀到独立创作,以雅洁的行文、层层剥笋的手法,引导初学者步入艺术堂奥。兼具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是公认的刻印引路好书之一。
作者简介
吴颐人,原名吴一仁,1942年,上海人。别署司马由缰、宁邬醉汉、西两天晒网斋、三难堂、白驴禅屋、千万莲花院、行地天马厩、后补愚叟居、拜婴楼、嘶云阁、嘶云山民等。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师从钱君匋、钱瘦铁、罗福颐等前辈大师,研究书、画、篆刻五十余年。曾于1991年秋假座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印展,同时首发三本新著。2001年冬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学艺五十周年书、画、印展,首发画册及《吴颐人百印集》。其书、画、印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入选各种作品集,有著作近二十余种出版。主要有《篆刻五十讲》、《篆刻法》(增订法)、《篆刻跟我学》、《印章名作欣赏》、《常用汉字演变图说》、《吴颐人汉简书法》、《吴颐人印存》、《鲁迅著作印谱》、《吴颐人书画篆刻集》、《吴颐人百印集》、《福寿印谱》、《心经》、《吴颐人题汉画像石》、《梦绕丽江-纳西象形文书法刻印》、《钱瘦铁印存》(合作)、《来楚生印存》(合作)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讲次 篆刻史知识 基本训练与创作 作业 篆刻家及名印故事
一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工具介绍 文彭篆印
二 古代印章的起源 选印石知识(附:石章抛光法) “秦汉后一人而已”
三 古代玺印的使用 怎样写印稿 “大痴”和“小痴”
四 古代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怎样摹印 摹印 郑板桥的闲章
五 古代用印的材料 执刀法 摹印 “废道人”不废
六 战国古玺 运刀法 摹印、临刻 丁敬的骨气
七 杂形玺 怎样刻白文印 白文练习 “不知贫穷为何物”
八 秦印 怎样刻朱文印 朱文练习 摹刻汉印两千方的钱松
九 汉官印 怎样临刻古印 摹印、临刻 苦学成名的邓石如
十 汉私印 怎样临刻名家印 摹印、临刻 带了南瓜拜师父
十一 将军印 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摹印、临刻 从未见面的知己
十二 汉玉印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摹印、临刻 “晚学生”
十三 魏晋南北朝印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设计“蓝天”、“白云”、“青山” 收了两个日本学生的篆刻家
十四 朱白文相间印 常用章法要领 设计“河南洛阳” 少年时代的启发、鼓励
十五 子母印 二、疏密、统一 设计“西双版纳”、“乌兰浩特”、“山东济南” 勤学苦练的纪念
十六 六面印 三、巧拙、粗细 设计“广东梅县”、“陕北延 时代安” 多灾多难的青少年
十七 缪篆印(附鸟虫书) 四、增减、重复 设计“齐齐哈 明月前身尔”、“江苏苏州”
十八 图案印 五、挪让、呼应 摹印、临刻 “一月安东令”
十九 吉语印 六、盘曲、变化 摹印、临刻 为了把印刻得更好
二十 花押印 七、穿插、并笔 设计“广东肇庆” “造屋”和“人体”
二十一 封泥 八、留红、空白 设计“有竹人家” 吴昌硕和赵石的故事
二十二 钮制 九、离合、变形 摹印、临刻 一方用钉子刻成的印章
二十三 隋唐以来的官印 十、回文、合文 摹印、临刻 吴昌硕篆刻的代刀人
二十四 宋元圆朱文印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摹印、临刻 “槐堂”与“俟堂”
二十五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十二、加边、界划 摹印、临刻 赵时榈的“特健药”
二十六 今体字印章 十三、“十宜”、“十忌” 设计“我爱中华”、“有志青年” “吾幼挂书牛角”
二十七 收藏印斋馆印闲章 章法举例:一字印 摹印、临刻 齐白石学刻印
二十八 文彭、何震 二字印 设计“篆刻十六字诀” “鲁班之子”
二十九 皖派 三字印 设计“南京名胜” 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友谊
三十 汪关 四字印 设计“古代乐曲名” “不能死守一家”
三十一 浙派 五字印 设计五字印三种 黄宾虹“偷”临印谱
三十二 其他各派 六字印 设计六字印三种 画家不必“三绝”,而须“四全”
三十三 邓石如 七字印 设计七字印二种 “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三十四 吴熙载(一) 八字印 摹印、临刻 钱瘦铁智救郭沫若
三十五 吴熙载(二) 多字印 摹印、临刻 以“粪”为名
三十六 赵之谦(一) 图案装饰法 设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日光节约
三十七 赵之谦(二) 印边处理 摹印、临刻 “白头唯有赤心存”
三十八 黄士陵(一) 残边法 摹印、临刻 张鲁庵和“鲁庵印泥”
三十九 黄士陵(二) 古印中的残边举例 摹印、临刻 来楚生的“刻瘾”
四十 吴昌硕(一) 名家印中的残边举例 摹印、临刻 凿子刻印
四十一 吴昌硕(二) 印文的残破 摹印、临刻 大江南北访宝库
四十二 赵时桐 古印中的印文残破举例 摹印、临刻 自谦“不是学者”的学者
四十三 赵石 名家印中的印文残破举例 摹印、临刻 原来是殉葬品
四十四 陈衡恪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边款临刻 不能让知识“与生俱尽”
四十五 王裎 怎样临刻边款 边款临刻 王个籍的苦学精神
四十六 齐白石 怎样拓边款 设计“静乐”、“彩云归”、“黄帝子孙” “没有学识什么都弄不好”
四十七 邓散木 模仿创作(一) 摹印、仿作 钱君匐两刻《鲁迅印谱》
四十八 钱瘦铁 模仿创作(二) 摹印、仿作 钱君匀与“无倦苦斋”
四十九 来楚生 创作 设计“北京名胜” 西泠印社“印藏”的由来
五十 钱君匀 结束语 设计“台湾风光” 西泠印社
雷聋山房篆刻新作
附录一 古文字资料图例
附录二 临刻参考资料
附录三 作业参考答案
附录四 明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篆刻风格
附录五 历代篆刻家简表
附录六 白驴禅屋印话
附录七 篆法百韵歌
附录八 历代篆刻家印论节译
附录九 篆刻参考书目
附录十 谈谈少年篆刻教学
附录十一 作者别号、斋名小引
附录十二 逐鹿于方寸之间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四版后记
一点说明
新版后记
中国书法史纲要:从甲骨到楷书的演变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中国书法艺术自萌芽至成熟的宏大历史脉络,深入探讨历代书体流变背后的文化、社会与审美驱动力。全书摒弃枯燥的年代罗列,着重于对各个历史阶段书法风格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的精细剖析,力求展现中国文字如何从实用的符号系统逐步升华为一门独立的、极具精神内涵的造型艺术。 第一章 绪论:文字的诞生与书法的缘起 本章首先界定“书法”的概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强调其超越实用性的艺术价值。随后,我们将追溯汉字的源头——岩画与刻划符号,并引出早期文字形态的出现。 1.1 早期文字形态的探索: 探讨陶器刻符、记事符号在汉字形成初期的作用。 1.2 书法成为艺术的先决条件: 分析文字载体的演变(甲骨、青铜器、竹简、缣帛)对书写方式和风格定型的影响。 1.3 文学与书法的交织: 简述先秦时期,礼乐制度与贵族精神对早期书风的影响。 第二章 殷商至西周:甲骨文与金文的古朴雄浑 本章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最早且最具生命力的两个阶段:甲骨文和金文。我们将分析这两种文字如何奠定了后世篆书的粗犷基调。 2.1 甲骨文:刀笔下的神谕与记录: 载体与工具的制约: 分析刻刀在龟甲兽骨上产生的顿挫、尖锐、瘦劲的线条特征。 结构特征: 探讨甲骨文的象形性与不确定性,及其在卜辞格式中的布局规律。 代表性出土: 重点解读殷墟出土的著名卜辞片,分析其书风的差异。 2.2 金文(钟鼎文):青铜时代的礼制之美: 铸刻的质感: 探讨范铸工艺对金文线条圆润、厚重的要求。 体势的演变: 从商代金文的随意、疏朗到周代中期开始出现的规整、严谨,分析“长篇巨制”对章法的影响。 西周晚期与“诸器款识”: 介绍《大盂鼎》、《毛公鼎》等重器,分析其笔画的肥瘦变化和结构上的“内擫”之势。 第三章 春秋战国:地域风格的纷呈与篆书的成熟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带来了“文字异形”的局面。本章着重考察六国文字的地域特征,以及秦国对文字规范化的努力。 3.1 六国文字的“百花齐放”: 齐楚异体: 比较“鸟虫书”的华丽装饰性与“蝌蚪文”的奇特形态。 三晋文字的古朴遗风: 分析晋国及周边地区文字在继承周代金文基础上的地方特色。 地域性度量衡与货币文字: 探讨实用文字在地方文化中的表现。 3.2 秦国的统一与小篆的创立: “书同文”的政治意义: 阐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和意义。 李斯与小篆的定型: 分析小篆在结构上的“均、匀、圆、劲”,以及其作为官方规范书体的典范地位。 玉簢、琅琊台刻石: 经典范本的解读,探究小篆“蚕头燕尾”的笔法内涵。 第四章 秦汉之际:隶书的勃兴与书体的革命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本章将详尽解析这一关键转折点。 4.1 隶变的动因: 探讨从速写需求、书写效率提升以及简牍书写习惯对隶书笔画的改造。 4.2 隶书的早期形态——古隶: 由篆入隶的过渡: 分析古隶在结构上仍保留的篆意,以及笔画的“蚕化”。 汉代简牍文字的实证: 考察睡虎地秦简、尹湾简等出土资料对古隶面貌的还原。 4.3 汉隶的鼎盛与成熟: 八分书的形成: 探讨隶书如何发展出明确的波磔(“蚕头燕尾”),形成稳定而富于节奏感的结构。 碑刻的经典: 重点解析《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著名汉碑,分析其风格差异,如雄强与秀逸。 章草的并行发展: 介绍章草作为隶书的草写体,在书写便捷性上的探索。 第五章 东汉末年:草书的独立与楷书的萌芽 随着书写速度的进一步提高,脱离隶书束缚的纯粹符号系统——今草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为实用和清晰而生的楷书开始浮现。 5.1 今草的狂放:张芝与“草圣”的地位: 笔势的连绵与简化: 分析今草如何彻底打破隶书的笔画限制,追求线条的流畅与气韵的贯通。 张芝对后世的影响: 探讨其“上病下愈”的笔法对后世草书家的启发。 5.2 楷书(真书)的定型过程: 从“八分楷”到“楷化”: 追溯钟繇、邯郸淳等书家在隶书规范基础上的楷化尝试。 魏晋南北朝的“化古为今”: 楷书的初步清晰化和结构稳定化是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结语:书法艺术的审美维度 全书最后总结了从甲骨到楷书的演变规律:即从写实符号到抽象符号,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从方折到圆转,最终实现线条的韵律化和结构的造型化。这不仅是文字书写工具和效率的改变,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气质在视觉符号上的投射。本书为理解后世魏碑、唐楷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