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情緒心理學》共分三部分,分彆論述瞭情緒心理學的研究發展和理論基礎;情緒的發生、分化與社會化;情緒心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情緒心理學》在寫作過程中,力求介紹完整、準確,涵蓋最新研究結果,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情緒心理學的論著之一。《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情緒心理學》既可作為本科生教材,又是情緒心理學研究者的參考書籍。書中第三篇“情緒與社會生活方麵”,邀請各領域專傢撰文,理論清晰,與實際生活聯係緊密,對生活中各方麵有很多的技術指導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論
一、情緒、情感和感情
二、情緒在人的心理結構中的位置及其在心理活動中的作用
三、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2 情緒理論的演變
一、早期理論
二、情緒的激活理論
三、情緒的認知理論
四、功能主義理論
五、伊紮德的動機一分化理論
3 情緒與腦
一、情緒生理心理學的理論取嚮
二、情緒在神經學上的劃分
三、情緒腦的神經結構與網絡
四、腦的最初情緒係統
五、杏仁核與海馬及情緒與記憶
4 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腦
一、情緒體驗的性質
二、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腦
三、情緒主觀體驗的神經化學調解
四、情緒的內在體驗與外顯錶情
5 情緒的外顯行為——錶情
一、麵部錶情理論假設
二、麵部錶情的全人類普遍性
三、麵部錶情的神經生理學證據及其測量方法
6 情緒與認知
一、認知在情緒發生中的作用
二、情緒在認知加工中的影響
第二編 情緒的發展、分化與社會化
7 情緒的個體早期發展
一、情緒在兒童生存和生長中的意義
二、情緒發展理論
三、嬰兒情緒的發生與發展
四、幼兒的情緒發展
五、兒童情緒的社會化
8 情緒的分化
一、情緒的進化與分化
二、內在動機
三、興趣
9 基本情緒
一、快樂
二、痛苦與悲傷
三、憤怒
四、恐懼
10 情緒的社會化
一、社會情境關係與情緒社會化
二、情緒社會化的基本規律
三、情緒的社會結構論
11 復閤情緒
一、愛與依戀
二、焦慮
三、敵意
四、自我意識情緒
12 情緒調節
一、情緒調節的涵義
二、情緒調節的特徵
三、情緒調節的類型
四、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五、情緒調節的神經機製
六、情緒調節與社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
第三編 情緒與社會生活方麵
13 情緒與德育
一、移情與道德發展
一、內疚與道德發展
三、情緒與學校德育課程
14 情緒與教學
一、情緒追求與學習動機
二、情緒充予與學習過程
三、學習焦慮與歸因傾嚮
15 情緒與藝術
一、情緒與藝術創作
二、情緒與藝術作品
三、情緒與藝術接受
16 情緒與運動競賽
一、運動員情緒與運動競賽
二、競賽情緒變化與運動錶現
二、運動應激與應對
17 情緒與犯罪
一、情緒型犯罪概述
二、有關情緒型犯罪的論述
三、情緒、情感與犯罪
四、情緒型犯罪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徵
五、情緒型犯罪的預防
18 情緒與健康
一、疾病發生的情緒基礎
二、情緒與疾病的因果聯係
三、情緒的等級結構與疾病
四、情緒的復閤成分與疾病
五、認知對情緒與疾病的影響
六、情緒疾病——抑鬱癥
七、基因是緻病因素
八、自我調節與健康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三)心理分析學派的情緒理論
精神分析既是一種神經癥的心理治療方法,又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學理論。經過20年的思考和經驗積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成為一門係統的精湛理論。這一理論從外顯和內隱的方麵描述瞭內驅力、感情、衝突、心理和人格等現象。可被用來解釋神經癥和心理異常的起源和發展。從情緒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緒放置在他的基本概念中,也就是把情緒放在內驅力和無意識的框架之內的。
專欄
1895年,弗洛伊德齣版瞭《癔病研究》一書。這本書為他此後提齣的情緒學說打下基礎。弗洛伊德發現,癔病患者在某些精神創傷發生之後,常常有感覺缺失和動作麻痹等癥狀。這些病人在經過催眠暗示的治療之後,癔病癥狀可以得到緩解。在這本書裏還有這樣一個典型的案例:一個名叫安娜的女青年在護理患病的父親並經曆父親亡故的不幸之後,齣現癔病癥狀:一隻胳臂和部分頸肌麻痹,以至影響吞咽反應。經過催眠治療後,所有這些癥狀都消失瞭。弗洛伊德認為,這些病癥是病人過去經曆的痛苦情緒在記憶中被壓抑或遺忘的結果,瘛病癥狀就是這種被壓抑的情緒被隱藏的象徵。弗洛伊德認為,隻要把這種強烈被壓抑的情緒顯現齣來,癥狀就能夠被排除。他把這一情緒釋放過程,稱為宣泄(catharsis)。宣泄可以在催眠狀態下對病人進行暗示的過程中實現。
其後弗洛伊德發現,有些病人不能被催眠。他轉而采用自由聯想的方法,讓病人去辨認記憶中的壓抑情緒。治療的目的是用言語的判斷代替宣泄去揭開這種壓抑。因為,人們遭到壓抑的感情,可以以其他錶達內部心理活動的方式,如語言,錶現齣來,從而同樣可以達到釋放的目的。於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聯想的方法,專心研究這些轉換的機製,從而建立起今天盡人皆知的“精神分析”理論。(參照孟昭蘭,1989,pp. 51~52)
1情緒與內驅力 在弗洛伊德早期工作中,他曾使用過“本能”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但是他更經常使用的是“內驅力”的概念。他對內驅力的概念可歸納為:內驅力是一種內部刺激,它通過調整活動的方嚮和類型去影響個體行為;每種內驅力都有一定的來源、目的和對象,來源於內在的生物化學過程;其目的是嚮外釋放,使有機體得到快樂;每種內驅力的對象可能不同,它們依經驗的變化而定;內驅力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可適應性,它能夠被轉換、定位或替代;在意識中的動機發生衝突時,便齣現壓抑;而壓抑的能量需要釋放,這便形成瞭內驅力。弗洛伊德的自我內驅力包括飢餓、渴和性,還包括攻擊和逃避危險的衝動。在他晚年的著作中,弗洛伊德把內驅力歸結為模糊而深奧的生與死的兩種本能欲望。
弗洛伊德並未把內驅力概念作為情緒的理論概念。但是,在他談到情緒時,則提齣情緒“是一個欲錶露的源於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釋放過程”。因此實質上,弗洛伊德對情緒所持的理論即是內驅力理論。他把情緒與動機過程聯係在一起,而內驅力則是在此過程中的本源的力。弗洛伊德以內驅力能量釋放的精神分析觀點,深入地研究過兩種主要的復閤感情:焦慮和憂鬱。他認為焦慮和憂都是由能量壓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壓抑與釋放總是與內驅力的衝突聯係在一起的。
2情緒與無意識弗洛伊德有時把情緒與無意識看為是等同的。他經常使用“無意識自罪感”、“無意識焦慮”等概念,並認為情緒可以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弗洛伊德在麵對焦慮癥或恐怖癥患者時,他使用談話法從患者的下意識中把他們的恐懼情緒、恐懼的對象揭示齣來。
專欄
18歲的患者凱薩琳娜被偶然窺見一對叔叔和侄女間的性行為所驚嚇。她感覺受到打擊,頭腦似乎要爆炸,眩暈,透不過氣,幾乎支持不住。經過多次談話,她說齣受到打擊的事情,並迴憶起兩年前她曾發現這個叔叔睡在她的床上,碰到她的身體。而這纔是問題所在。她所不明白的是過去被壓抑的疑慮和恐懼。弗洛伊德認為,揭示齣被下意識壓抑的疑慮和恐懼是解除女孩痛苦的途徑。
前言/序言
探索內在的色彩:一本關於人類體驗深度解析的書籍 這是一本關於我們內在世界的詳盡指南,它邀請讀者踏上一段深入探索人類情感、思想與行為復雜交織的旅程。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情緒,而是緻力於揭示這些內在體驗的豐富層次、微妙之處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本書將帶領你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感到睏惑的內心感受。你是否曾因突如其來的喜悅而振奮不已,又或是在某個瞬間被難以言喻的憂傷籠罩?你是否曾對某個決定感到猶豫不決,思緒萬韆,又或是在麵對挑戰時迸發齣驚人的勇氣?這些,都隻是人類豐富情感光譜中的一小部分。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普遍的情感體驗,並試圖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發展過程以及它們與我們生理、認知、社會環境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 第一部分:情緒的基石——感知與理解 旅程的起點,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層麵開始,探討情緒的發生機製。我們會審視那些微小的生理信號,比如心跳的加速、呼吸的頻率變化、麵部肌肉的細微抽動,它們是如何在第一時間傳遞給我們的感官係統,並最終被大腦解讀為某種情緒的信號。我們將深入瞭解大腦中負責處理情感的區域,例如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以及它們在情緒的生成、調節和記憶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更進一步,我們將聚焦於“感知”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情緒的産生並非完全被動,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如何解讀和評估外部刺激以及內部生理反應的影響。本書將詳細闡述“認知評估理論”,解釋我們如何通過對事件的意義、威脅性、可控性等進行主觀判斷,從而激活不同的情緒體驗。例如,同樣的事件,對於一個人可能是巨大的威脅,引發恐懼;而對於另一個人,則可能是一種挑戰,激發齣興奮。這種主觀的加工過程,正是我們每個人體驗情緒的獨特之處。 我們還將探討情緒的普遍性與獨特性。雖然某些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厭惡,被認為是跨文化共通的,但它們的錶達方式、觸發因素以及在我們社會文化中的意義卻存在顯著差異。本書將考察這些跨文化的研究,幫助讀者理解,我們的情緒體驗既有生物學上的共性,也深受後天學習和文化環境的塑造。 第二部分:情緒的動力——影響與連接 情緒不僅僅是短暫的心理狀態,它們是驅動我們行為的強大力量。在本書的這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挖掘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動機以及人際互動。 決策的羅盤: 你是否曾發現在情緒高漲時,更容易衝動做齣決定?或者在情緒低落時,變得猶豫不決,難以選擇?本書將闡述情緒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包括“情緒啓發法”——我們如何依靠直覺和情感綫索來快速做齣判斷。我們會探討積極情緒如何拓展我們的思維,激發創造力,讓我們更願意冒險嘗試;而消極情緒,尤其是恐懼和焦慮,則可能讓我們變得保守,傾嚮於規避風險。理解情緒對決策的影響,能夠幫助我們更理性地分析選擇,避免被一時衝動或過度擔憂所左右。 動機的引擎: 情緒與我們的動機緊密相連。喜悅和滿足感會鼓勵我們重復那些帶來愉悅的行為,而痛苦和不適則會促使我們迴避或改變那些導緻負麵體驗的狀況。本書將探討“情緒驅動的動機理論”,解釋我們如何為瞭追求積極情緒、避免消極情緒而采取各種行動。例如,我們學習新技能是為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我們尋求社交聯係是為瞭體驗歸屬感和愛。理解情緒作為動機的來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引導自身的行為。 人際關係的橋梁: 情緒是我們與他人建立聯係的核心。通過錶達和解讀情緒,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建立共情,從而形成更深刻、更穩固的人際關係。本書將詳細分析“情緒共鳴”——我們如何能夠感同身受地體驗他人的情緒,以及“情緒錶達”——我們如何通過語言、非語言信號嚮他人傳遞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將探討積極情緒在促進閤作、增強信任方麵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會分析消極情緒,如憤怒、嫉妒,如何影響和挑戰我們的關係。理解情緒在人際互動中的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溝通效率,化解衝突,建立和諧的社會網絡。 第三部分:情緒的調控——管理與成長 認識和理解情緒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導它們。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情緒智力”——這項至關重要的能力,它涉及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識彆、理解、錶達、管理和運用。 自我覺察的明鏡: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的情緒。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幫助讀者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能夠準確地識彆自己正在經曆的情緒,並理解這些情緒的觸發因素和潛在意義。我們將學習如何傾聽身體的信號,關注內心的對話,從而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 情緒的調適之道: 麵對不愉快的情緒,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本書將介紹多種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包括認知重評、接納、轉移注意力、尋求支持等。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改變對事件的看法來緩解負麵情緒,如何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活動來轉移消極情緒的焦點。這些策略並非壓抑或忽視情緒,而是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來應對它們,使其不至於失控,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情緒的智慧: 情緒不僅僅是我們體驗的障礙,更是我們成長的契機。本書將引導讀者將情緒視為寶貴的信息來源,從中汲取智慧,做齣更明智的選擇,並提升整體的生活質量。例如,焦慮感可能提示我們需要更充分地準備;憤怒可能錶明我們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瞭侵犯,需要采取行動;悲傷則可能意味著我們需要時間來療愈和反思。學會解讀這些情緒信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並做齣更符閤自身長遠利益的決定。 第四部分:情緒的深層景觀——探索與超越 在完成瞭對情緒基礎、動力和調控的探索之後,本書將進一步深入到情緒的更深層景觀,觸及那些更復雜、更具挑戰性但同時也更具啓發性的議題。 隱藏的情緒: 除瞭顯而易見的情緒,我們還常常體驗到一些隱藏的、不那麼容易被察覺的情緒。例如,我們可能會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不適,但這背後可能是被壓抑的憤怒、未被滿足的需求,甚至是潛意識中的恐懼。本書將探討“情緒的層次性”和“情緒的隱喻”,幫助讀者學會識彆那些隱藏在錶麵情緒之下的深層感受,從而更全麵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集體情緒的共振: 個體的情緒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會受到群體、社會甚至時代氛圍的影響。本書將觸及“集體情緒”的概念,探討在社會事件、文化潮流的影響下,群體成員之間如何産生情緒的共振,以及這種共振如何影響社會行為和曆史進程。從群體狂歡到社會恐慌,集體情緒的力量不容忽視。 情緒的藝術與哲學: 情緒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也是哲學思辨的重要主題。本書將探討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如何捕捉、錶達和引發各種情緒,以及哲學傢們對於幸福、痛苦、愛、死亡等情緒體驗的深刻思考。通過藝術和哲學的視角,我們可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和體驗情緒,拓展我們對人類存在的認知邊界。 持續的旅程: 情緒的探索是一段永無止境的旅程。本書的結尾,將強調情緒智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需要持續學習、實踐和反思的過程。它鼓勵讀者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行動,不斷地覺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活齣更充實、更有意義的人生。 這本書,將是你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駕馭生活的一位忠實嚮導。它不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邀請你帶著好奇心和勇氣,深入探索你內在的色彩,發現其中蘊藏的無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