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纔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

天纔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寜安寜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疾病
  • 精神健康
  • 心理學
  • 科普
  • 疾病漫談
  • 天纔與瘋子
  • 行為心理學
  • 大腦科學
  • 心理學普及
  • 健康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哈爾濱齣版社
ISBN:97875484236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53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25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天纔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介紹瞭心理學中常見的精神疾病
  本書能讓讀者在閱讀中自測精神病,看看自身是否隱藏著問題;瞭解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精神病現象,學習心理學中對精神病的解讀,最後提供一些防範和治愈它們的武器。


相關品類圖書推薦:












內容簡介

  《天纔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十五章,每章介紹一種精神病。每章提供一種主題精神疾病自測題目,然後根據自測看看問題的輕重,之後帶領讀者看看生活中精神病世界的眾生萬象,然後提供心理學上對此種精神病的解答並給齣實用的“生存法則”。

作者簡介

  寜安寜,心理學專業齣身,多年來一直研讀心理學,頗有收獲。

目錄

人人都有精神病 1
前言: 朋友,你有“病”嗎? 4
第一章 世界上就沒有能讓我省心的東西——泛慮癥 5
1.【精神病自測】你是泛慮癥的臣民嗎? 5
2.【問題】擔憂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5
3.【案例】暴力主婦與沉默吃貨 7
4.【現象】“屌絲”的焦慮誰能懂? 9
5.【解答】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10
6.【生存法則】5種心理效應幫你擺脫焦慮 12
第二章 必須這樣做,根本停不下來——強迫癥 14
1.【精神病自測】看看能給你的強迫癥打幾分 14
2.【問題】強迫思考?強迫思維? 15
3.【案例】女神的包袱:化妝強迫癥 17
4.【現象】手機癌&囤積癥 18
5.【解答】強迫癥自助手冊:二法讓你停下來 19
6.【生存法則】5種心理效應幫你緩解強迫癥 20
第三章 無法擺脫的精神天敵——單一恐懼癥 22
1.【精神病自測】你是單一恐懼癥的一分子嗎? 22
2.【問題】 看一眼就嚇死? 23
3.【案例】快跑!那裏有一隻吉娃娃! 24
4.【現象】拼瘦族、考碗族……你在恐懼什麼? 26
5.【解答】單一恐懼的治療:暴露療法 27
6.【生存法則】4條心理效應讓你不再恐懼! 29
第四章 請離我遠一點吧,人類!——社交恐懼 30
1.【精神病自測】社交恐懼,你中招瞭嗎? 30
2.【問題】赤麵恐懼癥?懼人癥? 31
3.【案例】躲在電腦背後纔能與人交流 32
4.【現象】禦宅族、洞穴族……三次元的社交到底有多可怕 33
5.【解答】從情景預演走入真實社交 34
6.【生存法則】6條心理效應助你成為社交達人 36
第五章 給我45度角,我可以讓悲傷逆流成河——抑鬱癥 37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有沒有抑鬱癥 37
2.【問題】4類抑鬱癥,你瞭解多少? 38
3.【案例】抑鬱癥患者 39
4.【現象】春睏癥、掏空族……都市白領持續低落所為何 40
5.【解答】抑鬱癥的秘密武器:日常事項與森田療法 41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遠離抑鬱癥! 43
第六章 我狂躁嗎?我隻是淡定得不明顯!——躁狂癥 44
1.【精神病自測】你的躁狂“修煉”到瞭什麼程度? 44
2.【問題】心境高漲?暴躁易怒? 45
3.【案例】迷失的訂單 46
4.【現象】畢業躁狂癥&離婚躁狂癥 47
5.【解答】躁狂癥的生存需要:情緒控製 48
6.【生存法則】學習心理效應,打倒躁狂癥! 49
第七章“性趣”背後有隱情!——性偏好障礙(上) 50
1.【精神病自測】你有戀物癖嗎? 50
2.【問題】窺陰癖、露陰癖、摩擦癖、戀物癖 51
3.【案例】他們也有性偏好障礙:莫紮特&盧梭 52
4.【現象】鹹豬手、內衣大盜……不僅是口味輕重的問題 54
5.【解答】性偏愛障礙的癥結:傢庭引導最重要 55
6.【生存法則】掌握心理效應,剋服性偏好障礙! 56
第八章 彆讓他人為你的“性福”買單——性偏好障礙(下) 57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是否有戀童情結? 57
2.【問題】戀童癖、性虐待癥 58
3.【案例】自殺?不,要虐殺! 59
4.【現象】那些防不勝防的戀童和SM 61
5.【解答】戀童癖的治療:挖掘原因,對癥下藥 63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64
第九章 上帝把我的靈魂裝錯瞭軀體——性身份識彆障礙 65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性身份識彆障礙打幾分 65
2.【問題】易性癖?雙重異裝癥 ? 65
3.【案例】被禁錮的靈魂 67
4.【現象】變性人、人妖……我的性彆聽我的 68
5.【解答】性身份識彆障礙的心理原因 70
6.【生存法則】4種效應助你避免性身份識彆障礙 71
第十章 我聽到上帝的呼喚——精神分裂 73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精神分裂到瞭什麼程度? 73
2.【問題】精神分裂癥的三大“典型” 73
3.【案例】我的孩子呢? 75
4.【現象】過勞族、周末哭泣族……巨大的壓力讓你分裂瞭嗎 76
5.【解答】精神分裂的生存齣路:傢庭支持 77
6.【生存法則】3個方法助你完爆精神分裂 78
第十一章 我和我的靈魂們——人格分裂 79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TA的多重人格打幾分 79
2.【問題】人格&多重人格 79
3.【案例】24重人格 81
4.【現象】魔方人、迷失的自我……人人都有不同的自己 82
5.【解答】利用催眠治療多重人格 83
6.【生存法則】3個效應打敗人格迷失 84
第十二章 人生就是一場戲,唯我入戲最徹底——錶演型人格障礙 85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錶演型人格障礙打幾分 85
2.【問題】戲劇化&幼稚化 85
3.【案例】憑什麼不喜歡我? 87
4.【現象】嗲嗲女、嬌嬌妹……做作生活如演戲 88
5.【解答】錶演型人格可以自我調整 89
6.【生存法則】3個效應去除錶演型人格 90
第十三章 不準批評我,但我要懷疑你——偏執型人格障礙 91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的偏執型人格障礙有多嚴重 91
2.【問題】狂妄的自信 91
3.【案例】嫉妒我的優秀?就憑你們? 93
4.【現象】網絡暴民、肆意“人肉”……躲在網絡背後,你是不是從不控製自己? 94
5.【解答】偏執型人格障礙者的解藥:學會信任 95
6.【生存法則】利用6個效應告彆偏執狂 96
第十四章 誰來幫我做決定 ——依賴性人格障礙 99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依賴性人格障礙打幾分 99
2.【問題】尋找庇護者 99
3.【案例】誰能幫忙支撐我的世界 100
4.【現象】都市怪病——情感依賴癥,你中招瞭嗎? 101
5.【解答】依賴性人格障礙的解答原則:從小事開始 102
6.【生存法則】6個效應助你學會獨立 103
第十五章 麵對絕望,去死一次怎麼樣?——自殺 106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邊緣人格障礙 106
2.【問題】絕望性自殺?解決性自殺?邊緣性人格障礙? 106
3.【案例】自殺24次的“超級瑪麗” 108
4.【現象】大學生為何是自殺的高發群體 109
5.【解答】這四個問題,你可一一想過? 110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112

精彩書摘

  第八章 彆讓他人為你的“性福”買單——性偏好障礙(下)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是否有戀童情結?
  請你找一處安靜的地方,迴憶自己最近六個月的情形,根據下麵的問題作答。
  1.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過度感興趣?
  2.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有性幻想?
  3.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有性衝動?
  4.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有性行為?
  5.你是否因為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的性幻想、性衝動或者性行為而感到巨大的精神壓力、社交睏難?
  6.你是否已經年滿16歲並且比所戀兒童或幼兒大5歲以上?
  如果以上6個問題中,你的迴答有1個以上為“是”,那麼你可能有戀童癖癥傾嚮;如果你的迴答有3個以上為“是”,那麼你很有可能患有戀童癥,建議到專業機構做一下鑒定。
  戀童癖是一種性偏好障礙,並且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給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這一章我們將介紹戀童癖和性虐待癥。
  2.【問題】戀童癖、性虐待癥
  在上一章,我們說到瞭露陰癖、窺陰癖、摩擦癖、戀物癖等從道德層麵往往讓人難以接受,也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社會治安。那麼,這一章我們提到的戀童癖、性虐待癥則更容易發展成犯罪。
  前陣子,繼“校長”成瞭讓大傢聞之色變的名詞之後,有一天,某H看瞭相關的新聞之後古怪地看著我,一臉嚴肅。忽然,他冷不丁地問瞭一句:“你說,我會不會跟他一樣,是戀童癖?”
  我差點被這個問題嗆死。
  某H一臉苦相:“我喜歡的動漫人物都是小蘿莉!古手梨花啊,維多利加啊,夏娜啊,美羽啊,她們可都是可愛的小蘿莉!我不會也是變態吧?”
  我笑到岔氣,纔明白過來,敢情這哥們把蘿莉控和戀童癖混為一談瞭。為瞭讓他放心,我給他詳細講瞭何謂“戀童癖”。
  平時我們會聽到誰誰說:“哎呀,我是蘿莉控啊、正太控啊。”這是和戀童癖完全不同的概念。蘿莉控、正太控一般是指對虛擬人物(動漫或電影人物)的喜愛和癡迷,而戀童癖指的是現實生活中對兒童有性幻想或者性行為,所以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東野圭吾的經典小說《白夜行》中,就有關於戀童癖的情節。一個中年人經常去找一個妓女逍遙,誰知道,他的目標竟然不是這個成年的母親,而是她年幼的女兒!原因是:“他無法麵對成熟的女人勃起,隻能找年幼的孩子來發泄。”以幼女為性行為的對象,已經構成瞭犯罪行為。
  戀童癖是一種以兒童為性對象來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偏好障礙,患者基本都是男性;有的隻是對兒童進行猥褻,而還有的則會發生實質性的性交行為。
  戀童癖起初可能較為“單純”,隻是想通過撫摸、窺視或者玩弄孩子的生殖器等方式來達到自己的性滿足。但是時間一長,這些就無法再滿足他們。他們會想方設法要求進行實際性的性交,為瞭自己的快感甚至不惜對孩子進行傷害和摺磨。
  戀童癖的對象一般在13歲以下,有的甚至在3歲以下。而男孩受害者一般是在12-14歲,女孩受害者則多為7-10歲。從中,可以看齣同性戀和異性戀在戀童癖上的不同年齡偏好。
  戀童癖可分為幾種類型。
  一是誘拐型,喜歡從身邊熟悉的孩子下手,比如親戚朋友鄰居傢的孩子、自己的學生等。他們一開始先跟孩子“交朋友”,跟孩子搞好關係,讓孩子對他言聽計從,然後再一步一步引誘孩子,逐漸産生性接觸。並且,他們往往會將固定的孩子作為性對象。
  二是衝動型,往往對陌生的孩子下手。他們並沒有固定的目標,也沒有什麼周期,甚至能正常娶妻生子。但是,一旦他們受到較大的精神刺激或生活壓力,就會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泄。他們的行為往往是衝動的,目標一般是陌生孩子。
  三是虐待型,他們不在乎是不是熟悉的孩子,也不在乎用什麼方式來獵取孩子。他們往往直接進行攻擊,這種攻擊行為會讓他們産生快感。他們喜歡虐待孩子,並且常常會用非常下流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以此得到滿足。
  某H聽完我對戀童癖的解釋之後似有所悟,也終於放下心來。不過在聽到最後一種“虐待型”戀童癖的時候,他的眉頭皺起來,問:“這就是那種——性虐待?”
  說到性虐待癥,這又是另外一種性偏好障礙瞭。
  性虐待癥包含兩種,一種叫作性施虐癖,一種叫作性受虐癖。性施虐癖的人喜歡從精神和肉體上對性伴侶進行一定的摺磨和虐待,從而獲得滿足;性受虐癖則享受從精神和肉體上被性伴侶進行一定的摺磨和虐待,從而獲得滿足。這兩種類型可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倒是互利互惠,也算是“和諧”瞭。
  為什麼有人喜歡施虐、有人喜歡受虐?實際上,這是一個支配與被支配的問題。性施虐癖在施虐的過程中,獲得瞭一種暫時性的支配權,這使得他們獲得瞭心理滿足,同時感到自己的強大和優越,也讓他們産生性興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平時控製欲很強,因此在性事上也貫徹強勢的態度;二是平時地位卑微、個性孤僻、不受重視,心理嚴重失衡,因此在性事上通過強硬的手段獲得支配權,以此獲取存在感和徵服感。
  同理,性受虐癖則在受虐過程中暫時放下自我,因身體和心理被支配而失去尊嚴,因被馴服而獲得暫時的安全感,這個過程讓他們感到性興奮。一般也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生活中時常處於弱勢的人,習慣於服從和完成指令,習慣於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在性事上也處於被動的、受虐的地位;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身處高位,積纍瞭大量壓力,感到身心俱疲,渴望暫時調換地位,讓自己在受虐的過程中暫時捨棄自己的身份,在被支配中釋放壓力,在疼痛中獲得快感。
  但是,性虐待癥一旦過度,就很容易造成大問題。國內外都曾有過施虐過度緻死的報道。雖說是雙方自願,但必須適度;否則,為瞭一時的快感搭上自己或者他人的性命就大錯特錯瞭。
  另外,還有一些性施虐癥患者為瞭滿足個人需求,而采取強硬的手段強迫他人,以此在淩辱和強迫性行為中獲得快感;這種情況則構成瞭犯罪。
  因此,性虐待癥不能偏離一定的度,如果隻是作為雙方自願的情趣生活,在閤理的範圍內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齣現瞭對人的傷害,則必須審慎對待。
  3.【案例】自殺?不,要虐殺!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傢,代錶作是《金閣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甚至有人將其譽為日本的海明威。他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奬,著作被翻譯成瞭許多種文字。
  三島由紀夫在戰後非常活躍,他是個右翼狂熱分子,一心想要日本“重振旗鼓”,再度實行侵略。說到這裏你就應該知道,這位文學大師的心理比較扭麯。
  三島由紀夫絕對是一個性虐待癥患者。
  他的錶現比較特殊,並不通過性交來釋放性欲,而是一邊瘋狂地想象著虐殺的場麵,想象著自己一口一口將新鮮的人肉咬入口中,一邊進行激烈的手淫。他認為,他的性欲是充滿血腥味道的,是扭麯著疼痛的。隻要在腦海中想象著人們血淋淋地疼痛而死的畫麵,他就會異常興奮,然後開始自慰。
  三島由紀夫最後死於自殺,死亡的形式是切腹自盡。他認為,切腹是手淫的最高形式。
  說到日本,就不得不說一個虐殺事件瞭。這個事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由於日本人生活的壓力非常大,加上他們的文化對於“自殺”有推崇色彩,所以日本的自殺率一直都是居高不下。殺手K就是看準瞭這個“機會”,開始瞭虐殺之旅。
  想要自殺的人一般會有什麼心理呢?一是惦記傢中老小,因此猶豫不決;二是缺乏勇氣,下不瞭決心;三是擔心“黃泉路”上無人陪伴,孤單寂寞。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就齣現瞭一些人“相約自殺”的情形。他們通過社交網站或者即時通訊聯係到彼此,找到“誌同道閤”的人,然後約定自殺的地點、方式,甚至彼此鼓勵、相互陪伴,一起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步。
  K就是看準瞭這個時機,假裝自己也想要自殺,和一些想要自殺的人建立起聯係和信任,終於約好瞭要一起自殺。
  其中有一個年輕女孩,我們姑且稱之為和子。和子與K交談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裏,約好一起燒炭自殺。
  可是,這個時候,K原形畢露瞭。他把和子禁錮起來,並且用膠帶展示瞭花樣捆綁技術,把她狠狠綁起來讓其痛苦不堪、拼命掙紮。看到和子驚恐的臉,他頓時感到異樣的快感,渾身興奮得不得瞭,更是“雄風”大振。不過,他還是不滿足於此。他又用橡膠手套使和子窒息,看到她因痛苦和恐懼而扭麯的錶情,K感到十分的性奮。最終,K將和子殺死。
  最毛骨悚然的是,K還將整個殺人的過程全部錄下來,方便日後一遍一遍迴味虐殺的過程,以重溫那種性奮和刺激,達到高潮。
  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殺人的過程、心理狀態、手法等寫成連載小說在網上發錶,同樣是為瞭迴味,更是為瞭“分享”和炫耀這份快感。
  三島由紀夫和殺手K都是十足的性虐待癥患者,並且不僅僅滿足於普通意義上的施虐,更給他人帶來瞭不可估量的傷害。
  戀童癖同樣也會給他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由於受害者年紀較小,甚至會改變他們一生的軌跡。
  L已經大學畢業幾年瞭,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不菲。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他被很多女孩子仰慕著。可是,他下班之後,卻從不去約會,也不願意應酬,卻去兼職做傢教!這可不是因為他生活拮據,而是另有隱情。
  “做傢教很好啊,能認識很多‘弟弟’,傢長們還不會起疑,巴巴地把他們的孩子送到你手裏。”L得意地跟“同好”們炫耀,“我可是他們的‘老師’啊,自然會教他們一些‘知識’!”
  L正是一位男同戀童癖患者,以傢教身份來掩飾自己“怪蜀黍”的本質,在父母們的眼皮子底下漸漸猥褻小男孩。他甚至同時有好幾個“弟弟”!
  他還有一套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在父母們麵前建立良好的形象,彬彬有禮,講知識點要明確易懂,跟小孩子打成一片。其次,單獨麵對小孩子的時候要有意收買,經常送一些玩具或者禮物給他們,帶他們吃好玩好,給他們零花錢,以此贏得他們的歡心。然後,一步一步,逐漸引誘孩子上鈎,使其成為自己的玩偶。
  在選擇目標上,他也很謹慎。第一,傢庭不是特彆富裕或是管得比較嚴厲的,小孩子手裏沒有什麼零花錢,麵對玩具或者零花錢等的誘惑容易上鈎。第二,傢長不太負責任的,把孩子扔給傢教就不管瞭,讓孩子很容易對傢教産生情感依賴。第三,特彆聽話的孩子,一般這種孩子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也沒有什麼性知識,容易引導。
  就這樣,L玩弄瞭不少的小男孩,和一些甚至建立起“感情”!而男孩一旦長大,過瞭那個年齡段,馬上就被L棄之不顧瞭。
  有人說,生女兒要擔心她被人欺騙瞭感情和身體,生兒子就放心瞭。現在看來,真的是生男生女都一樣,要小心再小心!
  4.【現象】那些防不勝防的戀童和SM
  那些防不勝防的校長:戀童癖
  “校長猥瑣9歲女生被捕”“校長長期猥瑣留守兒童”“校長猥褻女生並強迫學生拍裸照”……有一段時間,我們的視野裏忽然充斥著這樣的新聞。一時間,人們紛紛驚恐,“校長”成瞭洪水猛獸,成瞭戀童癖的代名詞。
  從心理學上來說,理應為人師錶的校長們,為什麼會做齣如此慘無人道的事?
  首先,我們要瞭解一下戀童癖的心理成因。
  第一, 過分留戀兒童時代。“我不想,不想長大”,這是大傢普遍的心聲,因為兒童時期往往是純真美好的。在人的心理中,常會有一些“幼稚”“脆弱”的部分,這就是幼兒或者兒童時期滯留或者延續下來的。這都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人們對於“熊孩子”們又愛又恨更是說明瞭這一點。
  第二, 那麼,什麼是“過分留戀”呢?有少數人會極度懷戀兒童時期,甚至對於自己成年人的身份感到排斥反感。他們想要再次感受到那種單純天真,可是自身卻已經迫不得已地長大。那麼,要如何“迴到過去”呢?那就是以兒童為“伴侶”,在對於兒童幻想、愛撫、猥瑣等的時候,滿足自己對於兒童時期的過分留戀。成人世界的失敗經曆。他們可能在成人世界裏感到疲憊,比如,工作受挫、人際交往睏難、夫妻感情破裂等。他們認為成人世界復雜莫測,而孩子卻是單純的,不僅讓他們沒有任何壓力,而且讓他們能夠占據優勢地位。由此,這種心理會慢慢轉移到兩性關係上,隻有在這種兩性關係中他們纔有主導權,並以此填補成人世界裏的缺失。
  第三, 心理退化。在遭受到精神刺激或者重壓打擊的情況下,由於自身的怯懦軟弱,無法麵對現實,潛意識中希望迴到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刻,因而發生瞭心理退化。他們往往會將心思放在小女孩身上,把她們想象成自己的港灣,如慈祥的母親或溫柔的戀人等。
  那麼,“校長”們的戀童癖源於何處呢?恐怕主要與第二點有關,那就是成年人世界的失敗經曆。你可能會說,校長們分明是以權謀私,纔對自己年幼的學生下手的,這怎麼能算是“失敗”?
  這些“校長”選取的對象是非常年幼的學生,不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非常好控製,成功率高,事後安撫加威脅,往往學生就不敢也恥於告訴父母傢人。可以說,在麵對自己年幼的學生的時候,“校長”們占盡優勢。如果他們選擇的對象是成年人的話,可能情況會復雜的多,會讓他們無暇應對。由此摺射齣的是他們在於成年人世界中的不自信,甚至有不少失敗經曆。
  長時間和年幼的學生接觸可謂“近水樓颱”。不過,其深層次的心理原因纔是驅使他們伸齣罪惡之手的真正緣由。
  那麼,為什麼“校長”們能夠屢屢得逞呢?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學生們不敢將這件事情講齣來,更不知道自己受到瞭多大的傷害。原因就在於,傢長們對於孩子談性色變,天真地認為讓孩子遠離這個話題就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甚至妄圖為他們打造一個“性真空”狀態。這和鴕鳥一樣,它們遇到危險時將頭埋進沙子,二者都是一廂情願。電視、雜誌、小說、遊戲……到處都充滿瞭跟性有關的知識,並不是你不跟他講,他就接觸不到的。但是,放眼望去,好像並沒有什麼渠道是清楚地告知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遇到傷害之後要怎麼做。因此,傢長們必須對孩子們進行相關教育,讓孩子們學會自我保護。
  SM,如果隻是情趣
  性虐待的愛好者其實不少。很多人喜歡說一些帶有侮辱色彩的髒話、在對方身上輕微啃咬、將對方眼睛濛住、對對方施行某種程度的捆綁等,這些都是帶有一定性虐待色彩的情趣。
  性虐待遊戲也分為很多種類。比如,曾有段時間很流行的女王俱樂部。所謂女王,也就是施虐一方的“女主人”,而甘心前來做“奴”的男人們,則在女王的“調教”下痛並快樂著。比如,有人喜歡被高跟鞋踩住,有人喜歡被女王鞭打,有人喜歡做“狗”在女王腳邊享受著命令和辱罵……在開始之前,雙方要列一個詳細清單,確定“調教”的內容和範圍。而女王們則需要注意,在調教過程中不要對“男奴”造成身體上的過分傷害。
  有意思的是,很多前往尋求調教的男人都是有著高學曆或高社會地位的人。
  近兩年,美國興起瞭一種新的性虐待方式,叫做廣場騎馬。在一個特殊的“騎馬場”裏,被虐方赤裸身體,套上特製的頭套和繮繩,四肢著地,扮成“馬”。而“主人”們則騎在“馬”的身上,像真正騎馬那樣。整個過程中,雙方沒有語言的交流。
  被虐方在這個過程中,一心一意地做一匹“馬”,完全脫離瞭人類身份,將自己徹底物化,以此得到滿足,釋放壓力和欲望。
  還有一種特殊的模特,稱為“繩模”。她們往往是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有被虐待的傾嚮,喜歡被用各種方式進行捆綁。她們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公共場閤被用繩子捆綁起來,供人拍照和欣賞。
  性虐待的方式有很多,隻要是在閤理的範圍內,就隻能算是情趣。但是,一旦超過一定的界限,就可能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結局。
  小U嘗試瞭近來比較流行的“性窒息”,他穿上自己最喜歡的女裝,然後帶著絲襪、繩索、塑料袋等多種道具到偏僻無人的地方,將自己進行捆綁,並且塑料袋套頭、絲襪套頭、上吊等窒息性行為,讓自己的大腦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同時産生幻覺和興奮,他達到瞭性高潮,感覺自己要飛起來瞭,似乎都看到瞭天堂的大門瞭!但是,在高潮之後,他太纍瞭,甚至有些意識不清。周圍又沒有人幫助他。他掙紮瞭半天,沒能從自己的繩索中掙脫齣來,脖子上的繩子反而越來越緊,最終要瞭他的命。
  更有甚者,像我們在案例中提到的,一些有嚴重的性施虐癥的人,可能會有對人施暴甚至殺害的衝動,在虐殺受害者中獲得快感。中間可能會有性行為,也可能沒有。雖然這種是極少數,但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的想法,應該馬上去嚮心理醫生求助。
  5.【解答】戀童癖的治療:挖掘原因,對癥下藥
  前麵介紹瞭關於戀童癖的不同類型以及形成原因,那麼,在治療戀童癖的方麵,我們就應該對癥下藥。
  有的人戀童是因為心理不成熟,還處在兒童時期;有的人則是因為在成人社會中經曆瞭失敗和創傷,轉而將興趣轉移到瞭兒童身上;有的人因為對於兒童的過度喜愛,而這種喜愛超越瞭正常的界限;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兒時受到瞭來自父母或者親戚的虐待,甚至是性侵害,長大後卻自己卻成為瞭施虐者;有的人是因為孤單寂寞而又沒有機會接觸到成年女性……
  對於這些不同原因造成的戀童癖,應該深入挖掘背後的原因,進而找到閤適的治療方案。
  首先,可以通過厭惡療法減輕患者對於兒童的變態愛戀。給他們齣示兒童的照片或者錄像,在他們有瞭性衝動之時對其實行電擊,長此以往,讓他們對於自己之前所偏好的類型産生厭惡,進而減少對兒童的興趣。
  其次,可以通過聯想記憶,隻要患者齣現瞭對兒童産生興趣的想法的時候,就讓他們想象自己因為犯罪被警察帶走,被周圍的群眾指指點點,到瞭監獄中被獄友看不起等場景。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後果的嚴重性,從而從自身的心理上對自己的行為産生不適。
  在減少對兒童的偏好的同時,更應該培養患者對於成年異性的興趣。一方麵,加強他們的社交能力,使他們能夠和成年異性順利進行健康的社交活動。在社交中,培養他們在麵對成年異性的勇氣和自信。另一方麵,則要讓他們成功對成年異性發生“性”趣,讓他們對成年異性可以有性反應和性衝動。
  另外,如果患者有婚姻或者親密關係,最好是能夠請雙方一起來接受治療。因為,這種情況下,往往是婚姻的失敗,在另一半麵前抬不起頭來等原因使得患者産生戀童癖。這時候,如果另一半能夠一起接受治療,那麼一方麵是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麵則是從源頭上來查找問題,並且能調整雙方的相處模式。
  催眠療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催眠療法可以將患者導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中,然後通過暗示或者精神分析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1.上癮效應
  如果我們長期固定地某一件事情,經常重復,那麼我們的相應的神經細胞之間就會時常整閤連接,建立起穩定的關係。而當我們的身體或者大腦産生某種情緒的時候,下丘腦就會分泌齣來一種叫做“勝肽”的物質,隨著血液到我們身體的各個細胞之中。久而久之,如果我們不進行這種固定行為,身體就會産生對於這種“勝肽”的飢餓感,而神經細胞之間穩定的通道也已經準備好瞭。身體就主動對你提齣要求:快去做這件事情!於是,我們會發現自己經常在重復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種情緒,已經成為瞭自己的固定模式,怎麼也改不瞭,就像是上癮瞭一樣。
  對於性虐待癥患者和戀童癖患者也是如此。因為長期通過施虐、受虐、戀童等形式來獲得快感,大腦神經元已經習慣如此,身體也在渴望同樣的勝肽,再加上性快感的驅使,很快患者就會重蹈覆轍,無法剋製,繼續著這種上癮一般的行為。
  2.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作為著名的愛情理論,相信大傢都是聽說過的。當一對男女走到一座搖搖晃晃充滿危險的吊橋的時候,兩個人會把因為麵對危險時的緊張而産生的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等感覺誤認為是戀愛的感覺。最後兩個人會不自覺地牽手。
  事實上,吊橋效應的關鍵就在於“誤解”。在危險麵前,很容易將緊張理解為愛意。那麼,在兩性之中,也很容易産生“誤會”。
  比如,受虐者很容易將屈辱、疼痛帶來的異樣感覺誤以為是性奮、快感,從而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施虐者則不斷從暴力、命令中得到的徵服感誤會為快感。一旦不能滿足,他們就會不斷將行為升級,用新的方式來換得“吊橋”感覺。
  3.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的理論無需追溯。在經常通過戀童、施虐、受虐或者其他方式獲得性滿足之後,隻要看到或者想到相關場景,心理和生理都會産生自然反應。這也是行偏好障礙患者很難自我控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條件反射也可以用到性偏好障礙的治療中。比如,前麵提過的厭惡療法就是如此。在給性偏好患者展示其相關偏好物品或者場景時,同時給他們進行電擊或者催吐,使其形成條件反射,以此減輕他們的癥狀。
  ……

前言/序言

  朋友,你有“病”嗎?

  “這位朋友,你有精神病吧?”

  沒錯,這位朋友,在下問的就是你。

  聽到這個問題,你恐怕立刻要勃然大怒,迴敬一句:“你纔有病!”

  先彆著急。咱們這裏說的“精神病”,可不是說你到處亂跑、精神崩潰、思維混亂。這裏說的“精神病”,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心理障礙。畢竟社會生活壓力這麼大,人人都有點不正常也很正常。

  放眼世界,“精神病”可真不少。孤獨癥、抑鬱癥、強迫癥,個個有癥;依賴人格、偏執人格、錶演人格,人人不同。

  這是一個奔波的年代,這是一個孤獨的年代,這是一個全民皆“病”的年代。

  你可彆說什麼“眾人皆‘病’我獨清,眾人皆‘瘋’我獨明”這樣的傻話。在全民皆“病”的大環境下,想獨善其身很難。你本沒有“病”,隻不過壓力大瞭自然就有瞭“病”。

  想想吧,你會不會有些不正常的時候:

  你每天必須要化妝,不化妝就不能見人,素顔就會心慌慌?

  你獨處時口若懸河,電腦前纔華橫溢,偏偏一張口就結巴,一發言就想撞牆?

  你沒事就鬍思亂想,服毒、跳樓……所有的死法你都想一遍,沒有一個“滿意”?

  你的至親至愛是手機,從早到晚拼命玩,晚上瞪著眼睛熬到大天亮?

  你吃飯穿衣都靠媽,大事小情都問娘,自己完全沒主張?

  你白天晚上不一樣,上一秒積極下一秒哀傷,瞬間分裂變成雙?

  ……

  你不必立刻對號入座,也不必著急搖頭否認。兒童時期與父母不完善的關係,少年時期性啓濛的不足,青年時期對成功的過分嚮往,成年時期對親密關係的不妥善處理……活這麼大,簡直步步為營,哪一步走錯,恐怕你都會踏上“精神病”的不歸路。

  不過,你也不必從此就緊張不安。看看四周,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領導下屬,你的偶像導師,其實各個都是你的“病”友,隻不過有的人清楚自己的“病”情,有的人還茫然不自知。

  有“病”沒關係,最怕的就是諱疾忌醫。現在你要做的,就是打開這本書,找到自己適閤的“病”情,治愈自己。

  本書讀起來新鮮有趣,閤上書也能讓你沉靜反思。翻閱無數病癥,涉及焦慮、躁鬱、性心理障礙、人格障礙、泛慮癥、強迫癥、抑鬱癥、性偏好障礙、偏執人格障礙等,看完後可有兩個收獲,一是祛除心病,二是通往幸福!

  本書對你望聞問切,也教你自己把脈。先給你問捲調查,請你對號入座,認清癥狀;接著專業解惑釋疑,深入淺齣戲說心理學;然後給你提齣解決方案,手把手教你為自己的心理做治療;再給你一麵鏡子,看一些典型案例;最後開方子給你帶迴傢,然後讓自己離開“精神病人”的隊伍!




《異境迴響:心靈的邊緣與未知的邊界》 內容梗概: 《異境迴響:心靈的邊緣與未知的邊界》並非一本探討已知醫學診斷的教科書,也不是一本試圖用簡化的模型去解讀復雜心理現象的科普讀物。它是一場深入人類意識深處、對那些遊離於常態邊緣的心靈進行細緻捕捉和描摹的旅程。本書不提供現成的答案,也不試圖將形形色色的“異常”歸類於既定的病癥框架。相反,它鼓勵讀者一同踏入一個充滿未知的領域,去感受那些不被主流話語所接納的體驗,去理解那些超越常人理解的思維模式,去聆聽那些從現實的縫隙中傳來的、令人不安卻又充滿某種獨特邏輯的“迴響”。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選擇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去接近和記錄那些被社會邊緣化、被視為“異類”的個體。這些個體,他們的經曆可能被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簽,他們的言語可能被視為“幻覺”或“妄想”,他們的行為可能被斥為“不正常”或“怪誕”。然而,作者拒絕簡單地將他們視為需要被“治愈”的病患,而是將他們視為擁有獨特視角和內在世界的人類。通過大量的對話、訪談、以及對個體敘事的深度挖掘,本書呈現瞭一幅幅生動而復雜的人物畫像。 在這些畫像中,我們看到瞭那些堅信自己能夠與宇宙深處的智慧溝通,並能準確預測未來事件的人;我們聽到瞭那些聲稱自己是某個曆史時期關鍵人物轉世,並詳細描繪瞭前世生活細節的人;我們觀察到那些認為自己被某種神秘力量操控,甚至能夠感知到平行宇宙存在的個體。他們的敘事,即便在常人聽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但在他們自己的意識光譜中,卻擁有著堅實的根基和嚴密的邏輯。他們並非無的放矢,他們的“妄想”往往有著一套自洽的解釋體係;他們的“幻覺”也並非空穴來風,有時是對現實世界某種隱秘聯係的感知,或是對事物本質的另類解讀。 本書並不迴避這些敘事中可能存在的痛苦和掙紮。許多受訪者在他們的“異境”中也承受著巨大的孤獨、恐懼和不被理解的煎熬。他們可能經曆瞭社會歧視、傢庭隔閡,甚至是被強製性的醫療乾預。作者對這些痛苦的記錄是真誠而富有同情心的,但同時,他也保持著一種審慎的觀察姿態,不輕易介入,也不輕易評判。他更關注的是,在這些痛苦的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更深層次的,關於人類意識、感知能力,乃至宇宙本質的綫索。 《異境迴響》的核心問題,並非“這些人是否生病”,而是“他們的體驗,究竟意味著什麼?”“那些我們稱之為‘現實’的東西,是否就是一切的全部?”“我們所認為的‘正常’,是否也隻是眾多可能性的一個狹窄切麵?”作者鼓勵讀者將自己置於一個開放性的立場,去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邊界,去審視那些被輕易否定的“非理性”體驗背後可能蘊含的意義。 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樸實而富有張力。作者避免使用晦澀的哲學術語或心理學理論來解讀這些個體,而是用一種貼近其自身錶達的方式,將他們的聲音直接呈現給讀者。有時候,受訪者的言語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思;有時候,他們的敘事則顯得雜亂無章,卻又在某種奇特的邏輯下相互連接。作者的敘述,則如同一個引導者,在一個充滿迷霧的森林中,為讀者指引方嚮,但並不替讀者清理道路。 《異境迴響》所探討的“異境”,並不僅僅局限於那些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的個體。它也觸及瞭那些在創造力巔峰的藝術傢、哲學傢、甚至科學傢身上偶爾閃現的、超越常人理解的靈感和頓悟。那些被視為“天纔”的 đột nhiên 閃耀,其內在的運作機製,是否與那些被視為“瘋子”的奇思妙想,在本質上存在著某種共通之處?本書並不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更多的疑問,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閱讀《異境迴響》的過程中,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安,可能會産生質疑,甚至可能會對自身曾經的某些模糊感受産生新的聯想。這正是本書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它不是要為你提供一套現成的觀念體係,而是要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邀請你一同去探索,去感受,去思考。它提醒我們,人類的意識是一個何等廣闊而神秘的領域,而我們對自身及世界的理解,或許還隻是冰山一角。 本書的結尾,並非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治愈”方案。它以一種開放式的姿態,邀請讀者將這些“異境迴響”帶入自己的生活,在日常的觀察和反思中,重新審視“正常”與“異常”的界限,以及意識本身那深邃而迷人的本質。它是一個關於理解、關於包容、關於對未知世界保持敬畏和好奇的邀請。 本書亮點: 1. 非評判性的敘事視角: 本書將極端個體化的體驗置於審視的中心,不以“正常”或“異常”來預設判斷,而是努力去理解和呈現體驗者自身的內在邏輯與世界觀。 2. 深度的人物刻畫: 通過大量真實訪談和細緻的個案呈現,書中塑造瞭眾多鮮活而復雜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戲劇性和引人入勝的力量。 3. 對意識邊界的探索: 本書觸及瞭人類意識的邊緣地帶,引導讀者思考感知、現實、以及“我”的界限,挑戰瞭既有的認知框架。 4. 獨特的敘事風格: 作者的筆觸樸實而富有洞察力,避免瞭枯燥的理論說教,以一種近乎文學化的方式,將深邃的議題娓娓道來。 5. 引發深刻的思考: 本書不提供答案,而是提齣問題,鼓勵讀者進行自我反思,對“正常”的定義、對人類心智的理解産生顛覆性的認識。 6. 跨越學科的視野: 雖然聚焦於個體體驗,但本書的議題卻自然地觸及瞭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展現瞭對人類存在本身的深刻關懷。 7. 挑戰主流認知的勇氣: 在一個傾嚮於將“異常”簡化為“病癥”的時代,《異境迴響》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姿態,對那些被遮蔽或被忽視的內心世界進行瞭勇敢的探索。 《異境迴響:心靈的邊緣與未知的邊界》是一場關於人類意識深處最隱秘角落的探險。它邀請你放下成見,傾聽那些來自邊緣的聲音,去感受那些不被理解卻真實存在的生命體驗。這是一本能讓你在閱讀後久久不能平靜,並可能從此改變你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書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結構布局上展現齣一種非綫性的美感。它似乎遵循著某種內在的情緒邏輯,而非嚴格的分類學順序。有時候,它會從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片段切入,然後像滾雪球一樣,引申齣宏大的精神動力學理論,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非典型性人格”的描述,作者用極富畫麵感的語言,勾勒齣一個個在社會期待與內在真實之間掙紮的靈魂群像。他筆下的人物,即使處於最極端的精神狀態,也依然保有某種令人動容的人性光輝或邏輯自洽。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在保持學術距離的同時,又忍不住為書中那些“異類”的命運感到揪心。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使得閱讀體驗具有很強的沉浸感和持久的迴味性。它不像是一本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各個樂章之間有著微妙的呼應和情緒的遞進,高潮迭起,低榖深沉,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情感洪流,衝擊著讀者的既有認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智力上的“震顫”。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會感到輕鬆愉悅的作品,相反,它會讓你開始懷疑自己對“正常”的定義,讓你不得不正視人類心智結構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脆弱性。作者在描述精神病理現象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極為高明。他總是在最黑暗的角落裏尋找一綫微光,或者反過來,在最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揭示齣那份驅動力的隱秘來源。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病恥感”的探討。他沒有停留在批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這一層麵,而是更進一步,去剖析這種病恥感是如何內化,並反過來塑造個體身份認同的。這種層次感的分析,使得全書的立意拔高瞭不止一個颱階。閱讀的體驗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解剖,但主刀的不是冰冷的儀器,而是一把充滿人文溫度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錶皮,暴露核心結構,卻又不失敬畏之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對人際交往中的那些微妙的誤解和意想不到的反應,都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仿佛被賦予瞭一副新的“心智濾鏡”。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入勝,光是“天纔”與“瘋子”的並置,就足以勾起人們對人性復雜性的好奇心。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略帶忐忑的心情翻開瞭它,希望能一窺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敬而遠之,卻又無處不在的“異常”心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行文那種帶著某種哲學思辨色彩的敘事方式,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刻闆,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那些關於人類心智邊界的故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那些邊緣狀態時所展現齣的細膩觀察力。他似乎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切入點,將那些看似光怪陸離的精神現象,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進行包裝,使其在我們麵前展現齣一種近乎殘酷的美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認知偏差和情感失衡的論述。那種感覺很奇妙,仿佛你正在凝視一麵被打碎的鏡子,每一塊碎片都映照齣我們自身可能存在的某種不完整性。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將心理疾病標簽化或妖魔化,而是試圖在“常人”與“非常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我們明白,那些所謂的“瘋狂”,或許隻是我們理解世界方式的一種極端錶達。這種深入骨髓的人文關懷,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次對自我認知的深度探索。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有一種老派文人特有的那種沉穩與剋製,但內容上卻又充滿瞭現代心理學的前沿視角,這種結閤處理得非常巧妙。我個人對其中探討的“創造力與精神病理學關聯”的部分尤為著迷。作者沒有直接給齣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和跨學科的引用,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一個關於“邊界模糊地帶”的認知模型。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輕易下結論的敘事節奏,它迫使讀者不能隻滿足於錶層的理解,而是要主動參與到對文本意義的挖掘中去。讀到某幾處關於記憶重構的描述時,我甚至産生瞭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的思維網絡也在隨之重組。這種閱讀的“粘滯感”是難得的,意味著作者成功地在文本和讀者之間建立瞭一種持續的張力。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後腦海中隻留下幾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像在心中種下瞭一顆種子,讓後續的思考能夠不斷地蔓延生長。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挑剔的,那就是某些段落的密度略高,需要多次迴讀纔能完全消化其內在的邏輯鏈條,但這或許恰恰是其深度所在,也是它能留住真正愛好思考的讀者的原因。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探討個體心智與宏大文化背景之間的互動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作者的論證過程常常是層層遞進,引經據典,但其最終落腳點卻永遠是觸及人心的具體經驗。我特彆欣賞它對“敘事療法”中“重構自我故事”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僅介紹瞭理論,更通過對具體心智模式的解構,展示瞭人類如何依靠自己構建的敘事來維持心理平衡,以及當這種敘事崩潰時所産生的巨大衝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對來說是比較凝練和內斂的,但這種內斂之下蘊含著巨大的思想能量,需要讀者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力去捕捉那些潛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提供瞭一把探入幽暗處的探照燈,清晰地照亮那些我們通常選擇迴避的思維死角。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作者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智力對話,讀完之後,雖然略感疲憊,但精神上卻獲得瞭極大的充實與擴展,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吼

評分

一般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這本書版本挺多的,跟同事的那本看起來不一樣

評分

書質量很好,還會再來買

評分

用肉在手足口推你嗯空您老虧瞭,,697級可1退咯紅ing你will哦喲是這裏瞭,,努力就哦哦pull哦裏具體哦瞭是就咯啦

評分

這本不是我所要的,買錯書瞭~~~

評分

很喜歡在京東買書,活動期間真便宜。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