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己长大
★孩子的成长,你可以引导,却无法代替
★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
要想孩子独立,父母就要“甩手”
要想孩子勤快,父母就要“懒惰”
要想孩子活泼,父母就要“贪玩”
要想孩子节约,父母就要“抠门”
要想孩子会说话,父母就要“多话”
要想孩子有爱心,父母就要“多事”
请给孩子足够空间,因为你不能代替他/她成长
天下的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爱,一样的希望孩子快乐、成才,可让很多爸爸妈妈感到困惑甚至寒心的是,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不尽如人意,孩子甚至排斥、厌恨他们。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中呈现了很多出现各种常见问题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对症下药纠正或培养孩子的案例。从中我们会听到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对我太好,不要给我太多,不要为我做太多;爸爸妈妈,请你们试着有时候懒一点、坏一点、狠一点,不要宠坏我、骄纵我,也许这样,我会成长得更好,好吗?
张艳艳,被许多人称为“专业妈妈”和“个性妈妈”。擅长融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家教理论及育儿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案”教育。著有《家庭情商课》和《遇见孩子的未来》。
前 言
第一章 “甩手”父母养成独立好孩子
学会拒绝,减少孩子的依赖
放权,让孩子在自由中起飞
从叠被开始,学会生活自理
遥控演练增强孩子应变能力
第二章 “懒猫”父母逼出个能干孩子
挂好衣服,让孩子学会内务整理
整理玩具,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去超市买盐,迈出家务第一步
洗自己的衣服,干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章 “跟风”父母令孩子有主见
癫狂老爸让儿子对“偷菜”敬而远之
怎么过生日,让孩子自己判断
“时尚”打扮让女儿形成审美判断
跟风老爸,让儿子开口说“不”
学不学舞蹈,女儿才是决策者
第四章 “抠门”父母让孩子学会理财
妈妈没钱了,让孩子产生金钱危机
存储梦想,让女儿管好压岁钱
“当家”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
小小推销员——赚钱意识悄崛起
女儿的小账本是本故事书
第五章 “多话”父母带出会表达的孩子
让孩子把“爱”大声说出来
家庭演讲锻炼孩子好口才
月亮姐姐,使女儿爱讲故事
做记者,让女儿更爱表达
第六章 “张扬”父母锻炼孩子表现力
获得掌声,让儿子不再纠结
竞选班干,让儿子告别羞涩
培养自信,让女儿不再自卑
激将法让儿子成为社交能手
第七章 “狠心”父母养成孩子好习惯
负责早餐,改掉赖床的毛病
“西点校训”让儿子变得自律
罚款,帮孩子改掉坏习惯
迟到几次,改掉拖拉毛病
不纵容,让孩子不再挑食
第八章 “贪玩”父母给孩子更多亲情
看《家有儿女》,补亲情缺失
阳台种菜,加深母子感情联系
在游戏中学习和共享亲子乐趣
在家庭比赛中体验亲情的温暖
在体育活动中与孩子建立“哥们”友谊
第九章 “多事”父母孕育爱心小天使
清除白色污染,让孩子懂得环保
树立爱心榜样,让孩子学会分享
爱心资助让女儿收获友谊
圣诞老人让女儿懂得奉献
第一章“甩手”父母成就独立好孩子
学会拒绝,减少孩子的依赖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过失,切忌草率从事,应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从中得到一些东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案例
现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理所当然地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身为一名母亲,我也毫不例外地会有这样的想法。自我家京京出生后,我就为他忙这忙那,可能是我的照顾过于周全了,以致于让京京成了典型的“蜜糖罐”里泡大的孩子。
说实话,当我们家长一心爱着自家孩子的时候,很少会非常理性地思考这种爱对孩子来说到底合不合适。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给予京京的完全是一种包办式的爱。比如,在他要求玩玩具的时候,我就会把玩具送到他手上,等他玩完了,我再替他把那些玩具收拾好。甚至,京京快3岁时,还是我一口口地喂他吃饭。在我的溺爱下,京京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一开口都是“妈妈,我想……”对于我的这种溺爱,京京他爸也曾经提出过异议,但我却一直没有当回事,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慢慢培养也不迟。于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京京上幼儿园。
京京是3岁时上的幼儿园。一开始他对上学充满了向往,总是早早起来去上学,但是没过几天,他就闹着不去了,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只好去找他的老师了解情况。原来,京京在幼儿园什么都不会做,没有人来喂,他连自己吃饭都不行,京京觉得害怕了,索性拒绝再去幼儿园。
京京的老师告诉我,虽然孩子很小,但是也要让他适当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在家长的包办下,孩子会养成依赖性,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她还让我从一些小事开始逐步培养京京的独立能力。
那天,京京的老师跟我聊了很多,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对京京的培育有多么失败。本以为给了孩子最多的爱,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是最不利的。好在京京还只有3岁,所以,我反思了自己不正确的做法后就开始积极“密谋”如何重新打造京京。
当然,在“改造”京京之前,我对自己也“改造”了一番。这期间,我大量地阅读了相关的、有指导性的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我实现了思想上的“改头换面”,而且下定决心要对京京“狠心”一点。
在这之前,我遵从京京老师的建议,先让他在家待一段时间,缓解他对幼儿园的恐惧。回到家后的京京又重新躲进了“避风港”,自然乐不思蜀,但我却不想让他再像以前那样了,于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改造”计划。
“妈妈,我想吃苹果。”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京京朝我大喊。看看表,上午10点了,按照惯例,这个时间是平常给京京补充维生素的时候,而我此刻正在卫生间里同换洗衣物“奋战”,对于京京的要求故意充耳不闻。过了一会儿,京京见我没有动静,就直接跑到门口,大声地说:“妈妈,我要吃苹果!”语气中竟然掺杂了不满。哼,你不满,我还不满呢,于是,我又故意冷冰冰地扔过去一句话:“没看见妈妈正在忙着吗?想吃就自己拿去。”京京大概第一次看见我这么生气地拒绝他,竟不知所措地站在了门边,我“冷眼”瞧过去,只见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我依然不理不睬,继续我的“奋战”。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京京走开了。结果,那个早上的维生素就没有补充。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京京仍然按照惯例,坐在桌前等着我喂,可我只是走过去,把他的那一份放到他面前,然后我就自己开吃了。这小子终于憋不住了,大概感觉自己受到了和在幼儿园里一样的“不好”的待遇,便号啕大哭起来,而且还一边哭一边说我“坏”。
用哭的方式来威胁我,这是京京从小就惯用的一招。见他又想用这招来对付我,我干脆把饭碗一推,也开始“号啕大哭”起来。看到我的反应,京京立刻就不哭了,他非常不解地盯着我,而我呢,却一不小心由假哭变成了真哭(我主要是想自己这几年白白付出的心血啊)。最后,京京终于坚持不住了,他跑过来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啊?”
听到京京的话,我便趁机开始了控诉,我一边“哭”一边说:“你看妈妈好心好意做了饭,你竟然不吃,还哭给我看,妈妈真伤心。”嘿嘿,先从吃饭入手吧。
京京似乎明白了,他说:“平常都是你喂我,可今天你都不喂我了。”这小子还是觉得很委屈。
“你看妈妈现在都累成什么样了,既要给你做饭,又要给你喂饭,还得给你拿苹果,要是不给你拿,你就不吃了。你看看,妈妈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哦,一点都不漂亮了。”我继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
“妈妈漂亮,妈妈漂亮。”京京赶紧安慰我。
“京京,想不想妈妈以后更漂亮?”我见状赶紧下套。
“想。”京京弯儿都没打,立即说。
“那好,从今天开始,你自己吃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少点劳累,就会更漂亮了。”我趁势提出了要求。
“好。”京京没有犹豫地说。
“那么,我们从现在就开始?”看到这小子如此热烈的响应,我想还是趁热打铁为好,否则这小子反应过来再变卦,我还得挤一次眼泪。
“好的。”京京听了我的话,便跑回自己的座位前,拿起自己的勺子准备吃饭。一开始,京京挖饭的动作很笨拙,有好几次都把勺子里的饭粒弄到饭桌上。看到京京笨手笨脚的样子,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啊,可我又知道此时不是我纠结的时候,我要做的是帮京京尽快学会做这些简单的事情。
“京京,你看,妈妈是这样拿勺子的。”我拿起勺子,边说边示范给他看,京京认真地看着我的示范,然后自己去尝试着挖饭,夹菜。虽然吃得慢,但最后终于靠他自己吃完了这顿饭。当时京京一吃完,我立即对他进行了表扬:“京京真棒,会自己吃饭了!”京京听了我的话后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他问我:“妈妈,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应该自己吃饭?”
“是的,小朋友就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回答简洁明了,一步到位。
“那以后我就自己做吧。”京京进一步要求,看来,他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了。
“哎呀,我儿子上了几天学有进步了,竟然要求自己做事情了,那以后妈妈就看你的表现了。”看到儿子的转变,我当时特别高兴。
不过,在高兴之余,我也意识到小孩子的话不能完全当真,这小子当时是在我眼泪的炮轰中做了这个决定,明天能否继续还很难说。所以,我就跟他做了个约定。
“京京,我们拉个钩怎么样?”我提议道,“我们以一个星期为限,如果这个星期你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就把你的表现告诉你的老师。”京京听了我的建议很高兴地接纳了,这可是给他挽回面子的重要机会。
就这样,在我眼泪的轰炸下,在我们的约定中,京京从不会到会,慢慢成长为能照顾自己的“独立”小孩了。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模式,即六个大人带一个孩子。面对这一个宝贝,他们恨不得把孩子一生的事情都给安排好、做好,哪里还想着让孩子独立。所以,像京京这样,到了3岁仍然连自己吃饭都不会的情况并不算少见。我就曾经见过一个到了4岁还不会自己吃饭的女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的老师只好喂她吃。可是老师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其他小朋友的不满,使得这个4岁的女孩因为不会吃饭而遭到更多的鄙视。结果,这个小女孩很受伤,最后发展成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是谁造成的?很显然,是家长。他们包办得太多,只想着给孩子爱而没有想到孩子将来有一天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时该怎么办。其实,孩子大约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有了自己吃饭的意识,他们会因好奇而想要去尝试,这个时候,家长对待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而不是去阻止他们的尝试。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弄脏衣服、打破饭碗、浪费时间等而去制止孩子的举动,这样就把他们自发迈出的第一步扼杀在了摇篮中。
要求自己吃饭是孩子独立的第一步,作为家长,正确的对待方式就是尊重孩子的愿望,让他们去做,哪怕孩子弄脏了衣服。给孩子换一个塑料的、质量好的碗,让他们去尝试,当他们做完后对孩子给予表扬。在这种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作为妈妈,在帮助京京独立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当孩子因不习惯而哭闹时,妈妈一定要“狠”下心来。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会因不忍心听孩子的哭声而放弃原有的坚持,这样的话,大人就被孩子给牵制住了,以后再想给孩子定规矩也不太容易实施。
但是,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把握“狠”的程度。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拧”,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那样的话,妈妈就不可一味地“狠”下去,而应采用能够吸引孩子的方法,比如带他出去走一走,让他从坏情绪中摆脱出来,然后再引导孩子慢慢适应和改变。总之,在改掉孩子不良习惯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教育。
另外,孩子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父母应不断“制造机会”帮助他们增加长久性,然后渐渐改善。
……
拿到手后,我立刻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了壶茶,准备沉浸其中。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反倒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生活片段,每一个片段都短小精悍,但后劲十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细腻入微,那种旁观者清却又感同身受的复杂情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好一会儿,才能真正消化掉文字里蕴含的重量。它没有给我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迫使我不得不去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和选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该怎么做,而在于它让我‘感觉’到了,那种被理解和被看见的感觉,对于一个时常感到孤独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常常选择逃避的那些情感盲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色彩搭配得既温馨又不失现代感,那种略带手绘的质感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仿佛一下子就能被里面的故事所打动。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光是阅读扉页上的那几句引言,就已经让我心头一紧,那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呼唤,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篇章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力量。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装帧的细节,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字体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期待它能像一块温暖的怀表,在忙碌的生活中,时不时能被拿出来,轻轻摩挲,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对世界更温柔的理解。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连接的字眼,都在无声地向我招手,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即将展开,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久违的宁静与力量,去面对那些生活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治愈”的体验,但这“治愈”并非是那种廉价的安慰剂,而是通过直面和正视那些尖锐的、不舒服的真相而获得的清醒感。它教会了我,真正强大的内心,不是没有伤痕,而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共处。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作者的坦诚所震撼,那种毫无保留地剖析自身脆弱性的勇气,反过来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去面对我自己的脆弱。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深呼吸的感觉,它不催促你快点翻页,而是鼓励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背后沉甸甸的生活重量。读完最后一个字,我没有立刻去翻阅下一本书,而是静静地坐着,感受那种由内而外焕发出的平静。这是一本值得反复捧读,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杰作。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具有巧思,它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有计划的心理漫游。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的回归都带着新的领悟和更深的层次。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情境与自己生命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比对和印证,这种内在的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突然迸发出的哲学思辨,它们像暗夜中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原本晦暗的角落。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关系”这个永恒的难题,不是指责,不是抱怨,而是一种带着慈悲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它在你心中持续发酵、生根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字韵味的人,这本书的文笔风格简直是惊艳到我了。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朴素和真诚,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你会发现,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能捕捉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与哀愁,并将其凝练成一个个可以被反复咀嚼的金句。我甚至在通勤的地铁上,悄悄拿出手机,把几段特别触动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以便在疲惫时拿出来重温。这种文字的力量,超越了时间,它不追逐热点,而是扎根于人性永恒的主题之上,探讨着关于接纳、关于放下、关于如何真正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词汇库里多了一些更准确、更富情感深度的表达方式去描述我自己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