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生存 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是影像批评家海杰立足于中国当代摄影研究的第三本著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艺术创作中的问题意识为主要切口,引入跨学科视角,从现实排演、权利审读、新伤痕、中国风景、游走中国、身体书写、身份重构、新知物语、都市游击、屏幕生产等十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的创作实践进行分类解析。作者共选取了50多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案例,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语境,做出解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中国当代摄影在特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丰富面貌和话语结构。
海杰,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作家,现供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任集团旗下杂志《289艺术风尚》主笔。成功策划和运作“不一样的风景”大型全国巡展、“自助餐”2014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计划等大型项目。曾连任三届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推荐委员会委员;2012、2014、2016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摄影组初评评委,2013第三届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学术主持,2013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爆名展策展人,2014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展单元策展人;2014瑞象馆“瑞象校园系列讲座”特邀主讲嘉宾;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另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海杰视界观”。
著有《照镜子的人:16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访谈录》(中国青年出版社)、《表态:与十四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对话》(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自序 p001
现实排演 p004
权力审读 p026
新伤痕 p062
中国风景 p092
游走中国 p132
身体书写 p162
身份重构 p202
新知物语 p236
都市游击 p272
屏幕生产 p300
后记 p325
自序
这本书的框架雏形是源于2013年本人入围“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的写作提纲,2014年,设在上海的影像研究平台瑞象馆推出“瑞象馆校园系列讲座”,邀请到12位各领域的讲者参加,我有幸忝列其中,得以重新调整这个写作方案,并付诸于讲座。作为最后一位演讲者,我的讲座在厦门大学完成。
书的副题为“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这是一个具体的命题。之所以选择2000年以后,是为了建立一个便于操作和可供言说的时间区间,而不是试图去就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史”的书写,即便这样,也不能避免人们固有的对于权力的想象,但它不是我的本意和重心,更何况,它们还没有形成历史,只是处于一种“临时状态”;这次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写作,一方面是立足于中国当下社会生活和普遍的生存状态,以每个以摄影为主体语言的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关切,另一方面是基于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媒介手段,对跨媒介的艺术家们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艺术实践做出分析解读。而“切面”之说,是因为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我只是取样举例说明,并没有试图去给2000年以来的当代摄影艺术家下一个结论。正因为带着“切面”的视角,所以肯定会有很多优秀的摄影艺术家不能被提及,这是由于本书结构导致的遗漏,在此,必须得跟这些优秀艺术家致歉。
2000年以来的当代摄影切面,这个叙述所蕴含的时间和空间本身就强化了它的背景和语境。在这次写作中,我坚信语境必须存在,且是问题的河床,文本解析的密码。
当时间来到2000年这个千年之交时,恐慌和焦虑才刚刚开始,电脑千年虫恐慌症,编码与解码的黑客先知,BBS、博客、开心网交友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形态推进的一系列关系演变势如破竹,技术美学进入日常政治领域,而图像也从精英主义的RAW格式里逃离出来,先是成为JPG,接着开始进入GIF的图像政治学:廉价、粗劣、调侃、交换、重组、发送,数字虚拟程序和3D打印催生的“后人类”是对现实人类的俯视,我们作为基于屏幕的新的大众文化族群,不得不进入屏幕化生存。
具体到艺术领域,表现为终结性的仪式焦虑和艺术史焦虑,即当代艺术还能走向何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行为艺术家大同大张(原名张盛泉),选择在2000年1月1日在家中自杀,完成了他被艺术界认定的最后一个行为艺术;无独有偶,同样美籍台湾行为艺术家谢德庆完成了他的一个“十三年计划”项目,也就是从1986—1999年只做作品而不发表。而在2000年1月1日这一天,他选择了在美国纽约的约翰逊纪念教堂宣布他的“复活”。这个“复活”意味着他从此以后不做艺术了,他以这种方式宣判了作为一种可以延伸的艺术史的死亡。山西大同大张选择世纪之交结束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位当代艺术的殉道者,“世纪”这个由宗教主导的时间议题被他强化,甚至他那耶稣一般的形象在符号学意义上也就此得到了强化,这为世纪之交提供了一种既安魂壮美又使人无比焦虑的图像。这种古典主义的祭仪图像,被放置在了当代艺术的剧场之中,犹如灵光消逝后的图景。
灵光消逝,意味着图像的祭仪价值也失去,古典主义以剧本的方式被收留和保护,同时也被挟持和压榨,因而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大量的具有祭仪属性的图像,以及附着其上的古典主义的号令,只是这断然不是当初那个具有主体性的祭仪图像,而是被大众推出去示众的祭仪图像,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祭仪的图像一样。
大同大张的自我即艺术形象,它们同在,因此他的结束是整体性完结,而谢德庆只是剥离,将自我与艺术形象剥离,自我变成作者的观望者。这种终结性的艺术行为在艺术界到底是一个代表性的个案,还是一个杜尚式的观念的尽头,或者是一个新的杜尚式的牢笼?又或者说,多种维度向度凌乱的当代艺术以这种方式对重视“进步”说的现代主义线性叙事投下否决票?
另外由于全球化的全方位渗透,走向“国际化”产生的后殖民话语成为身份确认的阴影,而一度自我殖民也成了病征,进入局部,或者说返身自我内部成为全球化并发症的临时解药。2015年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就定了一个迫切而应景的主题“陌生的亚洲”,也是有意触及这个后殖民话语下的亚洲影像及其所提示的内容,而该双年展由于作品主体与主题偏离太大未能构成有效的支撑。信息技术主导下的文化杂交自不待言,但如何调用各种资源对当下自己所处的文化困境有所回应,也在成为重要而迫切的议题。
在社会学领域,消费主义奇观对我们而言,是迟到的,但胃口和吸收是大跃进式的,一顿恶补,天亮之后,被子揭开,全是消费主义,小清新如雨后春笋。货币变成数字流,淘宝美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并进一步塑造我们。
前文所说的新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完美的技术支持,并衍生出全新的生活哲学,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人人都在进入一种屏幕化生存。它的发展,既触动了人们认识民主化的创作媒介的欲望,的确每个人都可以使用,都在使用,而且对它的使用表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全民化媒介图像景观。但同时又塑造了一种民主神话,那种人人都可以进入艺术家序列的谵妄症般的大好形势——一种艺术大跃进图景。
在这个大的语境下生长的中国当代摄影近15年发生的变化值得更多的人去研究和书写。尤其是核心概念有所裂变,从“摄影”走向“图像”,中国当代摄影完成了令诸多摄影实践者猝不及防的主体转向——不管是图像生产方式(从快门的唯一车间走向基于图像挪用的意义再生产),还是媒介的地位迁移(从摄影的“能指”本体走向图像的“所指”协作),抑或是生产关系(从主体尊贵的原创出发到挪用、拼贴、仿制等动作所具有的去中心行为),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创作实践正在危及惯常意义上的图像的主体地位,而将它变成一个艺术家创作过程或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机制里的意义触发装置。艺术家,在此刻,调用各种媒介来与图像谈判,并进而像巫师一样对图像与其他媒介进行图像语言与跨界内容上的衔接和转换。图像的主体地位因此消失了。附着其上的被动观看行为也不得不成为一次次调整姿势的行动。图像具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意义诱发者”,它的绝对权力被分解。
放置在具体的实践中,由直接拍摄变为图像“拓扑”装置,由图像与文字信息位置互换而生成新的语境,甚至图像被评论、被涂写,成为文本或素描,并延展到它之前本身不具备的社会学指向。甚至,图像在某种程度上与新的大众文化的关系要比与当代艺术的关系更为贴切。
总体上,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切口,着力于在以下维度来进行中国当代摄影的作品和案例分析——
语言学面向:比如说材料、媒介等构成的意义生产;符号学面向:关注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引发的权力、文化关系及形态变化;
图像学面向:从膜拜偶像(塑像)到消费偶像(造像),再到成为偶像(自拍),基于图像的凝视,变身为行动,偶像的边界与主体地位开始消失;
心理学面向:摄影本来就是一个观看行为,满足窥探的欲望和开放隐私的竞演,也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大众文化热点,同时,基于拍摄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治疗功能;
社会学面向:比如消费、身体、身份等议题;
政治经济学面向,比如权力和资本及其个体消化终端。
而这些交汇起来,就形成了中国当代摄影的新形象,比如说前文所述的摄影概念在生产关系上向图像概念演变,当代摄影的话语构建和介入行为,图像与符号之间的链接与游戏,社会学指涉与后网络的诗意建构等等。
并且,我将就以上背景和维度的中国当代摄影从现实排演、权力审读、新伤痕、中国风景、游走中国、身体书写、身份重构、新知物语、都市游击、屏幕生产等10个切面来进行分析。
读完全书后,留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其对“观看”这个行为本身的持续追问。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对照和参照,引导读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看姿态——我们是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身份在看,还是以一个艺术消费者的身份在看?更进一步,当这些图像跨越了它们最初被创作的语境,进入到国际性的画廊或印刷品中时,它们是否就失去了原有的批判力量,而仅仅成为一种异域的视觉奇观?书中对一些作品的解读,尤其是在处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边界时,显得异常审慎且克制,没有流于简单的情绪化煽动,而是更倾向于剖析图像如何在特定历史时刻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信息编码。这种对观看伦理的反复叩问,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论,而触及到了媒介时代我们如何与信息流共存的哲学层面。每一次翻阅,都会在不同的细节上捕捉到新的意味,这是一种历久弥新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之巧妙,让我这个长期关注文化变迁的观察者都感到耳目一新。它避开了那种传统的时间线索的线性梳理,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拼贴”或“并置”的手法,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在同一时间段内爆发出的摄影实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对话,甚至是激烈的张力呈现。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当代性”的边界。比如,它会将一帧聚焦于都市边缘人物的纪实影像,紧挨着一幅高度概念化的影楼艺术写真进行展示,这种并置带来的认知冲突,远比单纯地按年代划分要深刻得多。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在同等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经济条件是如何形塑出截然不同的图像生产逻辑的?这种“碎片化”的呈现并非是混乱的,而是在更高维度的策展逻辑下,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文网络,使得每一张照片都不再孤立,而是成为连接更大人文图景的一个关键节点。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两页之间突兀的视觉跳跃,而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梳理作者试图建立的某种潜藏的关联,这种主动的“求索”过程,是阅读体验中最为酣畅淋漓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震撼感,源自我对于其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重新发现。长期以来,围绕中国当代摄影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几个标志性的艺术团体或成熟的个体艺术家身上,但这本书却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入了那些处于主流话语边缘地带的视觉实践。我指的是那些在地方性展览、小型地下刊物中昙花一现的尝试,那些或许因资金或体制原因未能持续下去的影像项目。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将这些“非主流”或“短暂性”的作品重新打捞出来,并赋予它们应有的历史定位。这种对权力结构下影像生产的补充性叙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过去二十余年中国图像生态的认知图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当代性往往不在那些被精心策展的“完美陈列”中,而恰恰存在于那些充满张力、甚至略显“粗糙”的边缘试验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史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被忽略的集体记忆”的视觉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影像媒介本身的技术演变和观念转化的讨论,这种讨论的深度和细致程度,远超我以往阅读的同类出版物。它没有停留在对主题内容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诸如早期数码技术的冲击、互联网传播对作品生命周期的重塑,乃至媒介本身如何成为观看者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书中对于某些特定技术的运用——比如早期数码颗粒感带来的粗粝质感与后期数字修饰的“光滑”表皮之间的分野——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图像学分析。这种对“如何拍”和“为什么这样拍”的双重关注,让我对那些作品背后的操作逻辑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观看一张照片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被拍摄的对象,更是在审视创作者对工具、对媒介潜能的理解与反叛。这种对技术本体论层面的探讨,使得全书的学术基石异常稳固,它成功地将技术批评融入了美学评价之中,而非将其视为附庸,这一点处理得非常高明和到位。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硬壳封面采用了略带磨砂处理的触感,搭配上那张标志性的、充满张力的摄影作品局部特写,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触摸历史现场的预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内页排版上的大胆尝试,那些原本被视作“边缘”的、充满实验性的照片,在这里被赋予了与经典作品同等的版面空间,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更像是一次穿梭于不同视觉语言迷宫的探索。纸张的选择也极具匠心,那种微微泛黄的哑光纸,不仅保护了早期摄影作品的原始风貌,也避免了过度反光对观看体验的干扰。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停顿,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前一个断面的视觉冲击,再平稳地进入下一个时代语境的讨论。这种对“物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或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件值得反复摩挲的艺术品,它让“阅读”摄影从一种纯粹的视觉活动,提升到了某种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从书本的重量到翻页的阻尼感,无一不体现出出版方对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双重考量,这点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喜欢
评分挺好的,买了很久才来评价
评分屏幕生存: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
评分书很好,快递给力,赞!
评分挺好的,买了很久才来评价
评分喜欢
评分喜欢
评分海杰新作哎,支持一下。选的艺术家还挺有代表性的,访谈以及作品解读都很独到以及老道。
评分书很好,快递给力,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