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详解”部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对复杂概念的“简化”过度,以至于失去了其原有的信息密度和价值。例如,在处理那些涉及介词短语后置或修饰语位置不当导致的歧义时,我希望能看到像语言学分析中那样,使用树状图或其他视觉辅助工具来清晰地展示句子成分的层级关系,从而直观地揭示不同解读路径的差异。然而,这本书的表达方式极其依赖文字描述,而且这种文字描述往往冗长且不够精确,没有起到“详解”应有的清晰导向作用。对于一个需要通过对比和深度分析来建立认知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缺乏工具性支撑的阐述,只会加重理解的负担。它没有提供给我一个分析的“支架”,只是抛出了一堆需要我自行去构建解释的材料,这与“必备用书”的定位严重不符,更像是一本未完成的讲稿。
评分这本所谓的“语法学习必备用书”,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没有达到我期待的那种深入剖析语言精妙之处的水准。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对那些教科书上轻描淡写带过的复杂句式进行细致入微的拆解,比如那些一词多义、结构模糊的短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漂移和细微差别。然而,通篇读下来,感觉作者只是在罗列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简单语法规则,然后用一些极其基础的例子来佐证,这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特别是关于高级从句嵌套和虚拟语气在现代英语中的实际应用变迁,这本书里几乎没有提及,仿佛作者的知识体系停在了上个世纪的语法范本上。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快速变化的日常交流和专业写作中,那些看似“正确”的表达方式是如何被潜移默化地修正和演变的,这本书里却对此避而不谈,只给出了一堆僵硬的“标准答案”,让人学到的只是如何写出毫无生气的、被动接受的文字,而非真正掌握语言的灵活性和力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对于一本声称是“详解”的工具书而言,清晰的结构和易于检索的索引是至关重要的。我发现书中在解释某个语法点时,经常需要翻阅好几页才能找到相关的例句,而且例句和解释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常常是 A 点讲完了,B 点又突然跳出来,让人感觉逻辑链条断裂。更不用说,对于那些涉及到语用学(Pragmatics)范畴的模糊性,例如语境对语义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几乎是空白的。它只是孤立地分析句子结构,却忽略了语言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这一核心事实。我需要的不是一份冷冰冰的语法清单,而是关于“为什么”会产生歧义,以及在实际沟通中应该如何避免或利用这种歧义的策略。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我通过网络搜索和免费的教学资源就能轻松获取,花费真金白银得到的却是这种肤浅的知识汇编,实在让人感到不值。
评分购买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系统梳理英语中那些让人一头雾水、容易产生误解的表达方式的工具书。我经常在阅读原版小说或学术论文时遇到那种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确定其真正含义的句子,它们往往不是因为词汇生僻,而是因为句法结构上的巧妙设计,使得一个句子可以被理解为两种或更多种截然不同的意思。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教我如何识别这些陷阱,并提供足够多、足够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训练我的“语感”和判断力。遗憾的是,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跑偏了,它更像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基础词汇和时态复习手册,对于我真正想解决的“歧义”问题,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了几个非常浅显的例子,甚至有些例子本身的歧义性都非常弱,根本无法体现出英语语言的复杂魅力。阅读体验非常不连贯,内容组织也显得零散,完全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期待是它能涵盖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新兴表达方式和俚语背后的潜在歧义。语言是活的,不断吸收和演化,尤其是在数字媒体和全球化交流的背景下,新的语义边界和模糊地带层出不穷。我希望看到这本书能够与时俱进,分析一些近期流行的网络用语或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发误会的表达。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极其保守和陈旧,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当代英语使用者面临的实际挑战。它专注于那些已经被讨论了几十年的“经典”歧义,却对那些真正影响我们当下交流效率的“新型”模糊点视而不见。结果就是,我读完后发现,对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那些棘手的交流难题,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它更像是一本历史文献,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的学习指南,让人感到这次投资非常失策。
评分第6章 用法歧义
评分不错的,很优惠,又到了剁手的6.18。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英语歧义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很多情况下,英语学习者不了解歧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意思。《英语歧义词句详解(英语语法学习必备用书)》从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否定歧义和用法歧义四个方面展现了各种英语歧义的表现形式,解释了歧义产生的原因,进而介绍了研究语言现象、语法难题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广大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英语歧义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很多情况下,英语学习者不了解歧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意思。《英语歧义词句详解(英语语法学习必备用书)》从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否定歧义和用法歧义四个方面展现了各种英语歧义的表现形式,解释了歧义产生的原因,进而介绍了研究语言现象、语法难题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广大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
评分邓璐璐认为赵老师的观点和平时所说的观点并不矛盾,翻译学本体研究是静态的研究,而翻译过程是动态的,过程的动态是对理论静态的体现和演绎。翻译学本体强调翻译信息的忠实等值,而赵老师提出的关联和趋同理论就是保证信息的最佳和最等值,和文化派有本质的区别。
评分两大本,挺好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