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借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问题,反思当代中国教育,值得我们深思。
内容简介
本书整理自南怀瑾先生2004年至2006年间在上海的五次讲演记录。讲演的听众包括学者、官员、工商界人士、新闻传媒界人士等,话题也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南师的讲述,沿袭他拈提古今、深入浅出的一贯风格,讲演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天马行空,但当所有话题和问题纠集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南师无一不是在强调做任何行业、任何事情,都有其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承担了这些责任才能成就济天下、利苍生的大事业,可谓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第一章 读书和工商文化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二章 大会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三章 人文问题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精彩书摘
魏峰(班长):我们很荣幸请到了国学大师南老师,这非常不容易,南老师从来不出来讲,但今天很给咱们同学面子。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南老师给我们作一场精彩的演讲!南师:诸位先生,今天我是被逼出来的,这位班长(魏峰)很有办法,几次找到我的好朋友,逼我出来讲,害大家不远千里赶到上海来,很抱歉!因为我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
可是今天要讲的题目,我现在还不知道。
南师: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不算高龄,也不算低龄了。对自己评价八个字,平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不是故意谦虚,是真的。
这几年,我在提倡儿童智慧开发的教育,大概诸位还不知道。一般人都认为我在提倡儿童读经运动,其实不是读经。因为我从小到现在,感觉到中国文化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文化没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读书。在我的观念里头,现在三四十岁左右的人都没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国文化跟人类的文化(还不是世界的文化)合流,开展人类未来的前途,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在我的观念里,中国未来的前途关系人类的前途。
因为我自己是读古书出身的,对教育有个观感。
我从小读古书是在家里读的,以前在家里读书叫私塾,请的老师都是清朝的遗老,有的是秀才、举人,甚至还有进士、榜眼。
那个时候,这些老先生一边教书,一边感叹,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听了就讨厌。等自己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自己也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了五十岁以后,感叹更重了。到了六十岁,突然改变了,觉得大概千古以来大家都是这样感叹的。
其实没有关系,我就告诉老前辈们,你不要担心,你我死了,明天太阳照样从东边上来,时代会演变得更好,不过观念不同、价值不同而已。
到了近一二十年又不对了,感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没有根了。
要说接受西方文化;也没有好好接受,也不懂。事实上,西方文化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因此,我这几年提倡小孩子们要读书,要背书。小孩子不背书没有用,当然不是背现在的书,现在的书背了没有用。
现在的教育演变很有趣,小学读的书,到了中学没有多少用了;中学的书,到了大学没多少用了;大学的书,留学又没有多少用处了,不晓得读的什么东西。
以我的经验,我今天还能和大家吹牛,人家说我有学问,我就笑,我这个还叫有学问啊?实际上一辈子在外面卖弄的,就是十三岁以前的东西。比如《资治通鉴》,十三岁以前,我已经圈点过三次了。古书没有标点,我一边读一边圈点,每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不懂的地方拿给老师看,这样就会背来。以前我们读书叫读书,现在读书叫看书。以前我们读书,像现在朗诵白话诗一样,朗声念出来,唱的。这样读下来,也圈点过了,就会记得住。到了现在,比如《资治通鉴》,提到哪一段,心里就会现出那个影像,甚至在哪一页,哪一段,都还记得。
我现在发现,几十年教育的演变,不但读的书没有用,还浪费了孩子们的脑筋,把孩子们的身体都搞坏了。因此,我也感觉到有个重点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会变成精神病,我看这很严重。所以我常说,我在书上写的也有,几十年前就讲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对目前的教育,我的感慨非常大。如果在座的有哪一位学者研究教育的,把推翻清朝以后的教科书找出来,对比研究,会发现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大了。今天编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讲句不好听的话,不屑一看。这个教育怎么办?尤其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们,书包背得很重,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
在中国文化里教育的目的,《论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而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
四十年前在台湾,我的一位老学生,女的,辅仁大学毕业的,同刘少奇先生的夫人还是同学呢。她告诉我,当年她跟爸爸妈妈怎么吵的,她把书本一丢,说:“你们再逼我,我就不给你们读书了!”心里觉得读书是为他们读的,自己真不想读。一般认为,好像家里的孩子不读到大学就不光荣。
……
前言/序言
《南怀瑾作品集1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内容梗概: 《南怀瑾作品集1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收录了南怀瑾先生在这三年间(2004年至2006年)的重要公开讲演。这套讲演录并非系统性的学术论著,而是南怀瑾先生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听众,就当时社会热点、人生困惑、传统文化复兴等议题所进行的即席开示。其内容涵盖广泛,从对传统经典如《论语》、《易经》、《金刚经》等的解读,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再发掘,再到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犀利评析,无不体现了南怀瑾先生深厚的学养、洞彻的智慧以及对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殷切期盼。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讲演”的体式。不同于书斋里的静思,讲演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南怀瑾先生以其独有的方式,将深奥的哲理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古老的智慧融入鲜活的当下。他时而旁征博引,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时而幽默风趣,用生动的比喻让听众会心一笑;时而又语重心长,催人反思,发人深省。 在2004年至2006年这三年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转型与发展。经济的腾飞带来了物质的富裕,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精神层面的失落与迷茫。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怀瑾先生的讲演,如同一股清流,为迷失在物欲洪流中的人们指引方向,为渴望精神寄托的灵魂提供慰藉。他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呼吁人们回归中华民族的根,重拾失落的民族精神。 本书的讲演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经典的学习与现代意义的阐释: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儒释道三家经典有着极为精深的体悟。《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中,他借由讲演的形式,对《论语》、《易经》、《金刚经》、《楞严经》等经典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并非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着重于挖掘经典中蕴含的普遍性人生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例如,在解读《论语》时,他不会仅仅拘泥于孔子的原话,而是会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来阐释“仁”、“礼”、“恕”等概念在人际关系、企业管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现实意义。他会引导听众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现代人。 对《易经》的解读,他同样注重其“活”的面向,强调《易经》并非一套占卜的工具,而是揭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哲学体系。他会从天道、人道、地道三个层面,阐释《易经》中“不易”、“变易”、“简易”的道理,引导听众理解变化中的不变,以及如何顺应变化,趋吉避凶,实现人生的平衡与发展。 对佛经的解读,南怀瑾先生更是以其独特的“中国人学佛”的视角,将深奥的佛教义理,如“空性”、“无我”、“般若智慧”等,用极其贴近生活、贴近本土文化的语言来阐释,让初学者也能领略到佛法的精妙与慈悲。他强调佛法并非出世的逃避,而是入世的智慧,是解决人生烦恼、获得内心解脱的法门。 二、 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复兴: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刚健有为、温良恭俭让等诸多美德。在2004年至2006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以及社会功利主义的抬头,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甚至出现断层。 南怀瑾先生的讲演,充满了对民族文化根基的忧思,也饱含着对其复兴的期盼。他常常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华文明的辉煌,并深刻反思当下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他强调,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富裕,更在于其精神的独立和文化的自信。他呼吁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敢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他会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引用古人名言、分析当代社会现象等方式,来阐述何为真正的“中国精神”,以及如何在其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华文化体系。他的讲演,旨在唤醒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传统美德践行出来。 三、 对人生困惑的解答与智慧的启迪: 除了对经典和文化的阐释,南怀瑾先生的讲演录中,也充满了对当代人普遍面临的人生困惑的深入剖析与解答。他深谙人情世故,体察众生疾苦,能够切中人们心灵的痛点。 在本书收录的讲演中,听众可能会听到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面对职场挑战、如何获得内心平静、如何理解生死无常等问题的探讨。南怀瑾先生往往能够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个体层面的困扰。他会引导听众认识到,很多个人的烦恼,其实源于对生命本质的误解,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过度执着,源于对“我”的过度认同。 他会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听众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认识到个体的局限性,去学会放下执念,去拥抱变化。他的话语中,常常传递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苦难的超越。他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平常心”,要懂得“知足常乐”,要勇于承担责任,也要懂得适时地放手。 四、 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评析与警示: 南怀瑾先生的讲演,从来不回避现实。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评析。他的评析,往往不落俗套,不随波逐流,充满了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他可能会对教育体制的弊端提出质疑,对功利主义的盛行表达担忧,对社会价值观的失衡进行反思,甚至对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评析,常常带有警示意味,旨在引起人们的警觉,引导大家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潮流裹挟。 然而,他的批评并非是单纯的批判,而是带有建设性的指向。他常常在指出问题之后,会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或者提供一种更积极、更具智慧的应对方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理性与人文关怀。 本书特点: 原汁原味: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先生在2004年至2006年间的讲演内容,保留了其生动、鲜活的语言风格和现场的氛围。 内容丰富: 涵盖了对儒释道经典的解读、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人生困惑的解答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析等多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 智慧启迪: 南怀瑾先生的讲演,充满了人生智慧和深刻洞见,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提升认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时代印记: 本书不仅是南怀瑾先生思想的体现,也折射出2004年至2006年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与精神风貌。 通俗易懂: 尽管内容深邃,但南怀瑾先生的讲演风格却深入浅出,善于将复杂的哲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获益。 《南怀瑾作品集1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是一部集智慧、学养、洞见于一体的珍贵文献。它不仅是南怀瑾先生思想的生动展现,更是当代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人生价值、体悟生活智慧的一扇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跟随南怀瑾先生的脚步,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获得宝贵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