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内容组织和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上,做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精妙。我尝试着查找了一些比较偏僻的词条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古义,发现其编排逻辑极为清晰,不像有些字典那样把相近的词义揉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直观的分层结构,主词条下面是清晰的注音、释义,紧接着是例句,然后是相关的引申义或者古今异义的对比,条理分明,层层递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例句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很多都是直接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经典句子,这不仅帮助理解了词义,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古代文化常识。检索系统也十分人性化,旁注的检字法和部首索引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定位。更关键的是,它对于那些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辨析处理得非常到位,常常在小小的注释中就点明了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种深度是很多速成型字典所不具备的。可以说,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用为本”,让查找过程高效且富有知识的增量,而非仅仅是简单的词义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简直令人肃然起敬,每一处细微的考证都体现出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处理那些历史上有过争议或存在多种说法的词义时,它并没有采取武断的裁决,而是十分审慎地列举出不同的主要观点,并常常附带简短的评述,指明主流倾向或其采纳的理由,这种开放而又负责任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工具书的公信力。我发现它对某些词条的释义,明显参考了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而非仅仅是沿袭旧说,这表明编纂团队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注释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来源,标注得精确而规范,使得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追溯到原始语境进行二次验证。这种对“出处”的尊重和清晰的标注,是衡量一部优秀工具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核心标准。对于任何一位需要依靠准确的古代语言知识来进行学术写作或教学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这种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石,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在告诉我“这个意思在学术界是如何被确立和理解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使用感受,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性”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良师益友在身侧指点。在使用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自己因为一个生词的查询,而被引导到理解一个完整的古代语法结构,或者领悟到一个被现代汉语遗忘的文化概念。它的内容设计仿佛精心构建了一条条知识的“引力线”,当你试图抓住一个点时,它会自然而然地把你拉入一个更广阔的知识网络中去。比如,当你查一个动词时,它可能顺带解释了古代汉语中该动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趋势,这种“顺藤摸瓜”的知识发现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是那种只提供简单翻译的电子词典无法比拟的。它鼓励使用者去思考、去比较、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最终答案。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体验,使得每一次的查阅都变成了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漫步”,而非一次仓促的“任务”。它真正做到了让知识鲜活起来,并与读者建立起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
评分我对这本书在收录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平衡性印象极其深刻。很多工具书要么是过于侧重收录数量而牺牲了深度解释,要么就是解释得极其详尽却漏掉了很多常用或重要的古词汇。然而,这本字典似乎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合点。它不仅覆盖了从先秦到清末主流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在特定领域(比如古代哲学、礼制、或特定朝代的官职称谓)中频繁出现的专业术语,也进行了非常专业和深入的阐释。我特别注意到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虚词或语气词,它们往往是理解古文精髓的关键,这本书对它们的解释也丝毫不含糊,从词源学和功能语法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这意味着它不仅能满足日常阅读古籍的需要,对于那些进行严肃的古籍校注和学术研究的人士来说,也提供了足够的专业支撑。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定义的“字典”,更像是一部微型的、高度浓缩的“古代汉语百科全书”,其广博的知识视野,让人在查阅一个字的同时,不知不觉间拓宽了对整个古代文化语境的理解,这种知识的“溢出效应”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绝对是那种可以长期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类型。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容易坏的纸张,边缘的切口也很平整,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尤其是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清晰易读,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设计风格既有传统典籍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出版物的简洁美学,色彩搭配沉稳大气,很符合工具书应有的气质。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细,比如封面烫金或者压凹工艺的应用,让整本书看起来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愉悦感,而不是简单地“查阅”那么功利。而且,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动不同篇章,也不会出现散页的担忧,这对于经常需要查找生僻字的学者或者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保证了其作为案头常备工具的可靠性。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完全配得上其内在价值的期待,提供了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和使用体验。
评分,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评分字体
评分语音方面,例如:现代日语残存古代吴音。现代韩语也保留不少古代语音的痕迹。详见日本汉字音和朝鲜汉字音。
评分经典参考书,好好运用。
评分汉语没有西方拼音文字那样的词性变化,它直接利用别的词性的词汇来活用(这只是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不是说,中国古代汉语有这些概念)。比如名词动用,动词名词化,动词形容词化等。
评分正品
评分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评分字体
评分《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音韵、文字、训诂)逐渐辑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词语4300多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