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一) 古本线装 中国书店 三希堂藏书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一) 古本线装 中国书店 三希堂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宏海 著
图书标签:
  • 连环画
  • 中国彩绘
  • 古本
  • 线装
  • 三希堂
  • 藏书
  • 中国书店
  • 民国
  • 老物件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润信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806634639
商品编码:11715482292
开本:12
出版时间:2007-07-01
页数:19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绘,又作缋,是指彩色作图。中国古时在汉代漆器上,就有此类艺术品。北魏以后的诸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用彩绘连续故事的《九色鹿》、《萨垂那本生》等等,无不是我国彩绘连环画的经典。至于永乐宫元代壁画,如纯阳殿的《纯阳帝君显化之图》,生动地描绘了吕洞宾神话般的一生,这组用五十二图组成的彩绘连环画,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古代民间画工高超的技艺。
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写意画也可称为“文人画”,它兴起于元、明之后;而工笔重彩画早在唐代之前就开创于绘画艺术之先,虽然在文人画活跃的时代,重彩画的位置被占去多半,但它的民俗根基始终扎得很牢,它甚至走出“寺庙壁画”普及到民间生活之中,成为千家万户享受美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任何艺术载体不可代替的。
用彩绘形式作连环画,历代不乏有高手,而近代的画家当中,要说影响较大的就算改琦等人。现代的吴光宇、徐燕荪、王叔晖、任率英、刘继卣等等又将彩绘连环画的创作水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他们的贡献是:一,将传统的文化(如色彩和线描艺术)引用到现代大众的文化载体(如连环画)之中,给以强有力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第二,他们面向社会,反映大众的生活,给作品以时代感,甚至做到“洋为中用”,有些外国题材的彩绘连环画,明显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让人看起来切,做到一点是很难的。
《中国彩绘连画集锦》力求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中国彩绘连环画的发展,兼具资料性、艺术性和收藏性。从创作年代来看,以现代画家作品为主,以其它时代作品为辅;从题材内容来看,既有古典题材,也有现代题材;从编辑体例来看,既有兼容并蓄的“群英会”,也有独树一帜的“名家专辑”;绘画风格上,更是百花齐放,色彩缤纷。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可以说是中国彩绘连环画艺术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彩绘连环画的“博览会”。它向读者推出的不仅有前辈大师级的力作,而且还有当代成就斐然的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作,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进科学的因素,如解剖、透视、电影的“蒙太奇”处理等等,看起来让现代的读者易于接受,使作品“有看头”。比如刘继卣,他的传统技巧已很高,他又有素描基础,不论是人物或走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是单凭“传统功夫”的前辈们做不到的。又如画家王弘力,他的连环画《十五贯》已名扬四海,他的彩绘连环画《天仙配》刻划人物更是入木三分,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全国至今彩绘连环画专家。
总而言之,《中国彩绘连画集锦》是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文化精品,它兼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弥足珍贵!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可以说是中国彩绘连环画艺术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彩绘连环画的“博览会”。它向读者推出的不仅有前辈大师级的力作,而且还有当代成就斐然的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作,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彩绘连环画的发展,兼具资料性、艺术性和收藏性。该丛书由当代画家、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连环画报》主编孟庆江担纲主编,兼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一辑共收录11部、计169幅彩绘连环画经典作品,包括《柳毅传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牡丹仙子》、《文姬归汉》、《孔雀东南飞》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辑收录了温州美协主席戴宏海先生的代表作、41幅彩绘连环画《柳毅传书》,该作品荣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大奖,此次为出版。本辑内附特制彩色藏书票一枚。

作者简介

戴宏海,1941年8月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戴宏海自幼酷爱绘画,青年时入温州市绘画会学习,后自学成才,2000年7月结业于文化部第四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擅长中国工笔人物画,喜欢表现现代题材,尤其长于表现古典题材,兼用国画形式创作连环画。他传统功力深厚,画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微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优美、抒情,富有艺术魅力的意境,而且工而不腻,实而不刻,细谨中见雄放,蕴藉中显风骨。90年以来更善于应用绘画艺术中的形式美,色彩改变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固的着色观念,强化色彩的调和和单纯的美感,用线则注重线的表现力,使线、色、渲染更加协调融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统一,环境气氛和人物情绪交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作品曾14次参加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获全国奖6次,获省奖12次,国家收藏2件,并出国展览。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报》、《美术大观》等国家一级、省级专业刊物上作专题介绍,刊登作品近30幅,并发表论文10多篇;有3件作品收入《现代美术全集》;出版个人专集有《中国美术家---戴宏海》、《戴宏海画集》。1991年应邮电部约稿,参加《三国演义》邮票设计竞标,夺得创作奖,先后于1992年8月25日、1994年11月24日、1998年8月26日发行三组邮票、小型张与普四封,前两组连续获得日本国评选1992年、1994年中国邮票一名,后一组普日封获1997-1999年全国集邮品评选普日封奖。1998年获国务院有实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柳毅传书》(41幅)
戴宏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2幅)
赵宏本《李逵闹东京》(16幅)
卜孝怀《牡丹仙子》(12幅)
彭连熙《杨排风》(12幅)
冯国琳《文姬归汉》(12幅)
张秀时等《牛郎织女》(16幅)
墨浪《绣花女传奇》(12幅)
陈永智等《孔雀东南飞》(12幅)
章可等《黄道婆的故事》(12幅)
程十发《大闹桃花村》(12幅)
盼钧等















 
瑰宝撷英:中国传统艺术经典赏析(二) 书名:瑰宝撷英:中国传统艺术经典赏析(二) 引言: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中国传统艺术,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审美。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哲思、历史与生活情境的凝练。《瑰宝撷英:中国传统艺术经典赏析(二)》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探索中国艺术精髓的集册。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书画、陶瓷、玉器以及民间工艺等多个门类,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传统艺术全景图,旨在梳理艺术流派的演变脉络,剖析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 第一部:水墨丹青的意境探幽 本部分着重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巅峰成就,尤其关注明清两代文人画的深入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明代山水画的格局与气象 明代书画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形成了雄浑与秀逸并存的格局。本章细致分析了唐寅、文徵明、仇英等大家的作品,不仅从笔墨技法上剖析其“皴法”的运用、设色的考究,更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怀融入山水意境之中,如何通过画作寄托对“士”的身份认同与理想抱负。重点赏析了数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轴作品,解析其构图的平衡感与空间处理的独到之处。 第二章:清初“四僧”的叛逆与创新 清初的艺术界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直接催生了“四僧”——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艺术高峰。他们不再恪守传统程式,转而以强烈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入画。本章通过对八大山人“写意”的极简主义和石涛“我自一家”的变异笔墨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他们在水墨语言上的革新,以及这些革新如何契合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特别分析了“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对后世岭南画派的影响。 第三章:院体画的精微与宫廷审美 与文人画的写意相对,清代宫廷画院依然保持着对精工细描的追求。本章选取清中期如沈铨等宫廷画家的花鸟作品,分析其在色彩运用上的富丽堂皇,以及对自然物象的科学观察与高度程式化的描摹技巧。探讨了院体画如何服务于皇室的审美需求,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典雅风格。 第二部:窑火中的永恒:陶瓷艺术的流变 本部分转向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另一高峰——陶瓷,着重考察明清两朝官窑与民窑的差异及其技术突破。 第四章:明代永宣青花的雄浑气魄 永乐、宣德时期被誉为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本章详述了彼时进口苏麻离青料的特性,如何造就了青花发色浓艳、层次分明的“铁锈斑”效果。通过对主题纹饰,如海水江崖龙纹、梵文莲花纹的细致解读,阐明了这一时期陶瓷艺术如何融合了中外文化元素,体现了盛世的开放气度。 第五章: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高峰 清代三朝制瓷业达到了空前的技术与艺术高度。本章分述了康熙朝的青花“五彩斑斓”、雍正朝的粉彩瓷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吸收,以及乾隆朝如画珐琅、转心瓶等仿古与创新达到了极致的复杂工艺。重点解析了彩绘中色彩的晕染层次和精细描绘,如将人物故事、山水花鸟以近乎真实的方式呈现在素瓷之上。 第六章:民窑的活力与地方特色 除了官窑的精美绝伦,民间窑口如景德镇民窑、德化窑、龙泉窑的后期发展同样值得关注。本章介绍了民窑产品在满足日常实用需求的同时,如何在造型和装饰上展现出更贴近百姓生活的趣味性与地域性,如晚明时期流行的一些世俗化吉祥图案的运用。 第三部:琢玉成器:玉石雕刻的温润之道 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本部分聚焦于清代玉器的制作高峰,特别是新疆和田玉的广泛使用对雕刻风格的影响。 第七章:清代玉器的“巧作”与“仿古” 清代玉雕工艺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巧作”,即利用玉料本身的颜色、走向,因材施艺,展现鬼斧神工的立体雕刻技艺,如“大禹治水”等鸿篇巨制;二是“仿古”,大量仿制商周青铜器和汉代古玉的造型与纹饰,以彰显帝王的文化品味与对传统的尊崇。本章通过对不同类型玉器的比较,分析了清代玉匠如何将坚硬的玉石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第八章:玉料的甄选与工具的演进 本章溯源了清代对优质和田玉料的开采与运输,以及琢玉工具从传统砣具向更精细的电动工具过渡所带来的工艺革新。探讨了这些物质基础如何支撑了复杂雕刻的实现,以及不同玉料(如青玉、白玉、碧玉)在最终呈现出的不同美学效果。 结语:传统在当代的迴响 《瑰宝撷英:中国传统艺术经典赏析(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构建。通过对这些穿越时空的艺术品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审美哲学——如何在方寸之间容纳天地,如何在工谨之中追求写意,如何在继承中不断开拓创新。这些经典作品的魅力,至今仍在持续激发着当代艺术创作的灵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古籍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源于那种独特的触感和气味。这本书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粗粝感,即便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能感受到纤维的韧性。尤其是内页的装帧处理,线装的工艺保留得非常完整,针脚细密,松紧适度,体现了传统装帧匠人的高超技艺。轻轻翻动书页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是任何现代胶装书籍都无法模仿的。我常常在安静的午后,泡一壶清茶,就在翻阅这本画集,沉浸在这种慢节奏的仪式感中。它不仅仅是一本画集,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视和呵护的艺术品。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视觉艺术的呈现,但这种物质载体的完整性,对于体验其历史价值而言,至关重要。每一次抚摸纸张的边缘,都能感受到时间留下的印记,那种沧桑感是任何修复工作都无法完全抹去的,也正因如此,才更显珍贵。

评分

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处理上的那种克制与爆发力的平衡。在早期的印刷技术条件下,要实现如此丰富的色阶变化,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那些用于描绘女性面部或天空景色的地方,可以看到微妙的渐变和套色叠加的痕迹,这需要极高的制版技术和印刷师傅的耐心配合。对比一些流于表面的现代复刻品,这本老版连环画集锦中的色彩,似乎自带一种“年代感”,它不会过于鲜亮刺眼,而是沉淀下来,散发出一种温暖、略带褪色的光芒,这恰恰是老照片和老画作才有的美学特征。每次看到那些浓墨重彩却又不失和谐的画面时,都由衷地感叹,艺术的生命力是超越工具和时代的。这本书,无疑是艺术史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活化石”,记录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视觉文化记忆。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册子,我的第一感觉是惊喜,但随后涌上的则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每一幅画都似乎带着一种独特的“气场”。那些描绘市井生活的场景尤为生动,比如市集上的喧闹、农人劳作的辛劳,甚至是戏台上咿呀作呕的瞬间,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线条的粗细变化,光影的刻画,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画家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和高度概括能力。更令人称奇的是,不同画家的风格竟然能和谐地共存于一册之中,有的豪放写意,有的工笔细描,这种风格的碰撞与融合,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我甚至开始对照着书中的细节,去想象当时的服饰、建筑风格,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历史考察。这种深度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欣赏画作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时期乃至更早的民间艺术风貌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画集的选择标准,显然是极为挑剔的。我注意到,即便是同一个题材,不同章节呈现出的笔法和意境也大相径庭。例如,描绘神话故事的部分,色彩往往更浓烈,线条更具张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而描绘历史人物的部分,则更加注重形神的精准捕捉和服装的考究。这种艺术品位的把控,体现了选编者深厚的学养。它不是简单地汇集了大量图画,而是进行了一次有目的的“艺术策展”。我甚至开始对其中几位署名模糊的画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通过这些画作的风格特征,去探寻他们可能的生活轨迹和艺术主张。这种从“看”到“研究”的转变,正是优秀古籍能够带给爱好者的最大乐趣。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一个被遗忘的艺术世界的门扉,里面的风景丰富而多变,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初翻开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特有的陈旧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直接与百年前的匠人对话。我尤其钟爱那些套色印刷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在描绘古代仕女的场景时,那种细腻的晕染和饱和度,即便是用现代的彩色印刷技术,也很难完全复制出那种古朴而典雅的韵味。你看那人物的衣袂飘飘,线条的勾勒看似随意,实则处处藏着深厚的功力,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和内心的波澜。我猜想,这些画稿在那个没有数码辅助的年代,一定是画师们一刀一刻、一笔一划精心打磨出来的成果。线装的装帧方式,虽然在日常翻阅时略显小心,但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才让整本书的文物价值倍增。收藏这类书籍,看的不仅是内容,更是对工艺和历史的致敬。翻阅时,我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沉睡在纸页间的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色彩。那些关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的场景,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得以永恒,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