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绘,又作缋,是指彩色作图。中国古时在汉代漆器上,就有此类艺术品。北魏以后的诸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用彩绘连续故事的《九色鹿》、《萨垂那本生》等等,无不是我国彩绘连环画的经典。至于永乐宫元代壁画,如纯阳殿的《纯阳帝君显化之图》,生动地描绘了吕洞宾神话般的一生,这组用五十二图组成的彩绘连环画,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古代民间画工高超的技艺。
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写意画也可称为“文人画”,它兴起于元、明之后;而工笔重彩画早在唐代之前就开创于绘画艺术之先,虽然在文人画活跃的时代,重彩画的位置被占去多半,但它的民俗根基始终扎得很牢,它甚至走出“寺庙壁画”普及到民间生活之中,成为千家万户享受美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任何艺术载体不可代替的。
用彩绘形式作连环画,历代不乏有高手,而近代的画家当中,要说影响较大的就算改琦等人。现代的吴光宇、徐燕荪、王叔晖、任率英、刘继卣等等又将彩绘连环画的创作水准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他们的贡献是:一,将传统的文化(如色彩和线描艺术)引用到现代大众的文化载体(如连环画)之中,给以强有力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第二,他们面向社会,反映大众的生活,给作品以时代感,甚至做到“洋为中用”,有些外国题材的彩绘连环画,明显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让人看起来切,做到一点是很难的。
《中国彩绘连画集锦》力求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中国彩绘连环画的发展,兼具资料性、艺术性和收藏性。从创作年代来看,以现代画家作品为主,以其它时代作品为辅;从题材内容来看,既有古典题材,也有现代题材;从编辑体例来看,既有兼容并蓄的“群英会”,也有独树一帜的“名家专辑”;绘画风格上,更是百花齐放,色彩缤纷。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可以说是中国彩绘连环画艺术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彩绘连环画的“博览会”。它向读者推出的不仅有前辈大师级的力作,而且还有当代成就斐然的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作,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进科学的因素,如解剖、透视、电影的“蒙太奇”处理等等,看起来让现代的读者易于接受,使作品“有看头”。比如刘继卣,他的传统技巧已很高,他又有素描基础,不论是人物或走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是单凭“传统功夫”的前辈们做不到的。又如画家王弘力,他的连环画《十五贯》已名扬四海,他的彩绘连环画《天仙配》刻划人物更是入木三分,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全国至今彩绘连环画专家。
总而言之,《中国彩绘连画集锦》是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文化精品,它兼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弥足珍贵!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可以说是中国彩绘连环画艺术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彩绘连环画的“博览会”。它向读者推出的不仅有前辈大师级的力作,而且还有当代成就斐然的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作,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彩绘连环画的发展,兼具资料性、艺术性和收藏性。该丛书由当代画家、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连环画报》主编孟庆江担纲主编,兼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一辑共收录11部、计169幅彩绘连环画经典作品,包括《柳毅传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牡丹仙子》、《文姬归汉》、《孔雀东南飞》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辑收录了温州美协主席戴宏海先生的代表作、41幅彩绘连环画《柳毅传书》,该作品荣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大奖,此次为出版。本辑内附特制彩色藏书票一枚。
作者简介
戴宏海,1941年8月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戴宏海自幼酷爱绘画,青年时入温州市绘画会学习,后自学成才,2000年7月结业于文化部第四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擅长中国工笔人物画,喜欢表现现代题材,尤其长于表现古典题材,兼用国画形式创作连环画。他传统功力深厚,画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微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优美、抒情,富有艺术魅力的意境,而且工而不腻,实而不刻,细谨中见雄放,蕴藉中显风骨。90年以来更善于应用绘画艺术中的形式美,色彩改变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固的着色观念,强化色彩的调和和单纯的美感,用线则注重线的表现力,使线、色、渲染更加协调融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统一,环境气氛和人物情绪交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作品曾14次参加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获全国奖6次,获省奖12次,国家收藏2件,并出国展览。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报》、《美术大观》等国家一级、省级专业刊物上作专题介绍,刊登作品近30幅,并发表论文10多篇;有3件作品收入《现代美术全集》;出版个人专集有《中国美术家---戴宏海》、《戴宏海画集》。1991年应邮电部约稿,参加《三国演义》邮票设计竞标,夺得创作奖,先后于1992年8月25日、1994年11月24日、1998年8月26日发行三组邮票、小型张与普四封,前两组连续获得日本国评选1992年、1994年中国邮票一名,后一组普日封获1997-1999年全国集邮品评选普日封奖。1998年获国务院有实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柳毅传书》(41幅)
戴宏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2幅)
赵宏本《李逵闹东京》(16幅)
卜孝怀《牡丹仙子》(12幅)
彭连熙《杨排风》(12幅)
冯国琳《文姬归汉》(12幅)
张秀时等《牛郎织女》(16幅)
墨浪《绣花女传奇》(12幅)
陈永智等《孔雀东南飞》(12幅)
章可等《黄道婆的故事》(12幅)
程十发《大闹桃花村》(12幅)
盼钧等
我对古籍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源于那种独特的触感和气味。这本书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粗粝感,即便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能感受到纤维的韧性。尤其是内页的装帧处理,线装的工艺保留得非常完整,针脚细密,松紧适度,体现了传统装帧匠人的高超技艺。轻轻翻动书页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是任何现代胶装书籍都无法模仿的。我常常在安静的午后,泡一壶清茶,就在翻阅这本画集,沉浸在这种慢节奏的仪式感中。它不仅仅是一本画集,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视和呵护的艺术品。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视觉艺术的呈现,但这种物质载体的完整性,对于体验其历史价值而言,至关重要。每一次抚摸纸张的边缘,都能感受到时间留下的印记,那种沧桑感是任何修复工作都无法完全抹去的,也正因如此,才更显珍贵。
评分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处理上的那种克制与爆发力的平衡。在早期的印刷技术条件下,要实现如此丰富的色阶变化,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那些用于描绘女性面部或天空景色的地方,可以看到微妙的渐变和套色叠加的痕迹,这需要极高的制版技术和印刷师傅的耐心配合。对比一些流于表面的现代复刻品,这本老版连环画集锦中的色彩,似乎自带一种“年代感”,它不会过于鲜亮刺眼,而是沉淀下来,散发出一种温暖、略带褪色的光芒,这恰恰是老照片和老画作才有的美学特征。每次看到那些浓墨重彩却又不失和谐的画面时,都由衷地感叹,艺术的生命力是超越工具和时代的。这本书,无疑是艺术史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活化石”,记录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视觉文化记忆。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册子,我的第一感觉是惊喜,但随后涌上的则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每一幅画都似乎带着一种独特的“气场”。那些描绘市井生活的场景尤为生动,比如市集上的喧闹、农人劳作的辛劳,甚至是戏台上咿呀作呕的瞬间,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线条的粗细变化,光影的刻画,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画家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和高度概括能力。更令人称奇的是,不同画家的风格竟然能和谐地共存于一册之中,有的豪放写意,有的工笔细描,这种风格的碰撞与融合,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我甚至开始对照着书中的细节,去想象当时的服饰、建筑风格,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历史考察。这种深度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欣赏画作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时期乃至更早的民间艺术风貌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画集的选择标准,显然是极为挑剔的。我注意到,即便是同一个题材,不同章节呈现出的笔法和意境也大相径庭。例如,描绘神话故事的部分,色彩往往更浓烈,线条更具张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而描绘历史人物的部分,则更加注重形神的精准捕捉和服装的考究。这种艺术品位的把控,体现了选编者深厚的学养。它不是简单地汇集了大量图画,而是进行了一次有目的的“艺术策展”。我甚至开始对其中几位署名模糊的画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通过这些画作的风格特征,去探寻他们可能的生活轨迹和艺术主张。这种从“看”到“研究”的转变,正是优秀古籍能够带给爱好者的最大乐趣。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一个被遗忘的艺术世界的门扉,里面的风景丰富而多变,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厚重的画册,初翻开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特有的陈旧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直接与百年前的匠人对话。我尤其钟爱那些套色印刷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在描绘古代仕女的场景时,那种细腻的晕染和饱和度,即便是用现代的彩色印刷技术,也很难完全复制出那种古朴而典雅的韵味。你看那人物的衣袂飘飘,线条的勾勒看似随意,实则处处藏着深厚的功力,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和内心的波澜。我猜想,这些画稿在那个没有数码辅助的年代,一定是画师们一刀一刻、一笔一划精心打磨出来的成果。线装的装帧方式,虽然在日常翻阅时略显小心,但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才让整本书的文物价值倍增。收藏这类书籍,看的不仅是内容,更是对工艺和历史的致敬。翻阅时,我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沉睡在纸页间的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色彩。那些关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的场景,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得以永恒,让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