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设计的教室
定价:59.00元
售价:34.81元,便宜24.19元,折扣59
作者:佐藤好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5419897
字数:188000
页码:1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人都能学会的设计书。
手把手教你文字、图形、色彩运用和页面布局,超级实用!
提供训练素材,边动手边学习!
内容充实,循序渐进,设计入门不二之选!
动手完成18个设计任务,学习过程一点不枯燥!
满载各种设计技巧,专业设计师也有用!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极其实用的设计训练书。本书内容包括使用基本图形的平面构图训练、使用色彩的平面构图训练、构图实战训练等。书中为读者准备了用于训练设计的课题,读者可以跟随本书的讲解,下载书中提供的素材亲自动手设计,在自主思考、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设计的思考方法,建立“视觉表达的逻辑”。
目录
作者介绍
佐藤好彦
Web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著有《网站制作的流程和基本技巧》(技术评论社)、《Dreamweaver8设计学园》(MdN)等多本设计相关的图书,并执笔杂志文章。东京造型大学客座教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设计者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体贴。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手感,让人爱不释手,感觉拿在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籍,而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特别是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视觉冲击力,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字号、字重搭配得恰到好处,引导着读者的视线自然流畅地在页面上游走。我想,很多关于信息架构和视觉传达的理论知识,光是通过阅读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被吸收进去了。这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远比那些枯燥的文字描述要来得直接和深刻。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生动案例,展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通过精妙的布局来最大化信息传达的效率和美观度。那些关于留白的处理,更是体现了高级的设计思维,懂得在哪里“克制”,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让每一个元素都找到了它在空间中的最佳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严肃的学术论文体裁,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一种非常亲切且略带幽默感的口吻,与你分享他多年的心得体会。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空间规划或教育设计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讲述某些观点时,手舞足蹈的样子。这种“叙事感”的营造,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知识点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则集合,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故事片段。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亲和力的同时,对专业性的把控丝毫不放松,深层次的原理和理论支撑都巧妙地嵌入在故事的脉络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核心的思维框架。这种平衡感,是很多作者难以达到的境界,它既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又不牺牲知识上的严谨性。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极强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它巧妙地将教育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可持续设计理念,甚至是一点点社会学观察,都熔铸在了对教室环境的探讨之中。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被某一处细节的严谨性所震撼,比如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视觉焦点的研究,或者不同学习材料的展示方式对信息吸收率的影响对比。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设计元素,而是展示了这些元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这种全局观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设计一个教室,实际上是在为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设计一个高效的载体。这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设计”一词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关于美学和功能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进行优化和赋能的综合性艺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创新的人士,我发现这本书在探讨“场所精神”方面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它不仅仅谈论物理空间的布局,更深入挖掘了空间如何塑造和反哺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氛围。书中对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从小组讨论到个体沉思,从动手实践到成果展示——所需空间特性的细致区分和前瞻性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它构建了一个流动的、适应性强的学习生态系统,而不是僵化的教室盒子。例如,书中关于“非正式学习角落”的设计理念,就极大地启发了我对于打破传统课堂界限的思考。这些设计并非高不可攀的昂贵方案,而是充满智慧的“低技术”或“巧思”解决方案,任何人只要有心,都可以借鉴并实施。这种将“场所”视为“第三位老师”的观点贯穿始终,将空间的力量提升到了教育哲学的层面,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建筑设计范畴。
评分我完全被这本书中那种追求极致实用性的态度所打动。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设计类书籍那样,只停留在宏大的理论阐述和抽象的理念探讨上,而是真正扎根于日常的教学场景,去剖析和解决那些真实存在的问题。作者似乎对教育者的痛点有着非常精准的洞察力,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紧扣着“如何让空间更有助于学习发生”这一核心命题。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务实到近乎苛刻的细节考量,比如关于采光角度的分析,或者家具摆放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探讨,都配上了大量的示意图和数据支持,让人不得不信服。读完之后,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回到自己工作环境,拿起尺子重新测量和规划一番的冲动。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直接转化为行动的蓝图。很多设计师在面对项目时,往往会陷入为设计而设计的怪圈,但这本书却时刻提醒我们,设计的最终目的永远是服务于人——在这里就是服务于学习和成长,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是当前许多设计实践中缺失的重要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