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编的《官窑瓷器(精)》集中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精品以及收藏、流传有绪的明清御窑生产的仿官窑瓷器百余件,并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宋官窑瓷器标本、窑具等。读者通过此图录可以欣赏稀世的宋代官窑瓷器典雅的器形、精美的釉色和浑然天成的开片等。实为难得的是,此图录还展示了通过科技检测得到的部分宋代官窑瓷器的成分分析,对之前用传统的目鉴方法定为宋代官窑的瓷器进行了重新断代,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结构大于内容”。我不得不承认,图版的选择和排版设计是相当考究的,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精度都达到了顶级水准,几乎能让读者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质感。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具体的器物图片上时,却发现配图的说明往往是极为简略的,常常是一句冷冰冰的年代和尺寸标注,便戛然而止。这使得大量精美的图像沦为一种纯粹的装饰,而非深入理解的载体。譬如,面对一件描金的夔龙纹瓶,我期待能看到关于描金工艺的细节分析——金水配比如何?如何做到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然而,这些关键的工艺脉络,在书中几乎是空白地带。相比之下,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引用大量的文献批注来佐证某件器物是否真的出自“内廷特供”,这种对“身份”的穷追不舍,却牺牲了对“工艺”本身的细致剖析,让人感觉仿佛在进行一场纯粹的“文物鉴定会”,而不是一场艺术探索之旅。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深感作者似乎遗漏了最核心的“神韵”。全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克制、严谨,仿佛生怕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来描述那些传世珍宝。我理解学术著作需要客观,但面对官窑这样凝聚了古代匠人全部心血的艺术品,缺少了对“人”的关注,实在是一大憾事。例如,书中对历代督窑官的记载,更多的是从官职变动和政绩考核的角度去叙述,却鲜有提及他们是如何在皇帝的严苛要求下,与工匠们共同面对烧制失败的巨大压力,又是如何在大面积失误中,找到那一瞬间的灵感与突破。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流传至今的完美之作,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位烧窑师傅与“天火”抗争的故事,或者某位督造者对某种釉料的执着追求。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官窑使用说明书”,详细列举了各时期产品的规格和限制,但对于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情绪和审美哲学的探讨,却显得苍白无力,未能触及瓷器灵魂深处的那种静谧而又强大的艺术力量。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作者的视角似乎完全锁定在宫廷的权力中心,对官窑瓷器在中国更广阔的艺术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几乎视而不见。书中对宋代汝窑的论述虽然精炼,但仅仅将其视为宫廷审美的一个缩影,却忽略了它对当时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渗透与影响,以及它在后世文玩圈中被赋予的近乎神话般的地位。更有甚者,书中对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对官窑技术的“仿制”与“继承”的研究也显得过于草率。要知道,正是民间匠人对手法、釉料的不断试验与“僭越”,才使得官窑精神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御窑的保守。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幅高度聚焦的、静态的皇家图景,缺少了动态的、流动的文化传播线索。作为一位希望了解瓷器文化全貌的读者,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立体的、能够呼吸的、与社会生活紧密交织的官窑发展史,而不是一个被权力光环笼罩的孤岛叙事。
评分这部名为《官窑瓷器》的著作,初拿到手,便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色调所吸引。我本是对明清瓷器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抱着了解更多细节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然而,内容却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书中似乎将笔墨过多地倾注于某些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比如某一朝代更迭时期宫廷用瓷的审批流程,以及与景德镇御窑厂之外的民间窑口之间在原料采购上的微妙博弈。这些论述虽然扎实,但对于我这种更渴望直接欣赏和理解“官窑”特有美学特征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我期待的是关于釉色开片、器型演变中那些细微的、只有经验丰富的行家才能捕捉到的“精魂”,比如对“雨过天青”那种难以言喻的色调,或者不同时期“朱砂红”在火候控制下产生的细微差别进行深入的、带有温度的描述。书中对这些技术层面的美学解析似乎点到为止,更多的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制度框架,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研读一份官方档案,而非沉浸于一场关于极致工艺的对话。这种过分侧重制度和流程的叙事方式,大大削弱了官窑瓷器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它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廷供御制度”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但对于一个渴望通过阅读来“对话”古人,来感受泥土与火焰塑造的生命力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偏向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冰冷的。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编撰的“标准参考手册”,告诉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烧制了什么东西,但它没有告诉你,当那个烧制成功的器物被抬出窑炉的那一刻,工匠们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复杂情绪。我个人更偏爱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探索精神的论述,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对胎土颗粒的分析,推断出不同时期工匠换班时带来的微小差异,或者对某个特定纹饰中线条力度变化的哲学解读。这部《官窑瓷器》提供的,更多是关于“官”的规矩,而非关于“窑”的传奇,因此,它更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而非睡前伴读的艺术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