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写的《中国成语故事(绘画本共60册)(精)》延请语词专家陈福畴、董福光先生对文稿一一审读修改。尤其文稿内容的词目释文部分,在仔细核对和删补后,释文质量又有明显提高,保证了该书助学工具书的能力的提升。本套书收入成语故事500余则,是广大读者了解历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生动材料。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写的《中国成语故事(绘 画本共60册)(精)》以画配文,两相对照,*形象地 解释成语的历史背景以及出处,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以便*准确地加以应用。文化名人罗竹风曾给予这 套书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为连环画艺术开拓了新天地。
本书收录成语故事500余则,图逾6000幅,涵盖 了日常接触到的大部分成语,内容深入浅出,文字精 炼,画幅优美,史料丰富,是广大读者了解历史、学 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生动材料 。
中国成语故事:导读
中国成语故事1
安步当车
按兵不动
暗度陈仓
按图索骥
拔帜易帜
白头如新
百步穿杨
百尺竿头
百川归海
百闻不如一见
班荆道故
班门弄斧
傍人门户
抱残守缺
中国成语故事2
包藏祸心
暴虎冯河
抱薪求火
背城借一
比肩继踵
筚路蓝缕
髀肉复生
敝帚千金
鞭长莫及
变生肘腋
中国成语故事3
中国成语故事4
中国成语故事5
中国成语故事6
中国成语故事7
中国成语故事8
中国成语故事9
中国成语故事10
中国成语故事11
中国成语故事12
中国成语故事13
中国成语故事14
中国成语故事15
中国成语故事16
中国成语故事17
中国成语故事18
中国成语故事19
中国成语故事20
中国成语故事21
中国成语故事22
中国成语故事23
中国成语故事24
中国成语故事25
中国成语故事26
中国成语故事27
中国成语故事28
中国成语故事29
中国成语故事30
中国成语故事31
中国成语故事32
中国成语故事33
中国成语故事34
中国成语故事35
中国成语故事36
中国成语故事37
中国成语故事38
中国成语故事39
中国成语故事40
中国成语故事41
中国成语故事42
中国成语故事43
中国成语故事44
中国成语故事45
中国成语故事46
中国成语故事47
中国成语故事48
中国成语故事49
中国成语故事50
中国成语故事51
中国成语故事52
中国成语故事53
中国成语故事54
中国成语故事55
中国成语故事56
中国成语故事57
中国成语故事58
中国成语故事59
中国成语故事60
从一个资深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精装的六十册系列,其装帧和材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快速消费的电子读物,像这样可以动手翻阅、触摸纸张质感的实体书越来越珍贵了。我关注的重点会放在它的装帧工艺上。六十册的成套展示,如果能配有一个精美的书盒,那将会大大提升它的档次和完整性。书籍的纸张选择,应该是那种耐翻阅、不易损坏的优质纸张,这样才能承受住孩子反复翻看和学习的“折磨”。装帧的牢固程度,对于需要经常翻阅的故事书尤为重要。此外,色彩的印刷质量也是衡量“精”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故事往往色彩浓烈,对比鲜明,如果印刷能够做到墨色饱满、套色精准,那么成语故事中的历史氛围感和画面冲击力就会大大增强,让人爱不释手,愿意长久地收藏和传阅。
评分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故事类书籍的期待,往往集中在它如何处理“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微妙平衡。太过于说教,故事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孩子会望而却步;如果过于追求趣味性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准确性,那便是本末倒置。对于这套《中国成语故事》,我希望它能成功地架起这座桥梁。想象一下,当我们读到“愚公移山”的故事时,画面中的老者应该是何等的坚韧与执着?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是否能透过图画传递给屏幕前懵懂的读者?再比如“亡羊补牢”,画面中人物的悔意和后来的行动,是否能清晰地展现出“及时改正”的道理?绘画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放大情绪的张力。我期待这套书能利用绘画的优势,让那些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易懂,用最柔和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优良品德和处世哲学,悄无声息地植入到小读者的心中。这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评分说实话,对于这种系列丛书,我最看重的是其整体的编排逻辑和设计美学。六十册的规模,意味着它几乎涵盖了日常交流中高频出现的、或者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语。我猜想,编辑者在选择收录哪些成语时,一定下了很大功夫,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忠义篇”、“智慧篇”、“寓言篇”等等。如果能有一套清晰的脉络,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就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且,绘画本的特点决定了画风的统一性至关重要。如果六十册的画风能够保持高度一致,那它就不仅仅是一套教材,更像是一套完整的视觉艺术品。我希望它的插图能做到形神兼备,既要准确传达成语背后的典故,又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让孩子们愿意主动翻开下一页,去探索下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这种“精”字体现的,应该是一种跨越时间的品质感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反复摩挲,细细品味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深意。
评分这部名为《中国成语故事(绘画本共60册)(精)》的系列丛书,着实让我这个从小对传统文化就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体验了一番穿越时空的阅读乐趣。虽然我手头没有这套书的实物,但从其书名和装帧的“精”字来看,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成语,而是将那些凝练的中华智慧,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画面,为我们一一展开。我常常在想,那些耳熟能详的“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在图画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演绎,还是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严谨描绘?这种视觉化的学习方式,对于初识成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启蒙;而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而言,它更像是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勾起了我对故纸堆中那些先贤哲思的回味。它将抽象的道德教训和生活哲理,具象化成一个个可以被眼睛捕捉、用心灵感知的瞬间,让成语不再是孤立的词汇,而是鲜活的故事,流淌的文化血脉。我期待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妙,比如人物的服饰、环境的布置,都能体现出对历史背景的尊重与考究,让读者在欣赏精美画面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评分这套书的潜在影响,绝不只是让孩子们认识几个成语那么简单。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思维模式的雏形。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个成语背后,都对应着一段历史、一个人物、一种处世态度。这套绘画本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一个多维入口。通过绘画,我们不仅看到了故事本身,也间接看到了古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伦理观念。我设想,这套书应该有足够的深度,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悟。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是故事和画面;对于稍大的孩子,是成语的运用和典故的探究;对于成年人,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温习和再发现。如果这套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般的儿童读物范畴,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厚度和持久生命力的精品系列。它贩卖的不是纸张,而是根植于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