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历代碑帖法书 选编辑组编著的《宋苏轼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为两 份信札,都是苏轼写给湖北友人陈慥的。《人来得书 帖》书于元丰三年(1080),《新岁展庆帖》书于元 丰四年(1081)。均为行书,点画一笔不苟,结字疏 密有致,神采飞扬,表现出典型的文人书风。
正文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非常“阳春白雪”的专业书,可能读起来会很费劲,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他似乎很懂得如何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那些看似高深的艺术理论。比如,他在描述某位大家创作时遇到瓶颈,最终灵感迸发的神奇瞬间时,那种描绘简直就像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他没有过多使用晦涩的术语,如果必须使用,也会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来加以解释,让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中的妙处。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一个细小的笔画中,推导出书家的人格魅力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让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高冷感,让“法书”真正走进了普通爱好者的心坎里,让我对未来继续钻研书法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艺术普及读物,而是真正做到了“述而不作,信而有征”。作者在引用和考证古代文献资料时,展现了极强的文献功底,对于某些存疑的说法,也坦诚地指出了其中的争议点,而不是一味地给出盖棺定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学习的人来说,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和研究路径。特别是它对不同朝代审美取向的过渡分析,比如从汉隶的古拙到楷书的规范,再到行草的奔放,那种细腻的过渡性描述,让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逻辑有了更坚实的认识。我甚至根据书中的一些线索,去查阅了被提及但未完全展示的其他相关文物,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高度提炼的中国书法史精讲课程,对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一笔投资。
评分这部我最近读完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传统艺术理解的一扇新窗!书里对古代书法大家的研究真是深入骨髓,那种对笔墨精神的捕捉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碑帖的出处和年代,更是在挖掘每一笔、每一画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书家心境。比如,书中对魏晋风度的描摹,那种飘逸洒脱,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魏晋名士饮酒赋诗的酣畅淋漓。尤其是对“二王”书法的比较分析,细致到连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进行了探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感觉作者对艺术史的脉络有着非常清晰的把握,他总能将孤立的作品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这让每一件作品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以前对有些碑帖只是走马观花,觉得就是几个好看的字,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有了一位专业的导览员,能带我走进那些静默千年的笔迹深处,体会那种“一气呵成”的震撼。它极大地提升了我鉴赏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临摹”这件事的价值。过去我总觉得临摹只是机械地复制古人的笔迹,追求形似,但书中的深度解读让我明白,真正的临摹,是对古人“意”的追寻和精神的再创造。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书家在处理同一字体时的差异化处理,清晰地展示了“风格”是如何在继承中诞生的。他强调了“心手相应”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临摹才能超越匠气,达到“神似”的境界。这种理论上的指导,对我接下来的书法练习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揣摩那些“写”的感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描”的层面。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鉴赏指南,更像是一本行之有效的书法“心法”秘籍,指导我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本身!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和纸张的细腻触感,这对于研究历代法帖的爱好者来说,太重要了。清晰度极高的拓片影印,让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细节都清晰可见,即便是放大观察,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枯笔”的质感也丝毫没有丢失。我特别欣赏编辑在排版上花的心思,他们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排版方式,而是给每幅作品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观者可以专注地沉浸在每一件作品的审美体验中。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很多同类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翻阅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变得格外强烈,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古人的指尖温度。而且,那些关键的鉴赏点和历史背景的注释都巧妙地放置在侧边,既不干扰主体欣赏,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可以说,从材质到内容呈现方式,这本书都体现了对“法书”这一神圣载体的最高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