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了这本书的目录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我发现作者在探讨19世纪中期欧洲的“和平”时期,并没有回避其背后暗流涌动的挑战。书中在描述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时,多次提及“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列强”内部的矛盾。作者并没有将民族主义简单地视为一种进步思潮,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在不同国家被政治力量所利用,成为催化冲突的导火索。同时,他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描述,也展现了这种挑战并非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直接冲击了既有的政治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某些国家内部的变革进程。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的国内政治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时,表现得尤为谨慎和深入。他试图揭示,所谓的“和平”时期,往往是各国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之间寻求平衡的脆弱时期。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区域性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为后来的大规模战争埋下伏笔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表象之下”的洞察,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期待书中对更大规模冲突的分析。
评分这本《大国外交》的序言部分,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问,试图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序言并非简单地罗列本书的章节安排或者研究方法,而是试图勾勒出一条宏大的叙事线索,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这个跨越了百年风云的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演变,用一种连贯而充满张力的笔触呈现出来。序言中多次提及“权力平衡”、“均势”等概念,并暗示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重新定义、挑战甚至颠覆,这让我对书中接下来将如何剖析这些复杂的国际关系充满了期待。作者似乎在序言中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本书不会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梳理,而是会深入探究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战略考量。尤其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作者强调了“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交织作用,并暗示本书将试图在宏大的历史趋势中,捕捉那些关键性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决策所产生的涟漪效应。这种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游走的叙事策略,以及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深刻洞察,无疑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序言末尾,作者似乎也在呼唤读者,共同思考当下国际格局与历史的某种联系,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的追溯,更可能是一场对当下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作者着实花了一番心思来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注意到,他并没有直接切入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更宏观的切入点,试图在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一幅19世纪初欧洲大陆的政治地理图景。他对拿破仑时代结束后的欧洲秩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强调了维也纳会议的“和平红利”和随之而来的“长久和平”是如何被各方力量巧妙博弈所维系的。书中在描述这些早期外交斡旋时,并非枯燥地列举条约和协议,而是通过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微妙互动、外交辞令背后的深层含义的解读,来展现那个时代外交的艺术性与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均势”理念的探讨,他并没有将这一理念神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实际运作机制。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维护国际秩序并非易事,它需要持续的警惕、灵活的策略以及对各方利益的精准把握。虽然开篇的部分内容相对“慢热”,但正是这种精心铺垫,让我对后续书中对欧洲各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合纵连横的叙述产生了更强的代入感和期待。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作者在处理19世纪末期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德国统一及其对欧洲力量格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德国描述为一个扩张性的侵略者,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德国在统一后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其崛起的必然性和其领导者在外交决策上的复杂考量。书中对俾斯麦的外交手腕的描绘,既展现了他的高超技巧,也揭示了其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在维持欧洲均势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他大国,特别是英、法、俄三国,在面对德国崛起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和战略调整。他对这些国家之间不断变化的同盟关系、军事竞赛以及意识形态的博弈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感到,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对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病理”的深刻诊断,为理解最终走向一战的轨迹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在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局势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更加凝重和紧迫。他并没有将大战的爆发仅仅归咎于某个单一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贯穿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多种长期性因素的叠加效应。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军备竞赛”和“帝国主义”的逻辑时,表现得尤为细致。他试图揭示,这些看似独立的现象,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螺旋式上升的冲突趋势。书中对外交危机,例如巴尔干地区几次关键性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强调了在这些危机中,各国领导者所面临的决策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作者对“联盟体系”的瓦解与重塑,以及其如何从维护和平的工具转变为催生更大规模冲突的温床,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战后秩序的初步展望,以及他对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些谨慎的推测,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更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评分主要著作有《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斯泰因: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时代的政治与外交》、《民族主义和改革时代》、《希特勒的战争目的》、《为先后任教于布林莫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都曾给予他研究员职位,他还曾因在英德两国进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富布莱特计划给予过资助。
评分不错
评分书封面有点破了,运输的包装不行!比*的包裹差远了!
评分不错
评分诺曼里奇(Norman Rich),布朗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国际关系专家。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林莫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在19世纪及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一直是世界的权力中心,世界上主要大国基本上都是欧洲的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德国等,它们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几个大国的博弈左右着世界政治的格局。本书主要描述1814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前后,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评分经人介绍,学习了。印刷不算精美
评分是正品,送货很快,折扣力度大,选择京东购物妥妥的!
评分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近代后期世界外交史,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的篇幅占了四分之三左右的篇幅。装帧一般,偶见个别错字,应当是校对不细所致。开本很大,排版较密,读起来不太舒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