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诺曼·里奇(Norman Rich) 著,吴征宇,范菊华 译
图书标签:
  • 外交史
  • 欧洲历史
  • 拿破仑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国际关系
  • 19世纪史
  • 20世纪初
  • 大国竞争
  • 战争与和平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3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65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社科悦读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19世纪及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一直是世界的权力中心,世界上主要大国基本上都是欧洲的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德国等,它们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几个大国的博弈左右着世界政治的格局。本书主要描述1814年至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日俄战争、一次世界大战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前后,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作者简介

诺曼里奇(Norman Rich),布朗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国际关系专家。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林莫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都曾给予他研究员职位,他还曾因在英德两国进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富布莱特计划给予过资助。
主要著作有《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斯泰因: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时代的政治与外交》、《民族主义和改革时代》、《希特勒的战争目的》、《为什么会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与人合编《德国对外政策文件》多卷、《霍尔斯泰因文件:回忆录、日记和书信》四卷;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和书评。

目录

导言

第1章 缔造和平(1814—1815年)
战时同盟条约在战后媾和中的作用
和平的缔造者
与法国的和约(1814年)
塔列朗的作用
第一个《巴黎条约》
美国与拿破仑战争: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与1812年美英战争
维也纳和会
《维也纳条约》
拿破仑的“百日王朝”
第二个《巴黎条约》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对1814—1815年和平进程的总体评价

第2章 维护和平(1815—1823年):欧洲协调
和平的维护与变革的力量
民族主义
1815年后的维持和平行动
法国问题
艾克斯拉沙佩勒会议:国际集体保证与法国的“入伙”
特洛波会议与莱巴赫会议:革命与外国干涉
坎宁接替卡斯尔雷
维罗纳会议:对西班牙的干涉(1823年)
门罗主义

第3章 东方问题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列强的反应
希腊革命与外国干涉的危险
梅特涅和卡斯尔雷为防止外国干涉进行的努力
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穆罕默德·阿里的干涉与坎宁的政策
1828年的俄土战争和《亚得里亚堡条约》
对希腊独立的承认

第4章 1830年革命与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革命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革命;帕默斯顿的政策
英国和葡萄牙
英国和西班牙
西班牙婚姻事件

第5章 东方问题的延续
埃及危机(1831—1841年)
土埃战争再起、列强的干涉与1840年国际危机
1841年《海峡公约》
沙皇有关签订一个处理近东紧急事态新协定的提议(1843—1844年)
阿尔及利亚问题

第6章 1848年革命
法国革命
哈布斯堡王朝的革命
德意志革命:普鲁士
革命时期普鲁士的对外政策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革命
法兰克福议会
1848年革命与列强的对外关系

第7章 克里米亚战争
冲突的背景
危机的发展
奥地利维持和平的战略
战端终开
同盟国及俄国的战争目标;奥地利对俄国的最后通牒
战争进程
奥地利结束战争的努力
媾和(1856年)
战争的最后结局

第8章 意大利的统一
撒丁的领导地位
加富尔
撒丁与克里米亚战争
法国与撒丁的同盟
为战争所做的外交准备
1859年的战争与《维拉弗兰卡和约》
撒丁的兼并与萨伏依和尼斯的割让
加里波第与南意大利的征服
接管罗马的失败
夺取威尼西亚和罗马

第9章 大国与美国内战
战争的降临
欧洲干涉问题
外交战的最初回合
封锁问题和承认问题
“特伦特号”事件
承认与调停(1862年1—10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1862年10月法国的调停倡议
为南部邦联海军建造的舰船
1863年1月的法国调停倡议与罗巴克动议

第10章 大国与墨西哥:拿破仑三世的宏伟设想
拿破仑三世的想法
墨西哥的政治局势
美国的威胁
欧洲三国的干涉
美国的反应
法国的单方面干涉
马克西米连大公的候选人资格
南部邦联与拿破仑三世的宏伟设想
美国的政策与墨西哥帝国的终结

第11章 德意志的统一
普鲁士的立宪斗争
俾斯麦
波兰起义
1863年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危机与丹麦战争
从丹麦战争到奥地利战争
普奥战争
媾和与法国干涉问题
卢森堡危机
北德意志重组与南德意志问题
霍亨索伦家族的候选人资格
普法战争
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第12章 寻求新的国际稳定(1871—1890年)
第一次三皇联盟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
巴尔干危机(1875—1878年)
1877年的俄土战争及其后果
柏林会议
1879年的德奥同盟
第二次三皇联盟
奥地利的巴尔干政策
保加利亚问题
德国与法国
1882年的三国同盟
英国对埃及的占领
俾斯麦的殖民政策
1884—1885年的柏林西非会议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高潮
威廉二世的继位
对俄国关闭柏林货币市场以及对德英结盟的寻求
俾斯麦的解职

第13章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瓦解
废除《再保险条约》
三国同盟和英国(1890—1893年)
暹罗危机
三国同盟和英国(1893—1894年)
法俄同盟
帝国主义和德国的政策

第14章 “新”帝国主义

第15章 为控制尼罗河的争斗
埃及和上尼罗河的重要性
阿比西尼亚的作用;意大利的溃败
走出刚果的路;法国、比利时与德国的政策
法绍达危机
英国的胜利;德国政策的失败

第16章 争夺南非主导权的斗争
布尔人和英国人
塞西尔·罗兹及其对英国利益的促进
绊脚石保罗·克鲁格
詹姆森袭击事件
克鲁格电报
通往战争之路
葡属殖民地的回报
布尔战争及其后果


第17章 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鸦片战争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内部的困境
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蚕食
日本崛起为世界强国
日本的帝国主义:朝鲜、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欧洲列强的反应与《马关条约》的修改
19世纪晚期列强在中国的租借权之争
中国的愤怒:义和团运动
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
俄国的长期威胁:英国、德国与1902年英日同盟的形成
俄日关系的紧张;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第18章 东方问题的重现
亚美尼亚问题
英奥协约的终结;1897年的奥俄协定
克里特岛革命
马其顿问题
巴格达铁路

第19章 美国进入大国舞台
美国海军复兴和马汉的理论
委内瑞拉危机
古巴与美西战争
巴拿马运河

第20章 注意力回归欧洲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

第21章 德国的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与海权
比洛的作用
提尔皮茨的作用
提尔皮茨计划得以成功的国内因素

第22章 英国的防御性战略
保持英国的海上优势
支持结盟政策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英德结盟谈判
相互间的错觉
德国的敲诈;葡萄牙和萨摩亚岛的代价
德国得罪了张伯伦
“班德洛思号”邮轮事件与俄国的干涉建议
英德两国的涉华条约
英德谈判的最终破裂
英日同盟

第23章 法德角逐
法国的外交攻势
意大利的中立化
拉拢西班牙
英法协约
德国的反击
流产的亲俄计划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德国皇帝的外交倡议:《比约克条约》
比约克的结局;德国外交的失败
英俄协约

第24章 对抗性外交
奥俄对抗再起
塞尔维亚因素
奥地利、俄国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土耳其、波斯及俄德波茨坦协议
英德关系、《每日电讯》事件与比洛的下台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霍尔丹使团

第25章 欧洲病夫的崩溃
的黎波里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伦敦条约》和未来冲突的发端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奥地利、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问题
利曼·冯·桑德斯使团
不断加剧的军备竞赛
奥地利处境的不断恶化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第2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奥地利请求德国支持与德国的“空白支票”
奥地利的开战决定及其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俄国的政策
塞尔维亚的答复与奥地利的宣战
德国为退让进行的努力
俄国的动员
德国对俄国动员的反应:施利芬计划
法国的政策
英国的政策
走向深渊
奥地利、德国与战争罪行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这本有关历史上大国对外关系的通史实际上是一部纯粹的外交史:一种为描述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政治家们怎样实施对外政策、怎样应对危机局面以及怎样成功或失败地解决危机而进行的尝试。本书主要关注大国的对外关系,因为在本书考察的历史时期中,大国的政策不仅决定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与不幸,同时也常常会影响到,而且一般是非常严重地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地区大多数人民的命运。
对大国外交的研究必然要以欧洲为中心,因为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一直是世界的权力中心,世界上的大国也就是欧洲的大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1867年改称奥匈帝国)和普鲁士(1871年改称德国);在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跨入了大国行列,但徒有其表,并不具备一流强国的实力。
欧洲大国是通过使它们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从而取得优势地位的。它们的实力非常强大,到19世纪末,它们已经将自身的权威和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扩张到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欧洲以外,只有两个主要国家逃脱了被欧洲奴役的命运,即美国和日本,而它们都是以采取欧洲做法的方式来摆脱控制的。在美国,一波接一波的欧洲移民毫不留情地将土著居民驱赶到一边,美国的欧洲化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移植。更具革命性的则是日本,在这里,一群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认识到,摆脱被欧洲奴役的命运的唯一方式是欧洲化。这些人在按照欧洲方式重建日本的各项制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日本不仅保持了自身独立,而且到20世纪初期已经凭自身力量成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大国地位基于实力,而实力的最明显表现则是其陆海军的规模和质量、经济生产力以及为战争动员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能力。然而,除一国的军事设施和经济设施外,实力还取决于士气、意识形态、国民教育水平以及诸如气候和地理之类的非人格化因素。除这些条件外,我们还能够加上其他许多要素,但即使是最全面的衡量标准也可能产生致命的误导作用,美国在越南的经历可谓是一个突出例证。
当考虑到一国实力的另一个内在而且常常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人才能——时,衡量标准则更为扑朔迷离。因为权力的真正有效性,与其他任何工具一样,都要取决于怎样明智和良好地使用它们,因而也就取决于那些行使这些权力的领导人的自身素质。这一点非常明显,即政治领导人从来都不是绝对自由的主体。即使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摧毁这些结构,他们也必须在自身所处的社会及政治体制的结构内采取行动,他们还不得不应对各种各样现存和未知的问题及竞争者和对手们采取的各种各样的行动和反制措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即某个领导人如何在既定的结构性限制内采取行动)应该是同样明显的。在对外政策领域中,情况尤其是如此,因为在这个领域中,一国的安全与核心利益常常会处在危险之中,因此在这个领域,有缺陷的领导人可能将非常严重地削弱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或是使国家陷入彻底的灾难中。
本书的开头部分主要是讨论拿破仑战争结束时的大国外交——拿破仑战争,若从其涉及那个时代所有大国(包括新生的美国)的意义上说,乃是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那些在1814—1815年期间缔造了和平的政治家为一个将持续整整一个世纪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这个秩序中虽然曾经发生过许多变化,有些是通过谈判,更多的则是通过革命和战争,但1814年和平的缔造者及其继任者们,都设法竭力防止这些冲突发展成为一场全面战争,而且成功地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许多严重的危机。本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这些危机的记录,本书中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革命与战争,但更着重于考察那些为维持和平而采取的策略。
1814年以后,和平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而且常常被那些强劲并且在塑造欧洲的全球主导地位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打破。然而,引发了这个时期中的许多最严重的国际危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惊人地似曾相识,这似乎也印证了塔列朗对人类经验做过的一句刻薄评价:事物的变化越多,变化就越是老生常谈。当时与现在一样,和平受到宗教与种族的狂热及民族主义引发的革命热情的威胁。与现在一样,当时也有对国家安全的病态关切,也有被捍卫国家安全之必要性证明为合理的军备扩张,也有为反击或破坏对手的同盟从而与其他大国建立起的同盟。还存在是否需要对那些被认为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与利益的外国革命进行干涉的问题,但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则根本算不上是一件大事,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不干涉美国内战的决定即是如此。还有东方问题,这个时期的东方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一个即将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而展开的争夺,在19世纪早期,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包括了巴尔干、北非和中近东的大部分,这些地区迄今仍然是国际冲突和国际危机的中心。还有庞大的俄国巨人,它始终威胁着那些沿着其漫长边界线分布的众多邻国的生存,它同时是那些大国竞争对手的一个潜在威胁——除美国外,其他大国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资源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要比俄国小得多。
除19世纪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导致的变化外,还出现了许多政治发展,这些发展对未来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成长为最强大的经济强国;德意志诸邦国实现统一以及随后蜕变为最强大的军事强国;日本的欧洲化及其进入全球政治的舞台。
还有帝国主义:美国与俄国的领土扩张。美国对西半球主导地位的觊觎及美国利益拓展到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欧洲人对非洲的强占与瓜分,这些行为塑造了当今非洲绝大多数的政治结构;布尔人和英国人为争夺南非及建立白人主导地位而展开的斗争;欧洲人与美国人对东亚的渗透;法国对印度支那(越南和柬埔寨)的占领;俄国以中国为代价获得的领土扩张及列强为瓜分曾经非常庞大的中华帝国的其余部分而展开的争夺。其中最重要的还有:欧洲的文化帝国主义;欧洲式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出口;欧洲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构造——实际上,欧洲的文化帝国主义包括了现在被统称为现代主义的所有文化现象,即使在摆脱了欧洲的政治统治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仍然要么是主动采用要么是被迫采用了所有这一切。
这也是历史的讽刺之一:德国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开始走上的全球政治道路及其为支持这种政策建立的庞大舰队,竟然使德国的大国竞争对手们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回到欧洲。因为英国人从德国舰队中看到了对他们本土岛屿的威胁,而大英帝国所有的关切都要服从于本土安全的需要。为对抗德国舰队的威胁,英国人不仅加强了舰队建设,而且与昔日在殖民领域中的主要对手(法国与俄国)缔结了同盟。这些同盟及德国对这些同盟的看法(德国人认为它们的建立乃是为包围和摧毁自己刚刚建立的帝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舞台,这场战争可以更准确地称为一场欧洲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加速了欧洲的全球性主导地位的终结。
本书中探讨的这些及其他议题构成了所有那些仍然困扰着现代世界的问题的背景。对这种背景及以往的政治家们怎样处理危局的研究,并不一定会有助于解决当代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并且在当代情境中加以处理——但对这些问题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以及以往处理经验的了解,应该有助于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的确,背景知识的缺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们在处理当代危机时存在的一个显著弱点。然而,除这些知识可能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国际关系史本身也极为引人入胜。我所能够希望的就是,我已经设法成功地将这种魅力传达给了读者。
本书的结尾部分讨论了大国外交的失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这场战争加速了世界政治权力格局的转变,并且为新的全球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大国外交:从1914年到当代》将探讨之后的这些变化,并且将故事一直讲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直至最终可能证明是欧洲的最后一个“殖民大帝国”(苏联)的瓦解。

前言/序言


《时代洪流下的权力博弈:从维也纳体系到凡尔登的阴影》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世纪,深入剖析欧洲大陆及全球格局在拿破仑战争落幕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复杂演变。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塑造现代世界秩序的关键性外交战略、权力转移以及思想碰撞的深度解读。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探寻那些宏大的战略决策如何一步步将各国推向合作的边缘,又如何在利益的纠葛中滑向战争的深渊。 第一部分: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挑战(1815-1848) 拿破仑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欧洲列强便在维也纳集结,试图重建一个稳定且公平的国际秩序。本书将详细梳理这场历史性的维也纳会议,重点分析梅特涅的“保守主义”外交理念如何主导会议进程,其核心目标——恢复君主制、维护均势、压制民族主义与革命思想——是如何被构筑起来的。我们将考察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欧洲协调”体系,解析其运作机制,包括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后来的五国同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密谋与干预,扼杀各地萌发的革命浪潮,例如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的独立运动。 然而,历史的潮流并非能被简单的秩序所束缚。本书将深入探讨维也纳体系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民族主义的觉醒成为对其最根本的挑战。我们将回顾1830年革命,分析其在法国、比利时等地如何动摇既有秩序,并揭示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对旧体制的冲击。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改变了各国间的力量对比。我们也会审视新兴强国如英国、法国与奥地利、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在欧洲事务中不断变化的策略。 第二部分:民族国家的崛起与欧洲均势的重塑(1848-1871) 1848年的“人民之春”成为了维也纳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探讨其兴起的原因、广泛的影响以及最终的失败。我们将重点分析革命后,欧洲主要大国如何吸取教训,并调整其外交政策。 法国在路易·拿破仑(后来的拿破仑三世)的领导下,重新走上了崛起之路。本书将详细阐述拿破仑三世的“现实政治”外交,他如何利用欧洲大陆的均势,通过参与克里米亚战争等事件,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并逐步蚕食奥地利的欧洲影响力。 本书还将聚焦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进程。我们将详细分析俾斯麦如何运用“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巧妙地孤立对手,最终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同时,我们也分析加富尔、马志尼等人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萨丁尼亚王国如何抓住机遇,最终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这两个强大民族国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力量格局,结束了长期以来由五大强国主导的均势,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部分:俾斯麦体系的辉煌与危机(1871-1890)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意味着欧洲政治版图的根本性重塑。本书将深入剖析俾斯麦在统一后建立的“俾斯麦体系”——一个以德国为中心,旨在维护既有秩序,防止法国复仇,并避免多线作战的外交联盟网络。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个体系的具体构成,包括《德奥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条约》等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协定,以及俾斯麦如何运用其精湛的外交技巧,将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巧妙地维系在一个复杂的联盟之中。 这个时期,欧洲大陆表面上迎来了相对的和平,但潜在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本书将探讨俾斯麦体系如何通过“利益均沾”原则,将各大国对殖民地的争夺引入“合法的”轨道,例如柏林会议对非洲的瓜分。然而,这种合作也掩盖了各国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扩张野心。我们将分析巴尔干地区“欧洲火药桶”的形成过程,俄国与奥匈帝国在该地区日益激烈的矛盾,以及俾斯麦如何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本书还将审视英国在这一时期的“光荣孤立”政策,以及其海军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扩张如何继续影响着全球的权力平衡。同时,美国作为新兴的远洋强国,其工业实力的增长和对世界事务态度的转变,也将被提及。 第四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走向战争的阴影(1890-1914) 1890年,俾斯麦的失势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本书将分析俾斯麦下台后,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向,尤其是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与英国的战略竞争加剧。我们将详细阐述德国海军扩张计划如何直接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以及这种紧张关系如何促使英法之间冰释前嫌,最终缔结《英法协约》。 与此同时,俄国与法国的“实质性同盟”逐渐成型,形成了与德奥同盟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本书将深入分析沙俄在东方政策上的扩张,以及其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冲突(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进一步削弱了沙俄,并改变了亚洲的权力格局。 本书将聚焦于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等一系列欧洲地区性的冲突,分析它们如何成为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相互试探和升级矛盾的导火索。我们将详细解读巴尔干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如何激化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情绪,并加剧了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对立。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步步紧逼,揭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深层诱因。我们将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以及各国如何在这种突发的危机中,由于联盟体系的僵化、战略误判以及民族主义的狂热,一步步滑向了无法挽回的战争深渊。本书将以凡尔登战役前的阴沉气氛作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一个世纪的权力博弈,如何最终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 《时代洪流下的权力博弈》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人类外交智慧与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将帮助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现实利益、意识形态、民族情感以及个人意志的交织下,不断螺旋上升或走向毁灭。它将引导我们思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以智慧和远见,化解危机,维护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浏览了这本书的目录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我发现作者在探讨19世纪中期欧洲的“和平”时期,并没有回避其背后暗流涌动的挑战。书中在描述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时,多次提及“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列强”内部的矛盾。作者并没有将民族主义简单地视为一种进步思潮,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在不同国家被政治力量所利用,成为催化冲突的导火索。同时,他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描述,也展现了这种挑战并非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直接冲击了既有的政治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某些国家内部的变革进程。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的国内政治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时,表现得尤为谨慎和深入。他试图揭示,所谓的“和平”时期,往往是各国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之间寻求平衡的脆弱时期。书中对一些被忽视的区域性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为后来的大规模战争埋下伏笔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表象之下”的洞察,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期待书中对更大规模冲突的分析。

评分

这本《大国外交》的序言部分,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问,试图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序言并非简单地罗列本书的章节安排或者研究方法,而是试图勾勒出一条宏大的叙事线索,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这个跨越了百年风云的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演变,用一种连贯而充满张力的笔触呈现出来。序言中多次提及“权力平衡”、“均势”等概念,并暗示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重新定义、挑战甚至颠覆,这让我对书中接下来将如何剖析这些复杂的国际关系充满了期待。作者似乎在序言中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本书不会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梳理,而是会深入探究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战略考量。尤其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作者强调了“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交织作用,并暗示本书将试图在宏大的历史趋势中,捕捉那些关键性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决策所产生的涟漪效应。这种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游走的叙事策略,以及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深刻洞察,无疑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序言末尾,作者似乎也在呼唤读者,共同思考当下国际格局与历史的某种联系,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的追溯,更可能是一场对当下的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作者着实花了一番心思来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注意到,他并没有直接切入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更宏观的切入点,试图在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一幅19世纪初欧洲大陆的政治地理图景。他对拿破仑时代结束后的欧洲秩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强调了维也纳会议的“和平红利”和随之而来的“长久和平”是如何被各方力量巧妙博弈所维系的。书中在描述这些早期外交斡旋时,并非枯燥地列举条约和协议,而是通过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微妙互动、外交辞令背后的深层含义的解读,来展现那个时代外交的艺术性与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均势”理念的探讨,他并没有将这一理念神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实际运作机制。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维护国际秩序并非易事,它需要持续的警惕、灵活的策略以及对各方利益的精准把握。虽然开篇的部分内容相对“慢热”,但正是这种精心铺垫,让我对后续书中对欧洲各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合纵连横的叙述产生了更强的代入感和期待。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作者在处理19世纪末期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德国统一及其对欧洲力量格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德国描述为一个扩张性的侵略者,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德国在统一后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其崛起的必然性和其领导者在外交决策上的复杂考量。书中对俾斯麦的外交手腕的描绘,既展现了他的高超技巧,也揭示了其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在维持欧洲均势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他大国,特别是英、法、俄三国,在面对德国崛起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和战略调整。他对这些国家之间不断变化的同盟关系、军事竞赛以及意识形态的博弈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感到,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对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病理”的深刻诊断,为理解最终走向一战的轨迹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在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局势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更加凝重和紧迫。他并没有将大战的爆发仅仅归咎于某个单一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贯穿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多种长期性因素的叠加效应。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军备竞赛”和“帝国主义”的逻辑时,表现得尤为细致。他试图揭示,这些看似独立的现象,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逆转的螺旋式上升的冲突趋势。书中对外交危机,例如巴尔干地区几次关键性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强调了在这些危机中,各国领导者所面临的决策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作者对“联盟体系”的瓦解与重塑,以及其如何从维护和平的工具转变为催生更大规模冲突的温床,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战后秩序的初步展望,以及他对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些谨慎的推测,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更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评分

主要著作有《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斯泰因: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时代的政治与外交》、《民族主义和改革时代》、《希特勒的战争目的》、《为先后任教于布林莫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都曾给予他研究员职位,他还曾因在英德两国进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富布莱特计划给予过资助。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封面有点破了,运输的包装不行!比*的包裹差远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诺曼里奇(Norman Rich),布朗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国际关系专家。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林莫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在19世纪及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一直是世界的权力中心,世界上主要大国基本上都是欧洲的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德国等,它们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几个大国的博弈左右着世界政治的格局。本书主要描述1814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前后,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评分

经人介绍,学习了。印刷不算精美

评分

是正品,送货很快,折扣力度大,选择京东购物妥妥的!

评分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近代后期世界外交史,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的篇幅占了四分之三左右的篇幅。装帧一般,偶见个别错字,应当是校对不细所致。开本很大,排版较密,读起来不太舒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